任煜:東西方思維模型,到底有什麼區別?

任煜:東西方思維模型,到底有什麼區別?

任煜:東西方思維模型,到底有什麼區別?

丘吉爾曾說,你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發現多遠的未來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要儘可能回到歷史的源頭去觀望。我發現:模型,是人類最古老的認識方法論。東方的模型從哪裡來?西方哲科的模型從哪裡來?模型到底如何應用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本文將為你揭秘。

ps:文末有福利,千萬要拉到最後哦~

授課老師 | 任煜

混沌大學創新商學院廣州分院院長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東方模型系統,萬法歸一

我們先從東方模型講起。

首先,周文王,中國文化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他的那本大名鼎鼎的《周易》,其實就是一個模型。八卦由八個符號組成,每個符號包含陰爻和陽爻,這個符號系統當時用來解釋人類所處的世界,並繼續發展下去。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歷史上,中國文化模型曾有過一次重大的進化和迭代——北宋的陳摶提出太極。曾經,我們用八個符號對世界進行觀察和通解,而太極變成了兩個符號,只有陰語和陽語,它的動態變化可以解釋世界。

北宋的時候,邵康節將太極系統和八卦相結合的模型推演到巔峰,中國的文化模型基本定性——形成了內則太極、外則八卦的相生系統,並與其它模型發生了很多交叉關聯,比如五行。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東漢時代,五行開始成為主流的模型系統,這個模型系統至今仍然應用在中醫的理論體系裡,內則太極,外則五行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這個模型跟現代模型有很多相似之處,它有明確的演繹規則系統,相生相剋

由此可見,模型這個思考方法,不是現在才流行起來,而是人類本有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所採用的模型系統與當時的認知相匹配

東方模型系統,陰陽八卦、五行、太極體系,都有自己的理相數系統、有自己的推導衍生法則。這個衍生法則可以推導、預測上至軍國大事,下至生活小事。

這個預測有三個優點:

1. 整體性。八卦、五行、太極,都可以解釋整體世界,無所不包。

2. 連貫性。從有文字歷史記載以來,我國的這些模型系統一直使用到今天,連綿不絕。哪怕經歷了清末民國,受到西方現代科學的衝擊,它仍然在很多領域裡得到保存和應用。

3. 收斂性。我國這些模型都是做減法的,從《周易》到五行到太極,符號越來越少,內容越來越簡,萬法歸一。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國模型決策系統的妙處就在“萬法歸一”。在農耕時代,請問大家能夠像現在一樣,擁有那麼便利的條件,通過手機傳感器知道那麼多的信息嗎?不能。

就算你知道一個信息,你能夠瞬間打破地理限制,立刻讓中樞知道嗎?不能。

所以,中國古代能做出這種收斂系統,有它的歷史必然性。因為在信息特別難以收集和傳遞的時候,用較少的直觀信息做關鍵決策,本身就是一個最優決策,這就是東方這種系統作為模型存在的價值。

總體而言,中國文化模型有幾個特殊的氣質。

第一,直觀。西方講究的是邏輯,要看錶象背後的真相,而我國講的是直觀,看到現象直接提出結論。

第二,內生。西方向外演化,而我國則是內生的,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三,內斂。我們所有的模型都不是收縮,不是無限制的向外擴張。我國講的是象形取意,這個裡面是有非常微妙的感知。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西方模型系統

用算法驅動人工智能發展

洞悉了東方模型的精妙之處,下面讓我們來看西哲。哲科思維的模型方法論究竟源自何方?首先,東西方所有的模型大家要記住一條:有限模型認知無限世界,即符號歸納模型有限,規則演繹應用無限。

東西方都是使用了符號系統,只不過提取符號的方式不一樣。模型有限,但請注意,當你建立了一個規則去演繹模型的時候,就應用就無限了。

不過,這種模型建立的方法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無真傳,容易失傳

所以,想學西方模型還得找真傳,找西哲開山鼻祖,泰勒斯。泰勒斯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他是第一個追問,“什麼是萬物本原?”的哲學家。他也給出了自己的假設答案,提出“萬物源於水”。

所以,請注意東西方模型從源頭上就開始分杈了。西哲講的是追問真問題(原問題),問的是物質的背後是什麼,而不是它表象是什麼?

西哲另一個重要的支點,由克羅狄斯·托勒密創造,他是近代科學的第一人,建立了中世紀前的科學體系。一提到托勒密,大家會想到“地心說”,會認為他的水平不高。但其實,他在那個時代按照他所掌握的數據構建出一個完整的、自洽的,能夠解釋地球和宇宙關係的系統,並且能夠對當時的很多觀測現象做複合型的解釋,已經非常不易。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雖然托勒密已經開始用系統化的思維解釋世界,但哲科思維真正的奠基人,奠定的真正模型方法論的是——伽利略。伽利略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基本思考方法,

假設-驗證。也就是說,假設這個情況是這樣的,那麼它應該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不是會指向某種規律?

從伽利略的方法論裡面我們可以提煉出模型思維的“四個一原則”。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第一, 它必須是面向一個問題,是問題導向。

第二, 它會假設一個結構,或者是一系列相互的作用。

第三, 它會預測一個作用或者結果。

第四, 它這樣做的所有目的是為了探尋事物發展背後是否存在某種規律。

目前來看,所有的西哲,包括我們講究的商業模型,其實都在遵循著“四個一原則”。如果用混沌大學哲科模型拆解就是,“四步閉環”。

第一,定義問題。你想做什麼事情? 這是你創業的第一步。

第二,理論建模。你打算如何幹?抽取關鍵要素,相互組合與聯繫,預測出現或者實現某種特定的狀態。這是你的創業夢想和結果。

第三,量化實驗。找到關鍵指標和對應場景,即商業模式。

第四,數據反饋。消費者是否願意為產品買單?這決定了創業到底能否幹成。

所以,哲科思維的邏輯離商業其實沒有那麼遠。

在對哲科思維有了明確認知後,下一步我們來學習模型。

歸納、演繹跟模型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模型之中使用歸納和演繹時,要遵循“大歸納、小演繹”。我們所有人在生活中真實地去研究任何事情的時候,你所使用的方法其實都是從歸納開始的——你是看到了一些事情,並且從中間來做抽象,即假設從歸納產生

當你產生了歸納之後,你是通過歸納的方法來確定關鍵的要素,確定了互動的關係。假設需要驗證,當驗證成立之後,結論或對或錯,於是就確定了歸納的適用邊界。在邊界內具備結果的重複性和結構的相似性時,就是演繹,演繹在邊界之內是被證明可重複出現的那一部分,就是典型的大歸納和小演繹。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所以,哲科思維的本質是什麼?用歸納來抽象演繹

通過選取要素來尋找規律,來建立演繹的邊界,在邊界之內以演繹指導現實。

▍那些照亮時代的人

西方科學史就是找到一個規律,建立一個模型,照亮一個時代。下面我們來看看科學史上那些照亮時代的人。

我們從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開始說起。作為西方哲科思維的一個標誌性勝利,他預言了當時應當存在但還沒有發現的元素,這就是用演繹的力量看到那些你沒有看到的東西

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人,愛因斯坦,於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但這並未成為理論,因為按照西方哲科的基本邏輯,凡是不能實驗驗證(或無法實驗驗證,或被實驗證明不能驗證的),它都不是理論,只是一個假設。

1919年,在廣義相對論發佈三年後,得以成為理論,原因在於廣義相對論裡面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理論預測,巨大質量的物體會讓光線發生彎曲。但想檢測光線彎曲,只能在一種場景下,

日食。1919年5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率領一個觀測隊到西非普林西比島觀測到了日全食,終於證明了光線確實被彎曲。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從那一天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尤其是廣義相對論才被叫做理論,這就是西方哲科的嚴謹性和模型方法的真實應用。

現如今,人類進入計算時代,模型這個詞一下子變成了高頻詞彙。人工智能就是”計算+模型“,把所有的算力使用到某種模型上,根據數據的輸入和輸出來做判斷。模型在今天已經無所不在,只不過我們一般沒有用它原來的名字稱呼它,我們稱呼它”算法“。

算法時代的本質就是模型思考——發明一個算法模型,建立一套規則系統,輸出並影響社會。

我們再來看兩個實際的例子。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他們發明了搜索引擎的算法,決定了西方很多人的基本認知。

為什麼谷歌佔領了信息食物鏈的頂端?因為它的算法模型甚至影響你的信息搜索,搜索的排名是由它的算法所決定。

在中國,用算法影響大家的人是張一鳴。只要你打開抖音,打開今日頭條,你其實就已經在被他算了。這就是算法革命。

實際上,模型在今天的使用已經遠超我們一般的感知和想象。加密貨幣LibraCoin本質也是個算法,這裡面有一個隱含的劇變——算法開始計算人性偏好,從物理的領域進入心理的維度這也是小扎天天被國會問詢的原因。

但是,事情在2019年發生了反轉。2019年初,”深度學習三巨頭“,Yann·LeCun、Geoffrey·Hinton、Yoshua·Bengio共同獲得2018年度圖靈獎,西方的模型思維由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用算法驅動人工智能發展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西方社會從古希臘以來,區區2000多年曆史,哲科思維的模型其實已經經歷了好幾次演變。

西方哲科的物理時代,它的模型是偏向於物質化的,但進入了數字時代,它的模型開始生命化,這是一個深有意味的反轉。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科?

最初的哲學,我們站在模型的角度,可以把它說成是建立模型的學問,因為它追問原問題,追問真問題,而科學是驗證模型的學問。

泰勒斯第一個追問”萬物之本原“的哲學之思,成為現代西方科學的起點。

現如今,我認為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模型的思考方法更加重要。因為今後我們要跟機器共存,機器未來會超過我們。在IoT(物聯網)之後,機器使用數據與人的連接會成為整個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而人機協作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模型與算法交流

所以,在未來社會,你的生存需要了解模型思維,否則你就不知道怎麼去做跟人機協同的決策。

模型是什麼?模型是一種世界觀,是你觀察世界的工具。模型首先是一種結構觀,其次是一種理想的結構觀,因為它使用了簡化的方式,將很多不必要的因素抽掉,只保留最關鍵的那個狀態。

由此可見,所有的模型都可以看作是一種關鍵因素相互作用的集約展示,用最少的東西去展示它。這種方法的意義在於:它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重複並且預測一些事情。

使用模型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去用它。在使用的過程之中,你通過反饋,知道自己真正要學的那個東西是什麼?這就是王陽明先生講的知行合一,”以知求行,以行證知“。

▍模型方法優點與缺點,理想&簡化

模型方法有兩個特別大的優點。

第一,理想。伽利略當年做的那個著名的斜坡滾道實驗,將這個優點展示的淋漓盡致,它會把那坡道盡可能弄的光滑,讓它的摩擦力盡可能減小,然後將木球放下來,再去滾動它。伽利略的天才之處在於他通過滾動,在腦子裡想象”如果摩擦力為零,那個球就會無限制的滾動下去“,所以他當時就已經感受到了慣性的這個規律。

後來,牛頓把他天才的想法做了三大定律的總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所以,模型的使用,是能夠告訴你一個理想態。理想在商業上,就是確立一個基準狀態,一個可以被追求的目標——確定使命。所以,理想來自文化,文化源自使命。換句話說,通過使命來確定商業組織使用模型時的理想態。

第二,簡化。簡化就是抽離一般細節,好處是讓你快速識別、快速判斷

那麼,模型的缺點是什麼?也是這兩條。它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理想狀態,連伽利略那麼聰明都得在腦子裡想,這說明:在現實中間,不一定可以直接觀測到理想狀態

對於簡化,你抽離了一般細節,但是被抽離的可能對你來說反而是最重要的,因為你無法知道抽取的

那個人偏好與你是否一樣?

所以,我經常說,不要用優缺點來斷定事物,你們應該把它回到客觀態

如何使用模型?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使用模型?

理想的事情,馬爸爸教我們怎麼用。請問馬爸爸是如何讓理想從”不可視“變成”可視“呢?現實中不一定可以被直接觀測,馬爸爸馬上告訴你”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這就是用使命發現並啟動你的模型思維。

所以,理想狀態的“不可見”最終由“你的內心”讓它被看見。

簡化的事情,由豐田生產方法的創始人——大野耐一給出答案。他對豐田生產方法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價值判斷,他說現場有神靈。任何模型做了簡化,抽離了一般的細節,但如果你覺得被抽離的可能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那麼就請你回到第一現場,回到你的真實現場,在現場觀察,為模型補漏。

所以,不要相信模型是萬能的,真實的模型必須要“擴現場”來為它做實踐的補充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高手,如何使用模型?

真正的高手,當他們已經擁有了使命,也能夠現場診斷,那麼他們如何使用模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馬斯克是怎麼做的。

馬斯克在理想和簡化之間多了一個關鍵動作,拆解

馬斯克說,“ 我們運用‘第一性思維’ 而不是‘類比性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隻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聽著似乎很抽象,讓我們來看看馬斯克是怎麼做的?拆解電池的成本。整個特斯拉就是按照這個邏輯做出來的。

馬斯克拆解的邏輯是,“我不管現在的電池有多貴,我就回到本質問一個問題,電池的硬成本是什麼構成的?無論如何也減不下去的成本是什麼?無非就是鐵、鎳、鋁這些金屬,除了買這些金屬的成本是絕對降不下去的,剩下來的成本都是人類協作過程中產生的,那就有優化的空間。”

SpaceX9號也是按這個邏輯做的。原本馬斯克沒打算自己做火箭,他原本打算去找俄羅斯人去發射火箭,俄羅斯人以為他不懂,於是報了一個天價騙他。馬斯克不服氣,說你憑什麼報這個價格,你的價格構成是什麼?俄羅斯人說,我們就這個價,你愛買不買。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馬斯克說我算了一筆賬:一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佔火箭的總成本的2%,就算還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優化。所以,他放話說,可以把現在火箭的製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現在的10%。最終馬斯克做到了,於是成為了火箭市場性價比最高的製造商。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神奇應用。

從馬斯克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真實的模型拆解分為三步——理想選擇,歸零拆解,簡化運營

其實,模型化思考比模型本身更重要,藉助模型整理比套用模型重要。因為模型本質也不過是一面鏡子,幫你看見未見之物。模型作為參照系方便看見問題、發現問題。

混沌大學組合創新要素背後其實是一個複雜的互動系統和循環,還有正負反饋。在這個理論的源泉,我認為是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

如果從學習角度,分為兩步。

步驟1:必須學習——經典學科、經典理論、經典模型,這才是真捷徑(查理·芒格)

步驟2:實踐檢驗,應用速成,光說不練,永無成日

當你把自身商業經驗代入一個模型,並與它發生了摩擦、產生了不適時,那才是你真實的學習反饋和體驗,因為這時候你已經開始和模型相互磨合了。

不適的典型症狀,分為三大類。

第一,用著彆扭。用著彆扭,其實是——順序錯了,程度錯了,方向錯了。因為很多模型根本就不應該在這個場景使用。

第二,用著麻煩。先找能用的,先找好用的,先去掉直覺沒用的。就像談戀愛,找到最有眼緣的,找到熟悉感。如果你覺得去掉了重要的,沒關係,等你意識到這個的時候,再把它找回來。

第三,覺得沒用。覺得沒用有三個表現。第一,沒理解。第二,沒需要。如果你現在掙錢掙的很容易,我認為你其實不需要使用系統了。第三,沒有找到結合點。對於未來,我的判斷是中國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所以我認為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模型化思考。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結語

模型將會帶給你三個改變。

第一,模型不一定是完美的,所有的模型都是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但是它可以帶你先離開地球,看見真實的自己。正所謂,旁觀者清。當你自己面對自己的時候如何做到旁觀者清?利用模型學會自我旁觀,這個時候你才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第二,用模型幫你建設系統,建立你的思考系統,讓你的思考有步驟,有清單。模型不一定是全面的,當有了系統,你在使用的時候才能看到自己的片面性。

第三,用模型幫你尋找共識,讓你學會思考組織的共識。所有的商業組織最痛的是:你一個人扛著,其它的員工跟你不在一個維度上。所以優秀的組織一定會使用模型,讓你感到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模型不一定絕對正確,但是會告訴你共同語境有多麼重要。在這樣的時代,你需要訓練你的模型化決策能力,讓你內省真自我,讓你面對真問題,讓你團結真組織。這就是模型化訓練真正能帶給你的改變。

最後,請用邏輯思考,重新審視這個你以為自己非常熟悉的世界。使用哲學與邏輯,快速看見整個世界。(完)

任煜:东西方思维模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混沌君的福利時間

混沌君為大家準備了任煜老師課程完整ppt,想要擁有的讀者,

關注混沌大學,對話框回覆關鍵詞【任老師】即可免費領取啦~ 知識正在等你!快來!

本文根據任煜老師在混沌雙十一直播大課內容整理而成,部分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聯繫授權。部分圖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蔚藍的海。版式:Summ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