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巷通 門窗開 人心齊——老河口市51個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仄巷通 門窗開 人心齊——老河口市51個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圖為:改造後的化肥廠家屬院

襄陽網訊 楚天快報記者張源 見習記者朱娜

11月4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進老河口市化肥廠家屬院。居民吳春萍推開窗,花草清香撲鼻,鳥兒翩翩起舞。“真的難以想象,幸福來得如此突然。幾個月前,這裡還是個汙水橫流、臭氣熏天的‘三無’小區。”

今年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以來,該市提出以“百日解千難,攻堅礪初心”活動為載體,全面破解老舊小區改造升級難題。化肥廠家屬院作為首批改造完成的“三無”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三無”小區成暗瘡

一江碧水繞城過。老河口深居漢水中游,曾被譽為“小漢口”,工業門類齊全。隨著上世紀90年代後大批企業倒閉,不少家屬院長期處於棄管狀態,成為“三無”小區。

“三無”小區是指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老舊小區,如今已成為這個濱江新城的暗瘡。每逢雨天汙水橫流,惡臭四溢;居民亂搭亂建問題突出,使原本狹窄的巷子更加逼仄;消防治安安全無法保障,隱患重重……居民怨聲連連,苦不堪言。

今年,該市啟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後,提出以“百日解千難,攻堅礪初心”活動為載體,全面破解老舊小區改造升級難題。“必須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市委書記張學林說。

該市將83個“三無”小區分行業包保給各市直單位,市領導幹部帶頭每人包保一個老舊小區改造。除中央專項資金外,該市又拿出4000萬元財政資金啟動改造。

該市科技經信局主動壓縮各類開支,擠出辦公經費納入改造專項資金。“現在到襄陽辦事、去省裡出差,我們儘可能搭乘公共交通出行,能省則省,我們保包了33個老舊小區改造,再難也要把這件事辦成辦好。”副局長趙建國說。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1個“三無”小區完成改造,10個正在改造中。

齊心協力通仄巷

在酇南社區黨委書記楊丹的帶領下,記者走進煥然一新的化肥廠家屬院。院門口,一連串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上方掛著眾人共同商定的小區新名字——“化肥興苑”。

以前,小區裡有一條推著自行車都難以通行的仄巷。因亂搭亂建的閣間堵住排水通道,遇上下雨天,巷子積水嚴重,為防止臭水沾溼鞋襪,居民要搭木板、墊磚塊,踮腳回家。如今,巷子被拓寬到了七八米。

打通這條巷子,可不容易。小區改造是民心所向,但一想到要拆掉自己住了20多年的房子,80多歲的鄭國太有些猶豫了。鄭國太說,自己是工人出身,掙錢蓋房子不容易,當年家裡孩子多,房子不夠住,就沿巷子搭了個小房間,圍成自家院子,住習慣了,哪能說拆就拆。

為了做通居民的工作,楊丹多次登門家訪,“政府出資改造是為了更好地改善居住環境,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啊。”政府真心為民,換來群眾真情。一次次促膝長談後,越來越多居民自發拆掉搭在巷子裡20多年的閣間,鄭大爺也從起初的反對派變成了帶頭拆遷的群眾骨幹。“以前要想乘涼,得到馬路上吃灰,現在搬個凳子坐在家門口就行了;以前居民間不常來往,現在關係親近多了,小孩經常串門吃多家飯;每當我腿腳不便,搬不動重物時,住在斜對面的年輕人就跑過來幫忙,還是拆了好啊!”鄭大爺感嘆道。

距離化肥廠家屬院不遠的友誼路上,糧管所家屬院正在改造中。為支持新建社區花園、停車場,近百戶居民自發拆掉各家劃地為界的雜屋。老舊小區分批改造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仄巷通 门窗开 人心齐——老河口市51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小小積分來幫忙

巷子通了,臭水坑不見了,就連排水口處的鐵網也被細心的居民貼上貼紙。放眼望去,長150米的巷子兩側,擺滿了盆栽綠植,鳥兒翩翩起舞,老人端坐家門口,閉目養神。側耳細聽,和細的風聲與清脆的鳥鳴相互交織,彷彿奏唱著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好的環境如何保持日日新?老舊小區住戶數量普遍較少,物業無法進駐,如何實現長期維護治理,構建老舊小區發展長效機制?酇南社區率先走出了新路子。

經過入戶走訪調研、瞭解群眾意願需求,楊丹發現,居民對改造後的小區新環境頗為滿意。她心想:若能將每一名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提高主人翁意識,共同維護新環境,定能事半功倍。

7月初,在社區黨委領導下,化肥廠小區成立居民自治委員會,推行黨員群眾“積分制”管理模式。每個單位設一位樓棟長,把居民房前屋後衛生保潔納入積分範疇,組建治安聯防、志願服務、文藝表演等團體組織,居民可根據自身特長、業餘時間,靈活參與社區治理,並獲取相應積分。一積分相當於一塊錢,憑積分可在社區超市兌換毛巾、香皂、雨傘等生活必需品。

前不久,60多歲的高勇亮把院內線路全部檢修一遍,並自費購買、安裝新的電線。幾天後,他高興地在積分公示榜上看到自己的分數漲了,“在大家心中,積分獎的是榮譽,很開心能為左鄰右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黨員和骨幹群眾的帶動下,小小的積分像種子一樣,在小區裡遍地開花。短短几個月,89戶居民中已有38戶獲得積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