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 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

曾祥裕 曾海亮

“地上看大同,地下看西安”,這麼一句話把我的心撩得癢癢的,從五臺山下山考察應縣木塔後,我在寒風中往大同的方向跋涉。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幾天下來,行走在大同古城中,觸摸那飽經風霜的古牆,仰望那巍然屹立的古塔鼓樓......我驚歎大同這座富於歷史人文內涵,昔日國際都市曾經所擁有的輝煌。

正如一部反映大同歷史的紀錄片中所說的一樣:“一方石破天驚的無量佛國,一座千年以前的國際都會,是什麼人擁有如此胸懷,以包容天下的氣度,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天下大同,一個大道之行的最高理想,一座多元融合的文化名城......”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走進大同,才知大同在中國歷史天秤上的分量。其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其地由趙武靈王開闢即公元前300年為大同設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可以這樣定位大同古城區,它是一片在北魏都城和隋、唐、遼、金、明大同城主城區域上屹立了1600多年的人類居住地,是人類社會鮮有的未被戰火和自然因素摧毀的城池之一。它在經歷了皇城、陪都與軍事重鎮的繁盛與榮華後,至今仍然保持著人文環境的原真性。

大凡成為皇都者,必有王者之氣也。王者之氣體現在其來龍雄厚,奔騰有力,且都城建立在一個一個藏風聚氣之地,既有軍事防禦的優勢、又得交通之便利。從這點來說,大同北高南低,背山登河,腹地平緩,可謂王氣充盈,在此建皇城,大有帝王之氣,當然當時建城者,之所以選它作為都城,除了地理優勢外,還兼顧了它的氣侯條件,也適合第一批建設者鮮開拓者卑民族的喜歡涼爽氣候的一些生活習慣。

大同古城,作為曾經的皇城規劃,也是嚴謹有序。它有明確的區域,是北魏平城、隋、唐、遼、金城池遺存和明代增築的大同城主城。由於1995年在大同城外東南發現了規模三倍於北京天壇的北魏明堂遺址,考古學家斷定,現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所在地。明堂是古代帝王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之地、是當時禮治文化的載體。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據考證,大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街道的格局延續了隋唐的裡坊制,並且因了它96年北魏都城的“老皇族”身份和遼金陪都、府縣同治的建治,早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在這片高原盆地上確立了它非凡的皇城氣度。 北魏皇宮建於城東北部,是皇室和主要宮殿的所在地。從太祖道武帝拓跋(王圭)遷都這裡之後,即開始了“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先後辛苦經營了八、九十年,直至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還一直在大力營建之中。其中見於史籍記載的皇宮之內所建的宮殿樓堂就有二十八所,花園池亭九處。在這些宮殿樓堂之中,西宮、東宮、北宮為諸宮之最,是北魏皇宮的主要宮室;天文殿、永安殿、太華殿、安樂殿為諸殿之首,是魏初數代皇帝接受大臣朝見的主要殿宇,也是當時平城最宏大和壯觀的建築群。至於其建築的精美程度和風貌,我們只要從雲崗石雕中高聳的重樓,華麗的殿堂,以及多邊形的塔柱之上,就完全可以想見其一斑了。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北魏皇室的主要御花園,當首推華林園、永興園。作為皇家主要遊獵場所的鹿苑(包括東宛、西苑、北苑)則更是一座規模宏大、建築豪華的園林。它是一處西起雷公山,東包採掠、白登山,方圓數百里的園林。苑內殿宇林立,亭榭參差,松柏參天,迷禽暗日,幽境曲橋,峰迴路轉,靈山秀水,美不勝收。苑中的採掠山為遊獵區,上建“虎圈”並散有許多異獸珍禽;白登山為祭祀區,上有太祖道武廟,昭成、獻明廟;方山為佛事活動和遊覽區,上有方山石窟、方山宮、永固陵、萬年堂、思遠佛寺和永固石室等。御河、萬泉河、開山口河等穿苑而過,自然形成或人工修建了許多大小湖池。其中以方山下的靈泉池以及人工修建的魚池最著名。靈泉池旁建有靈泉宮,是一處規模很大的皇家行宮,朝廷中許多重要的慶祝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行。另外在鹿苑的西山還開鑿了鹿野苑石窟,與其附近的崇光宮組成一組建築,是獻文帝禪位後的居住和坐禪之地。

根據“左祖右社”的舊制,北魏王朝把太廟建立在皇宮南面的左側,而其右側則建祭祀社稷的方壇,名曰“社稷壇”。在城的東部繼有北魏最高的學府——太學。在城的東南隅,建有全城的最高建築物——永寧寺塔。

這是一座高達百餘米的七級浮圖。風吹鐸鈴,聲聞十里,時為“天下第一”。北魏王公貴族、達官顯宦的府邸多建於皇宮南面附近,他們不僅擁有豪華的住宅和大重的財富,而且還擁有數量可觀的私有奴隸,即所謂“生口”。以拓跋氏為代表的皇室、貴族、官宦等,是這座城市乃至全國的統治層。一般居民住宅區和手工業、商業區,則集中在城南。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北魏平城的內牆與外廓牆皆為土牆,系夯築而成。每面城牆闢有若干城門,城門之上建有巍峨壯觀的城樓。據《南齊書·魏虜傳》推斷,這時在平城城牆的四角,都建起了角樓。高大雄偉的城樓、角樓與皇宮中金碧輝煌、高聳挺拔的殿、臺、樓、閣遙相輝映,使這座塞上都城顯行分外宏麗。城內街道四通八達,有被劃分成“坊”的一片片居民住宅區;有熙熙攘攘的手工業和商業的“裡”、“市”。另外還有“屈徑”“西廓內”的碧波流水,以及沿著兩岸營建的高聳樓堂和綺麗多姿的人工園林,將平城點綴得十分秀美迷人。唐代呂令問在《雲中古城賦》中說:“池桑乾之水,苑秦城之牆,百堵齊矗,九衢相望”,給我們描繪一幅詩情畫意的圖畫。

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大同是以軍事重鎮而揚名四海。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軍事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即所謂“屏全晉而拱神京”。再加之其佈防之嚴密,設施之堅固,建築之高大,在我國古代城防建設史上也屬少見。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鎮”和“北方鎖鑰”之譽。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大同九龍壁足以說明它所具有的明代皇家氣派。

它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和陽街,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我多番打聽才找到這個深藏在古城雜亂建築群中的寶貝。此時已緊閉大門,我好說歹說,才感動值班人員,讓我進去一睹其芳華。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上均勻協調地分佈著9條飛龍。兩側為日月圖案。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龍的間隙由山石、水草圖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敦實富麗,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羊、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多彩多姿。

如此之豪華壯觀的造壁在中國不多見,坐南朝北,依此推論王府坐向為子山午向兼癸丁。更為絕妙的是,九龍壁前,修築一處倒影池,中段有石橋讓行人穿行。龍在水中倒影,把靜態的龍變成動態的龍,可謂匠心獨運。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我穿梭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不時會被古民宅殘存下來的古蹟如門楣和照壁等古建築構件的工藝之美所吸引。那些富於歷史文化信息的建築作品,讓我駐足欣賞。縱觀中國大地諸如此類的古建築不知多少在滄桑鉅變中隨風飄落。其中的原因,有天災也有人禍。當今在中國大地在重塑一個新城市的理念支配下,大拆大建,如雨後春筍般蓬勃開展。多少珍貴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古建築頹然倒在冰冷的剷車下。一個國家的文明信息進程鐫刻在文物中,散見於神州大地各處的原真生活細節的古城和古鎮以及古村,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等待我們去搶救。但願在中國不再重複文革的悲劇。我們這一代經歷著文革的大浩劫,無不對那個野蠻時代無數文物飽受血雨腥風摧殘感到痛心。

“三代京華 兩朝重鎮”說的是大同,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世界遺產委員長第18次會議所強調的,“文化遺產原真性的觀念及其應用紮根於各自文化的文脈關係之中,因此應給予充分的尊重”。重視文物保護,不是僅僅做秀,發一紙文件就再無實際行動,而是按照文物保護的規律性,做實實在在在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