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 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

曾祥裕 曾海亮

“地上看大同,地下看西安”,这么一句话把我的心撩得痒痒的,从五台山下山考察应县木塔后,我在寒风中往大同的方向跋涉。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几天下来,行走在大同古城中,触摸那饱经风霜的古墙,仰望那巍然屹立的古塔鼓楼......我惊叹大同这座富于历史人文内涵,昔日国际都市曾经所拥有的辉煌。

正如一部反映大同历史的纪录片中所说的一样:“一方石破天惊的无量佛国,一座千年以前的国际都会,是什么人拥有如此胸怀,以包容天下的气度,留下不可磨灭的辉煌。天下大同,一个大道之行的最高理想,一座多元融合的文化名城......”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走进大同,才知大同在中国历史天秤上的分量。其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其地由赵武灵王开辟即公元前300年为大同设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可以这样定位大同古城区,它是一片在北魏都城和隋、唐、辽、金、明大同城主城区域上屹立了1600多年的人类居住地,是人类社会鲜有的未被战火和自然因素摧毁的城池之一。它在经历了皇城、陪都与军事重镇的繁盛与荣华后,至今仍然保持着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大凡成为皇都者,必有王者之气也。王者之气体现在其来龙雄厚,奔腾有力,且都城建立在一个一个藏风聚气之地,既有军事防御的优势、又得交通之便利。从这点来说,大同北高南低,背山登河,腹地平缓,可谓王气充盈,在此建皇城,大有帝王之气,当然当时建城者,之所以选它作为都城,除了地理优势外,还兼顾了它的气侯条件,也适合第一批建设者鲜开拓者卑民族的喜欢凉爽气候的一些生活习惯。

大同古城,作为曾经的皇城规划,也是严谨有序。它有明确的区域,是北魏平城、隋、唐、辽、金城池遗存和明代增筑的大同城主城。由于1995年在大同城外东南发现了规模三倍于北京天坛的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学家断定,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所在地。明堂是古代帝王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之地、是当时礼治文化的载体。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据考证,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街道的格局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并且因了它96年北魏都城的“老皇族”身份和辽金陪都、府县同治的建治,早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在这片高原盆地上确立了它非凡的皇城气度。 北魏皇宫建于城东北部,是皇室和主要宫殿的所在地。从太祖道武帝拓跋(王圭)迁都这里之后,即开始了“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先后辛苦经营了八、九十年,直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还一直在大力营建之中。其中见于史籍记载的皇宫之内所建的宫殿楼堂就有二十八所,花园池亭九处。在这些宫殿楼堂之中,西宫、东宫、北宫为诸宫之最,是北魏皇宫的主要宫室;天文殿、永安殿、太华殿、安乐殿为诸殿之首,是魏初数代皇帝接受大臣朝见的主要殿宇,也是当时平城最宏大和壮观的建筑群。至于其建筑的精美程度和风貌,我们只要从云岗石雕中高耸的重楼,华丽的殿堂,以及多边形的塔柱之上,就完全可以想见其一斑了。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北魏皇室的主要御花园,当首推华林园、永兴园。作为皇家主要游猎场所的鹿苑(包括东宛、西苑、北苑)则更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豪华的园林。它是一处西起雷公山,东包采掠、白登山,方圆数百里的园林。苑内殿宇林立,亭榭参差,松柏参天,迷禽暗日,幽境曲桥,峰回路转,灵山秀水,美不胜收。苑中的采掠山为游猎区,上建“虎圈”并散有许多异兽珍禽;白登山为祭祀区,上有太祖道武庙,昭成、献明庙;方山为佛事活动和游览区,上有方山石窟、方山宫、永固陵、万年堂、思远佛寺和永固石室等。御河、万泉河、开山口河等穿苑而过,自然形成或人工修建了许多大小湖池。其中以方山下的灵泉池以及人工修建的鱼池最著名。灵泉池旁建有灵泉宫,是一处规模很大的皇家行宫,朝廷中许多重要的庆祝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另外在鹿苑的西山还开凿了鹿野苑石窟,与其附近的崇光宫组成一组建筑,是献文帝禅位后的居住和坐禅之地。

根据“左祖右社”的旧制,北魏王朝把太庙建立在皇宫南面的左侧,而其右侧则建祭祀社稷的方坛,名曰“社稷坛”。在城的东部继有北魏最高的学府——太学。在城的东南隅,建有全城的最高建筑物——永宁寺塔。

这是一座高达百余米的七级浮图。风吹铎铃,声闻十里,时为“天下第一”。北魏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的府邸多建于皇宫南面附近,他们不仅拥有豪华的住宅和大重的财富,而且还拥有数量可观的私有奴隶,即所谓“生口”。以拓跋氏为代表的皇室、贵族、官宦等,是这座城市乃至全国的统治层。一般居民住宅区和手工业、商业区,则集中在城南。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北魏平城的内墙与外廓墙皆为土墙,系夯筑而成。每面城墙辟有若干城门,城门之上建有巍峨壮观的城楼。据《南齐书·魏虏传》推断,这时在平城城墙的四角,都建起了角楼。高大雄伟的城楼、角楼与皇宫中金碧辉煌、高耸挺拔的殿、台、楼、阁遥相辉映,使这座塞上都城显行分外宏丽。城内街道四通八达,有被划分成“坊”的一片片居民住宅区;有熙熙攘攘的手工业和商业的“里”、“市”。另外还有“屈径”“西廓内”的碧波流水,以及沿着两岸营建的高耸楼堂和绮丽多姿的人工园林,将平城点缀得十分秀美迷人。唐代吕令问在《云中古城赋》中说:“池桑干之水,苑秦城之墙,百堵齐矗,九衢相望”,给我们描绘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大同九龙壁足以说明它所具有的明代皇家气派。

它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我多番打听才找到这个深藏在古城杂乱建筑群中的宝贝。此时已紧闭大门,我好说歹说,才感动值班人员,让我进去一睹其芳华。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如此之豪华壮观的造壁在中国不多见,坐南朝北,依此推论王府坐向为子山午向兼癸丁。更为绝妙的是,九龙壁前,修筑一处倒影池,中段有石桥让行人穿行。龙在水中倒影,把静态的龙变成动态的龙,可谓匠心独运。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我穿梭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不时会被古民宅残存下来的古迹如门楣和照壁等古建筑构件的工艺之美所吸引。那些富于历史文化信息的建筑作品,让我驻足欣赏。纵观中国大地诸如此类的古建筑不知多少在沧桑巨变中随风飘落。其中的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当今在中国大地在重塑一个新城市的理念支配下,大拆大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多少珍贵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古建筑颓然倒在冰冷的铲车下。一个国家的文明信息进程镌刻在文物中,散见于神州大地各处的原真生活细节的古城和古镇以及古村,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等待我们去抢救。但愿在中国不再重复文革的悲剧。我们这一代经历着文革的大浩劫,无不对那个野蛮时代无数文物饱受血雨腥风摧残感到痛心。

“三代京华 两朝重镇”说的是大同,这是 一座多元融合的古城

世界遗产委员长第18次会议所强调的,“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观念及其应用扎根于各自文化的文脉关系之中,因此应给予充分的尊重”。重视文物保护,不是仅仅做秀,发一纸文件就再无实际行动,而是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律性,做实实在在在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