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何马东综艺突然就火了?”

《奇葩说》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偏小众的节目,很多选手,都不是看上去“好相处”的人,性格棱角分明、话语里也常常带着刺,所以这些人会出现“真性情”的一面,带来反差萌,也是必然的。

《奇葩说1》是一个没什么“杂念”的节目,节奏很快,想聊什么就聊什么辩题,除了广告打得有些生硬,但是胜在说破不错,反而成了一个笑点。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马东说,想把《奇葩说》做到第十季,因此,为了突破综艺节目三到五季的普遍寿命,《奇葩说》偷偷地发生着改变。

《奇葩说》变化的速度,有点跟不上观众“改变”的速度

第一季的《奇葩说》因为频出的金句轰炸着观众的感官,但紧接着的几季,总是在话题的尺度上寻找突破,显然这不是长久之计。

而与此同时,观众对“金句”的“敏感度”不断降低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其实辩论这个东西,本身离我们比较远,但真的想要“入门”,许多技巧,其实都是容易学的。第一季擅长“撒泼打滚”的肖骁,已经成了一个要“以理服人”的“BBKing”获得者;第一季中没录几期就只能离开的姜思达,第三季已经修炼成冠军的热门人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论风格。

有了做到第十季的目标后,《奇葩说》就成了一个有了点“杂念”的节目,这未必一定是坏事,但《奇葩说》显然已经不似一开始的随心所欲了,它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观众导向”,制作团队会因为“爱情”类辩题的反响较好而加重感情类题目的比例。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当时,有了“杂念”《奇葩说》陷入了两难的处境,“求变”找不到合适的路,“不变”又很难找到能够对得上《奇葩说》节奏的“新人”

第一季得到9.1分的《奇葩说》,从第三季开始跌倒了8分以下,是《奇葩说》的第一个下坡路。

当时的节目内容开始“乏味”,只有接近决赛的时候,才能看到“神仙吵架”式的来回;而其衍生品《奇葩大会》、《黑白星球》评价也都很一般。

没尝试过《奇葩说》这样的现场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接入这个节奏里,第五季中表现优秀的许吉如开杠对上黄执中,也会影响发挥。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可问题是,已然“成熟”的《奇葩说》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新人”去适应了。

所以它把目光瞄向了“学霸圈”。

与此同时,加快筛选节奏:开局便是一对一的battle,许多新老奇葩基本没有几个镜头。

不能迅速适应这个节目的新奇葩,没有时间去适应了

“学霸”们的加入的确给这个节目加入新的活力,一对一中,已然呈现出不少巧妙的逻辑攻防和新奇的观点,在这些人的活跃的思维下“东施效颦”,也可以是对美的觉醒和改变的第一步。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虽然缓慢,但《奇葩说》已经变了。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综艺节目的寿命吗?按照这个概念去算,《奇葩说》想要“活”到第十季,还将迎来一个大的变化。

现在的《奇葩说》相比最开始,辩论的色彩越来越浓,笑点也变得“正常”了许多

第六季播出了三集,《奇葩说》的“问题”和“可能性”已经初现端倪:“老奇葩抱团”、新人的生存空间更小、新的火花缺少被擦出的“土壤”;而李诞的加入和优秀的表现又给《奇葩说》了新的可能性。

想要做到第十季,《奇葩说》的终点在哪里?

《奇葩说》中的“优秀”发言,具有幽默里带着“神逻辑”的特点,和李诞致力推广脱口秀是有重叠的。

新一季《奇葩说》收到的评价有些两极,有人怀念当初“撒泼打滚”的肖骁,也有人青睐如今逻辑严谨的詹青云,想要“兼得”必定会让一些观众只喜欢这个节目的一部分,而《奇葩说》即使想做一个观众导向的节目,怕是也很快要来到选择的岔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