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1930年9月22日,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譚延闓病逝,蔣介石下令全國降半旗三天,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然而,就在一系列隆重治喪活動井然進行之時,上海的一份小報卻登出了這樣的一幅對聯。

混之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

球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

這幅對聯用詞尖刻、惡毒,將剛剛去世的行政院長形容成一個大吃大喝,滾來滾去的江湖混混,一邊是蔣介石對他的尊崇,一邊是報紙的尖酸批評,一個政界的堂堂高層人物,緣何會得到如此譭譽參半的評價?這一切還得要從譚延闓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開始講起。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譚延闓

譚延闓生於1880年1月,祖籍為湖南茶陵,譚家是晚清時期的政壇大戶,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先後歷任過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職,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愛,譚鍾麟有三個兒子,皆聰慧過人,其中尤以老大譚延闓最為突出。

5歲那年,譚延闓便進入私塾開始學習,父親譚鍾麟對其管理非常嚴格,規定他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每日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之下,譚延闓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才能,連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都稱之為“奇才”,家境殷厚加上名師傳教,天資聰穎的譚延闓學業成績愈發優秀,1904年,24歲的譚延闓遵照家中意願,遠赴開封參加了科舉考試,誰料這一考,竟然考出了湖南在大清朝200年來科舉考試中的新紀錄。

清代200餘年來,狀元、榜眼、探花,乃至解元,全都有湖南人一中再中,唯獨缺一位會元,這次譚延闓高中會元不僅彌補了湘人的遺憾,更讓湖南學界記住了這個並不紈絝的世家子弟。

原本狀元已是囊中之物,卻沒有想到慈禧太后複核考卷時,看到譚延闓與自己的死對頭譚嗣同不但同姓,而且還是湖南同鄉,於是遷怒於譚延闓,將其從狀元降到了第35名,而把第二名直隸人劉春霖撥為狀元,但譚延闓還是通過朝考進入翰林之列,在科舉時代,能到達這個位置,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就意味著官場大門的開啟,意味著平步青雲的美好前程,特別是對於年輕有為,家庭政治背景又很優越的譚延闓,這樣的事業開局,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科舉考試中一路順風順水的譚延闓,卻並沒有按照預定的軌跡,留京做官。毅然回到家鄉,對於此舉,家人甚為不解,但譚延闓也未多做解釋,家人不知道的是,此時的譚延闓已經有了他駕馭人生的秘訣。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滿清末年,社會到處都瀰漫著動盪不安的氣味,24歲的譚延闓,隱約察覺到一種新生力量正在不可遏制的勃勃興起,只不過此時的他,還不知該如何去與這股力量進行接軌。

1904年7月譚延闓受邀參觀了早期教育家胡元倓創辦的明德學堂,這次參觀,極大的觸動了出身於舊學的譚延闓,新式學堂的教育模式和辦學理念,都讓譚延闓褒讚不已,於是胡元倓趁機請他主辦這一新創的學校,以示倡導,譚延闓欣然答應,表示願意每年捐款1000光洋。

這時候的譚延闓並無個人收入,因此很難拿出每年1000元的支出,他跑去求助父親,但思想守舊的譚鍾麟向來反感新式學堂,不僅不願出錢反而還痛斥了譚延闓一頓,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譚延闓不得不求助自己的夫人,夫人變賣了自己但金銀首飾來支持丈夫,譚延闓賣金助學的舉動,頓時引起了舊式學界的譁然,大家不解,譚延闓受舊學之恩,又被科舉賜予厚望,一個本應反對新學的人,卻偏偏不遺餘力的去資助新學,於是各界指責咒罵之聲向譚延闓襲來,但譚延闓一律不理,他心裡清楚的知道,遺老遺少的叫囂越發激烈,自己從新的形象就越發牢靠。

為了緩和愈發高漲的社會矛盾,1907年9月20日,清政府下令在京都籌設資政院,準備仿照西方,推行君主立憲制度。10月,又令各省籌設諮議局。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由於譚延闓積極投身新式教育的舉動,譚延闓受到了湖南立憲派大佬們的賞識,再加上“會元”名頭的威望以及深厚的家庭背景,1909年10月,31歲的譚延闓被推選為湖南諮議局局長。

湖南諮議局成立以後,正值全國保路運動風起雲湧。由於清政府要強行接收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的商辦鐵路公司,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與粵漢、川漢兩幹線相關的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舉展開了保護鐵路的鬥爭,在譚延闓的組織率領下,湖南人民也加入了保路運動的熱潮之中,在保路運動中,譚延闓所表現出的才幹和熱忱,再次讓湖南政界對其刮目相看,通過保路運動,徹底的暴露了清廷的無能和軟弱,面對大廈將傾的時局,原本視如水火的立憲派和革命派暫時站在了一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2日,長沙起義,當天宣佈湖南省光復,革命黨首領焦達峰被推為湖南都督,陳作新任副都督,而作為湖南立憲派頭目的譚延闓則被推為民政部長。

匆忙搭建起的領導班子,危機四伏,立憲派與革命派的角力爭奪再次激烈起來,先是立憲派組織設立議會,架空正副都督,接著革命派又主張解散參議院,並迫使譚延闓辭去了一切職務,譚延闓的下臺,加速了立憲派政變奪權的步伐,也使得對焦、陳不滿的軍官找到了發動叛亂的藉口,新軍第50標第二營管帶梅馨,向焦達峰要求升官被拒,懷恨在心,於1911年10月31日發動兵變,接連殺害了都督焦達峰與副都督陳作新。

革命派的兩個頭領突然遇害,與其對立的立憲派立即成為最大嫌疑,這情勢讓作為立憲派頭領的譚延闓心中惴惴不安,生怕遭致報復,於是躲入家中閉門謝客。

而此時的長沙城內,四處瀰漫著劍拔弩張的氣氛,儼如一個行將爆炸的火藥桶。隨著湘督一職出現真空,城內新軍的5個師長對這一寶座個個虎視眈眈,為了避免革命果實被人竊取,部分開明的革命黨人與立憲派緊急磋商後,決定火速推舉一個能服眾的人出任湖南省軍政府都督。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這天,坐在家中的譚延闓,忽然聽到外面一陣喧鬧聲,往窗外一看,只見一群荷槍實彈的士兵直奔荷花池而來。譚延闓一時驚恐不已,以為大禍臨頭,其母親更是嚇得坐立不安,忙要譚延闓躲藏起來。

此時就任都督絕非好事,譚延闓一出臥室,剛想準備推絕,誰料侯在門口的士兵們蜂擁而上,連推帶拖的把他塞進八抬大轎,強行抬到了都督府,革命黨人和立憲派的相關人物已經站在府內,共同勸說譚延闓上任。

譚延闓清楚,此時出任都督,利弊成半,好處在於,全新局面有利於自己建功立業,這壞處在於,手握重兵的革命派猶如一把懸在頭上的劍,自己稍有疏忽,不僅職位難保性命更是堪憂。

在一片混亂中,譚延闓被抬上了湖南都督的寶座,但譚延闓在這個位置上如坐針氈,自己雖然獲得革命黨人的支持,但並非獲得信任,要想讓湖南氣象一新,革命黨人的支持又必不可少,但無功無勞的譚延闓要獲得信任談何容易,就在這時他想起了一個人。

譚延闓想到的這個人,是當年在明德中學跟他一起共事過的教員——黃興,此時的黃興已經是革命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聲望甚高,若是得到黃興的支持,革命黨中的反對聲音必會大大減少,如何才能得到黃興的支持呢?在這一關鍵時刻,譚延闓再次發揮了他善測政壇風向的特點。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此時的黃興正率兵與清軍血戰於武漢前線,局勢膠著,譚延闓清楚,倘若有更多的省份響應革命,那麼必將分散清軍對革命黨人的壓力,於是譚延闓向黃興承諾,由他出面說服其它省份通電獨立,譚延闓的第一步就瞄向了湖南老鄉孫道人。

孫道人是福建巡撫,起初接到譚延闓的發電報,孫道人總是藉故推遲,遲遲不肯宣佈獨立,這讓譚延闓非常惱火,於是他祭出了一個怪招。

譚延闓就想孫道人發出最後通牒,說如果你還不宣佈獨立,我就把你們家的房子充公,挖掉你的祖墳。

這一招果然奏效,孫道人怕祖墳被挖,只好在福建宣佈獨立,不久在譚延闓的公關下,甘肅秦州起義,廣東廉州起義,安徽壽州起義,這些起義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也改善了湖南起義後的外部環境,更使得譚延闓進一步贏得了黃興的信任。

就這樣,譚延闓取得革命黨的信任,終於坐穩了湘督這個位置,但大家知道,辛亥革命之後,軍閥亂戰黨派林立的局面相繼上演,城頭變幻大王旗,諸多政治角色都只能穩坐一時,但稱奇的是,無論時局多麼驚濤駭浪,這個譚延闓缺卻總能遊刃有餘,官越做越大,名聲也越來越響。

蔣介石為他辦國葬,媒體卻評價他尖酸,政界高層,為何譭譽參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