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為什麼說高舉高打、四十五度炸才是國足未來?

遊弋的皮埃羅


從兩場世預賽裡皮的戰術來看,邊路進攻佔據主導,中場負責快速的調度,前場人員適時的回撤接應,具體還是靠邊路來打開局面。

裡皮深知國足球員的技術要提高不是速成的事情。裡皮上任之後,最大的改變就是球員心理層面的重新建設,激發球員為國征戰的榮譽感並選擇適合國足的戰術,那就是防守反擊的戰術。

球員的技術水平雖然整體粗糙,但邊路球員的速度還是有的,中場的調度能力也還可以,歸化球員的加盟顯然也在一定程度解決了國足鋒無力的問題。

高舉高打顯然不是國足目前的強項,頭球優勢相比以往不是很明顯,邊路的傳中還有和前鋒在禁區肋部進行傳接才是國足能去打造的戰術;中場還是更傾向於工兵型的,留一個位置給有點創造力。能進行調度的;後場方面,現在邊路的進攻點已經基本確定了,中衛這裡的話,可能到時調整的會比較大,張琳竼不適合中後衛,朱辰傑太嫩了。

個人觀點:目前國足不用再去打造漂亮足球了,場面好看又能贏球對於現在的國足來說是難於上青天的,踏踏實實的做好防守反擊,不要想那些花裡胡哨的配合了,分工明確點,把機會留給能幹這種事的球員。


南城遊人


董大師這麼教自己家小孩無可厚非,國足什麼的就算了。

國足的未來用這麼一張圖就行了:當初高洪波帶國家隊時的巔峰之作,應該沒有之一。

這個進球的價值本身並不大,反正已經是2-0了,反擊再偷一個也不影響大局。

而進球意義極其巨大,首先就是場上這些人也是老的老,小的小,但總體看來還是25歲以下的球員佔主打,尤其是當時的張琳芃,鄧卓翔,郜林,於海這一幫人。

因為當時能用的球員實力有限,所以經常是後場囤一堆人,然後指望著積極拼搶有機會反擊,這一球實際上就是放倒韓國進攻球員才有的機會,而反擊中又不是那種卡馬喬式的亂傳中,而是幾個還有點腳下能力的配合,其實也就是曲波和鄧卓翔快速運動中兩次配合,外加上小鄧個人表演。

高速奔跑中的過人動作,要比純粹陣地戰危險很多,尤其是小鄧這樣變向極快的夥計。

這才是國足出路,人員弱就要抱團防守,進攻差就是積極反擊,腳法糙更要追求穩妥,這幾樣高洪波早就帶出來了,無奈後人不延續正確思路,非得請大溼啊。

結果現在大溼更多了。。。。希望全沒了。


足球新聞翻譯官


題主顯然誤解了董路的話,真正的意思是,高舉高打、四十五度炸是國足現階段最務實最有效的打法,而非未來。

董路有發言權嗎?

先說董路,甲A時期是北京國安俱樂部的跟隊記者,在跟隨國安南征北戰多年報道國安新聞之外也深受足球的薰陶,現在在足球解說領域可謂是獨樹一幟,與搭檔李欣的解說被稱為足球相聲。

而自己在青訓上有了很大成功,其帶領的足球小將在國內已經到了大殺四方,獨孤求敗的程度,近日足球小將已經起航西班牙參加Iscar杯,這個比賽每年都會雲集各國如皇馬、巴薩、米蘭這樣大牌俱樂部的青少隊參賽。能受邀參加這等比賽,可見董路帶領的足球小將是不可小覷的,所以在足球領域董路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而非紙上談兵。

董路說的對嗎?

可以說是對的,無論是在亞洲盃還是中國杯都已經證實了,以現有國足的球員水平是無法領悟主帥複雜的戰術意圖也無法將其付諸行動。既然無法打複雜的球,又要將球打好,尋求簡單直接的打法是惟一的出路,所謂“高舉高打、四十五度炸”就是傳中球儘量高飄一些傳到對方禁區內,在爭搶球時製作混亂,要麼直接頭球破門,要麼爭取到第二點製造威脅(其中四十五度炸只是比喻,三十度、六十度、九十度只要有效都可以)。此戰術簡單有效,更直接,理解起來更容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這是弱隊取勝或少輸球的最佳途徑。國足現如今的實力就已經淪落到被泰國、越南這樣的球隊按在地上摩擦的程度,用這種打法是最有效的。應了董路的名言:踢得醜陋不丟人,輸球才丟人。

國足未來呢?

以上闡述了國足的現狀導致國足只有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踢球,才能少輸球多贏球。那國足未來呢?董路曾經痛罵過裡皮和卡納瓦羅,雖然有些激進但是在理,因為足協花了大價錢是讓教練把現有的爛牌儘可能打好的,並不是來抱怨自己手裡沒有好牌的。可到頭來,我們沒有看到國足有任何起色,反而令我們更絕望了,未來的事是足協要做的而非主帥。裡皮和卡納瓦羅顯然沒有把本職工作做好。而國足的未來就要看足協如何深耕青訓帶出更多好苗子了,而這點董路無疑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了,凡是看過他帶領的足球小將的比賽都知道,這些小球員有鮮明的技術特點,張揚不放縱的個性,難能可貴的他們有創新敢於做自己,相信看到這樣的畫面,都會認為國足是有希望的。

最後做一個補充,董路的足球哲學也並非是“高舉高打、四十五度炸”那麼簡單,他的哲學是類似於意大利足球那樣穩固防守,在保證不失球的情況下,伺機打反擊快速直接的將球打到前場,利用短暫的多打少的人數優勢給對方製造威脅。


感謝閱讀我的問答,關注峰來峰趣,發現更多精彩

峰來峰趣


女足世界盃日本隊惜敗荷蘭,但地面配合相當嫻熟,這就是最適合黃種人的打法。日本女足甚至以此奪得過世界冠軍。

高洪波當國足主教練的時候也曾嘗試過傳控打法,並且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惜後來被卡馬喬摘了桃子,未能延續下去。

以前高豐文時代,主要的進攻戰術是下底傳中,右後衛朱波最後一腳傳球很有特點。中鋒是柳海光,1.86m,頭球不錯;另一個是馬林,身高沒什麼優勢,1.76m,但搶點很有一套。世界盃預選賽對卡塔爾最後階段打進一球,要不是黑色三分鐘,就成為民族英雄了。

當時能將球順利下底,離不開幾個技術型中場的組織,例如麥超、李輝。

後來徐根寶時代,中國球員身體素質大大提高,出現了幾個身高190m以上的高中鋒,翟飆、蔡晟、還有郭維維、小王濤。另外還有郝海東、高峰等速度型前鋒。

於是,徐根寶採取了一高一塊的配置,高中鋒爭頂,快前鋒搶第二點。這套戰術對付東南亞十分奏效,只要後衛線一個大腳,前面就能形成射門。一次不行,中場很快趕上了45度角斜吊,現成第二次攻擊。

嚐到甜頭的國奧隊逐漸放棄中場傳接,形成了對這種戰術的路徑依賴,浪費了彭偉國、張軍這些技術型中場。

但是對付強隊就現了原形。奧運會預選賽最後一場對韓國,只有勝利才能出先。結果一上來就冒進,被偷襲了三球。後來球員越來越急躁,後場直接起球找高中鋒。畢竟中國隊身高優勢還在,最後蒙進去一個,但無濟於事。

國足的戰術是越來越簡單,中間高洪波嘗試過復辟,但無疾而終。

現在國足連一個像樣的高中鋒都拿不出手,中場連續三腳傳球的能力也沒有。無論誰當主教練,哪怕是裡皮,進攻戰術只有一個:xjbt。

現在就是45度轟炸這種簡單的戰術對於國足來說都是奢侈品!


紅藍白鬱金香


國足踢日韓,甚至西亞卡塔爾等,老董的說法沒有問題,我們球員身體有優勢,技術咱比不了,所以只要邊路傳中質量好,讓大寶,騷郜,肖智武磊等人去衝頂,絕對簡單有效,就是這樣問題是邊後衛太稀缺了,要能跑能上能下,有速度傳中有質量,目前李學鵬還行,在有嗎?張五對抗可以傳中就不說了,

還記2002年韓日世界盃之前的十強賽的國家隊嗎?邊後衛吳成英,孫繼海,能上能下能傳中;中後衛范志毅,李瑋峰,張恩華,杜威,有身體能對抗頭球出色;前衛馬明宇,李小鵬,申思,李明,祁紅,李鐵,佳一,小肇,有控球的有大面積掃蕩的,前鋒有謝輝,楊晨,郝海東,曲波有速度有頭球,特別是謝輝楊晨那是德甲能進球的哦

所以2002那一波確實特點鮮明,米盧隊伍捏合比較好,發揮出正常水平和自己的特點就出線了,再看看近幾年的國家隊,對比一下,高低明顯了,

再說了簡單直接能進球就好,邊路,45度高球轟炸怎麼就就不行了,只有規則容許,能贏求怎麼就不行?再看看國家隊的球員學西班牙等技術流的穿切配合要行雲流水能嗎,得有腳下控球技術在高速跑動中,還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跑能配合,咱有這樣的球員嗎?再加上假球黑哨外行胡折騰,中國足球能好嗎?


長袖善舞30


高舉高打應該說也是一種進攻戰術,中國足球隊目前的基本功稍顯不夠熟練,短傳配合進攻往往容易失誤,我方失誤,對方一反擊,我方的陣腳一下就容易被打穿,真的,董路的高舉高打戰術,中國隊目前用起來比短傳配合進攻要有效得多,前場進攻不必投入太多的隊員,有兩個高點搶頭球,四個前衛跟進搶點射門,四個後衛全責防守,非特續情況,不必參與進攻,這樣的進攻體糸,即使前場進攻失敗,我方轉攻為守時,後防我方早巳嚴陣以待。這種高舉高打的戰術,對足球基礎較差的球隊效果是非常好的,叫做亂中取勝。八十年代,柳州市女子足球比賽時,我採用的就是這種戰術,我帶的是柳州市電扇廠女子足球隊,隊員大部份是初中剛畢業的校隊隊員,我們一路過關斬將,最後碰上柳州市牙膏廠隊,該隊不少隊員在市業餘體校訓練,基本技朮比我隊好得多,她們釆用的進攻方式:配合進攻,我方用高舉高打回擊,場面上我們始終佔優,氣士更勝她們一籌,最後比分定格在3:1,我方拿到冠軍,今天董路講中國足球當下用高舉高打的戰術,我舉以上的例子,就是想證明董路的提法是正確的。


梁有東460


董路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其實國足如果真的這麼打,效果說不定還不錯。不過這只是適合某一特定時期內的專屬打法,如果說這是國足未來長久應該堅持的打法,那就有點過分了。

董路是著名足球解說員,他現在也是一名青訓教練,他辦的“足球小將”現在挺火的,經常約戰國外豪門球隊的青年梯隊,吸引了很多球迷關注。

董路平時喜歡把“45度炸”掛在嘴邊。所謂的“45度炸”就是進攻到前場時以45度(也不一定非得是45度,0度30度90度都行)向禁區內傳高空球,直接讓前鋒搶點射門的打法。

在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結束的歐聯杯1/4決賽中,切爾西打入的進球就是一次經典的“45度炸”,如下圖:

這種打法簡單粗暴,雖然進攻效率可能不高,但很容易執行和實現,尤其是在進攻苦苦無法打開局面的時候,直接到了前場就用“45度炸”,說不定就能蒙進一個。

和“45度炸”相對應的打法就是傳控配合的打法,這種打法更有技術含量,要求通過不停的傳球配合來撕破對手的後防線,獲得射門良機。但是這種打法有一個缺陷就是太複雜,理解和操作起來都很困難,有時候整場比賽也沒有撕破對手防線。

董路多次說過,“45度炸”才是解決國足進攻難的良策。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國足隊員基本功較差、天賦不高,如果讓他們打傳控,失誤會很多,效率會很低。我們經常可以在國足的比賽中看到,國足在對方禁區外圍一頓操作猛如虎,可就是乾打雷不下雨,連射門的機會都沒有。

按照董路的建議,國足在進攻中就不應該打太複雜的戰術,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基本功太差執行不起來,另一方面是他們戰術素養不高,根本不理解太複雜的戰術。有時候越複雜的戰術讓國足執行起來效果越不好。

所以,國足就應該化繁為簡,到了前場,前鋒就往前衝,邊衛就向對方禁區裡“45度炸”,說不定還能收到奇效。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做法。

就目前的這支中國男足來說,這種打法可能還真的挺適合的。因為國足隊員技術不行、頭腦不行,唯一勉強還行的可能就是身體了,我們可以弄幾個高大強壯的前鋒站在對方禁區內等著“炸”就行了。

尤其是我們經常在比賽中看到,“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這個時候如果再磨磨蹭蹭的傳控配合,真的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倒不如直接“45度炸”,或許會創造奇蹟。

其實堅持“45度炸”的打法並不丟人,很多世界強隊如英格蘭都在用,只要能獲得好成績,誰管你用什麼辦法。

如果董路當上國足教練,他肯定會讓國足隊員深刻領悟並貫徹“45度炸”的打法,其實我對於這種打法的效果倒挺感興趣的。


綠茵如風


如果說找一堆小孩組個青訓隊然後被恆大青訓暴打就有資格指點國足的話,大概我能搞五個董路。

董路這個說法,其根據是在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國足還在吃公糧的時候,被稱為“頭球隊”的國足採用的經典打法。

在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一句,喜歡考古是我們民族的優點,那也是民族的缺陷。我們不能一遇到搞不定的時候就去追隨前輩,追隨先人。

董路夢中的那支國足強不強?我只能說在夢裡很強。哪怕是把那支國足穿越回來跟現在的國足踢,也不是現在國足的對手。

為何這樣講?因為足球是在演進的。二十年前的足球和現在的足球,可以說本質上已經不是一個運動了。

首先對抗程度不是一個檔次,其次攻防轉換不是一個檔次,再者進攻與防守本身也從單純的技術比拼演進到了基於空間和位置的立體聯動。

現在的國足能在當今的強度下踢上70分鐘有組織有戰術的攻防,即便他們技術粗糙。但董路那支“夢之隊”能高強度對抗半個小時嗎?別忘了當年的國足下半場就是各種跑不動體力不支巨容易被黑色三分鐘絕殺。這還是二十世紀末對抗程度低攻防轉換慢的陣地式足球。

董路不外乎還停留在可以用身高欺負東南亞球隊的夢裡。殊不知別人早已徹底改變。比如菲律賓已通過歸化球員徹底變成了歐洲式球隊,泰國已成了靠腳下功夫吃飯的球隊,攻防轉換快得一比。你現在還拿頭球轟炸他們?怕是半場都過不了。


戰忽都護府長史


不太確定董路是不是說過這話,但他確實說過裡皮時期的國足應該打防守反擊。

董路其實在中國足球圈是個挺爭議的人物,從解說來看他有自己的特點,更多還是輕鬆幽默一些,比不了詹俊的風格,也和張路的專業有差距,但董路從甲A做足球編輯開始到現在的足球小將絕對可以證明了他是愛足球這項運動的,更多不認可的人是看不慣他輸出的價值觀。所謂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各有各的路數,各有各的特點,借用他常說的一句話,大差不差,投其所好而已。

假設董路如果真的說過高舉高打的話,以及所謂45°炸才是國足的出路,我想著多少還是有待商榷的觀點。

首先,中國人踢球這麼多年過去了,花過的錢走過的彎路都已經很多了,但依舊沒能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或者準確說是自己的定位,瞎折騰的都是時間。我自己7歲開始踢球,後來一直踢到職業梯隊,十幾年前在廣東清遠和廣西梧州都參加過中國足球青年訓練基地的集訓,那還是閆世鐸時期,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足球最頂尖的足球人才。

就我自己直觀的感受來說,中國地域廣闊,可以說適合生存任何類型的足球風格。就先拿身體對抗這個條件,像當時的北方俱樂部魯能、泰達、秦皇島足校以及到大連一些球隊都以身材高大、身體素質為特點,那後衛就不會低於180以下的個子,超過190的也大有人在,非常健壯,特點就是非常兇猛,腳下活不算粗,但也談不上細緻,比賽會主動找身體對抗的那種。

印象最深刻的是延吉的球隊,可能還有很多朝鮮族的球員,他們真的是跑不死的那種,全場飛奔,應該是所有球隊中體力最好的,踢球方式也很愣,球商不算高,可就是非常拼搏,不放棄任何一次得到球權的機會,和他們比賽真的會被拖垮。

不過隨之地理位置的南下,到江蘇舜天、上海之後,球風慢慢變得細膩了很多,當然也是很多北方的球員,中原的也多,但明顯在技術上更有追求,會講究一些小的技巧,臨場比賽也能展現出來,畢竟一個高速停球就能看出大概。算是在身體素質也技術上的綜合。

那再往下最有特點的就是廣東日之泉、宏遠了,那絕對是中國足球技術流的地方。看過一次日之泉和北方球隊的比賽,就不說是哪個隊了,體力好是吧,根本就讓你動不到球的踢法。而且聽口音應該也有潮汕人,他們非常善於動腦筋踢球,傳接配合細膩,善於走地面,個人技術也很紮實,典型的南派代表。北方是粗狂,那他們就是細緻,不過這就要建立在場地好的情況下,之後遇到廣東陰雨天,結果草地變菜地之後,就天天看著老阿婆揹著沙子填坑。所以,那就是北方球隊的天下了,高空球各種炸啊,那廣東小個子球員根本頂不住,力量上確實單薄。

其實說那麼多,只是想把一些經歷告訴大家,在中國任何足球風格都能得到很好的存在,就像我們經濟水平一樣,你可以在中國有媲美紐約、東京、倫敦的北上廣,但是也能看到津巴布韋、肯尼亞這種連吃飯都是問題的非洲貧苦地方,沒什麼好奇怪的。

如果中國真的要確定風格的話,既可以像董路說的高空轟炸,我們完全挑出類似北歐那類型的球員,腳下技術不用太細膩,一兩個核心足以,剩下的就拼身體力量,拼速度,也可以有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的技術需求,南方的一些球員也能做到,當然,我這裡說的只是風格上,而並不是真的能直接對抗。

最最最關鍵的是,我們沒人來規劃這個事,迷茫了幾十年到現在什麼都丟了。以前郝海東時期,確實國足是以北方球員為主,到上海也就停了,申思算是國足裡技術細膩的球員了。那高起高打沒問題啊,楊晨、郝海東的速度、馬明宇又是典型的四川球員風格,風格硬朗又帶有一定的控球能力,腳頭硬,能有一腳遠射,看起來踢的簡單,但是隻要在這個維度上超過你的對手就行。德國隊以前的技術也不見得好,可就是拼身體的話能碾壓你。可是慢慢地,我們連高起高打都沒了。

就說日本,很早之前就確定了以技術為主,為什麼?個子都不高,難道還能要把標準定在180以上嗎?那日本就沒得足球人才了,所以只能避重就輕唄,發揮自己特點,放眼亞洲,日本的技術絕對頂級,只是在世界盃一旦遇到像比利時那種,身體、技術都比你優秀的人就狠不起來了。

所以,真就不是沒人才,也真的不是踢不出所謂的傳控配合也好,還是防守反擊也行,只是一切都沒有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要往哪去,只知道片面的要成績,那自然會違背足球發展的客觀規律,到頭來就是吃虧。憑什麼別人認認真真做青訓幾十年才能爬到世界之巔,而你就那麼聰明那麼幸運,根本就是痴人說夢話。

不過,現在足協應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抓青訓吧,人才多一點上來,打造幾個球星,紋身什麼的就算了,好歹讓年輕家長能看到孩子踢球也是出路的希望,讓更多的孩子有偶像,可以去球場踢球,這就是好的開始。


足壇說明書


四十五度高舉高打確實不錯,邊前衛不用下到底線處理球,在大禁區角直接起球,找到中鋒。就算中鋒無法獲得進球,邊前衛或者邊後衛也有足夠的時間退防。與其跟對手在腳下博弈,不如把戰線提升,用高度和身體與對手對抗,儘量獲得更多的進球機會...

以上言論純屬扯淡,編不下去了。

足球最簡單的解釋恐怕就是用腳踢球,如果不考慮怎麼用腳來處理球,那足球不如就叫頭球算了。

董路如果找到了國足的未來,那果斷應該去應聘國足主帥的職位啊,也不是沒有給過機會啊。拿著他在多特蒙德的錄像帶,在做個100頁的PPT,去面試啊。

再者,國足也不是沒有過以傳中為主的踢法,也不是沒有出個楊晨、宿茂臻這樣國內優秀的中鋒球員,結果呢?這樣粗糙的戰術只能在青年比賽中或許短暫的勝利,依靠身體素質的壓制,或者其他因素,中國男足U系列在亞洲也曾經獲得過不錯的戰績。

但是到了成年隊系列,當大家的身材差距沒有那麼大的時候,他們就突然不會踢球了。

都在談青訓,一以貫之的足球理念不要變成空談就好。但是前提是,還是得尊重足球發展規律,靠一時的小戰績就找到國足的未來?那中國足球的未來也太光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