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所谓“小金库”,按照现代的理解,是指那些“私自”设立账簿的各项资金或者财产,也就是说,这些钱“违反了法规或者其他规定”。“小金库”的存在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象今天这样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却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在《红楼梦》第一百零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写贾府遭查抄后,家里捉襟见肘,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贾母,这位平日里高高在上、众人前呼后拥的老祖宗,将自己做媳妇到如今积攒的私房钱都拿了出来,这里的私房钱,也就是贾母的“小金库”了。

其实,在清代,“小金库”已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了,从地方到中央,大家都搞起了“小金库”。看似满足了私欲、方便了办事情,甚至,可以成为某种特殊项目的费用。但是,最大的弊端,则是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从而滋生腐败,老百姓的负担也由此加重了。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那么,为何清代的官场这么热衷于“小金库”,还不怕公开?

历代朝代,公务员都拿着国家发的“正俸”,清代还多了“养廉银”,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他们敛财,而是尽自己所能,竭力让自己的钱包更鼓一点。随着一些人的官越做越大,他们的“小金库”也就越来越充实。“小金库”虽冠以“小”字,但容量却大得惊人。

如:知县一级的官员,假如,每年收牛羊税可达到600两,他们仅报账13两,交纳藩司署费24两,道署则是20两,州署14两,其余的,就进了官员自己的腰包。这是《清稗类钞》记载的一件“小事”,从中可以算出,光“牛羊税”这一项,当地的官员就有529两银子“进账”。

并且,这只是一年中的一项收入,再来看看“驿站费”,知县每月可领到300两, “其由县给发,不过五十两”,这么一算,每年又可“获利”3000两左右的银子。还有契税,每年也会有几千两银子的“收入”。就一个小知县的“金库”,每年就会有大几千两的银子“入库”。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这本书还补充说道:“计南宫一县,外收至三四万,而交官不及半,至报部不过数百金而已。” 一个小小南宫县,“小金库”收入就已经超过了每年一万两。那些藩司和粮道,手中握有税收大权,其获利之多岂不是要翻番?

1845年,张集馨走马上任,跑到陕西“督粮道”,这可是当时著名的可以“捞油水”的差事。他一到陕西就发现,他的前任在交接前,指使家人倒卖了粮库里的4000石麦子。但是,对此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得自己填补这个亏空。

当然,用的不是自己的钱啦,因为,他连从北京过来的路费都是借的。最终,这笔钱毫无疑问就是陕西督粮道的“小金库”出的。根据他的记录,这个“小金库”每年有三四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刨去一些官场打点所需费用外,剩余的都进了陕西督粮道本人的口袋里。

而且,大家都知道这个“秘密”,且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再来说说总督大人的 “小金库”,作为清代地方上最高的军政长官,他们每年的私下收入,一般都能达到十多万两银子。据说,当时的“封疆第一肥差” 便是两江总督。《水窗春呓》这本笔记,记录了很多关于“小金库”的故事。根据它的说法,“督以两江为最,一年三十万。” 这个数字“30万”说的就是 “小金库”收入。

总督和巡抚都有关税和盐务“津贴”,也就是“浮收”的关税和盐税,而这两项收入就成了“私人收入”的重要财源。就连曾国藩,在“任职两江总督”时,盐运司“上缴”的“缉私经费”及海关的“公费”,还是遵循了官场的规则,最终,被其一一收下。就像张集馨说的那样:“监司大员行同市井… …余居是官,心每不安,虽非勒折,确是浮收。”

其实,“小金库”在清朝如此“普及”,不是没有原因的。

官员的工资低、官场腐败、中央官员向地方官员“狮子大张口”,以及官员本身贪心不足,都让其“经久不衰”。不但如此,军队之中一样也有小金库。晚清的淮军和北洋新军,他们的“小金库”一样“有名”。不像地方官员有税收大权,他们敛财的方式则简单粗暴,就是扣发军饷。日积月积,就形成了巨额“小金库”。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那么,谁在用这笔钱?

毫无疑问,直隶总督李鸿章大人。他去世以后,这笔财产还余有500多万两银子。后来,这笔钱落到了袁世凯的手中用来招募新兵。士兵们的卖命钱,就这样成了官员们的“提款机”。这种做法在当时晚清的军队中,非常普遍。大家进入军营,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结果卖了命,钱还到不了手,谁还傻乎乎的冲锋陷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后来清军的战斗力如此不堪。

《异辞录》一书则是以杂记的方式介绍晚清京师的各种掌故,作者记事,大多直笔无隐,对当时要人显宦,颇有抨击。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说:庆亲王奕劻掌权期间,自己的家用开销达到每年需要30余万两银子,国家给的工资远远不够呀,那么,怎么办?“咸知取诸北洋,然究于何项开支,何人过付,无人能测也。” 于是,就动用了北洋新军的“小金库”。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之后,“敛财”的这种传统从淮军传到了北洋新军,他们每个月都会扣发军饷三四万两银子。袁世凯更会做人,没有独自享用这个“小金库”,而是很大方的“分享”给了庆亲王。这就能解释,为何袁世凯官途会那么的顺畅了。庆亲王拿了人家那么多钱,总得有些回报吧。

之后,袁世凯的接任者铁良,也学了袁世凯的做法,铁良拿到四镇新军的管辖权后,就是通过“小金库”敛财,然后,继续“进贡”庆亲王。所以,他的地位就此步步高升。由此可见,那个时期的官员为何如此钟情“小金库”的原因,最终,还是为了“权”。

在1903年到1908年期间,大清招商局的领导人就是袁世凯,他制定的一份《整顿局务九条》,其中,规定的很清楚,他对招商局的“招商事宜”和财务等事项,是直接管理,有绝对的控制权,尤其是财务这一块儿,他更是抓的紧紧的。

不但如此,袁世凯还规定“动支款项在一万元以上者”,必须有他本人签字才算数。实际上,他将招商局当成了另一个北洋新军集团的“小金库”。有记载,在他任职期间,北洋每年从招商局“提取”的白银达到数10万。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再来看看晚清皇室,他们做的不比这些大臣们逊色,只会更厉害,慈禧就有3000万两的“私房钱”。

封建时代,财政收支系统有两条线:

一个就是政府财政;

另一个就是皇家财政。

实际上,这个皇家财政就是皇室成员的“小金库”。同治年间,户部每年要划拨给内务府不过是30万两银子。到1893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每年110万两。当时,还有一种“交进银”的做法,就是在原有“小金库”之外另设的“私房钱”。

到了清末,慈禧老人家的私房钱有黄金3万两之多。另有一种说法,《异辞录》的作者则认为,慈禧的“私人收入”甚至高达3000万两银子。还说,“半在南苑,半在大内,皆用红绳束之”。看来,这个场面也是蛮壮观的。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但是,钱再多,也不如命来的重要。当年慈禧仓皇逃出北京之时,哪还顾得上这些钱?不过,还是有大臣,做是相当负责。留守大臣世续知道这笔钱的所在地后,就自己花了钱雇佣日本使馆的士兵“帮忙看着”,想来,这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之后,慈禧带光绪回来以后,看见自己的私房钱被保管的好好的,立刻就开心了,又是“赏黄马褂”,又是加官进爵,“转吏部兼都统”。可见,金钱的力量太大了。甚至,更有人说,慈禧的财富,“数都数不清”。《十叶野闻》里就记载有“或言计共二百兆两”。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笔钱最后又去了哪里?

2亿两白银,想想都瞠目结舌。它们是被人抢了吗?还是有人监守自盗?现今,已经无法查证了。估计,连慈禧本人,都不一定十分清楚她究竟有多少财富?若是放到现在,是不是可以打榜,让慈禧坐上头名富豪位置?

晚清时期的官员都有一笔“特殊钱财”,肥了自己但却害了整个国家

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后,隆裕太后成了宫中第一把手,也玩起了“小金库”,她当然没法和自己的前任相比。因为,那时的清政府,年年赔钱,哪还有更多的钱进个人腰包?不过,她还是很聪明的,学会了让钱生钱,玩起了“理财”,将钱存进了外国银行,赚取利息。

据说,当时的经理人,是其妹夫载泽看好的盛宣怀。“盛(宣怀)本狡狯”,最终,在清政府倒台之后,更有传闻说“洋行有倒账”。这位整日蜗居在宫中太后,面对亡国早已六神无主了,哪还有精力顾得上自己的私房钱?这笔钱怕是早就被人“私吞”了吧。

【《清稗类钞》、《水窗春呓》、《异辞录》、《整顿局务九条》、《十叶野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