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局(三)|重啟核電,引進技術,三家核電央企的相愛相殺

全文3207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前文回顧:

“核”局(一) | 1980s,核電為何先由水電部管,後轉為核工業部管?

“核”局(二) | 1990s,十年裡核電主管部門3次變化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eomagazine@126.com

eo記者 劉文慧

2006年後

核電重啟

2002年末至2003年初,國家計委根據能源電力市場的需求,提出了加快發展核電的設想,並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支持。時任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就核電發展問題做出指示:“要採取世界先進技術,統一技術路線,不敢再走錯一步,不能照顧各種關係。”引進核電技術也在當時中央的研究範圍內。

2003年8月,原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總工程師湯紫德、原機械工業部電工局局長許連義、原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林誠格、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中心副主任鬱祖盛、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教授級高工金菊蓀、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電專委會原秘書長夏國鈞六位已退休的核電行業資深專家,聯名上書中央,表達對核電統一技術路線和國產化的意見。

六位專家的報告介紹了國外三代核電發展情況,建議採用第三代技術,指出統一技術路線是實現核電健康發展目標的關鍵。報告還提出兩條建議,其一是建議核電要納入國家能源電力發展規劃,其二是成立國務院分管領導掛帥的核電工作領導小組。

這封信引起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重視,開始調研三代核電。

李鵬核電日記》中記載,2004年2月25日,曾培炎受

溫家寶委託拜訪李鵬,就核電發展問題進行討論。曾培炎反映,到2020年核電計劃要達到3800萬千瓦,擬通過引進必要的技術實施中國核電自主化建設和發展,對於嶺澳二期和浙江三門的核電建設堆型選擇,有關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同意見。

“我對他說,從美國引進先進技術也是可以考慮的,不過新型機組尚未定型。法國在芬蘭也只是原型第一臺機組,尚缺乏運行實踐。經過討論,我們取得了以下一致的看法:一、儘快改善沿海地區的電力供應。二、使用同一類機型能保證安全,嶺澳、秦山原則上擴建兩臺同類型機組。關於田灣,我也主張擴建兩臺同類機組。三、通過買設備達到引進技術,使我國製造廠有獨立自主的設計和製造百萬千瓦級新型核電機組的能力,可在廣東陽江和浙江三門同時批准各建設兩臺新型國外機組,條件是轉讓技術,使我國企業達到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這個過程需要五年左右。如果雙方採取合作方式生產,則合資,有利於掌握技術。”

2019年初,張國寶撰文回憶其任職國家能源局局長期間的核電開工建設批准:“包括聽取李鵬

同志的意見在內,在曾培炎副總理的領導下,AP1000建成投產之前,我們批准建設了一些二代加技術的核電站,包括福建的寧德、福清、方家山、田灣二期,廣東的陽江,大連的紅沿河,廣西的防城港等。這不是我個人的意見,是綜合領導和核電界意見權衡的結果。”

2004年3月,曾培炎主持召開國務院關於核電發展問題的辦公會議,會議明確了核電招標的目標是第三代核電技術,並給出了引進與購買相結合的招標條件,即在購買4臺依託三代核電技術的機組後,該技術將轉讓給中國,之後中國將在該技術基礎上再創新,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

這一年,原核工業部常務副部長陳肇博被國務院緊急任命為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籌備組組長,帶隊負責第三代核電技術國際招標。

陳肇博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回憶,當時對三代核電技術的選擇,核電業界存在爭議,國務院曾召開兩次小範圍的回憶,在第二次會議上,溫家寶決定召開規模更大的專家會,廣泛聽取專家意見。2006年9月,相關會議在北京天湖賓館召開。34名專家參會,其中10名兩院院士。對三代核電技術路線的投票結果顯示,20名專家贊成AP1000(其中多名是院士),10名專家認為AP1000和EPR兩者皆可,1人選擇EPR,1人棄權。

“2006年11月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在聽取彙報和研究後,溫家寶總結表示:引進美國三代核電技術,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這件事情很重大,還需要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彙報。”

“第二天,時任國家總書記胡錦濤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了引進三代核電技術的彙報,會議研究後,胡錦濤在總結中同意彙報意見,並決定正式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建制劃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

國家核技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前身為728院,原屬中核集團,秦山核電一期正是由其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的,這支設計隊伍的力量不言而喻。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承擔核電重大專項的技術總負責,正是看重其實力。

從另一方面看,將如此重要的設計力量從中核集團剝離,劃給新成立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還有著另一層目的:推動核電體制改革。

當時,相關決策者也想借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成立,建立整合核電設計、設備採購及工程建設管理於一體的AE公司。在這種思路下,核電站業主的定位是電力公司,非必然要求為核電相關技術的掌握者,可以說是1983年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對核電分工意見的具化和延伸。

事實上,世界主要核電出口國所採用的也是類似模式,即業主公司與核電產業鏈相對分開,核電產業鏈又具體分核電裝備製造商、核燃料供應商、核電站設計與工程建設的AE公司。

以美國為例,西屋電氣和通用電氣兩家企業為核反應堆供應商,以電力公司為主的核電投資者可採購它們的服務和相關產品,對核電的安全審核和監管主要由美國政府所設立的核管會(NRC)負責。以法國為例,EDF是法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商,在法國電力市場佔比超80%,它也負責核電運營、投資和工程管理,而阿海琺則負責礦山開採、核電設備供貨和技術服務、核燃料及核燃料循環,最近兩年阿海琺通過與EDF重組,業務上已剝離為以核材料的開發和廢物管理為主。

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使之成為自主化核電技術的唯一擁有者,進而推動國內核電管理體制改革,即國內可以控股核電站的將不再只有當時中核和中廣核兩家央企,其他電力央企可以更深入地參與進來,進而提高核電市場化程度。對裝備製造業來說,一種技術可以帶動國內核電裝備製造向一個方向發力,減少重複建設。施工建設上藉助規模化效應,可以降低造價,有利於核電在國內發展,也能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熟悉行業發展的業內人士向eo記者證實,當時決策確實考慮了這一層因素。

當時的政策環境也為這一設想打下基礎:2006年3月,“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表示要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重點建設百萬千瓦級核電站,逐步實現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自主化。加強核燃料資源勘查、開採、加工工藝改造以及核電關鍵技術開發和核電人才培養。”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並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原則通過。而核電主管職能也由國防科工委調整到國家能源局歸口管理。

2007年,經過多輪談判後,中美正式簽訂三代核電AP1000技術轉讓和相關設備採購合同。2008年2月,國務院第209次常務會議上通過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CAP1400的研發和示範工程建設被列為重大專項的重點任務,由國家核電牽頭。2009 年底,由國家核電與華能集團共同出資設立的國核示範電站有限責任公司揭牌成立,全面負責CAP1400和後續CAP1700的建設和運營工作。

但中國的特殊情況在於,彼時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都是集一定設計研發能力、工程建造和電站運營經驗為一體的核電企業,其中中核集團在堆芯設計研發上有原來的軍工基礎,也是國內唯一核燃料供應商,而中廣核集團的強項則在電站運營。

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國家核電與中廣核集團曾有重組意向,相關方案已經提交國家相關部門,但最終不了了之。在此之後,中核以開發國外市場為由,加快研發“華龍一號”核電技術,中廣核也擴大設計隊伍,投入自主技術研發。

2013年3月,CAP1400示範工程的初步核安全報告審評工作啟動。2014年9月,核安全審評工作基本結束。根據多家媒體報道,2014年底,山東榮成CAP

1400示範工程便已具備開工條件,只需國家核准,便可進行FCD。但是,CAP1400示範工程卻遲遲未獲得開工核准。與之相對的是,中核福清“華龍一號”示範工程、中廣核防城港“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相繼獲准開工。

至此,藉助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發揮AE公司功能,推動核電體制改革的可能性已不大。

2015年,國家核電與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合併重組,新成立的國家電投成為與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一樣擁有核電技術研發和建設能力、核電站運營資質的核電企業。

未完待續

“核”局(三)|重启核电,引进技术,三家核电央企的相爱相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