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引子:

個體的力量有時是可以改變歷史的,這句話用來形容五代時的康延孝再合適不過,相比後梁、後唐兩國的國祚運脈來講,康延孝這個後梁左右先鋒指揮使顯得並不起眼,然而恰恰正是其那場離奇的星夜騎奔,才最終決定了後梁王朝敗亡的命運,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著後唐方面,快速傾斜。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再次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會不由發現,這個康延孝身上彷彿籠罩著一層迷霧,讓人總是感覺看不清、琢磨不透,這個人實在是有些不尋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清

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審視康延孝身上的那些不尋常,或許讓我們能夠更加接近歷史的真相。

康延孝的身世:

康延孝,塞北部落人也。初隸太原,因得罪,亡命於汴梁。開平、乾化中,自隊長積勞至部校。——《舊五代史》

一、塞北胡人

康延孝是塞北部落的胡人,是哪個部族?書上沒有記載,那麼當時塞北部族都有哪些呢?

契丹、韃靼、鐵勒、室韋、靺鞨、回鶻、奚族,當然還有一個特殊的部族,那就是沙陀人。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塞北部族,胡人眾多

沙陀首領因在唐懿宗時期幫助唐室平叛而受到冊封,因此在對待塞北胡族的問題上,沙陀族享受了很多大唐朝廷給予的發展紅利,而這些便利也使得塞北胡人與沙陀族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曖昧,以至於後來李克用父子犯事後,被唐朝趕出代北時,收留他們的,恰恰也就是這些胡人。

六月,李涿引大軍攻蔚州,獻祖戰不利,乃率其族奔於達靼部。——《舊五代史》

後來朝廷又重新召回李克用,南下平定黃巢之亂,而此刻大量塞北胡人隨之南下,希望建功立業,博取一個好的前途,而康延孝或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黃巢起義是李克用的轉折點

因此,康延孝不管是沙陀人還是其他部族的人,其都應該是一個對沙陀部族有著好感的人,此刻的康延孝作為沙陀軍的一員,享受了收復長安的榮光後,跟隨李克用部回到了太原城。

二、亡命汴梁

初隸太原,因得罪,亡命於汴梁。——《舊五代史》

康延孝的第一次奔亡很有意思,因為他的這個時間點和奔亡的方式都值得商榷。

一、跑路的原因存疑

剛開始在太原扎穩腳跟的康延孝突然跑路了,而且原因很模糊,“因得罪”,也就是犯事了,犯事之後害怕追責,跑路了。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沙陀軍的紀律並不好

但在史書上記載,這段時間,晉王李克用對待軍隊的態度是相當縱容的,軍隊裡面遵紀守法的人也並不多,甚至白日搶劫都沒人管,那麼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情況,縱使此時的康延孝真的犯了事情,以其軍人的身份,跑路也不一定就是一個必選項。

由是稍優寵士伍,因多不法,或陵侮官吏,豪奪士民,白晝剽攘,酒博喧競。武皇緩于禁制是。——《舊五代史》

二、跑路的時間存疑

康延孝逃跑路線的終點選擇的是汴梁,這就註定了他必然是在唐中和三年(883年)之後去的,因為那一年,上源驛事件爆發了,朱溫趁著李克用率領大軍前來宣武軍鎮助其抗擊黃巢軍之機,擺了他一刀,李克用部受邀在上源驛休息,他們根本沒想到朱溫會玩這一手,於是損失慘重。

會大雨雷電,克用因得於電光中逾垣遁去,惟殺其部下數百人而已。——《舊五代史》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上源驛事件後,梁晉才徹底反目

後來雖經朝廷調解,雙方還是結下了死仇的樑子,但也自此拉開了梁晉相爭的序幕,康延孝逃奔汴梁朱溫陣營,肯定是梁晉交惡之後的事情,否則朱溫也不敢輕易收留晉軍的叛將,但這個節骨眼,在朱溫陰了李克用一把之後,不久有晉人跑來投奔他,讓人不得不覺得,這事情有點巧合呀。

三、跑路的方式存疑

梁晉爭霸時期,雙方確實都有將領倒戈逃脫的記錄,但像康延孝這樣跑的這麼光棍、利索的,不多見。

梁主遣捉生都將張溫率步騎五百為援,至內黃,溫率眾來奔。

燕將李暉等二十餘人舉族來奔。

時居庸關使胡令珪等與諸戍將相繼挈族來奔。——《舊五代史》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逃兵,哪個時代都有

跑到對面,沒有投名狀,沒有帶兵馬、家眷,康延孝就這麼單身“亡命汴梁”,當然他可能有理由,年輕人,沒成家,犯錯了,所以跑過來了,但這這種逃亡方式的成本,確實有點兒不高呀。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宣武軍最後收納了康延孝

這個並不起眼的年輕人,也許像其他逃亡的兵卒一樣,普通而沒有什麼特別,一臉淳樸,因此汴梁方面最終收留了他,畢竟打仗嘛,到處都需要人,而康延孝以其普通的資歷,被安排到了最基層的行伍之中打仗,從開平、到乾化年間,他從隊長幹到了部校,僅此而已,不顯山不露水,但是進步得很穩步。

如果說上面的這些懷疑是基於歷史常識的一些臆測,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可就不能僅僅用巧合來解釋了,其實編纂史書的那些人也都是人精,多少還會在書中為我們留下一些可供參考的線索,比如康延孝的兩次反常,一次你說是巧合,那麼兩次呢?

巧合?歷史上,哪有那麼多的巧合呀!

康延孝的反常

一、康延孝第一次反常出現在鄆州被圍之時。

會梁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密請降於嗣源,延孝者,太原胡人,有罪,亡奔梁,時隸段凝麾下。-《資治通鑑》

乍一看這也沒什麼,康延孝想投降嘛,找一個人作為引薦,也無可厚非,但他找的這個人,以及這個人如今所處的境地,實在是不是一個可以託付的合適人選,他找的是被困在鄆州城內的守將,李嗣源。

時李嗣源守鄆州,河北聲問不通,人心漸離,不保朝夕。——《資治通鑑》

李嗣源率領後唐軍隊冒險攻陷了後梁的鄆州城,對後梁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但也捅下了一個大馬蜂窩,七寸被人打了,後梁能不上火?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李嗣源此時自身難保

後梁的軍隊大規模地、一股腦地蜂擁而來,將鄆州圍了個水洩不通,而後唐軍隊為了打開被圍的局面,在李存勖的親自帶領下,也與後梁軍隊進行了血腥攻防戰,雙方在鄆州渡口楊劉一帶進行了來回的攻防拉鋸。

此時,在戰況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後梁軍隊並沒有落於下風,康延孝卻悄悄與被後梁大軍團團圍住的鄆州城內守將,想談一談關於自己投降一事,這個想法太離譜了吧?

歷史上,還真沒幾個正在圍城攻擊的將領,卻暗地悄悄找人,去向被圍的城內守將來商量投降的。

那麼他真是想投降嗎?讓我們看看史書上接著是怎麼講的?

嗣源遣押牙臨漳範延光送延孝蠟書詣帝,延光因言於帝曰:“楊劉控扼已固,梁人必不能取,請築壘馬家口以通鄆州之路。

史書記載的很明確,他根本不是來投降的,而是來送信的(蠟丸),蠟丸一般是古代諜戰所常用的工具,將書信藏於蠟丸之間,水不會弄溼,而且體積小,可以藏於髮髻之間,非常隱蔽。

這個蠟丸被轉交給了李存勖,並告訴了他,如今的現狀,後唐不用在楊劉一帶耗費力氣了,因為後梁肯定攻不下楊劉了,當務之急,應該在馬家口壘築一個要塞,這樣就能解決鄆州被圍困的情況了。

康延孝是後梁軍將,自然對後梁情況瞭如指掌,在後唐與後梁陷入楊劉爭奪戰的膠合之際,鄆州被重重圍困之時,康延孝終於忍不住,出手了。

崇韜築新城凡六日,王彥章聞之,將兵數萬人馳至,戊子,急攻新城,連鉅艦十餘艘於中流以絕援路。時板築僅畢,城猶卑下,沙土疏惡,未有樓櫓及守備;崇韜慰勞士卒,以身先之,四面拒戰,遣間使告急於帝。帝自楊劉引大軍救之,陳於新城西岸,城中望之增氣,大呼叱梁軍,梁人斷紲斂艦;帝艤舟將渡,彥章解圍,退保鄒家口。鄆州奏報始通。——《資治通鑑》

康延孝的計策是非常老辣的,而且一針見血的點出了雙方薄弱之地,後梁發現後唐的意圖之後,也是拼死來爭奪馬家口,但最終因為後唐提前出手,功敗垂成,結果符合康延孝的意圖,鄆州的通道,自此打通了,與其說康延孝是為了投降,還不如說,他是為了在關鍵時刻,幫助後唐,解了鄆州被困這個大難題。

此刻康延孝,沒有繼續向下行動了,他如同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繼續呆在梁軍軍營之中,直到他得知了後梁的那個軍事行動。

二、康延孝的第二次反常,叛逃後唐

戊戌,康延孝帥百餘騎來奔,帝解所御錦袍玉帶賜之,以為南面招討都指揮使,領博州剌史。——《資治通鑑》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康延孝的叛逃直接導致了後梁軍事計劃的流產

康延孝的奔逃,與其說是不看好後梁的一系列腐敗、朝臣擅權,還不如說是他實在是忍不了,因為當時的情況太急迫了,自己再不把消息傳達出去,後唐恐怕就要危險了。

當時的情況正如康延孝所言,對後唐很不利,因為後梁終於決定決戰了,其準備跟後唐拼死賭一把生死,一戰搞死後唐,為此後梁押上了全部軍力,準備畢其功於一役。

在這個情況之下,康延孝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他不可能向被攻擊方的地方逃亡而去,這有點像從獵人隊伍裡逃出,向著獵物群裡狂奔的意味,太反常了,為什麼?

或許因為他要和後唐在一起。

自河津失利,段凝、彥章又獻謀,欲數道舉軍,合董璋以陝虢、澤潞之眾,趨石會關以寇太原。霍彥威統關西、汝、洛之眾自相衛以寇鎮定,段凝、杜晏球領大軍以當陛下,令王彥章、張漢傑統禁軍以攻鄆州,決取十月內大舉。又自滑州南決破河堤,使水東注曹、濮之間,至於汶陽,瀰漫不絕,以陷北軍。臣在軍側聞此議。臣惟汴人兵力,聚則不少,分則無餘。陛下但待分兵,領鐵騎五千,自鄆州兼程直抵於汴,不旬日,天下事定矣。——《舊五代史》

從後梁的策略來看,一旦實施,當時的後唐基本就要瓦解了,因為後唐的糧草是個大問題,而且後方被契丹襲擾,加之潞州又叛變了,自身內部環境薄弱至極,根本無法抵抗後梁的大舉進攻。

唯一個死中求生的機會,那就是趁著梁軍掘開黃河,後唐大軍南下,斬首後梁國都,汴梁城,但這一切後唐都不知道,怎麼辦?

基於康延孝的種種反常,接下來的我們的想法可能會更加貼近歷史的真相。

如果康延孝有問題,這種危機關頭,其只能暴露自己,康延孝想來想去,也只有這個辦法能挽救後唐,而且機不可失,必須趕緊行動,因此其才星夜奔跑後唐,這個機會值得自己冒險。

另一方面,後唐李存勖怎麼對待康延孝的呢,他沒有對康延孝有任何懷疑,不僅賞賜錦袍玉帶,並且讓其擔任南面招討都指揮使,從先鋒指揮使到整個南面招討使,專門治權一面,到了後唐立即提拔對方,將其從普通將軍提拔到軍區負責人,這個提拔,如果是普通的投降,恐怕也不至於吧?除非李存勖也知道,康延孝本來就是自己人。

叛將還是間諜?細觀“諜影重重”的康延孝,其身上的諸多不合理

後唐滅後梁

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者可謂識時務之俊傑。——毛澤東

正是康延孝的計謀,才最終使得後唐下定決心,大軍南下,冒險突襲,七天滅掉後梁。此戰如同兩個決鬥的劍客,在對方佔足優勢的情況之下,後唐利用驚險至極的角度,刺穿了後梁的心臟,一劍滅梁。

但這一切都是在康延孝逃到後唐為前提的,如果沒有此人,歷史也許會改頭換面,以另外一個姿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而康延孝到底是不是後唐的潛伏者,是不是在後梁玩無間道,只能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

結語:康延孝的叛逃,導致了後梁最終滅亡,然而其人本身就有許多的謎團,前期的入梁鋪墊,後期的數次不合理的反常行為,每每在後唐危險的時刻,突然出手,拯救後唐於危難之際,過多的不合理,過於反常,實在讓人不能不懷疑,這個康延孝很有可能,就是後唐安插在後梁的一個潛伏人員,在最後時刻,其不惜暴露,最終將情報送到了後唐手中,最終使得後唐成功滅梁,也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歷史上有太多的暗戰,我們在史書上也許讀不到,但一定有那麼一群人,在黑夜中隱匿前行,在歷史的書卷中,能夠追溯到他們若隱若現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