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縣琉璃咯嘣製作技藝簡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交城縣琉璃咯嘣製作技藝簡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春節期間流行的一種特殊音樂玩具,它是用紫紅色玻璃製成的,狀如瓶形葫蘆,其壁很薄,重量很輕,底部平面,薄如紙,用嘴唇含瓶口輕輕一吹一吸,其底部玻璃薄面即上下顫動,發出 “咯嘣、咯嘣”的聲音,清脆悅耳,深受兒童歡迎。據史料上記載,中國各地類似"琉璃咯嘣"的手工製品都源自山西交城。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產地,已有四百年的生產歷史。

  交城琉璃咯嘣的產生,和交城瓷器生產有密切關係。唐代,交城窯生產瓷器,是著名的花瓷腰鼓產地之一,並且已經運用“銅紅釉”。銅紅釉是瓷器生產中的尖端技術,釉色鮮紅(一稱霽紅、祭紅),燒成難度極大,產品十分名貴。交城琉璃咯嘣在築爐、吹制、配料多方面的製作技藝秘傳不洩,因此成為在全國以至全球“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絕活。熔化琉璃的爐子所需砌爐材料是就地取材,十分簡陋,是用磚頭與黃土砌就的,不砌煙囪,不要鼓風。對場地要求也不苛刻,無論室內室外都可砌爐生產,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琉璃咯嘣"的製作過程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是個硬功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交城琉璃咯嘣嘣老技師按照師傅代代相傳的配方,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適量的銅屑、鐵屑,再結合火候的運用,即能熟練地掌握豔麗的紫紅色玻璃薄膜技術。

交城縣琉璃咯嘣製作技藝簡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交城縣琉璃咯嘣製作技藝簡介~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琉璃咯嘣最大的“弱點”就是容易破碎,在“小心割破手!”“小心碎玻璃片劃破嗓子,吃進肚子!”的一片譴責聲音中,琉璃咯嘣發展步履維艱,數百年中始終沒有摘掉危險品的“帽子”。現在的父母允許子女玩琉璃咯嘣的更少了,這是市場萎縮的原因。 如今,傳統的"琉璃咯嘣"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由於工藝獨特,"琉璃咯嘣"無法用機器製作,純手工的工藝侷限了它的發展,使得這一傳統工藝更加寶貴。

  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琉璃咯嘣"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玩具,與對聯、年畫、剪紙等一起成為我國北方鄉土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交城琉璃咯嘣製造工藝獨特,造型稚拙樸素,具有珍貴的民俗文化價值。2006年12月,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