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新時代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路徑

王志剛:新時代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路徑

王志剛

科學技術部部長、黨組書記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年第10期“專題:中國科技70年·回顧與思考”,根據王志剛2019年9月12日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70年·道路與經驗”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的特邀報告整理而成。

在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全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這既是國家發展階段演進的內在需求,也是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奮鬥的結果。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階段,黨中央都圍繞科技創新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徵程。

建設科技強國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進行了全局謀劃和系統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科技創新是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生產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應做到“五個牢牢把握”。

  1. 牢牢把握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謀劃科技創新的總體站位,切實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以科技強國引領和支撐現代化國家建設。


  2. 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


  3. 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制勝一招,圍繞“三個面向”的戰略方向部署推動重點領域科技創新。


  4. 牢牢把握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的根本要求,優化科研生態,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5. 牢牢把握加強科技宏觀統籌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重點,提高科技創新的體系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科技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新時代建設科技強國,主要源於4個邏輯。

(1)國家強盛的“歷史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技是否強大,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充分演繹了從科技強到經濟強、國家強的基本路徑。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寫了世界經濟版圖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其中一條清晰脈絡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撐經濟中心地位的強大力量。領先科技出現在哪裡,尖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裡。

(2)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邏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影響範圍和作用領域持續拓展,實現了從融入經濟發展到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和國家安全等各方面各領域的重大轉變。當前,我們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但也要看到在這一新的征程中我們還面臨諸多困難挑戰,還有很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收入水平將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人口結構、需求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變化。應對這些新變化,要求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在解決“結構”和“動力”兩方面下功夫,為“平衡”和“充分”發展提供更強大、更關鍵的支撐。

(3)科技發展的“演進邏輯”。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引發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可能引發更為劇烈的變革。從微觀到宇觀各層次、各領域的技術都在加速突破,新方法、新手段不斷湧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不斷融合,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與通信、腦科學、基因編輯等新興技術加速迭代。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徵,正在引發國際分工重大調整,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一個國家一旦在某個科技領域領先或落後,就可能發生競爭位勢的根本性變化。我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嚴峻挑戰。只有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才能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4)新時代內外部環境倒逼的“內在邏輯”。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論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特徵,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可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

王志刚: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我國外部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日益複雜,創新博弈更加激烈,這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是我們現代化進程需要邁過的一個坎;同時也要看到,這個壓力可能也是一種動力,會倒逼我國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升級。為此,我們要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把這一外部風險挑戰轉化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到國外考察,回國後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今天,國際形勢的變化使我們看到科技對於今日之中國尤為重要。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要把握好歷史大變局的趨勢和機遇,找準發展領域、發展重點、發展路徑、發展方法,向科技創新要答案,這歷來是重要而關鍵的選擇,甚至是不二選擇。我們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各項工作的著力點、切入點和邏輯起點,以科技強國建設保障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這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設科技強國,要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定位和發展道路

科技強國意味著我國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成為科技強國有3個重要標誌:

  1. 具有引領世界的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世界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擁有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和高水平創新基地,成為全球高端創新人才的聚集地。


  2. 建成高水平的創新型經濟。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經濟發展質量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強。


  3. 建成富有活力的創新型社會。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

建設科技強國,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的位置。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不僅是現代化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建設現代化強國首先要建成科技強國,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最可持續的競爭力,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支撐引領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王志刚: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建設科技強國,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增強創新能力。上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自主創新的指導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實踐證明,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一條必由之路。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我們要看到創新追趕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堅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不動搖,堅持關鍵領域自主可控不動搖。當然,自主創新從來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我們要有更加開放的胸懷,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中的位勢。同時,也只有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們才能在國際合作中獲得更多平起平坐的機會。

建設科技強國,要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著力點

國家創新體系是決定國家創新發展水平的基礎,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創新體系的比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統籌推進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對科技創新的戰略、規劃、主體、評價等成體系構建和佈局,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這是基礎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

(1)健全科技創新能力體系。這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內核,關鍵是要全面提升各類創新主體的能力。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統籌佈局,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揮好在戰略性科技任務中的重要引領帶動作用。培育一大批世界級領軍企業,鼓勵更多企業開展原創性研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有效整合優勢科研資源,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世界級科學研究中心。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

(2)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要素體系。這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關鍵是促進創新要素自由順暢流動,提升資源統籌配置效率。圍繞重大任務,統籌配置高水平科技人才,鼓勵人才有序流動。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鼓勵地方和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促進各類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以技術市場、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為紐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全方位推進科技開放合作,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3)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體系。這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運行效率的有力保障,其關鍵是強化科學決策、統籌協調和高效執行。完善國家科技宏觀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分工,中央與地方的分工,強化上下聯動和統籌協調。強化政府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公共服務、監督評估和重大任務實施等職能,發揮好國家重大科技決策諮詢制度的作用。健全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按照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種類型,分類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在研發投入、政策制定、項目管理服務等方面實施不同政策。在國家戰略領域和重大任務中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作用。

(4)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這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關鍵是要健全有利於創新的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要推進科技治理的法治化,加快創新薄弱環節和領域的立法進程,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快捷的新技術、新產品准入機制,綜合運用財稅、金融和標準等政策手段,促進科技成果的規模化應用。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倡導科研人員愛國奉獻、刻苦鑽研、淡泊名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發展負責任的科技,科研工作者要守住學術道德的底線,堅決不做違背科研倫理和公眾利益的事情,在仰望浩瀚科學星空的同時,堅守人類崇高的道德法則。

(5)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這是國家創新體系在區域層面的拓展和延伸,關鍵是要優化空間佈局,提升創新能級,促進協同發展。要遵循創新區域高度聚集規律,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創新高地,形成創新增長極、增長點、增長帶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佈局。推動區域創新從創新鏈下游向上遊攀升,在優化科研投入結構、承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聚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完善跨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加強產業對接和資源對接,充分激發基層創新活力。

(6)人才最為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我們要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有利於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健全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為科技人才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環境。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總之,推動科技創新的各項措施,既要見物,更要見人,只有見人,才能見物。

目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正在組織開展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這是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關鍵時期的一個重要規劃。我們將以建設科技強國為目標,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努力編制一個適應新時代要求、體現改革開放精神的規劃。我們需要更多聽取科學家的聲音,更加廣泛凝聚各方面的共識,傾聽專家建言,共同為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編制獻智獻策。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科技大師薈萃之地。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不僅在基礎前沿、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而且為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發展規劃、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希望中國科學院能夠繼續發揮院士等高端人才集聚的智力優勢,為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編制貢獻更多的智慧,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面向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目標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高度契合,使科技創新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相連。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為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