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鄉鎮幹部為“群”所困

據媒體報道,有的鄉鎮幹部手機上裝了7、8個工作APP和20多個工作類微信公眾號,中部某縣一名大學生村官甚至“被加”了120多個微信工作群。有的微信群要求每日報到,有的不同部門不同的工作系統要反覆填報相同的材料,有的要求24小時保持在線。以致不少鄉鎮幹部抱怨,“從早上一睜眼手機就響不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鄉鎮幹部為“群”所困,一心紮在微信工作群裡,下村入戶、到群眾中解決實際問題定然會減少,難以避免脫離了群眾。何況,有些工作群每天要求打卡上傳圖片,向各部門重複上報材料,“有圖未必有真相”“材料報了不代表做了”。類似種種,容易滋生形式主義和留痕主義,嚴重影響實幹作風。

“群”來“群”往,眼花繚亂。依賴線上抓工作像打在“一堆棉花上”,無法一杆子插到底,更談不上求實效、出成績。如,有的工作成了“上級發通知、下級說收到、立馬就彙報”的“內循環”打卡地。很難說,箇中工作和任務沒有水分、雜質,甚至充滿了“善意的謊言”。畢竟,抓工作、促發展、導落實,還是要在線下與矛盾硬碰硬,同群眾手把手幹起來、動起來。

把鄉鎮幹部綁在“群”裡不能動彈,與個別上級領導不切實際、高高在上的官僚主義做派難以切割。如,有的領導幹部對下基層、腳踩泥很介懷,抓工作喜歡“一機在手”,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坐在辦公室隨時隨地“把活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而鄉鎮和下級不得不疲於應對、鑽進各種“群”,進行“瘋狂曬圖”和“八方打卡”,佔據了基層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有限資源。

此外,“群”裡有玄機,成了個別領導與少數基層的“新腐地”。如,有的在群裡搶紅包,有的在群裡溜鬚拍馬等,無不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心理作祟,帶來了烏煙瘴氣。所以,不讓基層幹部為“群”所困,不僅有利於營造實幹之風,更有利於淨化政治生態。

微信群終究是抓工作、求實績的一種工具,群眾滿意與否、組織答應與否,關鍵還得靠工作前線與基層現場說話。基層幹部為“群”所困,既偏離了宗旨意識和服務理念,又不符合走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相關領導幹部要轉變服務觀念,多些公僕情懷,願意撲下身子、深入一線;同時各部門之間要打破信息壁壘,利用好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為“群”瘦身抽脂,讓基層幹部減負卸重。如一個群能搞定的,就別弄出“四五個”,多些聯合辦公、協同作戰。

以實則治。“群”作為信息時代產物,是為實幹擔當服務的。若為了“群”而“群”,與實幹擔當、砥礪使命南轅北轍,就落入了形式主義窠臼,也被群眾所厭惡、為地方發展所不容。把基層幹部從“群”中解放出來,讓更多精力和時間注入到實踐行動中去,才是“合群”,才能群力群策、幹出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