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一些像《易經》等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還很難參透?

石頭162821132


我就參不透,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應該比古人聰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比古人多瞭解很多科學知識。

《易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首先易經吊打各類古籍,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它也許是中國最神秘的一部典籍了。有人說它是一部哲學書,宣稱它包含宇宙中所有的奧秘。也有人說它只是上古時代卜筮事務的工具書,是那個時代巫覡的通用的工作手冊。

那說易經是哲學書的沒誰說個道理出來,

說易經是占卜工作手冊的也沒誰能報個天氣預報。

但是這也絲毫不能影響易經的霸氣。


首先是晦澀難懂不知所云,也許是我笨啊,但是聰明絕頂的能參悟的大多成了這樣子。和以前練氣功熱一樣折騰出好多神經病。

自修的大師

再就是我又不看風水不算命,又沒打算靠這個忽悠賺錢,研究這個幹嘛啊。我可不想變得神叨叨的。

自修的大師

最後你看人家研究紅學啊什麼的都有機構專家的,研究易經的好像沒有啊,只有網上一大堆看風水的騙子,這種環境怎麼可能有研究成果。


南山砍砍柴


說來奇怪,中國人最智慧的時期,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很多影響至今的思想,都產生於那個時期。

《易經》就不必說了,這堪稱一本神書。現代人不用說寫這麼一本書,連看懂都難。那些所謂解讀《易經》的專家,有幾人真的懂了《易經》?

不用說《易經》,更易懂一點的老子《道德經》,現代有幾人能全篇讀懂?

晚清名臣曾國藩,曾經是個懟天懟地的刺頭,做京官時幾乎得罪了滿城權貴。後來他覺得這樣不行,便讀起了《道德經》。就像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一樣,讀了《道德經》的曾國藩,也開悟了。從此,他的性情大變,而《道德經》成了他的枕邊書。他創建湘軍後,遇到困苦,每每徹夜研習《道德經》,從中悟道。每讀一次,都有更大的收穫。

即便這樣,曾國藩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道德經》。

還有《孫子兵法》。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本兵書依然光彩奪目。現在,他不但被全世界的軍事學校列為必讀書,也被眾多的大企業家學以致用,用到了商業領域。

這兩千年間,無數軍事家寫了無數兵書,但仍然逃不出《孫子兵法》的套路。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這不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嗎?

另外還有孔子的《論語》,穿越千年,直到今天仍大有可觀之處。宋朝宰相趙普,竟然宣稱“半部《論語》治天下”。

讀透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那麼讀透整部《論語》豈不是天下無敵了?

法家的韓非,以一部《韓非子》行走江湖。在外儒內法的古代社會,《韓非子》幾乎是所有皇帝秘而不宣的教科書。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這賞罰二柄,恩威並用的帝王術,哪個明君不會使用?

更別提《鬼谷子》這種權謀鼻祖之書了,直到今天也沒人完全參透。

我懷疑,春秋時之所以一下子湧現了那麼多牛人,後世再無法超越,可能是外星文明干預的結果。

那些牛人,可能本身就是外星人。不然,老子怎麼騎著青牛就憑空消失了?

一家之言,腦洞大開,謬誤之處,還望海涵。


趣談國史


我是文開石,我有點不同意見。

所謂古人和現代人誰更智慧就是一個偽命題。

短短几千年,從物種的發展進化來說,遠遠不足以在什麼智慧上進化出足夠的差異。

從信息的充裕度和學習能力、學習條件來講,現代人遠遠超過古人,這點毋庸置疑。

哪位為什麼說《易經》《道德經》之類的很難參透?主要是幾個客觀因素影響的。

1、參研的客觀條件不足。

不論是對當時文字、文化、社會的瞭解,現代人都有先天的難度。等於是去重新學一種思想環境。

古籍經典在傳承上,本身就存在變化,有內容增減,有傳承時對錯,等於需要從不確定對錯、不完全內容的條件下去研究。

2、參研古籍經典本身就是一個很難做到滿分的課題。

如果《道德經》《論語》之類的,起碼還能確定屬於一種思想書籍。但是《易經》究竟是什麼?本身就存在爭議,想未有比較權威的結論,導致大家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先通過假設來給它定義,然後再從這個假設的角度去研讀。

3、參研古籍經典,其實是高於作者的一種行為。

這就是前些日子,原作者做閱讀理解拿不了滿分一樣。一種思想,由原作者提出,由後世無數人去發揮、去充實,它代表的東西,往往已經遠遠超過原作者所思所想,也許是有所發展,也許是有所變化,所以用後世的思想去研讀最初的內涵,相當於從一堆新舊摻雜在一起米中,去把舊米一粒一粒挑出來。

4、崇古貶今的思想是大忌。

能超過時代的限制,提出超越時代的思想,這是古代先賢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的原因。

但當時提出的東西,是否真的遠遠超過今人,讓今人還不能理解完全,絕大多數情況來說未必如此。

如果假設一本古籍經典本身的內容為80分,因內容傳承的缺失,研讀的難度要減去40分,今人的文化和理解能加上30分,那最終只能暫時研讀到70分,就是正常的。可如果還不知道滿分是多少,那70分之後的都是未知。

中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典籍,應該算幸運了。

中華文化沒有中斷,一直傳承有序,歷代也都有註疏,有研究,往往可以倒推回去,判斷出儘量最近接原本、原作者思想的樣貌,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換成其他各種古文明,從文字開始就是要研究要用猜的,費的勁比咱們大多了。


文開石


我講一個我以前聽過的故事。

說宋朝有個俠客,他有一個仇人,他聽說那個仇人找到了一把上古神劍,要來找他報仇,這個俠客知道後害怕極了,因為他沒有神兵利器,心想這下子完蛋了。

但是他也不想就此束手就擒,他找到一個鑄劍師,給他打造一把目前能打造的最好的劍。之後過了幾天,他的仇人來了,帶著那把上古神劍,兩個人二話不說就開打,仇人揮動上古神劍,俠客擋了一下,接著“叮”的一聲,那把上古神劍竟然斷了。。。而自己的劍連個缺口都沒有,完好無損。

原來,所謂的上古神劍就是一把普通的銅劍,在上古時期自然是一把好劍,可是經過千百年,現代的鑄劍技術遠超古代,更別說那把銅劍早就快腐蝕的差不多了。

這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一樣,人們太過於推崇古代的技術和知識,而對現代的知識沒有自信。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巔峰的代表,比如說我就覺得《白鹿原》並不比四大名著差。現代的熱武器威力完勝古代的冷兵器。

《易經》很難參透?問題是古代又有幾個人參透了?同樣的,微積分放到古代又有幾個人能夠看得懂?古代確實有一些獨特的智慧,可是現代也不逞多讓啊。

歸根到底,還是現代人對自己太沒有信心了,一聽王陽明,一聽孔子就覺得高山仰止,現代人的著作比他們差嗎?王陽明再厲害,也是建立在更古老的智慧之上的,難道王陽明一出生就是那麼厲害嗎?難道孔子一出生就什麼都懂了?

時代在發展,文化也在發展,沒有誰比誰差,說穿了,那些說王陽明和孔子厲害的,基本上都是因為他們自己自卑罷了。


萬物皆明


古人能寫出《易經》之類的奇書,而現代人卻很難參透,由於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觀念不同,造成了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和思維方式,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傳聞伏羲創造八卦,文王推演周易,其實智慧結晶並不是一個人的,往往是一代代人不斷修正完善的結果,直至今日,我們也在研究易經,這說明,易經不屬於某一個時代,她是不斷變化的,不斷完善的,我們也在參與其中,也在不斷去解讀易經,當然,也不一定是創造者當時所想的本意。

  2. 我們常常感覺古人是很厲害的,其實是有一定的認識偏差的,比如孔子是聖人,孔子又說自己的理論來源於堯、舜、禹、商湯、周文王,所以他們也是聖人,加上後世關公也是武聖人,中華歷史上一共出了七位聖人,後世難道就沒有賢能之人可以成為聖人了麼,這就說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話一些人、神話一些理論、神話一些事物,最後使得這些被神話的人事物會脫離實際,變得深不可測,後人越是無法企及。現在人並不是不如古人,而是我們信息很發達了,人的思想也很豐富了,很難被洗腦執著的信仰某個人事物。

  3. 最後就是思維模式的區別,現代科學重視線性思維,比如1+1=2,2+2=4,都是能夠呈現一種對應關係的,能夠被清楚描述,而且也能定性定量,非常準確,凡是都要找出規律,看不懂或找不到的規律就不被認同,而易經、玄學術數、古人思維模式都是非線性思維,比如水克火,究竟多少水能克多少火,說不清楚的,比如炒菜加少許鹽,少許是多少,很難界定,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也是泛指,指多個人,並非真的三個人,從這幾個例子不難發現,傳統文化講述比較模糊,重視理念、不強調精確和定性定量,而現代人思維就是重分析數據和結果,這就是現在我們主流思想與古人的很大不同。

  4. 古人的思維模式用易經的陰陽理論是挺好用的,而現代人思維模式更適用於理性思維,崇尚科技發展,思維模式的不同也讓我們與古人智慧漸行漸遠,但好在,易經還在傳承與創新,我們也在試圖通過研究易經來窺探古人的智慧結晶。


緣起閣


我想先說說,中國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的文字,主要是寫在龜甲上,現在被發現的是6000個文字,大該有2000個不到的文字被破譯,只有三分之一。為何那麼少的文字被破譯呢?原因是甲骨文是用來祭祀和占卜的,裡面的文字是卜辭,大多數是鬼怪的名字,文字掌握的是祭司,是相當原始的,與現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所以三分之二的文字沒有辦法破譯。

儒家所說的“易經”是有伏羲發明的,但是伏羲最早出現在世人面前是西漢儒家鼎盛時期。那時候伏羲和女媧是人首蛇身,與伏羲、女媧同時出現的是神農,神農是面首牛身,這些都是儒家的神話。其實在三千年前傳說中是周文王在地牢裡發明了“周易”,為了是更好的祭祀和占卜。西漢儒教盛行時,為了依託古王壓服今王,極力地把“王功”與“聖道”合在一起,將“周易”變成了“易經”,並且將神話中的伏羲推出來,說是伏羲發明了“易經”。

自從西漢到至今的二千多年來,凡是儒學盛行時,總是將“易經”推出來作為儒家的盛典。由於後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時代,再加上各個時代的環境天差地別,文化的認同感不一致,後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來理解“易經”。這樣一來,被後人會認為是多麼的神秘感,是科學中的科學,在宇宙中是萬能的。

這些恰恰與儒家所需要的中國人的思路相吻合,那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是“歸納法”,就是圍繞著一種東西而頭頭轉;與此相反的是西方的“推演法”,它不被某一樣東西所左右,而是跳出你的思路尋找新的途徑。


張律明


幾千年前的古人能寫出像《易經》這樣的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卻還不能參透的原因如下:

1,古人是以農耕生產為主,對自然的觀察深刻而專注,常能以物以事喻理顯示出獨到而深邃的智慧。

而現代人因功利思想的泛濫,忽視智慧,而以佔有知識即技藝為主。而智慧和知識並不是一回事,儘管現代知識呈幾何級數爆炸式增長,而智慧卻沒有增長多少。知識只是謀生的手段,智慧才是真正的生活。儘管現代人物質豐富、生活便利,但精神不一定有古人快樂。

2,時代不同,無法複製出類似古人所寫的智慧奇書。

如《周易》是經歷三千多年才成書,其中沉澱了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又在不同階段經幾個高人精心整理,伏義畫八卦、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和卦辭、周公為每卦六爻配爻辭、孔子及後學為《周易》作挖掘哲學內涵的《易傳》,“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艱辛成書,將智慧發揮到極致。


再如老子《道德經》,是在經歷幾百年的“春秋無義戰”的戰火紛飛年代後誕生,當時各國渴求富國強兵之策,人民苦不堪言渴求生存立命,這兩種強烈渴求,使當時最有智慧的諸子百家紛紛為動盪社會開處方,呈現百家爭鳴局面,而做過周朝圖書館館長的老子,憑藉深厚的文化積累和個人聰慧突穎而出,吸收大量前人智慧,寫出《道德經》五千言。

上述兩書產生的時代,今天已不可能複製,不會給任何人化三千年寫一本書。也不會有幾百年的戰爭場面,產生強烈的“兩個渴求”。

當然上述兩本書的作者也不可複製,不會有無數人智慧結晶,又經高人整理。也不會有百家爭鳴局面突穎而出的智者。

所以古人能寫出如《周易》《道德經》這樣的奇書,其智慧的高度,至今尚無法超越,仍值得現代人學習,以借鑑古人的智慧,提升我們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李保正聊易室


因為《周易》《道德經》《奇門遁甲》都是含有宇宙天地自然人生和社會與萬物和道與自然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沒有一定的道學智慧和中國傳統自然文化哲學的智慧,普通學者是很難搞懂的。

我們先看周易的出處,是周文王在獄中悟通天地人生的大道而寫出周易。

而要想學通周易就非常難的。

先天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乾,屬性金,代表天,代表父,地形代表西北,代表數字6。

坎,屬性水,代表北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代表數字是1。

艮,屬性土,代表東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東北,代表數字是8。

震,屬性木,代表雷,代表長男,地形代表正東,數字代表一。

巽,屬性木,代表風,代表長女,地形代表東南,數字代表是4。

離,屬性火,代表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數字代表9。

坤,屬性土,代表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數字代表2。

兌,屬性金,代表澤,代表少女,地形代表正西,數字代表7。

後天八卦:坎,艮,震,巽,離,坤,兌,乾。

坎,屬性水,代表水,代表中男,地形代表正北,數字代表1。

艮,屬性土,代表東土,代表少男,地形代表東北,數字代表8。

震,屬性木,代表雷,代表長男,地形代表正東,數字代表3。

巽,屬性木,代表風,代表長女,地形代表東南。

離,屬性水,代表南火,代表中女,地形代表正南,數字為9。

坤,屬性土,代表西土,代表母,地形代表西南,數字為2。

兌,屬性金,代表庚金,代表澤,地形代表正西,數字為7。

乾,屬性金,代表金水,代表天,地形代表西北,數字為6。

一個陽道道(一)代表陽爻,二個(――)代表陰爻,八卦是由三個陽爻配三個陰爻搭配變化而成周易六十四卦。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所以現代人要想弄通《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必須先要研究通先後天八卦的組成和代表什麼才行。

要想學的更深,還得去學習河圖落書才行。

左三右七,載九履一,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河圖的55個點,必須知道。

落書的九宮格數字變化必須知道。

所以,現代人搞不明白《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主要原因是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的自然天地運行和自然文化符號的代表所致。

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著書立傳的大名人,都是經歷過人生最黑暗的社會時代經歷,對人生與宇宙和天地萬物的運行已悟透在心而著書立傳。

因為你寫的書必須要與人類的生存運行與大自然的運行和道與萬物的運行相符合才行。

就象周易演示天和天道和人的變化與自然萬物的變化和奇門遁甲與道德經是相符的。

只是各自表達的觀點和論述追求的目的不同而以。

若從道與自然的角度看,《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都應該屬於人類宇宙萬物的自然起源的科學與自然文化文明的究竟真實的探索與表述。

不開悟的人,是怎麼都看不明白《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的。

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作,無有作惡,不動於氣,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重道親德,重靜輕躁,抱純補自然無為的本心一顆純真無為順其自然本心而得天地智慧之書。

能看懂者自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和守道守中守誠守心和誠本愛學習追求文化學習的鑽研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為無不為,破局,出局,立局,結局,等局,算局。

《孫子兵法》講:激水漂石,飛鳥鷙疾,以正合,以奇勝,無窮於天地,循環於無端,如轉木石於千仞之山者,鬥亂而不可亂也。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形也。

《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都講道與天地萬物陰陽五行自然變化的相生相剋和相序的生存關係。

只要讀懂這四本大自然與萬物和人的實力強弱的陰陽五行自然生存的變化關係,就離人生的得道明誨不遠了。

道不遠人,人遠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知者勝,不知者不勝。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戒急用忍,行穩致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物之所在,道則在焉。

心復光明,亦復何言?

現在人看不懂《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說明現在的人們的智慧和對人生宇宙與萬物的對立與統一的自然哲學思考還不夠。

若瞭解了道與大自然與宇宙的陰陽統一與對立的自然哲學的變化,也就能看懂《周易》《奇門遁甲》《道德經》《孫子兵法》了。

其實難也不難,看懂一本其它也就跟著看懂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對於《易經》來說,社會上流行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把《易經》說的極為深奧且神秘,另一種說法是消除它的神秘性,從文化的發生學上來探究。

我採用的是第二種說法。

《易經》是一種很神秘的遠古思想

早期來說,人類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人類原始文明處在一種極為神秘的狀態。如人類早期的文化都是宗教文化或是巫術

文化以及神話傳說。

再比如說,今天的朝鮮之所以被稱為神秘之國,並不是因為朝鮮有多發達,而是外界對朝鮮的信息量非常少,以至於產生了神秘感。

神秘,就可以用來算卦。而作為天書的《易經》往往讓人看不懂,這種看不懂不是因為其有多高深,而是其過於幼稚。

實際上《易經》用的都是簡單的符號,因為在原始階段,人類的文字非常少,簡單的符號能夠代表更多的意思,所承載的信息量也一定比文字小很多,所以這不是因為其高深難理解,而是割斷了文字橋樑,使得我們的意境和它難以溝通,造成了《易經》成為了天書,變成讓人無法探究的一個底層的原因。

《易經》由於其是中國最底層的一個非文字符號系統上架構的最原始的思脈承載體,因此《易經》文化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底層。

《易經》是五經之一,一開始叫《易》,後來經孔子整理從而被稱之為“經”,是為《易經》。

《易經》的三個階段:《連山易》、《歸藏易》、《周易》

《易經》是上古時代的占筮記錄,是發生在甲金文之前千年的前文字符號系統,而甲金文發生在商代中期,所以《易經》雖然被稱為《周易》但肯定不是發生在周代,而是周代以前很多年。

如:

《周禮 春官 太卜篇》有一段記載,說“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就是說在《周易》之前有《歸藏易》,《歸藏易》之前有《連山易》,傳說《連山易》和《歸藏易》是《周易》之前更古老的易學文本,在漢代有人見過,但不可考。

所謂《連山易》在中國古代也被成為伏羲時代的易,又稱為夏易,這當然是傳說,我們今天對最早的《連山易》只剩下一個記憶,就是它的首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這說明《連山易》是對自然物象的崇拜。而《周易》第一卦是乾卦,代表的是天。

人類早年的思想發展基本都是在神秘文化和神學體系上,在神學期以前的兒童期,最早的就是拜物教時代,如很多部落會有圖騰就是一種拜物的體現,這是人類早年思想信仰系統的原始底層。

至於《歸藏易》,古人稱為黃帝時代的易,或者稱為商代的易,至今沒有文本,只知道第一卦是坤卦。乾代表天,為男性,坤代表地位女性。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歸藏易》發生在人類的生殖崇拜時期,人類在進入拜物教之後很快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往往產生生殖崇拜,其表達的是生殖崇拜時代的文化特徵。如:

《禮記 禮運》“我欲觀殷之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意思就是,他說我想知道商朝的文化是什麼?他說因為這個原因我專門去了一趟宋國,並沒有找到殷商文化之道,我只得到了一件東西就是坤乾卦,坤卦在乾卦的前面,跟《周易》完全不同。

《周易》是《易經》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後人說的文王的“易”傳說是商紂王囚禁文王時期,有大約9年左右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文王做出來的。但這個說法很荒唐,學界認為,《周易》絕不是文王的發明。這與很多古代文本都加上名人有關,如《黃帝內經》,實際上不是黃帝所做。

實際上《周易》並非周代的易,正如《連山易》不叫夏易,《歸藏易》不叫商易,為何《周易》就一定是周代的呢?

而我們用《易經》算卦,叫做占筮,不叫占卜,也是有原因的。

“卜“僅僅是用龜骨片進行預測,就是在甲骨片上打個孔,放在火上烤,熱脹冷縮下,甲骨片會出現裂紋,我們用裂紋預測叫做“卜“,因為甲骨片發生裂紋的一瞬間會發生“卜“的聲音,所以叫“占卜“。

用《易經》叫做“筮”,什麼意思呢?易經最原始的符號為陰陽兩爻,所謂陽爻就是畫一槓,陰爻就是把這一槓的中間畫斷。這是古人在遠古時代沒有文字,把吃剩下的殘骨或者樹枝從樹上折下來做的符號。

隨著文明的發展,用吃剩下的殘骨或者樹枝折下來的數字做符號不能承載後來的八卦、六十四卦,於是就用了一種蓍草,蓍草最大特點就是草莖呈四稜形,十分堅硬。古人把蓍草的草莖掰斷,掰成等長度的草莖節擺放在地面或者桌子上,作為爻象卦象符號。

所以蓍就變成了筮,竹字頭下面一個巫,對應的是巫草,所以算卦不能叫占卜,叫占筮。

《易經》最早是表達的生殖問題

《易經》最初只有陰陽兩爻的符號,後來演變出六十四卦,應該是發展很久的產物。古人形容最早易經符號“爻”的發生用了一個非常好的詞,叫一畫開天。說“爻”這一畫畫開,從此人類把天地刨判開來。這一畫,把人類和自然刨判開來,形成了自我意識。

陰陽爻最早代表什麼呢?代表的是男女的生殖器。陽爻代表男根,陰爻代表女陰,此觀點郭沫若認同,要知道,遠古時期人們最關心的三個問題就是生殖問題、死亡問題、時空問題。而生殖本身就是一個複雜和奇怪的現象,古人無法理解生殖,就會做出種種設想。

如俄國的套娃,一個套一個,越是高級的,就套的越多。這是俄國人對於生殖的荒唐理解,認為女人身體裡有一個娃娃,這個娃娃肚子裡還有,以此無窮無盡,才有了剩餘不絕。

根據著名學者吳申元的《中國人口思想史稿》論述,遠古原始時代,新生兒存活率不到50%,在舊石器時代,任何一個氏族的族群,人口增長率為每百年千分之1.5。而一個原始氏族人口往往不到一百人,沒每一千年十個世紀下來也就增加1.5個人,到了新石器時代,每一千年一個一百人的氏族只增加4個人。

而在遠古時代,部族之間的鬥爭往往殘酷,一個部族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那麼在鬥爭中往往會被消滅。所以生殖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所以《易經》發生的最開端就是對生殖問題的追問。

《易經》法則和原則

《易經》三法則,變動、簡單、不變。

《易經》第一法則是易,也就是變動。在人類遠古早期,以為山川河流一切都是不變的,但是突然有一天發現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由此產生了恐慌。如果一切都是靜態而不變,那麼可以憑藉經驗來解決問題,但一切都變化,那麼以往經驗無效,就只有求助於對這種變化的追問,由此為“易”的第一法則,變易。

“易”的第二法則為簡易,就是“簡單”。把萬事萬物用簡單的方法加以說明。

“易”的第三法則為不易,就是不允許變動。就是要把控流變,就必須用一個思維簡易原則來把控,要想把控流變,要運用這個思維簡易原則,這個思維簡易結論就不能亂變。因為如果這個東西不斷變化,那麼你對世界的變化就仍然無從把握,也就意味著你仍然面對的是變動不定。

《易經》文本三原則:象、數、理

《易經》基本文本推導,以象組數,以數推理,以裡釋象。

所謂的“象”就是易經的符號,全都是具象符號。

如第一乾卦三個陽爻,表示天無裂縫;第二坤卦三個陰爻,代表女性大地,因為大地分山川河流隔斷,很形象;第三離卦代表火,你豎起來看像火苗竄動的一種半抽象符號;第四卦坎卦,代表水,和甲骨文代表水的符號相同;第五卦震卦,代表雷電,下面陽爻代表地平,上面兩根陰爻代表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第六卦巽卦,代表風,上面兩根陽爻代表陰雲密佈的天空,下面一個陰爻代表風的流動;第七卦艮卦代表山,下面兩個陰爻代表石塊堆壘,上面一根陽爻代表山的高度;第八卦兌卦代表沼澤,下面兩個陽爻代表地平、地面、地殼,上面一個陰爻代表水紋波動。

所以八卦全部都是具象符號。《易經》所有的符號都是具象符號,它用每一個具象符號代表人體或者自然界中的一個具象的大類,由此推演理解世界。

第二原則叫做數。如你拿陰陽二爻,做成三爻卦,你只能做成八卦,絕對做不出第九卦。在數學的排列組合的極致就是八,隨著八卦的發展,最後把兩個八卦堆起來就是重卦,重卦是六爻卦,最多隻能做六十四卦象,絕不可能出現第六十五卦。

第三原則就是“理”,就是對由象和數構成的符號系統,進行宇宙論和自然學解釋。

《易經》的內容

《易經》分為經和傳兩部分,所謂的經,就是商末周初的時候王室占筮官進行占筮的記錄,早年來說沒有戰國到兩漢時期關於宇宙論的解釋,早年的《易經》只有占筮記錄。

如濟掛的九三爻辭,”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記錄的就是高宗,這是說的帝乙、武乙或者文丁。說高宗當年討伐鬼方,鬼方是我國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個事情。顯然爻辭最初沒有自然學解釋的意義,是一個占筮的記錄。

隨著文明的進程,信息量的增加,到了戰國和兩漢時代,人們需要它解釋更為宏大的自然現象,於是就出現了《易經》中的傳,也就是哲學的部分,這部分由七篇文章組成。

分別為:《象傳》、《彖傳》、《繫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由於前三傳分為上下兩篇,所以總稱為“十翼”,鳥的翅膀的意思。

有人認為《十翼》是孔子的手筆,但現代研究者認為大多是兩漢時期人們的手筆。

《易經》被傳說的非常神秘,但當年做《易經》的人不這樣看。

如《繫辭 下》有這樣的表述:“《易》之興,其於中古呼?“就是說,《易經》興起在中古時代,在兩漢,在戰國來說,中古時代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遠古時代。

又說,“作《易》者,其有憂患呼?”就是說作《易經》的人是面臨了困惑和麻煩,才會在這裡尋找答案。這一點都不神秘,是為了尋求解決之道。

《易經》要解決的是變易的問題,所以《易經》中會出現一系列跟討論變化相關的詞彙和卦象。

如,第四叫往來,比如鼎卦和大壯卦,它實際上是把最下面的一爻和另一個卦最上面的一爻發生倒置,叫往來。

它用這些卦象的變化,具象類比自然變化,顯然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思想模型。

今天我們解釋的變化,比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都不能用幾個抽象符號就能作為其通解,要具體分析,找到具體的動因,經過非常複雜的運算,才能得出結論。

如用牛頓力學來解釋一輛車在撞到牆面所產生的撞擊力,就是通過複雜的數學公式計算得到了。又如天體的運行軌跡等等,也是通過複雜的數學計算而來。

《易》之所以變為了《易經》,跟孔子研讀過並且整理過有關,相傳孔子當年對《易》研究的很深,曾經為商瞿算過一卦。

商瞿結婚多年無子,孔子給他算卦,說他晚年多嗣,果然三十八歲以後連得三子。有書記載“商瞿連得五子”,證明孔子算卦很準。商瞿後來把他的這個應用的部分下傳,就形成了漢代有名的京焦易,也就是焦贛傳給京房,也就是漢代著名的“京房十六卦變”。

根據各種史料,我們只能說孔子可能研究過《易》,基本上可以比較肯定的說《易》的篆文和實義不是孔子的手筆或至少不全是孔子的手筆。

我們再看看“算卦“,這個在今天就想到了算命,古人是做什麼的呢?遠古時期人類三大問題在於,第一,生殖問題,第二,死亡問題,第三,時空問題,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問題。

實際上,人類的一切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因為我們生活的時空是不斷變化的,永遠纏繞著我們。而時空本身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認為時空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個在經驗以先就被規定的思維平臺和感知平臺。由於有了這個被規定的經驗以先而存在的感知平臺,一切感知才得以建構,從時空開始追問。

我們看看“卦”這個字,左邊是圭,右邊是卜,有說法是圭為璞玉,這是理解錯了。兩個土壘起來,指的是測日影器,古代所壘的那個臺,叫做圭。現在我們有個詞叫做圭臬,為標準的意思,就是尺度的意思,“以什麼為圭臬”就是由此而來。中古時代,中國人制造了一種計時器叫日晷,發音還是這個“圭”字,可見“卦”字就是左半邊實際上是一個測日的土臺。而這個“卜”就是測日影的刻有測度的那個標杆。所以“卦”就是在算時間空間的意思。

八卦圖在說明方位

伏羲八卦方位圖

這個方位圖我們今天很少用了,今天主要用的是《後天圖》,這張圖實際上是一個方位圖。上面是乾,代表天,也就是南面,因為站在我們北半球來說,天最亮的地方總是在南面。下面是坤,代表大地,東面為離,代表火,表示太陽。西面是坎卦,代表水,在此代表月亮。這是一個典型的天象方位圖,指示的是空間。

其實這就代表的是早期人類的行為,早期的人類都是採集狩獵衛生,他們到了一個地方就很難辨別方向,不像今天又GDP導航,或者是動物自身能夠感受到地球的磁極,只能根據天象來判定方位。

為什麼方向的判定對遠古時期的人類很重要呢?因為如果你出去狩獵,往往要追很遠,當你追到了荒漠或者是大森林裡面的時候,你拿到今天,沒有了現代化的工具,實際上你是很難走出荒漠和森林的,回家的路也很難找到。

要知道在遠古的部落時代,一旦男人出去了,夜晚就會進入動物的狩獵時間,女人和孩子呆在家是很不安全的,就需要男人能夠回來保護自己的家人。

所以判定方位對於部落遠古時期的人類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文王后天八卦圖,方位發生了變化。南面變成了離卦,讓然代表太陽,北面改成了坎卦,代表水,這裡的水其實是指的黃河,因為我國遠古時期人們一般是生活在黃河一帶,以今天的河南為中心。

西面為兌,指沼澤,現在我們東亞地區最大的沼澤地就在青海、西藏交接的三江源地區,這說明我國的先民已經對東亞的整個地貌有個大概的瞭解。

東面為震卦,如果我們站在中原,東面就是沿海地區,由於沿海地區水蒸氣量大,降雨大,雲層厚,所以就用雷電來表示。

所以,後天的八卦圖,也是一個表示方位的圖形。

所以,整個八卦圖就是在說明方位。

十天干、地支十二字

先看這張圖,叫《手相八卦圖》,把《易經》的數也就是八卦的數的關係,放在了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這三個指頭上,然後可以進行掐算。往後又出現了金錢卦。

具體的掐算,就要看一下《八卦數理表》,在中古時代,人們後來把八卦的卦象在數字上坐了一個編排和規定,比如巽卦代表四,離卦代表九,坤卦代表二,震卦代表三,兌卦代表七,艮卦代表八,坎卦代表一,乾卦代表六,這個編排其實也沒什麼道理。

古人覺得數很神秘,為了造成算卦的暗示效應也就是神秘性,於是就對卦象和數字做了一個特殊的排列。

這個排列來說,橫向加起來是十五,縱向加起來也是十五,斜著加起來還是十五,這就是一種有意識的對稱結構,讓你覺得很神秘。至於裡面表達出的天啟的力量,是後人附會的結果。

至於後面戰國時期出現的五行說,也是按照《易經》的方位圖加以排布,在具象上和直觀上變得非常合理。比如火代表南,水代表北,木代表東,金代表西,土代表中。這大致和中國古代的地理情況相同。

中國在中古時代以前,從遠古到中古,甚至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計時單位用的都是天干地支,叫干支系統。

天干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為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始終在一起不分離,天干這十個字是商代十大部族輪流執政或者輪流主持祭祀時,大部族的工具圖騰符號。至於十二地支總是連在一起,對此過去的古漢字學家一直都非常困惑,而甲骨文當代學者唐漢先生就有一個系統性的解釋。

唐漢先生認為地支這十二個字始終一起不分離是因為它代表了一個產婦生孩子的全過程。

地支的第一個字是“子”,畫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字就是“子”,第一個字就標定著它是跟產子相關的一個信息。

第二個字是“醜”,在繁體字上是右邊畫了一個手的圖像,是握成拳頭的狀態,是為“醜”。新生嬰兒剛出生都是握緊了拳頭,這是胎兒的第一個象徵,與人死了正好相反,人死了是兩手鬆開,所以叫撒手人寰。

“寅”字在甲骨文中畫了一個人的運動方向,之間是一個產道,表明孩子從母親產道生出的過程。

“卯”,甲骨文是很形象的,表示孩子剛出生二三十分鐘,胎盤隨著臍帶從產道逐步產出,把孩子和胎盤並列擺放在產床上。

“辰”,是一個石刀和一個人,他的兩手捉住石刀,隔斷臍帶。

“午”在甲骨文中和“玄”是同一個符號,畫的就是割下來的臍帶。

“巳”是一個孩子但是手腳沒有畫出來,這是表示孩子出生後在襁褓裡。

“未”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孩子滿月後解開襁褓,孩子手腳都能夠揮舞動作的樣子。

“申”這個字,是指女人生女孩叫做“申”。

人們在中古時代之後要生兒子才滿足,而在母系氏族社會,只有生女孩才重要,因為女人能生孩子,男人不能。

“申”後面是“酉”,表示生了女孩子後慶賀的場面,畫的就是一個酒罈子。生了女孩,整個部族都在慶賀,是為“酉”。

下面先說“亥”,畫的是一個人,然後把雄性器官畫的很長,這就是生了男孩。在中國古文字中,“孩”只是說男孩,不能叫女孩,只能用女兒。“亥”是指的男性,生了男孩在遠古時期作用有限。

最後說一下“戌“,畫了一個古代的兵器“戈”,在手握的地方打一個指示符號,表明生出來的男孩只有兩個作用,要麼拿武器,要麼打獵。

這就是十二地支的來源。

關於《易經》中的陰陽觀念

中國古人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從來不分離,其作為計量、計時、記方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人類早期沒有阿拉伯數字,所以早年也沒有數位數列。

人來早年全部都採用了十進制的計數方法,原因就在於我們都只有十根手指頭,用起來非常地方便。而十進制就導致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發明瞭代替體力勞動的工具,如車馬船等,卻沒有發明代替腦力勞動的物品。

直到十七、十八世紀發明了二進制,才出現了計算機,第一次有了延伸腦力勞動的工具。

地支的十二個,代表的是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西方後來傳進中國叫做小時,二十四小時是十二的約數,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又是十二的約數。

中國古代從《易經》到後來的甲骨文到陰陽五行學說到方位圖乃至於地圖的沿革,都是跟《易經》方位有關,和《易經》人類古代對時空的追問有關。

《易經》是對中國文化做了一個鋪墊的墊底作用,處處表達到這樣的程度,如果你看不懂《易經》,研究不清《易經》就看不懂中國的地圖。

如地貌上的陰陽,就是山南水北。山的南坡為陽坡,因為東亞處於北半球,太陽總是在南邊運行,所以山的南坡為陽坡。如果面對一條河呢?中國所有的河流都是西高東低,所以中國河流都往東流,就是付諸東流。

如果你站在河流的南岸,不敢認為你在陽面,恰恰相反河流南岸是陰面,因為你裡面對河流,站在河流南岸,太陽是照在你的背部的,或者南岸陡峭,南岸的水邊反而是太陽照不到的陰面,睡衣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又如中國古代把皇帝稱為“九五之尊”,為什麼把皇帝叫“九五之尊”呢?它實際上來源於《易經》乾卦的九五爻辭。如果全是陽爻,最底下第二個爻叫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最上面叫上九。

乾卦的第五個陽爻叫九五爻,它的九五爻辭是飛龍在天,因為中國古代是真龍天子為皇帝,所以九五之尊對皇帝的稱號來源於《易經》。

十二卦圖與六十四卦方圓圖

這張圖在中古時代之後在算卦的時候作用非常大,很多算卦都要用到這個工具。其實這張圖最早是中國人解釋立法、節氣和做氣象預報的時候用的。

古代我國的農業文明很多時候就是靠著對氣象的研究來吃飯,如果能夠預測天氣,那麼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就太大了。

古人用這個做氣象的預測,準確率能夠達到80%左右,這是非常準確的了,即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準確率也只能是95%左右。

它是怎麼做的呢?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七十二侯,每五天一侯,這就是我們把天氣成為“氣候”的原因。

古人把一年分為七十二侯,然後對每一侯都進行了固定的研究,就做到了這種精確。比如說我們今天對一個很大的參考物進行研究,如果我們把研究的對象分的越細,那麼我們研究的準確度就會越高,這張圖的研究也是如此。

我們看《三國演義》,很多人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天氣進行一定的預測,如諸葛亮借東風的事情,其實這在古代對於文人來說是一個必備的工具,研究透了這張圖,基本就能夠對當時的天氣進行預測,這是千百年來人們不停地總結出來的結果,所以也就有了一定的準確度。

再看這張六十四方位圖,把六十四重卦排成一個圓,代表天,再排成一個方代表地,用它標誌中國古代的蓋天說,也就是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當然這個排布也有著一定的易理非常複雜的關係,後人用它算卦也做了非常玄妙的解釋。

我們看下六十四重卦,前面用八卦排布抬成重卦,兩個八卦合成一個六爻卦,這叫重卦,也叫六爻純卦。它的這個六爻重卦全部是用八卦的名稱命名的,比如大有卦叫火天大有,就上面一個離卦,底下一個乾卦,叫天火。這個卦叫大有。比如雷澤卦叫歸妹卦。這個卦上面是一個震卦,下面是一個兌卦,叫雷澤歸妹。這就是六十四卦的重卦的構建方式。

卦象的解釋

關於卦象。

周易的頭兩卦,乾卦和坤卦,在此篇幅有限我只說幾個卦象。

乾卦和坤卦在《易傳》中,乾代表天,代表陽,應卦坤卦代表地代表陰。到了孔子時代之後,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這兩卦出現了重大分化。可是大家看一下它的卦辭,這兩卦最初只是早年算卦的一個占筮記錄,所以早年來說沒有兇吉之分。

乾卦卦辭這樣寫的,說“乾,元亨利貞”,“元”是元初、奠基,“亨”是亨通。“利貞”就是算卦結果有利,主利,也就是一個吉卦。

坤卦“坤,元亨。”跟乾卦一樣,然後又說“利牝馬,之貞”也就是算這一卦,是為了一個賣馬的人去賣母馬。

如果賣馬的人賣了母馬,有利。說“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說你賣馬走的很遠,路程很長,但你會先失去生意,找不見市場,然後獲利。也是一個吉卦。

因此乾卦和坤卦都是吉卦,沒有尊卑兇吉十分,但隨後發生了分化。

孔子講天尊地卑,《易》其中的《彖傳》講“大哉乾元,萬物滋始,乃統天”。把乾卦標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然後“至哉乾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就是坤卦順承乾卦的一個卑微地位。

這些都說明了後人對《易經》的解釋,對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解釋,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同。

濟卦。

這是六十四卦中最後的兩卦,所謂“即濟”就是完成的意思,所謂“未濟”是未完成的意思。六十三卦叫做濟卦,其算卦的辭叫“亨“,通達;“小利貞”就是算卦的結果,小吉小利。“初吉終亂”,最初是有利的,最終不利,這就是即濟卦。

再看未濟,也叫火水未濟,上面一個離卦,底下一個坎卦,它的卦辭是這樣說的“亨”,也就是貫通,然後“小狐乞濟”,說一隻小狐狸要渡過山東的濟水,“需其尾,無攸利”,說小狐狸的尾巴打溼了,最終沒有過濟水,所以這一卦不利。

這一卦即濟,就是完成的司儀。到六十四卦,未濟,就是沒完成,然後又從第一卦乾卦開始循環。

所以中國古代從老子到後世所有文人不斷地說“週而復始”、“周行不殆”。《易經 斷辭》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就是說太陽走到中間一定會西落,月亮最滿的時候一定要逐步虧損。它說的是天地不斷地運轉。

如何評價《易經》

《易經》作為遠古人類地信息量的一個思想模型,它本應隨著信息量的增加而發生其他突進性的補充,可是它固守原有的象形符號和類比圖解系統,只在其中內旋而不發生外部碰撞交流,從而使之逐步地僵化。這就是《易經》文化中古時代以後自身無法突破的一個後續的結果。

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明代時期《易經》被西方傳教士翻譯到了西方,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非常推崇,看到《易經》後,說中國人居然在數千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二進制。

今天我們有些學者說《易經》的時候是這樣講課的,這樣說對麼?顯然是不對的。萊布尼茨是用抽象的思維方式看待《易經》,而且要知道西方二進制數學第一發明人是萊布尼茨。他誤解《易經》為二進位制,他完全搞錯 ,如果《易經》在數千年前就真的發現了二進位制,那麼我們應該在周代以前就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了,可事實上沒有。萊布尼茨用他的二進位制,發明了手搖計算機,之後又出現了機械計算機。

而《易經》把所有符號具象化,產生了一個重大的麻煩,就是符號的表意被事先化、主觀化、狹隘化和僵硬化。

抽象符號為何成為人類後來使用的主要的符號?近代的所有文字重要符號,包括數學符號,都是抽象符號。是因為抽象符號可以撤掉具象中諸多屬性,從而只進行最深刻屬性、最本質屬性的抽取和計算,使得任何一個符號可以最大量的採集信息,也就是任何符號可以準確的有定義的通攬大量信息在其中整頓,這就是抽象符號的整理力度,思想整理力度遠大於具象符號的原因。

算卦為何不靠譜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我國文化的主基調。這就使得中國的任何符號一出現就用來預測,在實用上落實效果。而如果我們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只不過是為了預測,都只不過是為了把控未來,包括科學也不過如此。

中國東亞古人當年一產生符號就用來預測算卦,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而且在遠古時代信息量極低,把握未來的過程是什麼?哲學上來說叫判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決策,你憑什麼決策?憑的就是信息量。

如果人類早年信息量極低,不足以判斷和決策就怎麼辦呢?就只能做預測了。在做占筮的時候,往往能夠給出一個吉利的卦象,即便不吉利實際上也取決於占卜人的說法,因為很多都是模稜兩可的,所以可以把不吉利說成吉利,這樣就堅定了人們的信心,從而在遠古部族的戰爭中獲勝。

其二,這些人類早年的符號,不論是易經符號還是甲骨文,他們認為這是天賜的符號,代表天啟,因此當年的占卜算卦具有某種極大的精神鼓動的作用,能夠極大地起到動員的效果。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易經》實際上是在古人信息量極低,認知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做出了一整套通過具象符號表達的對世界的解釋系統。

這套系統之所以能夠一直存在,並且很難為人所理解,原因並不是在於其高深,而恰恰在於其低端。

所以,大家在現代的環境下生活,還是要多接觸現代科學技術才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易經》只能作為一種文化,對其有些研究便可,不必當真。


老威觀史


人類真的是一種可笑的生物,評論區裡洋洋灑灑回覆一大堆的比比皆是,看過研究過的有幾個?我想大多數都是以訛傳訛吧?看都看不懂看都沒看過,然後說它很厲害,有吧?可不可笑?好像你不跟著附和就顯得智商低人一等似的。

然後有裝逼的就會過來反駁舉證《易經》多厲害多牛逼,以襯托他多厲害多牛逼,有吧?老子不懂什麼物理化學,但你忽悠我說衛星原子彈手機電視水稻增產就是它們的功勞,老子信了,那它們就是厲害啊。你來忽悠老子,《易經》易學《紅樓夢》紅學《西遊記》六學這類的,結出了什麼果厲害在哪裡?還有什麼《聖經》《金剛經》各種經,我的天吶,堪破天機宇宙奧義創世之始,你們來拯救世界可好?

今人古人智慧孰高孰低,根本不必多說,觀測手段有限,對世界的認知就有限,文明都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爭什麼高低對錯,相親相愛地球村,幸福美滿一家人,裝什麼文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