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烏鶇是鶇科、鶇屬的一種黑色鳥兒,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地區。在中國,從西北的新疆,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南下,經甘肅、陝西、河南、安徽到江蘇,在這一線以南,除了西藏地區外都有分佈。近些年來,華北地區的山東與河北,也有了不少分佈,大有擴展到長城以北的東北和內蒙之勢。這是一種分佈廣泛、相當常見的一種鳥,和麻雀有的一比。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烏鶇是一種常見的黑鳥

雖然披著一身黑衣,其貌不揚,但這是一種充滿話題的鳥兒。烏鶇鳴唱一流,歌聲悠揚動聽,並且還是學舌高手。有人統計烏鶇能學100多種不同的聲音,古人稱其能“反覆百鳥之音”、“滿口學盡眾鳥聲”,因此又把它稱為百舌鳥。西方人同樣對烏鶇喜愛有加,認為它是高雅的樂者,瑞典王國則是直接將它列為國鳥,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因為屬於黑鳥,很多人將烏鶇視為烏鴉,也有人將它誤認為是八哥鳥。其實烏鶇與烏鴉、八哥的區別還是挺大的,並不難區分。烏鴉個頭比烏鶇大的多,從頭到腳,渾身都是黑色的,眼神有種兇惡感,看起來並不那麼討人喜歡。而烏鶇的個頭比烏鴉小多了,嘴和眼圈都是橙黃色(指成年雄烏鶇),有一種萌萌的感覺,看起來可是比烏鴉舒服多了。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烏鴉比烏鶇體大,全身黑色

八哥鳥的體型與烏鶇差不多,稍大一點,也是一種黑鳥。它與烏鶇的區別主要在頭部、翅膀和腳。成年八哥頭上有豎起來的一撮毛(羽冠),眼睛沒有橙黃色眼圈,嘴巴也沒有烏鶇那麼鮮豔。八哥鳥翅膀外側各有一片白色羽毛,烏鶇翅膀是全黑色。八哥鳥腿腳是黃色的,而烏鶇是黑色的。通過這些部位的特徵,很容易就區分開來了。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八哥與烏鶇是不同的鳥

烏鶇屬於中等體型鳥,成鳥體長接近30釐米,比常見的畫眉、繡眼鳥、紅藍靛頦等鳥大一些,食量也就稍大,因此烏鶇又有了“吃得多、拉得多”的稱號。其實這更多是飼料問題,這種情況多數出現在用雞飼料餵食上,改用畫眉料或八哥料就好多了。雞飼料營養欠佳,自然就吃得多,不抗餓啊。

當然,以上這些話題,和我們今天要說的,簡直都不叫個事兒。烏鶇最讓人望而卻步、無可奈何、頭疼至極的,是它那“撞籠、反生”的秉性。哪怕你是剛出殼就開始養,一把屎一把尿把它拉扯大,也難免會“見人如見鬼”,在籠裡瘋狂亂撞,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反生”,因此烏鶇又有了“養不熟的白眼狼”之稱號。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對於烏鶇撞籠和反生,這裡面更多的是存在著一定誤解。鶇龜先生根據自己籠養烏鶇經歷,談談烏鶇撞籠的原因及解決對策,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文中所說的烏鶇,無論雛鳥還是成鳥,均指作為寵物鳥飼養的烏鶇,不包括野生烏鶇。

一、烏鶇真的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嗎?

飼養烏鶇的朋友們,一定深有體會,烏鶇真的非常“喜歡”撞籠,很多時候簡直匪夷所思。比如,明明是自小養大,只要你手伸進籠子,甚至人只要往鳥籠前一站,烏鶇立馬就在籠裡面亂飛亂撞,驚恐萬分,彷彿見了鬼一般。前一分鐘還在和你愉快玩耍,看見你拿了一件它沒見過的東西或者換了一身衣服,馬上喳喳怪叫,亂飛亂撞。如此種種,讓人哭笑不得。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鶇龜先生養的烏鶇小黑和二黑

去年鶇龜先生所養的烏鶇,名字叫小黑,發生的一件事情,至今全家回憶起來,還會忍不住哈哈大笑。小黑前三個月是散養的,基本天一亮,就會飛下來呆在鶇龜先生旁邊玩耍。沒事的時候,我也會逗逗它,和它玩一會。因為當時是夏天,鶇龜先生為了涼快,索性理了個短髮。小黑興沖沖飛過來找我玩,結果看見我以後,立即哇哇大叫而去。我招呼了好大一會,它才慢慢反應過來,那意思彷彿在說:“原來是你啊,嚇死我了”。全家人忍不住大笑,別人的鳥都是聞聲識主人,你養的這鳥竟然只記長相,剪了頭髮就不認識了。烏鶇就是這樣,非常容易發神經。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小黑養的很熟,但仍會撞籠

正是由於烏鶇容易撞籠,經常變得不認識主人,所以大家都認為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其實並不是這樣,烏鶇經常撞籠是真,但都是有原因的。撞籠也與是否能養熟無關,烏鶇是可以養熟的。去年我養的小黑,就比較熟,也很粘人,但也會撞籠。那麼烏鶇為何這麼“喜歡”撞籠呢?雖然都是撞籠,但烏鶇雛鳥和成鳥,原因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依次進行分析。

二、烏鶇雛鳥撞籠的原因

許多人發現自小養大的烏鶇,開始怕人、撞籠以後,都覺得心理受到了傷害,說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白瞎了自己辛辛苦苦餵養它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雛鳥撞籠並非烏鶇獨有,常見的八哥、畫眉、鸚鵡等各種寵物鳥都會撞籠,這是一種鳥類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並不是什麼白眼狼。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看自然界中烏鶇雛鳥的生活史,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雛鳥撞籠表示長大了

每隻雛鳥都是從鳥蛋開始生命的,烏鶇媽媽從產下第一顆鳥蛋開始,經過約4-6天,產下4-6枚蛋。然後經過約2周時間孵化,雛鳥開始破殼而出。經過約半個月的飼養,雛鳥陸續離巢。在之後大約兩三週時間內,烏鶇父母會教小烏鶇飛翔、覓食、躲避天敵等方面的生活技巧。在小烏鶇出殼四十多天後,該教的、該學的,都基本完畢,這時鳥父母不再餵食雛鳥,而是讓它們自食其力、自立門戶。從此,烏鶇雛鳥們就開始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獨立生活。以上就是自然界中,烏鶇雛鳥的基本生活史。

而我們籠養烏鶇雛鳥撞籠,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個時間大約是烏鶇一個多月大的時候(自出殼算起)。此時雛鳥已經學會了自己吃食,不需要各位鏟屎官再填餵了。當我們暗自高興,小鳥終於會自己吃食了,不需要我們再勞神費心了時,也就是烏鶇雛鳥開始撞籠的時候。當頭一瓢冷水,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原本很乖的鳥兒,突然發瘋了一樣撞擊籠子,嚴重的頭破血流,這是怎麼了?難道真是傳說中的白眼狼?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小黑曾經撞的頭破血流

其實,對照自然界中的烏鶇,我們就明白了。籠養烏鶇開始撞籠的時間,正是野外要離開父母,自立門戶的時間。這是鳥兒億萬年來自然演化出的天性,長大了就要離開家自力更生。所以,當雛鳥開始撞籠時,那麼需要恭喜,烏鶇已經不再是那個少不更事的懵懂鳥兒,它已經長大了,想離開家(鳥籠),去開創它自己的一片新天地。這才是烏鶇雛鳥撞籠的根本原因,天性使然,絕非什麼白眼狼。

因此,撞籠是雛鳥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躲是躲不掉的,耐心等待撞籠結束即可。從雛鳥開始自己吃食,到換羽期結束,這段時間就是我們所說的撞籠期,也叫反生期。等舊羽毛褪掉,新羽毛長出後,撞籠反生期也就結束了。那時烏鶇就老實多了,輕易不會亂撞了。雖然大家都在說撞籠期,但鶇龜先生認為換成“逃籠期”更為貼切。烏鶇的目的不是撞,它只是想離開籠子,結果被籠子框住了,只能撞了。

雛鳥撞籠是自然天性,是鳥兒可以自力更生了的標誌,那麼成鳥撞籠又是怎麼回事呢?成鳥撞籠與雛鳥原因不同,更多的是與烏鶇的性格有關。

三、烏鶇成鳥撞籠的原因

當烏鶇雛鳥把出生時第一次長出的花羽毛,褪換成全身黑色的新羽毛後,我們就可以認為烏鶇已經變為成鳥了(並非生物學意義上的劃分)。與經常撞得頭破血流的雛鳥相比,成鳥就穩當多了,撞籠頻率下降了很多。撞籠不再是規律性的、經常性的行為,變成了偶發性撞籠。原因與烏鶇這種鳥自身的性格有關。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能學口的鳥兒都比較聰明,如鸚鵡、八哥、鷯哥等。烏鶇號稱能學百口,自然是異常聰明。有說法稱,烏鶇的綜合智力水平與家犬相當。然而,聰明就一定是好事情嗎?有一句話怎麼說的來著?聰明反被聰明誤!太聰明瞭,也未必是好事。除了聰明,烏鶇的眼睛還特別好使,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任何風吹草動都難逃它的法眼,遇到不明情況,立馬就驚飛而走。

烏鶇屬於鶇科鳥,這個科共有24屬、341種、953亞種,都是鳴禽,叫聲通常非常悠揚,這是典型的歌唱世家。然而,鶇科鳥又個個都是膽小、神經兮兮的主兒,是典型的神經質家族。烏鶇作為鶇科鳥的典型代表,膽小神經質自然更勝一籌。如果單純是膽小,問題似乎也不是很大。但膽小神經質,偏偏又聰明,這問題就大了。我們先看以下場景:

————————————————————————

當你換了一身衣服以後:

烏鶇:這是誰?我怎麼以前沒有見過?不好,他向我走來了!他想幹什麼?是不是要加害於我?不管了,先逃走再說!於是,鳥籠裡傳來了“砰砰砰”的撞擊聲……

當你抄起拖把準備拖地時:

烏鶇:他怎麼突然拿起了這個東西?他想幹什麼?是不是想打我?不管了,先逃了再說!於是,鳥籠裡傳來了“砰砰砰”的撞擊聲……

當你的手準備伸進籠子時:

烏鶇:他的爪爪怎麼伸進來了?他想幹什麼?難道要抓我?不管了,先逃了再說!於是,鳥籠裡又傳來了“砰砰砰”的撞擊聲……

如此種種,於是鳥籠中時不時就傳來“砰砰砰”的撞擊聲……

————————————————————————

聰明+眼尖+膽小+神經質,造就出了烏鶇疑神疑鬼的性格,一有不對,就想飛走。然而受限於鳥籠,只能在裡面亂飛亂撞。這就是烏鶇成鳥愛撞籠的原因,性格使然,也和所謂的白眼狼無關。

綜上所述,雛鳥撞籠是長大了,要開始自立門戶的天性;成鳥撞籠則是其聰明、膽小、神經質的性格造成的,因害怕而撞籠,無規律性。某種程度上來說,撞籠是籠養烏鶇無法絕對避免的現象。但是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方法,還是能夠顯著減少烏鶇撞籠發生的。

四、烏鶇撞籠的解決對策

對於雛鳥,撞籠反生期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鳥生階段,只是嚴重程度有差別。雛鳥撞得頭破血流,作為鏟屎官難免心疼。其實狠下心來,讓它撞撞就好了,一般撞個一兩週,慢慢就變得老實了。雖然嘴或頭部確實能撞破,但是等換羽期的時候,隨著新羽毛的長出,基本也就長好了。當然,如果心狠不下來,就要再尋找其他方法了。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小黑頭曾被撞破

對於烏鶇成鳥,也極易因受驚害怕而撞籠。出現了撞籠現象雖然令我們不愉快,甚至心情很糟,心裡有挫敗感,但是任何“以硬對硬”方法都是不推薦的。烏鶇不是中華田園犬,懲罰對它不僅無效,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使它更害怕你,最終真的會“見人如見鬼”。這是因為烏鶇會記仇,而且能記住很長時間。網上經常有報道,有些小朋友或貓等得罪了烏鶇,例如捅了鳥窩,被烏鶇連著幾星期高空俯衝猛啄、精準鳥屎轟炸,苦不堪言。烏鶇也因此有了鳥中平頭哥、鳥屎轟炸機的稱號。

鶇龜先生去年飼養的烏鶇小黑,因為籠子較小,總是掃尾,後來一狠心把它的尾巴給剪了。結果小黑記仇了好長時間,明顯和我疏遠了,總是心存戒備。大家的烏鶇如果沒有養熟,不要隨便用手去捉它,需要修剪嘴鋒或羽毛時,要先把它的眼睛蒙上,不能讓它看見是你乾的,否則就記住了,對你的手十分害怕,以後只要你一伸手,就會在籠子裡亂撞。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烏鶇會記仇,懲罰適得其反

遇到烏鶇撞籠時,如果養的比較熟,建議先語言安撫下情緒,等烏鶇平復以後就好了。小黑受驚撞籠時,鶇龜先生要麼罵它幾句,要麼安慰它幾聲。什麼內容不重要,關鍵是要讓它知道是你的聲音。事實證明,烏鶇對於鏟屎官的聲音,還是能很好分辨出來的。聽到聲音以後,基本也就不再亂撞了。如果本身沒有養熟,那就什麼都不要做,靜待烏鶇鬧騰過去,用強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

不用強,烏鶇撞籠時不要去懲罰它,這應該成為處理烏鶇撞籠的基本原則。在此原則之下,採取合適的措施和方法,是可以減少烏鶇撞籠發生幾率的。

1、通過散養可以避過雛鳥撞籠期

雛鳥撞籠是個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不管從多大開始養都是一樣。有很多朋友說越早入籠,越不容易撞籠。實際並不是這樣,就算從鳥蛋開始就放在籠子裡,到了時間它還是要撞的,因為這是鳥的天性,它要離開原先的環境,開始獨立生活。因此,雛鳥期的撞籠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說有,那就只能是散養。不過這話其實等於沒說,都散養了,連鳥籠都不用了,自然也就沒法撞籠了。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小黑撞籠期是散養的

去年鶇龜先生養的小黑,就是因為撞籠嚴重,於心不忍,直接散養了。到換羽期快結束時,再放入籠子,就不撞籠了。這也充分說明,雛鳥撞籠是一個階段性現象,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

2、養熟烏鶇可以大幅度減小撞籠幾率

烏鶇聰明、性格多疑,相比較其他寵物鳥,想養熟確實不容易,但也不是大家所說的“養不熟的白眼狼”。自小開始養,花費足夠的時間和耐心,還是可以養熟的。烏鶇一旦被養熟以後,只要度過了雛鳥期間的反生期,撞籠就是偶爾發神經的行為了,只要鏟屎官招呼一聲,基本也就能安撫下來。養不熟的話,撞籠的幾率就要大一點,撞籠後也不容易安撫。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養熟後的烏鶇撞籠幾率小

平常養護時建議多互動,如餵食的時候,建議多和它說說話,讓烏鶇熟悉你的聲音;多用手喂蟲子等食物,增加熟悉度。這樣等撞籠發生時,通過聲音等方式,有助於儘快平復下來。

3、使用大籠子養可以減小撞籠幾率

鶇龜先生去年養的小黑,通過散養避開了雛鳥撞籠反生期。今年飼養的烏鶇二黑,與小黑一起都養在了貓籠子裡。根據觀察,二黑在反生期並沒有出現撞籠現象,只是喜歡在籠子裡跳來跳去。但是兩隻鳥放在同一個籠子裡,都不願意鳴叫,因此又將二黑放到小的八哥籠裡,結果馬上開始撞籠。從二黑的經歷看,大籠子養著,在反生期不會撞籠。推測可能是因為籠子空間大,烏鶇沒有壓迫感,可以減少撞籠的發生。

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

養在大籠子裡,烏鶇不容易撞籠

當然,也可以採取相反的做法,在反生期用扁籠(格籠)飼養,這樣的籠子上下高度低,烏鶇沒有辦法起飛,也就無法大力去撞了。養過了反生期,再換入正常的籠子即可。

3、將鳥籠掛在高處可以減少撞籠幾率

去年養的小黑,雖然不撞籠,但是如果把籠子放在地上,會在籠內跳來跳去,意思是想出來。但是如果把籠子放高點,如放在椅子上,就會安靜了。鳥類都有飛高枝的特點,認為高處更安全。因此,遇到烏鶇撞籠時,把籠子掛高點,一般就會好多了。但是由於烏鶇膽小神經質,不要掛到陌生的環境中,那樣撞籠更厲害。

4、將鳥籠罩上籠布(籠衣)可以減少撞籠幾率

籠布多用在剛買來的生鳥上,罩上籠布,就相當於將鳥和外界做了隔絕,看不見外部的世界,鳥也就安靜了,不再因害怕而撞籠了。烏鶇如果撞籠嚴重,也可以採用罩籠布的方法,將籠子三面都罩上,只留放食物和水的一面,放在安靜的地方,也會好很多。

5、多見世面有助於減少烏鶇撞籠

除了雛鳥反生期撞籠是必經的階段性現象,其他情況下烏鶇撞籠,都是因為害怕所致。因此,讓其多見見世面,有助於撞籠情況的改善。比如鶇龜先生養的小黑,以前也是看見換了身衣服就撞籠。後來索性經常當著它的面換外套,並且告訴它不要怕(有說話聲音就可以,內容不重要),幾次之後,情況就好多了。現在基本是小黑怕什麼,我就拿什麼給它看。烏鶇只是膽小,不撞籠平復以後,還是能分清楚情況的,見多識廣,自然就不會那麼大驚小怪了。

五、結語

烏鶇撞籠是個常見現象,無論雛鳥還是成鳥都會出現。雛鳥撞籠是自然天性,長大了要離開家獨自生活的標誌。撞籠反生期同時也是換羽期,等秋季換上一身黑色的新羽毛以後,也就不再頻繁撞籠了。成鳥撞籠,主要是因為聰明、膽小的性格所致,因害怕而撞籠。因此,說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是不對的,撞籠和能否養熟並無直接關係。

對於烏鶇雛鳥的撞籠,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散養,避開撞籠反生期,等換羽期結束就好了。沒有條件散養的,通過多種方法增強與烏鶇的感情,養熟以後也會減少撞籠發生的幾率。利用大籠子飼養、將鳥籠掛於高處、罩上籠布等方法,都可以減少烏鶇撞籠的發生頻率。除了雛鳥撞籠是必經的一個階段現象,其他情況下的撞籠都是因為膽小害怕,因此讓烏鶇多見見世面,也有助於減少撞籠。

本文內容為鶇龜先生個人心得體會,如有不當之處,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鶇龜先生,堅持分享有價值的烏鶇和烏龜實操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