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引言:历时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英俄大博弈最终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俄罗斯的东世界岛陆权甚至被英国的盟友日本所取代。但是,庞大的俄罗斯依然继续拥有着西世界岛的陆权,直到德国的强势崛起。


战前战略背景

1907年8月31日,随着《英俄条约》在圣彼得堡的签订,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建立了三国协约,开始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所建立的三国同盟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明争暗斗。除了欧洲六大国之外,日本与英国陆续签订了三次《英日同盟条约》(1902年1月30日、1905年8月12日和1911年7月13日),因此可以说是准协约国;美国则在北太平洋和美洲持续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对欧洲两大阵营呈观望态度;南美ABC三国(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正在进行紧张的海军军备竞赛(1887-1914年)无暇东顾,故当时世界的11大国已分成了三大阵营——协约国(4国)、同盟国(3国)和中立国(4国)。显然,同盟国处于不利的挑战者地位,在地理上被协约国所包围且战略纵深极小。但是,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相对协约国拥有更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潜力。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时候,德意志民族的战车终于启动了。次年7月28日,震惊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终于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拖进了战争的深渊。在一战东线,俄罗斯与德国以及奥匈帝国在大陆上反复拉锯,双方皆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主要代表战役如下:

  • 1914年8月17日-9月2日 坦能堡战役:俄罗斯进攻德国失败,德国开始转守为攻;
  • 1914年8月18日-9月21日 加里西亚战役:俄罗斯进攻奥匈帝国成功;
  • 1915年5月2日-6月23日 戈尔利采战役:德国和奥匈帝国反攻俄罗斯成功;
  • 1916年6月04日-9月20日 布鲁西洛夫攻势:俄罗斯反攻德国和奥匈帝国成功。

布鲁西洛夫攻势是自一战爆发以来协约国在大陆上最大的胜利,德国和奥匈帝国共损失了将近150万人,其中奥匈帝国就有110万人伤亡,差点被逼得提前退出战争。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1916年 布鲁西洛夫攻势

但是,俄罗斯也为此付出了50万人的惨重代价。与此同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俄罗斯在多年战争之后,国内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1917年3月8-15日,陷入战争泥潭的俄罗斯终于爆发了著名的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合作,成功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首都圣彼得堡。3月15日,大势已去的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正式退位,历时达3个世纪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圣彼得堡

就在皇帝退位的同一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由格奥尔基·李沃夫担任首任总理,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灭亡和俄罗斯共和国的诞生。

俄罗斯国内突如其来的革命让刚刚经历大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获得了意外的喘息机会。然而,新生的俄罗斯共和国为了保持来之不易的战略优势以及与协约国所谓的承诺,决定继续对同盟国作战。但是,布尔什维克党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策反部分下层士兵离开前线军队。临时政府一方面逮捕逃兵,另一方面计划用一次大胜来转移内部矛盾。因此,时任临时政府陆海军部部长的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于5月亲自来到战争前线鼓舞军队士气,并成功说服军队统帅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最迟于7月对同盟国再次发动进攻,彻底将相对奥匈帝国损失较小的德国击溃,从而赢得一战东线的最终胜利。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小拿破仑”亚历山大·克伦斯基

不久,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便接替格奥尔基·李沃夫担任临时政府第二任总理,而这场以他名字所命名的克伦斯基攻势也随即爆发。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克伦斯基攻势地理位置


战役基本信息

1)时间:1917年6月27日-7月23日

2)地点:加利西亚(200公里战线)

3)统帅:马克斯·霍夫曼(德奥)VS 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俄)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马克斯·霍夫曼(德)VS 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俄)

4)兵力:30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德奥)VS 40个步兵师+8个骑兵师(俄)

5)布局:

  • 北线:奥匈帝国第2集团军 VS 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11集团军
  • 中线:德国南方集团军 VS 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7集团军
  • 南线:奥匈帝国第3、7集团军 VS 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克伦斯基攻势布局


战役发生过程

1)北线俄军炮击:1917年6月27日-7月1日

6月27日,加利西亚北线的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11集团军向奥匈帝国第2集团军万炮齐发(370门重型火炮、158门中型火炮和800门轻型火炮)。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俄军的炮击从6月27日一直持续到7月1日,但是却没有任何收获,因为炮击的目标为敌方空无一人的第一战壕,战前敌方早已经过侦查和判断从该处撤退,让俄军白白损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2)北线俄军冲锋:1917年7月1日

7月1日,俄军第11集团军停止炮击,并开始向奥匈帝国第2集团军发起了冲锋。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由于奥军第19步兵师(3,000人)主要是捷克人,因此作战并不积极,当俄军冲锋之时便立刻投降,使得奥军出现了一个缺口,俄军因此得以源源不断地向缺口涌入,成功占领了一些据点,并进一步俘虏了奥军18,000人。仅仅1天时间,俄军就获得了加利西亚北线的小胜。

3)中线俄军冲锋:1917年7月4日

加利西亚中线的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7集团军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在7月1日与北线俄军协同作战,直到3天后的7月4日才对德国南方集团军发起了冲锋。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虽然中线俄军与德军相比数量明显占优(24个师 VS 10个师),但是德军面对迟疑了3天的俄军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布置了严密的火力网,并以逸待劳,让盲目冲锋的俄军损失惨重,中线因此陷入了僵局。

4)南线俄军冲锋:1917年7月7-16日

加利西亚南线的俄罗斯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同样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在7月1日与北线俄军协同作战,直到6天后的7月7日才对奥匈帝国第3、7集团军发起了冲锋。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 7月7日,南线俄军突破了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的防线,打开了一个缺口,并源源不断地向其涌入。
  • 7月8日,南线俄军进一步攻陷了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所防守的重镇哈利采。
  • 7月9日,南线俄军彻底击溃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俘虏奥军10,000人,缴获80门火炮。
  • 7月10-16日,南线俄军虽然占领了另一个重镇克劳斯茨,并继续追击奥匈帝国剩下的第7集团军,但是战线却越来越分散(进攻方向长64公里,宽90公里)。在持续进攻了一周之后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战略目标,加上连绵暴雨的恶劣天气,不得不停止进攻整顿军队。

5)南线奥军和中线德军反击:1917年7月19日-23日

7月19日,南线的奥匈帝国第7集团军开始反击,没想到此时的南线俄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一触即溃,让奥军轻而易举地夺回了重镇克劳斯茨。

同一天,中线的德国南方集团军在得到了4个步兵师的补充之后也开始反击,同样势如破竹,并在中线俄军正面撕开了一个40公里宽的缺口。南线的奥匈帝国第7集团军因此也开始支援中线向缺口涌入。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7月23日,德奥联军攻陷了重镇塔纳波尔,中、南线俄军因此全面溃败,最终也导致北线俄军也开始溃逃。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和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寄予厚望的克伦斯基攻势就此彻底失败。


战后战略形势

德奥联军成功瓦解了俄罗斯对其的最后一次攻势,并开始对其全线反击,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将俄罗斯西部领土全部占领。可见,克伦斯基攻势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彻底瓦解了俄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随着俄罗斯在一战东线的彻底失败,让其在国内和国际上颜面无存。很快,俄罗斯国内的反战情绪彻底爆发出来,而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在1917年11月7-8日发动了著名的十月革命,推翻了穷兵黩武、不得人心的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苏俄)。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十月革命

新生的苏俄由于同时面对着西面开始反攻的同盟国、内部临时政府的残余势力(白军)和同盟国战俘的兵变以及后来从西北方、南方和东方等方向武装干涉革命的协约国,让其进入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此时的苏俄仅仅能够控制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北部支离破碎的地区,其他地区尽皆沦陷。为了摆脱濒临亡国的困境,苏俄不得不在1918年3月3日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正式割让了西部领土(位于现在的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并退出了得不偿失的一战。此外,从苏俄独立的芬兰也加入了同盟国阵营。

德国在稳定了东欧战场之后,集中大部分兵力开始进攻西欧战场的英法等国,并在法国境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国也因此达到了他在西世界岛的短暂极盛状态,几乎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的大部分地区。

「大战略系列」克伦斯基攻势——俄罗斯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

1918年初 德意志第二帝国极盛(同盟国)


结语:俄罗斯在西世界岛陆权的第二次中断(1917—1919年),不仅让其失去了重获欧陆霸权的机会,更是引发了一连串军事、经济和政治危机。面对当时世界大部分国家对他的疯狂进攻,俄罗斯的周边领土损失殆尽,内部也支离破碎,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然而,顽强的俄罗斯民族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之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艰难地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并开始有效反击,最终在几年内收复了几乎所有失地,并重新屹立在世界岛的北方。

(上述图片除了地图以外皆来自于网络或影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并予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