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升溫的電池回收行業可能遭遇“無米之炊”的窘境

由於回收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大量退役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不斷升溫的電池回收行業可能遭遇“無米之炊”的窘境。

不斷升溫的電池回收行業可能遭遇“無米之炊”的窘境

時近年末,某工廠的生產線大片沉寂。

根據規劃,這家工廠每年能夠處理廢舊動力電池12000噸,但因為原料不足,目前只有少數生產線運行。而滿負荷生產的狀態何時到來,董事總經理趙小勇還不確定,但他肯定地說:“明年的退役電池會多些。”

2015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動力電池回收成為業界關注焦點。也是在這一年,趙小勇認識了一位掌握電池全自動化拆解專利的大學老師,也接觸到關注回收的資本方,三方一拍即合,一腳踏進動力電池回收行業。

退役電池通常還保有80%的電量,可以在低速電動車、叉車、儲能等方面做梯次利用,達到報廢程度後,將進入到拆解回收環節,回收鈷、鎳、鋰、錳等金屬。這些金屬元素,本身或是戰略性稀缺資源,或者是動力電池的關鍵原材料。

2016年,工信部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挑動著各路玩家的神經,動力電池回收市場開始升溫。入局者幾乎囊括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如冶煉冶金企業,電池企業、車企;還有固廢回收企業,及梯次利用需求龐大的中國鐵塔這樣的跨界玩家。

根據動力電池5-8年的使用壽命計算,到2020年,我國將出現首次動力電池退役潮。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明年累計退役報廢量將達到12-17萬噸,到2022年,市場規模或將超過300億元。

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由於電池標準不統一,技術不成熟等原因,梯次利用的經濟性仍然存疑;拆解回收上,經濟效益需要靠規模效應實現,但由於回收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大量退役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不斷升溫的電池回收行業可能遭遇“無米之炊”的窘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