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漢西門又稱石城門,旱西門,明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之一,現位於南京漢中門廣場內,坐東面西。因此也常常被現在的市民誤以為是漢中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其實漢中門是另外一座城門,為民國時期新建城門之一,修建於1931年,在漢西門北側,也就是現在漢中路西頭,沿漢中路出城。老百姓因此習慣將這一帶包括漢西門統稱為漢中門地區。漢中門在七十年代修建虎踞路時拆除,漢西門也拆的支離破碎,還算遺存了一部分。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之後,視這裡山川形勢不凡。有“王者都邑之令”,傳說他鑄造一對金人分別埋藏於鐘山和幕府山下,以鎮“山川靈異。”鐘山古名金陵山和幕府山西麓的金陵崗據稱即因此傳說而得名。楚威王還看中臨江陡峭的清涼山,於是在山上修築城寨,取名金陵邑。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公元212年,孫權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礎上加建石頭城。築城長7裡100步,南開二門,北開一門,最南端之門即漢西門所在。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南唐建都後,成為江寧府城大西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金陵城,在此基礎上加築甕城,稱石城門,民間仍沿用旱西門的稱呼,後來逐漸演變成漢西門。在其南面有水西門(明代稱三山門),民間便習稱它為旱西門。因緊鄰石頭城(不是今鬼臉城),故命名石城門。但在民間,仍沿稱旱西門。因旱、漢同音,在清末民國初的排滿興漢思潮中,旱西門便演變為漢西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漢西門由兩道甕城、三通城門組成。現存一半甕城,兩道城門。城門上原建有城樓,樓雖無存,石柱礎仍在。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九十年代,南京市政府在此修建市民廣場,對城牆加以保護,也供市民觀賞遊樂。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明代十三座城門僅存的四座之一,漢西門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