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篆書六答

■高慶春

篆書學習應從哪些範本入手好?

篆書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從甲骨文算起,鐘鼎文(大篆)、楚簡帛書、小篆、民間磚瓦鏡銘文,等等,種類繁多。一般來說篆書的學習宜從小篆入手。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書法

但秦小篆時代久遠、傳世刻本剝蝕不清且字數有限,不便於初學。清代的小篆墨跡較多,便於臨習。如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等的墨跡範本很多,都可用作範本。有了這個基礎再上溯秦小篆,就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小篆寫到一定程度要轉向大篆。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作品

篆書學習在當下有何意義?

篆書作為古老的文字範式,雖然失去了它實用的功能,但從書法藝術角度看,由於篆書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變幻多姿的裝飾性特徵,越來越受到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青睞,具有豐富的藝術觀賞價值和創作挖掘潛力。

從歷屆國展、蘭亭獎或單項展的來稿情況及入選數量看,篆書都佔有一定的比例,不乏汲古出新的好作品。當然,篆書創作的發展很難與行、草、楷等書體相比。因此,及時加以扶持和引導,推動篆書的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作品

學習篆書如何入古與出新?

一是篆書創作的臨習實踐要加強。對於歷史跨度中出現的各種篆體要有普遍的臨習與把握的實踐,在此基礎上確定主攻方向。

二是對某一種篆書書體要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做到形神兼備。

三是要下融會貫通的功夫。僅僅以歷史上某一種經典的篆書面目出現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融會吸收更豐富的營養,拓展內涵和表現手段,在不斷的實踐求索中,賦予個性化面目特徵。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作品

篆書學習和其他書體學習有何關係?

寫篆書,特別是大篆對從事其他書體創作具有相互影響和補益、潛移默化的輔助功效。主要是篆書筆法之中中鋒的厚重和力感的成分,移步於其他書體,特別是對行草書,能夠起到“強筋壯骨”的效果,這既是寫篆書帶來的“副產品”,也是書體之間互相“通悟”的結果。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哪些工具書對學習篆書有幫助?

我常用的工具書有《金文編》、《古文字類編》、《戰國古文字字典》、《楚系簡帛文字編》、《古陶字彙》、《古璽文編》、《清人篆隸字彙》以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漢語詞典》、《詞源》等。在創作時應勤翻工具書,掌握多種寫法,使創作遊刃有餘。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作品

當下篆書創作應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對古文字的掌握和熟悉,即識篆是誰也繞不開的門檻。要掌握篆字的規律,特別是結字規律、筆法規律及通假、借字規律等。

篆書創作的關鍵是筆法,這也是寫篆的難點。必須強調的是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可以說,筆法伴隨寫篆的整個過程,也是體現書家個性的關鍵環節。

中國書協理事高慶春:篆書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高慶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