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素食往事:底蘊深厚的寺院素齋,以葷託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前兩天在吳記羊肉遇到了俞佳仁老師,談到了鎮江的素食及“一枝春”。熱心指點後輩的俞老師,講了很多往事,結合郭維庚、陳其元兩位先生寫的素食資料典故,讓我感到鎮江的美食還是很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好東西。

01

鎮江的素食,過去在美食江湖上是頗負盛名的,尤其是寺廟。這個很容易理解,廟裡的僧人每天都要吃素齋,那是想辦法要讓齋菜儘可能的美味。另外,寺廟招待各方施主,必須要把素齋做得可口好吃,成為有口皆碑的品牌才行。

舊時,鎮江的幾家大寺院,如金山的江天寺、焦山的定慧寺、北固山的甘露寺以及南郊竹林寺等,都有素菜、素面供應。

金山的臘八粥以鍋大、粥稠、味香而聞名遐邇。焦山的素菜,根據《清碑類鈔》上記載,“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焦山不僅定慧寺有素食供應,幾乎各房小庵都供應素食,如水晶庵玉峰庵、自然庵別峰庵等。1921年,郭沫若、鄭伯奇來焦山時,就曾在焦山一家小庵裡品嚐過素菜,並且認為是“一桌很豐滿的素菜,和上海的素菜館子功德林的上等席面相差不遠。”

我看過星雲大師口述著的《貧僧有話說》,其中有大師年青時在焦山佛學院的經歷,提到當時師兄弟們苦練坐禪功夫,其實也不是有那種堅韌的練功,而是坐禪後可以吃到焦山的素菜包子。

鎮江素食往事:底蘊深厚的寺院素齋,以葷託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年輕時候的星雲大師

02

過去,鎮江市面上的素茶館也是相當多的,如老惠風、極升樓、天源樓、天慶樓、順江樓、臨橋園等。

素茶館以吃茶為主,一般只供應素點,不供應素菜。素點的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如擦酥燒餅、重油菜包、素交面、鬼蓬頭(即燒賣)等,大都賣早市,也有供應下午茶的。

上素茶館吃茶、吃點心比較隨便,什麼時候想吃,隨時都可供應。有的茶客一坐半天,甚至日已正中,才想起腹中飢餓,只要招呼下堂館,馬上就可以端出一籠籠熱氣騰騰的素點。

素茶館大多是回民所開,鎮江在晚清時商埠,到了民國是省會城市,所以商務和政務來往應酬多,應酬多的地方茶館業興榮,茶館要留住客,除了茶要泡的好,素點心就要用心研究了。

03

至於素菜館子,相比之下就比較少了。到了1924年,有位叫劉殿發的江都籍名廚,在天主街柴炭巷開了家素菜館,門面不大,館名很雅緻,叫“一枝春”。

劉殿發師傅據說人極聰明,做中西菜極為拿手,一學就會。原來在魚巷做飯店,但被同行排擠,正好柴炭巷這邊有兩層樓鋪面的“振聲茶社”不做了,於是頂了茶社,開起了“一枝春”素茶館。

鎮江素食往事:底蘊深厚的寺院素齋,以葷託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劉殿發師傅

一枝春,在古人的詩中經常提到,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欲問江南近消息,喜君贈我一枝春。”這些詩原是詠梅的,並帶有別後相思的意思用其中的“一枝春"三字為素菜館店名,其妙無比,意思是說,即使走出“一枝春”的店門,仍有相思不斷、戀戀不捨之意。

“一枝春”開張,請了焦山定慧寺兩位素菜僧掌廚,劉殿發裡面將寺廟素膳引向民間,一面還廣收民間素菜精華,融於一爐,做得素食美味確使不少食客流連忘返,眷念不已,吃了一次,還想再來下次,原因是店裡的素點素菜風味不同,各有特色。

店主劉殿發原是開葷食館子的,他懂得經營之道和食客心理,知道鎮江一些人有“早上皮包水(吃茶),晚上水包皮(洗澡)”的習慣。

為了獨樹一幟,開了素菜館,分早、中、晚市供應。早市,有各種名茶供應,其早點要比素菜館的花色品種多,有重油菜包、雜色小籠、鍋面、素乾絲、素菜葷名的掛滷燒鴨等。

鎮江素食往事:底蘊深厚的寺院素齋,以葷託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三芽菜包

其掛滷燒鴨外黃內白,皮脆肉嫩,被稱為素菜中的“餚肉”,有“燒鴨不當菜”之說,為早市名點。

中、晚市的素菜講究選料烹調,花色品種繁多,如以色、香、味、形著稱的有香櫞豆腐、羅漢齋、醋溜桂魚、燒鴿蛋、燴海參等。這些素菜不但形似,而且其味鮮美。

一枝春曾有一句名言:只要葷菜裡有的,就能做出同樣味道的素菜來。吃著這似葷又不是葷而勝似葷的“雞鴨魚蝦”,有不盡的回味,又感覺是一種藝術享受。

有人以為,素菜所以味鮮是用雞湯調味的,甚至還有人認為是用紗布扎口的蝦子煨成,實則非也,據很多烹調素菜的老廚師講,素菜所以味鮮,主要是用黃豆芽、冬菇、蘑菇熬成濃汁調味而成。

至於熬到什麼時候才能出味,這就要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一枝春後來四易其址,如今也不做了,但名氣一直留在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