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素食往事:底蕴深厚的寺院素斋,以荤托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前两天在吴记羊肉遇到了俞佳仁老师,谈到了镇江的素食及“一枝春”。热心指点后辈的俞老师,讲了很多往事,结合郭维庚、陈其元两位先生写的素食资料典故,让我感到镇江的美食还是很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好东西。

01

镇江的素食,过去在美食江湖上是颇负盛名的,尤其是寺庙。这个很容易理解,庙里的僧人每天都要吃素斋,那是想办法要让斋菜尽可能的美味。另外,寺庙招待各方施主,必须要把素斋做得可口好吃,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才行。

旧时,镇江的几家大寺院,如金山的江天寺、焦山的定慧寺、北固山的甘露寺以及南郊竹林寺等,都有素菜、素面供应。

金山的腊八粥以锅大、粥稠、味香而闻名遐迩。焦山的素菜,根据《清碑类钞》上记载,“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焦山不仅定慧寺有素食供应,几乎各房小庵都供应素食,如水晶庵玉峰庵、自然庵别峰庵等。1921年,郭沫若、郑伯奇来焦山时,就曾在焦山一家小庵里品尝过素菜,并且认为是“一桌很丰满的素菜,和上海的素菜馆子功德林的上等席面相差不远。”

我看过星云大师口述著的《贫僧有话说》,其中有大师年青时在焦山佛学院的经历,提到当时师兄弟们苦练坐禅功夫,其实也不是有那种坚韧的练功,而是坐禅后可以吃到焦山的素菜包子。

镇江素食往事:底蕴深厚的寺院素斋,以荤托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年轻时候的星云大师

02

过去,镇江市面上的素茶馆也是相当多的,如老惠风、极升楼、天源楼、天庆楼、顺江楼、临桥园等。

素茶馆以吃茶为主,一般只供应素点,不供应素菜。素点的品种还是比较多的:如擦酥烧饼、重油菜包、素交面、鬼蓬头(即烧卖)等,大都卖早市,也有供应下午茶的。

上素茶馆吃茶、吃点心比较随便,什么时候想吃,随时都可供应。有的茶客一坐半天,甚至日已正中,才想起腹中饥饿,只要招呼下堂馆,马上就可以端出一笼笼热气腾腾的素点。

素茶馆大多是回民所开,镇江在晚清时商埠,到了民国是省会城市,所以商务和政务来往应酬多,应酬多的地方茶馆业兴荣,茶馆要留住客,除了茶要泡的好,素点心就要用心研究了。

03

至于素菜馆子,相比之下就比较少了。到了1924年,有位叫刘殿发的江都籍名厨,在天主街柴炭巷开了家素菜馆,门面不大,馆名很雅致,叫“一枝春”。

刘殿发师傅据说人极聪明,做中西菜极为拿手,一学就会。原来在鱼巷做饭店,但被同行排挤,正好柴炭巷这边有两层楼铺面的“振声茶社”不做了,于是顶了茶社,开起了“一枝春”素茶馆。

镇江素食往事:底蕴深厚的寺院素斋,以荤托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刘殿发师傅

一枝春,在古人的诗中经常提到,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赠我一枝春。”这些诗原是咏梅的,并带有别后相思的意思用其中的“一枝春"三字为素菜馆店名,其妙无比,意思是说,即使走出“一枝春”的店门,仍有相思不断、恋恋不舍之意。

“一枝春”开张,请了焦山定慧寺两位素菜僧掌厨,刘殿发里面将寺庙素膳引向民间,一面还广收民间素菜精华,融于一炉,做得素食美味确使不少食客流连忘返,眷念不已,吃了一次,还想再来下次,原因是店里的素点素菜风味不同,各有特色。

店主刘殿发原是开荤食馆子的,他懂得经营之道和食客心理,知道镇江一些人有“早上皮包水(吃茶),晚上水包皮(洗澡)”的习惯。

为了独树一帜,开了素菜館,分早、中、晚市供应。早市,有各种名茶供应,其早点要比素菜馆的花色品种多,有重油菜包、杂色小笼、锅面、素干丝、素菜荤名的挂卤烧鸭等。

镇江素食往事:底蕴深厚的寺院素斋,以荤托素的“一枝春”真功夫

三芽菜包

其挂卤烧鸭外黄内白,皮脆肉嫩,被称为素菜中的“肴肉”,有“烧鸭不当菜”之说,为早市名点。

中、晚市的素菜讲究选料烹调,花色品种繁多,如以色、香、味、形著称的有香橼豆腐、罗汉斋、醋溜桂鱼、烧鸽蛋、烩海参等。这些素菜不但形似,而且其味鲜美。

一枝春曾有一句名言:只要荤菜里有的,就能做出同样味道的素菜来。吃着这似荤又不是荤而胜似荤的“鸡鸭鱼虾”,有不尽的回味,又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

有人以为,素菜所以味鲜是用鸡汤调味的,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用纱布扎口的虾子煨成,实则非也,据很多烹调素菜的老厨师讲,素菜所以味鲜,主要是用黄豆芽、冬菇、蘑菇熬成浓汁调味而成。

至于熬到什么時候才能出味,这就要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一枝春后来四易其址,如今也不做了,但名气一直留在民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