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对于有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午餐时间,你可能会突然想起附近的轻食店最新推出的沙拉。或者,哪天深夜,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发推文说:“我睡不着,出去喝一杯吧。”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发布在脸书、Instagram和推特上的帖子、留言,都会成为记录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宝库。人们可能很少会回顾这些不加思考的即时想法,但是如果他们的帖子是公开可见的,那就足够对其进行有效分析了。一些心理学家正在运用算法来分析人们的即时留言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012年至2016年宾夕法尼亚州的推特用户发布的4亿条推文进行了数据分析,他们收集了至少五次提到“孤独”、“寂寞”的推特用户推文,并将其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相似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例如,“我凌晨2点就起床了,一个人在喝酒”这样的推特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我很孤独。”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研究认为,发帖内容看上去孤独的人,会比较多地抱怨,会更多谈论人际关系问题、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他们更有可能表达焦虑或愤怒,会提及毒品和酒精;他们抱怨睡眠困难,经常晚上发帖。而从推文判断并不孤独的那组人,会通常@另一个人的用户名,然后发起一连串的对话;他们还会发布更多关于体育比赛、团队和“棒极了”等内容。

当然,这项研究远不能成为研究推特用户心理的完美窗口,因为人们也可以在不感到孤独时谈论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但类似这种语言分析的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容易地了解人们在网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社交媒体数据来预测哪些用户情绪低落,哪些用户特别快乐。随着分析工具变得越来越智能,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人们在手机和电脑上输入的文字来预测人们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在许多不确定的情绪中发现细微的差别。以同理心为例。长久以来,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共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益的共情”,或称同情,包括同情某人并试图帮助那个人。另一种类型是“消耗型同理心”,意味着感受他人的实际痛苦,并在这个过程中折磨自己。研究人员在分析社交媒体语言时发现,表现出同情心的人往往会说“有福”、“太好了”、“祈祷”或“家人”之类的话;“消耗型同理心”的人常会使用“我”、“感觉”、“我自己”和“不再”等词。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尽管人们表达情感的用词只有微小的区别,但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医生或者咨询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帮助。比如,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患者的同理心何时变得反常。消耗型同理心会导致一种消极倦怠的心理。他们会认为“我真的很在乎你,但不会和你一起受苦。”或者“我可以担心非洲的贫困,为慈善机构捐款,但不用非得经历疟疾。”

除了研究常见的情绪外,语言分析技术还可以用来揭示更严重的情况,比如未来可以用于预测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问题。如果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发作,因为许多患者在亲人意识到事态不妙的时候已经走得太远了。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51名最近经历过精神病的患者发布的5万多条脸书帖子,发现在精神病复发前一个月,患者在脸书上使用的语言与他们健康时的语言有显著差异,随着他们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他们更有可能骂人,或使用与愤怒或死亡相关的词汇,而较少使用与工作、朋友或健康相关的词汇。他们还可能更频繁地加好友和做标记。在脸书上结交新朋友并不是什么问题,但这种活动的增加反映了总体行为的变化,这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精神崩溃的迹象。因为这是他们在相对健康时期通常不会做的事情。

社交媒体的语言分析可以帮助咨询师或医生标记那些沉浸在孤独或痛苦中的人,即使他们不能或不愿去看医生。“孤独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医生或咨询师希望能够及时观察到咨询者的孤独倾向,然后避免让其发展成抑郁。”医生及咨询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聊天或线下聊天,为那些感到孤独或表现出其他精神痛苦症状的患者提供帮助,或者向他们推荐患者所在地区的互助团体。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对病人进行被动监测的技术。智能手机可以用来远程跟踪一个人的讲话或动作的变化。例如,处于狂躁状态的人说话速度通常更快,他们有时会在夜里四处游荡。相反,抑郁的人有时会呆在床上或沙发上几天,一动不动。目前开发出的许多应用程序能够加载病人的各种信息,包括情绪、想法或行为等,这些信息可以被远程监控,以了解病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如果医生或咨询师能够获取他们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各种信息,包括可穿戴设备、脸书,以及网上的各种活动。一旦监测到有精神病复发的迹象,医生团队就可以进行干预。因为“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谁说抑郁症去世无征兆,他们在网上的这几种表现,你都能看懂吗?

​不过这种技术虽然很有前途,但还没有发展到它的黄金时代,2014年就曾发生过一个令人尷尬的案例。英国的一个慈善机构使用一款应用程序,通过搜集推特上使用的短语来预测自杀风险。但这个程序很快就被大量的错误识别的信息而运转超载,比如类似“有人帮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校车总是晚点”这句话也会被应用程序判断为求助信号,并发出警告。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医生可以通过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更新,推断出很多关于我们精神状态的信息。事实上,这种技术对于我们普通的社交媒体用户也许更有益处。我们很少会在社交媒体上承认“我很孤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浏览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发布的状态,可能会发现自己潜意识深处中的冲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