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對於有些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午餐時間,你可能會突然想起附近的輕食店最新推出的沙拉。或者,哪天深夜,你可能會不假思索地發推文說:“我睡不著,出去喝一杯吧。”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發佈在臉書、Instagram和推特上的帖子、留言,都會成為記錄個人思想和情感的寶庫。人們可能很少會回顧這些不加思考的即時想法,但是如果他們的帖子是公開可見的,那就足夠對其進行有效分析了。一些心理學家正在運用算法來分析人們的即時留言到底能說明什麼問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012年至2016年賓夕法尼亞州的推特用戶發佈的4億條推文進行了數據分析,他們收集了至少五次提到“孤獨”、“寂寞”的推特用戶推文,並將其與人口統計學特徵相似的對照組進行比較。例如,“我凌晨2點就起床了,一個人在喝酒”這樣的推特很清楚地說明了一件事:“我很孤獨。”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研究認為,發帖內容看上去孤獨的人,會比較多地抱怨,會更多談論人際關係問題、表達他們的需求和感受;他們更有可能表達焦慮或憤怒,會提及毒品和酒精;他們抱怨睡眠困難,經常晚上發帖。而從推文判斷並不孤獨的那組人,會通常@另一個人的用戶名,然後發起一連串的對話;他們還會發布更多關於體育比賽、團隊和“棒極了”等內容。

當然,這項研究遠不能成為研究推特用戶心理的完美窗口,因為人們也可以在不感到孤獨時談論他們的需要和感受。但類似這種語言分析的工具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容易地瞭解人們在網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緒。近年來,研究人員利用社交媒體數據來預測哪些用戶情緒低落,哪些用戶特別快樂。隨著分析工具變得越來越智能,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人們在手機和電腦上輸入的文字來預測人們的各種情緒和心理健康狀況。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可以在許多不確定的情緒中發現細微的差別。以同理心為例。長久以來,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共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益的共情”,或稱同情,包括同情某人並試圖幫助那個人。另一種類型是“消耗型同理心”,意味著感受他人的實際痛苦,並在這個過程中折磨自己。研究人員在分析社交媒體語言時發現,表現出同情心的人往往會說“有福”、“太好了”、“祈禱”或“家人”之類的話;“消耗型同理心”的人常會使用“我”、“感覺”、“我自己”和“不再”等詞。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儘管人們表達情感的用詞只有微小的區別,但掌握這些細微的差別對於醫生或者諮詢師進一步瞭解他們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幫助。比如,可以幫助醫生髮現患者的同理心何時變得反常。消耗型同理心會導致一種消極倦怠的心理。他們會認為“我真的很在乎你,但不會和你一起受苦。”或者“我可以擔心非洲的貧困,為慈善機構捐款,但不用非得經歷瘧疾。”

除了研究常見的情緒外,語言分析技術還可以用來揭示更嚴重的情況,比如未來可以用於預測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問題。如果早期發現,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發作,因為許多患者在親人意識到事態不妙的時候已經走得太遠了。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51名最近經歷過精神病的患者發佈的5萬多條臉書帖子,發現在精神病復發前一個月,患者在臉書上使用的語言與他們健康時的語言有顯著差異,隨著他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他們更有可能罵人,或使用與憤怒或死亡相關的詞彙,而較少使用與工作、朋友或健康相關的詞彙。他們還可能更頻繁地加好友和做標記。在臉書上結交新朋友並不是什麼問題,但這種活動的增加反映了總體行為的變化,這可能是即將到來的精神崩潰的跡象。因為這是他們在相對健康時期通常不會做的事情。

社交媒體的語言分析可以幫助諮詢師或醫生標記那些沉浸在孤獨或痛苦中的人,即使他們不能或不願去看醫生。“孤獨可能會發展成抑鬱,醫生或諮詢師希望能夠及時觀察到諮詢者的孤獨傾向,然後避免讓其發展成抑鬱。”醫生及諮詢師還可以通過視頻聊天或線下聊天,為那些感到孤獨或表現出其他精神痛苦症狀的患者提供幫助,或者向他們推薦患者所在地區的互助團體。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研究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對病人進行被動監測的技術。智能手機可以用來遠程跟蹤一個人的講話或動作的變化。例如,處於狂躁狀態的人說話速度通常更快,他們有時會在夜裡四處遊蕩。相反,抑鬱的人有時會呆在床上或沙發上幾天,一動不動。目前開發出的許多應用程序能夠加載病人的各種信息,包括情緒、想法或行為等,這些信息可以被遠程監控,以瞭解病人情緒和心理狀態的變化。

如果醫生或諮詢師能夠獲取他們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各種信息,包括可穿戴設備、臉書,以及網上的各種活動。一旦監測到有精神病復發的跡象,醫生團隊就可以進行干預。因為“干預越早,效果越好。”

誰說抑鬱症去世無徵兆,他們在網上的這幾種表現,你都能看懂嗎?

​不過這種技術雖然很有前途,但還沒有發展到它的黃金時代,2014年就曾發生過一個令人尷尬的案例。英國的一個慈善機構使用一款應用程序,通過蒐集推特上使用的短語來預測自殺風險。但這個程序很快就被大量的錯誤識別的信息而運轉超載,比如類似“有人幫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校車總是晚點”這句話也會被應用程序判斷為求助信號,併發出警告。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醫生可以通過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更新,推斷出很多關於我們精神狀態的信息。事實上,這種技術對於我們普通的社交媒體用戶也許更有益處。我們很少會在社交媒體上承認“我很孤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瀏覽自己一段時間以來發布的狀態,可能會發現自己潛意識深處中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