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記憶丨500年婺劇:穿越時光 守正創新 豔驚世界

文史記憶丨500年婺劇:穿越時光 守正創新 豔驚世界

【編者按】“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500年的時光洗禮,婺劇兼容幷蓄、雅俗共賞、熠熠生輝,從古婺大地走向越來越廣闊的世界,成為金華文化一張亮閃閃的金名片。

臺上念唱做打,臺下目不轉睛。

500年的流光裡,婺劇舞臺上演員生生不息,舞臺下觀眾代代煥新,而婺劇的劇種、劇目,卻在臺上臺下的互動中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生機盎然。

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花朵,是人類思想的結晶。在人類文明近萬年的發展過程中,得以留存併發揚光大的藝術種類並不多,而婺劇,卻在世界藝術之苑獨樹一幟。

戲劇界有一種說法:“中國戲劇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戲劇的一半在婺劇。”

婺劇,俗稱“金華戲”,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稱“婺劇”。婺劇是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稱。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波陽、景德鎮等地。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曾這樣稱讚婺劇。婺劇傳統劇目和唱調音樂十分豐富,擁有800多個大小劇目,3000餘首曲牌,並有顯著的歷史特徵和地域特徵,被專家學者譽為“明清戲曲文化博物館”。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今年1月27日晚在捷克俄斯特拉發Alua Gong劇場演出後與熱情的觀眾合影 周聰/攝

壹 六種聲腔 各具特色 各有所長

1.高腔

高腔大致源於元末明初,和南戲、民間山歌、村坊小巷、道士腔一脈相承,具有山歌、田園和法事的音樂色彩。婺劇中的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吳高腔、侯陽高腔和松陽高腔四種。高腔音樂的共同特徵:高亢激越、節奏明快,似歌似吟,是高腔音樂的基本特徵。而眾所周知的“一人啟口,眾人幫腔”;逗句用小鑼擊節以及行腔中的“甩腔、滾腔、襯腔”則構成了高腔聲腔獨具的音樂特色。高腔的曲牌結構佈局大致有:叫頭、引子(或稱“甩腔”)、正板(分快、中、慢三種)、疊板、散板、尾聲、數板等。以散板形式出現時則腔多字少,以節奏形式出現時則字多腔少。句式結構基本不對稱。正板基本用1/4拍記譜,調式採用以五聲音階為主的商、角、徵、羽諸調為常見。代表劇目《合珠記·米糷敲窗》、時裝戲《紅霞》等。

2.崑曲

婺劇中的崑腔是崑山腔流傳在金華的支脈,人稱“金昆”,由於常年在山鄉郊野演出,為適應空曠草臺的露天演出,金昆的聲調比較高揚,又被稱為“草昆”。婺劇中的崑腔,重在做功與開打,武戲較多,目前尚能演出的只有劇頭《文武八仙》,其他只能作為崑曲素材融合於其他聲腔中(徽戲居多)。但作為“南昆”的音樂資料,卻有大量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南昆與北昆,屬大同小異之差別,但對“草昆”來說,暫且只能“存留”與“歸屬”。

3.亂彈

婺劇中的亂彈,有“浦江亂彈”和“徽班亂彈”。當前舞臺演出,亂彈和徽戲居多,其次是灘簧和高腔,崑曲和時調很少。“亂彈”聲腔音樂優美流暢、激越,旋律跌宕多變,內涵十分豐富。亂彈與北方梆子戲同源,主幹曲調為雙調體:[三五七]與[二凡]配套;[蘆花]與[撥子]配套。代表劇目有《崑崙女》和拍成電影的《西施淚》等。

4.徽戲

徽戲由安徽流入金華一帶,約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200多年以來,婺劇並未像安徽徽劇受其京劇倒流現象而“京化”,而是在金華一帶安家落戶,成為今天仍保留原生態的中國徽戲。因和京劇同出一脈,婺劇徽戲現有的板式及主幹腔調的稱謂同京劇差不多。主幹曲調為[西皮]與[二簧],至今保留著正宗徽戲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劇倒流影響,被梅蘭芳先生視為“京劇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遺”傳承價值。徽戲多宮廷戲、骨子戲,如《打金枝》《轅門斬子》等。

5.灘簧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灘簧《斷橋》

明末清初,一種以坐唱為藝術形式的聲腔——“灘簧”開始由蘇州流入金華,至目前為止,婺劇擁有五地灘簧:蘭溪灘簧、金華灘簧、衢州灘簧、東陽灘簧和浦江灘簧。灘簧聲腔較其它聲腔顯得柔美和文雅些,以高胡為主奏樂器,定弦與二胡相同。主幹曲調是[平板]和[絃索],代表劇目有《斷橋》《僧尼會》《對課》等。

6.時調

時調是明清以來諸腔雜調集成小戲的俗稱。有來自明清俗曲,有的屬南多,有的為油灘,有源於地方小調、民歌和舞曲等。時調為單出的獨立小劇,多是“專戲專用”,即各個戲各唱各的唱調,包括專詞專譜。唱調往往以戲曲為稱,但並不具有戲曲音樂的音樂特徵和結構形式。其表演程式和舞臺藝術則和婺劇風格相一致,代表劇目有《李大打更》《王婆罵雞》等。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亂彈《宮錦袍》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貳 武戲文做 文戲武做 生動誇張

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由於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別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

表演藝術方面,由於長期在廣場演出,婺劇逐步形成誇張、粗獷、強烈、明快的特點。如武將出場,以迅速後退一步,並亮一高架子來突出人物,與其他劇種的站定後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劇種一招一式都講究圓,動作呈連續變化的曲線,而婺劇卻往往圓中帶直,曲線中出現折線和直線來顯示動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強烈。

婺劇的六種聲腔中,都有生、旦、淨、末、醜等行當。在不同聲腔中,各行當又有不同側重。如亂彈戲,時常以小生、花旦為核心,居全劇的主導地位;徽戲,又常以正生、作(正)旦為全劇的核心;而一些生活小戲,則以醜與旦為核心。無論聲腔怎麼不同,核心角色如何變化,但角色本身的基本性質不變。

老一輩的婺劇藝人有江和義(老生)、李朝梭(老生)、胡志鈿(紅生)、徐東福(醜)、湯吉昌(男旦)、胡方琴(老生)、周越先(旦)、周越桂(女小生)、周越薌(女小生)、徐汝英(旦)、申愛鳳(女小生)、葉竹青(旦)、潘池海(生)、馬其足(花臉)、盛元清(小花)、王金龍(小生)、王景春(老生)、葉阿苟(老生)、葉根先(醜)等。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徽戲青春版《穆桂英·大破天門》 陳曉/攝

叄 與時俱進 同頻共振 人才濟濟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婺劇班社達40餘班。婺劇長期以來均由男演員扮演。1935年後,受京劇髦兒戲影響,徽班先後辦了民生等五個女子科班,其他班社也紛紛效仿,隨團帶女徒。

早期婺劇班社主要在四鄉集市、廟會(統稱趕會場)演出,20世紀30年代初,才開始進城,以金華城隍廟、西華寺等為演出場地,後逐漸經常在長樂、北山、金城、群眾等戲院演出。在農村,早期的業餘班社,有的稱為“太子班”(主要由村鎮的“有閒階層”組成)。這些組織初期以坐唱自娛為主,每逢迎神賽會,則敲鑼打鼓沿街挨村遊動演唱,後來發展為化妝上臺演出。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崑崙女》下鄉演出 陳美蘭飾雙陽 趙菊香/攝

抗戰時期,金華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員死於戰亂,婺劇班社星散,這一劇種幾乎一蹶不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婺劇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組成婺劇改進會(後改為金華地區戲曲聯合會),並於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劇團聯合招收了200多名學員,培養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劇實驗劇團基礎上成立了浙江婺劇團,並對婺劇的傳統藝術進行較系統的挖掘記錄和繼承改革工作。

1956年,浙江婺劇團剛成立,即著手搶救婺劇傳統遺產,蒐集、記錄了500多個大、小劇目和1000多首唱腔、器樂曲牌;留存了大量傳統臉譜、戲裝圖樣等珍貴資料。同時,一手抓藝術隊伍建設,一手抓婺劇傳統劇目改革創新。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雲等前輩老師,與迅速成長的以鄭蘭香、吳光煜為傑出代表的一代新人珠聯璧合。創排了《黃金印》《送米記》《馬前潑水》《孫臏與龐涓》《槐蔭記》《三姐下凡》《火焰山》《楊八姐遊春》《雙陽公主》《三請梨花》《秦香蓮》《穆柯寨》《朝陽溝》《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杜鵑山》《小刀會》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和《僧尼會》《斷橋》《對課》《米糷敲窗》《擋馬》《悟空借扇》《雪裡梅》《磨豆腐》《水擒龐德》《五臺會兄》《社長女兒》《半籃花生》《劉介梅》等精品摺子戲。

改革開放後,湧現了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陳美蘭,“梅花獎”獲得者張建敏,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趙姝珠等一批優秀演員。婺劇再創輝煌,大膽創新的婺劇《白蛇前傳》大獲成功,引發戲曲改革之新風,影響了戲曲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鄧小平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觀看過婺劇演出,均給予熱情鼓勵和讚許。

世紀之交,戲曲發展形勢嚴峻,不少傳統地方劇種活力不足、劇種減少、人才斷檔、市場萎縮,浙江婺劇院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銳意開拓,衝破用人、分配、人才培養、藝術生產的舊有模式,帶領全體演職員一起攻堅克難,逆勢而上,藝術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連年登上新臺階。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紅燈記》

近年來,由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浙江省特級專家陳美蘭領銜的“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以戲育人,出人出戏,卓有成效。繼苗嫩、劉志宏、黃維龍、鄭麗芳為代表的一代優秀演員之後,一批90後新秀脫穎而出,如楊霞雲榮獲第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並登上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黃慶華獲第13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範紅霞獲第2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主角獎提名;巫文玲獲第2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樓勝獲第24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李烜宇獲第2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新人主角獎;陳麗俐、張瑩分獲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主角獎和新人主角獎。

中國劇協原副主席劉厚生說:婺劇不僅傳統家底豐厚,寶藏極多,就是當前的藝術實力——特別是藝術基本功、傳統劇目和青年演員水平方面,都夠得上全國一流。

目前,全省有專業婺劇表演團體7個,民間劇團幾十個,流行地域逐漸擴大。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冀州城》

肆 立足基層 守正創新 走出國門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堅持按農村市場、城市市場、校園(社區)市場、境外市場的不同特點、不同要求生產各類劇目,集中精力、財力抓精品創作。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白兔記》

浙婺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新視角、新手法和新的舞臺風貌,相繼創排了《崑崙女》《夢斷婺江》《白蛇傳》《宮錦袍》《血路芳華》《基石》《信仰的味道》等一大批優秀劇目,榮獲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等10餘項國家級大獎,其中7個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這些優秀作品,有的是傳統劇目再創作,融入符合時代要求的主題立意,注入當代人的審美趣味;有的是新創作的現代戲,謳歌新時代裡忠於黨的事業、為人民熱忱奉獻的人和事。

在演繹方式上,浙婺也在不斷創新。如《崑崙女》的音樂打破了傳統戲曲聲腔“分治分立”的格局,將中西方音樂巧妙融合;京劇《紅燈記》家喻戶曉,浙婺在演繹經典時,發揮劇種特色和優勢,設計了不少精彩的高難度武戲,文武雙全的演繹令觀眾耳目一新;新編歷史劇《宮錦袍》借鑑話劇、電影等藝術手段,從編、導、演、音樂、舞美等全方位突破,展現當代婺劇舞臺藝術的現代性、高品位和新境界,受到年輕觀眾的普遍歡迎。

如今,浙婺的舞臺越來越大,全年演出量超過500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春節團拜會、新年戲曲晚會、央視春晚、央視元宵晚會、亞洲文化嘉年華上頻頻亮相。

文史记忆丨500年婺剧:穿越时光 守正创新 艳惊世界

2016年1月哥斯達黎加國家大劇院婺劇專場 王曉平/攝

近3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五次觀看婺劇演出,浙婺成為全國地方戲院團唯一的全面參與國家最高規格演出的院團,連續多年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廳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請赴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贊比亞以及港澳臺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或商業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成為全國出訪演出最多的地方戲曲院團。

浙江婺劇研究院先後被中宣部、文旅部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3年被文旅部列為全國39家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