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己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是什麼?

南極冰火


誰告訴你,生於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養老己不是問題?從哪兒得到的數據,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生於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不是隻有一個心病,而是不少心病。

首先是養老。

當然,城市裡的會好一點,農村的就只有一點點,那麼一點點,現在生活費這麼高,哪裡夠養老。這還是我們國家經濟實力大增,國家給與農村老人的一種補償,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每一個老人都有補償。這個政策非常好,但對於老人家來說,還是不夠的。

其次是看病。

人老了,身體各個零部件就功能衰退,看醫生的時間也多,這樣花費也多。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收入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撐他們。對於行政事業型單位退休的人來說,一切沒問題。但對於那一撥曾經的下崗工人,以及農村的老人,就非常拮据。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精神壓力大。

現在人們都忙著賺錢,親情之間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一些老人,孩子為了事業,為了生活,都外出賺錢,自己在家其實是很孤單的。這種感受其實是很苦的。

他們要的不是一定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大多數老人其實希望的是,孩子能夠時不時的來探望一下,隔三差五,或者是一個星期、一個月來一次兩次的。但很多孩子是沒有這個做法。 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其實就跟小孩子一樣,依賴性很重的。小孩子依賴父母,來人家依賴孩子,這種精神生活,是其他人無法替代彌補的。

前幾天,不是有一個江蘇還是上海的老人,在醫院病逝,然後立下遺囑,把自己的房子送給只照顧自己三個月的保姆。這個保姆還是他女兒請的。但問題是,他女兒在他住院三個月期間,只在入院那一天來看過,其他時間沒空過來。而在他還健康的時候,也是一年只見一次兩次。他只有一個女兒,這樣孤寂的晚年,是很痛苦的。


波士財經


我是農村60後,就生一個兒個,小兩口子在外地打工,孫子跟他父母在外地生活,現在上幼兒園.每月費用1580元,房租每月2400元,還有水電費、天燃汽費、物業費、電話費等等,兩人工資加起來也就是8500左右。每月還有近2000元的房貸,孩子們每月省100元孝敬我們都省不出來,那有經濟能力給我們養老,現在還能幹動點力氣活,還能勉強維持生活,以後的前程一片漆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曾經還跟老婆說:等老的幹不動活時就去超市搶一把錢,把我送進監獄,那不就有地方吃飯了嗎?現在說是笑話,將來說不定是一個好的歸宿。


用戶2259994903223


我的觀點可能要被人噴,但我還是要說實話。我是堅決不要被人養老,如果我沒有自理能力了,絕不拖累任何人,別的手段沒有,斷食我一定能做到。我非常非常討厭拖累兒女的老人,太自私,太不人道,他們害得兒女沒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和家人分離。我現在就是被迫出於這種狀況,痛苦死了。我的父母離休金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水平,完全可以僱保姆,然後讓兒女不時來看看,可我媽就不願意用保姆,把我牢牢拴在她身邊。我已奔七旬,一天啥都幹不成,只能給她做飯洗衣,幫她洗漱,朋友聚會偶而去一下(我丈夫在時),都不敢盡興。從早到晚盡心盡力,換不來她的體貼,反倒是三天兩頭的唳罵,我丈夫實在忍無可忍,只有回自己家。我連說話的人都沒了,苦逼之極,快崩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絕對不願意拖累我兒子和丈夫。


如晦858


城市裡的50後和60後老人,一般都有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日常的生活費和普通疾病,都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

他們現在主要擔心的事情,就是日後失去自理能力之後的生活問題,子女有沒有精力來照顧自己?願意不願意來照顧自己?



作為50後和60後老人,我現在上有老下有下有小;生活壓力非常之大。我有一個獨生子,雖然說我們夫妻兩個沒有指望兒子和媳婦將來在晚年服侍我們。但這個門檻,是沒有人能夠幫我們跨過去;因為我母親的例子就在跟前。

母親事業單位退休,現在入住中檔養老園。費用上面不成問題,養老院也將母親料理的還可以。但是,如果沒有我的每天探望,老人的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

現在養老院人手比較緊張,一個護理人員要管七八個老人。說實話她們的精力有限,也實在管不過來。為此, 子女的經常探望非常重要。無論是作為日常關懷,還是幫老人處理一些護理人員遺留下來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一些老人需要物品的採購;比如水果、牛奶、零食、藥品等等;四季的衣服替換增添,衛生、紙毛巾、肥皂等一系列日常用品,這些都是要子女購買的;這些事情,本身也不屬於養老院的常規工作。

由此可見,認為進了養老院就萬事大吉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五零後和六零後的老人將來到半自理的時候,雖然主要工作有護工來幫助解決,但是子女的作用也必不可。這是母親入住養老院五年之後,我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們對養老院的認識不能兩個極端。 既不能把養老院看成地獄和牢房,好像進去以後就沒有自由,會經常受到虐待。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養老院能夠幫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

五零後六零後現在最大的任務,不是去幫助子女生二胎;而是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健康工程。還有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經常在網上出現, 一些老人在網上表示,將來失去自理能力以後就自我了斷。求生是人的本能,自我了斷只會是極個別人的選擇。

大多數人還會是苟且偷生。所以對於五零後六零後的老人來說,一方面是鍛鍊養生以便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對自己80歲以後的晚年生活,有正反兩方面的思想準備。

既不能過於樂觀,也不能過於悲觀。唯有切合實際的心態,才能坦然面對失去自理能力的生活環境。

此時此刻,心態可能才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資源。


陸燕青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衣食無憂。唯一擔心的是日後生病護理問題。

眼下身體硬朗,能走能搖的,當然不必多想。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萬一得了重病,長期臥床不起,那可真夠喝一壺的。

久病床前無孝子。上一輩老人一幫兒女,雖然生活艱難,可有病有災,護理不用發愁。當年我母親生病住院一個多月,兄弟姐妹兩人一班,24小時輪流守護。那麼多人手,還是忙的不可開交。

我岳母腦埂塞住院,由於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每次換尿布必須把老人先抱到另一張床上。她老人家體格很胖,一個人根本抱不動,只能幾個人一起抬過去,換好再抬過來,身邊沒沒幾個人真的不行。

有人說病了不怕,醫院有護工。護工是可以解決問題,但高級別護理費用特別昂貴,長期支付經濟壓力很大。況且既便有護工,老人身邊也需要家人陪護,24小時連軸轉,那是非常熬人的。

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可人吃五穀雜糧,病魔又沒長眼晴,誰又敢保證重症能眷顧自已呢?攤不上那是倖免,生老病死,誰也揮之不去。

一孩化時代的父母,既將面臨生病護理的現實難題,矛盾比較尖銳。

社會問題社會解決。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獨生子女父母晚年病重護理問題,政府一定會統籌考慮,切實解除獨生子女老年群體的後顧之憂。


角落kkdsbxjd


我老漢是五十年代的,六十八歲,作為農村老人最好對兒女多想想,自己還能動為麼就不種好自己的地呢?現在兒女壓力太大了,娃兒上學,房子,車子,那一樣都要錢哪!我們老人應該為兒女多想想!我老倆種地三十五畝,養肉豬兩頭,因種地是機器種收,老倆生活不從在啥問題。這樣兒女他們也放心在外幹好自己的工作,不過老人和老人的身體建康不同,不能比。老哥們看後不要罵我。謝謝!


用戶3429056269091


我看了關於五六十年代的人在農村養老問題國家有了安排等系列評論,我非常高興。

但多數人對五六十年代農村老人沒有文化事我不認可,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出叉子也就在這裡。五六十年代如果夠個好初中學生,就是今天的中小學優秀教師或高級教師,所謂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沒文化人這些人我感說這些人原本就智力有問題,希望不要抹黑毛澤東時代普及初高中教育的光輝時代。理由有以下事實。

一,文革期間學生參雜不齊,教師也參雜不齊,(l)七十年代全國普及初高中教育,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初中二年級,即七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知青,數學老師是北大理工知青,但學生至畢業還有不認的他父親名字的學生,下中等學生是現在高級教師中等以上都有出息。(2)文革結束到改革開放即七五至八五年這十年是中國才子願提不可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人才被埋沒而人才分化的時代,多少中國才被淹沒·,如今天不得而知,有多少人不願從政,不願讓孩子有太高的學歷,,,,想想吧,現代中國才子們除了英語和現代玩電子,我敢說中國如果是一個寶山,挖寶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群中挖出來的人才你現在大學生,碩士生也的拜師,網友不信試試,那才叫真才實學,,,,。。


簫劍367


人活到癱在床上無人理那份上,其實也不用太焦慮了,——連你自己的身體都背叛了你的意志,人生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這時候,有錢沒錢,在我看來,已經沒有太大分別了。有錢的,那錢也是辛辛苦苦一分一分賺來的,大把大把花在一個老朽無望的軀體上,不過是延長痛苦罷了。還不如把💰交給兒孫,讓他們去做有建設性意義的事情。想開了,人總是要走的,既然路已走到絕,果斷自決就是了,再沒能力,禁食幾天,一盞風中搖曳的殘燭,也就熄了。子曰:“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是我對生老病死的態度。直面死亡,才能更加珍惜活著的每一天。請不要用今後的難題來干擾今天的好心情了。想清楚,有打算,就放下,不要再去想。身心健康地活在當下,保持良好心態,說不定你恐懼的那一天,反而不會出現。


我心端直


對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來說,養老已不是問題,有一個心病得病睡倒咋辦?

他們這一代人,是建國初期生活條件艱苦出生,沒啥文化,靠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生存,供養兒女讀書成家,現在都成爺爺奶奶輩了,老倆囗都活著還好,彼此有個照顧,要是一個人過活,有個病災啥的,指望誰?

家有一老,本來就豬嫌狗不愛了,人老了愛嘮叨,啥事都愛操心,惹人煩。孫輩遠走高飛,上學工作一年難得見面,兒女為了各自生活農村城市奔波打拼,守著農村老家的老人病倒,生活不能自理,喝水,吃飯,上茅坑…

養老院進不去,兒女指望不上,死不掉。活不成,沒處訴苦水。

盼望農民工迴歸農村。建設家園,農民有一個溫馨合睦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歡聲笑語,生活才甜如蜜!


開心151933790


五六十年代的人生活在生育政策是最嚴格的時候。城裡是“一胎”政策,農村最多也就准許生育兩胎。眼下都是花甲和古稀的老人了。別的不說,就身體已經是抵近“透支”階段,總需要有人來照顧。這也應該是養老吧,也應該是“心病”吧!


城市家庭只要是雙職工,就只能生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或被分配,或被頂替,有了自己的工作,卻又趕上企業改革,遇到了下崗的困惑,也不得自謀職業,到處奔波。不用說一對夫婦扔下了四個老人。雖說老人們或許都有養老金、退休金,可老人們除了轉悠、鍛鍊以外,回家還不是一對老人在家裡。等同於農村的“留守老人”,還得相互照顧飲食起居,難免孤獨、寂寞。事業單位退休工資高點還好說,企退人員可就遜色了,怕生病,生病也醫不起。雖說他們都有養老有點著落,但少了親情的那種養老也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農村老人就更不能與城裡的老人相比了,養老更是最大的“心病”。一來養老金也就每月88元,買點日用品,交個水電費,買些止痛藥也就差不多沒了,就是想喝茶、抽菸也只能湊合,更別說再生個啥病了;二來,農村多是“留守老人”,自己都照顧不了,還有照料孫子孫女呢!過著只吃飽不吃好的生活;有兩個兒子的還會被“輪飯養老”,到底那個是他們的家,度日如年;老伴在還相互照應,如果走了一個,連個端茶送水的人也沒有;更有甚者還得在附近找活幹,在地裡勞作著。沒錢、少了兒女的關心照顧,還不是養老“心病”嗎?


真搞不明白,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養老就不是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