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进士才能入翰林,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如何却进了翰林院?

鸢_戾天


翰林院自唐而始,自清而终。

“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非翰林不得入选大学士”。

所以翰林院成为了天下读书人追求得目标。

而左宗棠为什么举人出身,却进了了翰林院?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一下这个事情。

年仅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得左宗棠,可谓是春风得意。可是后来屡试不第,在会试中屡屡不中的这件事情已经成了左宗棠的心病。

因缘际会,恰逢晚清大厦将倒,天下起义众多。遍读群书,钻研兵法的左宗棠迎来了人生转机。

左宗棠先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镇压捻军,平定回民暴乱,收复新疆。三年期间就从一个举人做到了封疆大吏。

虽然此时已经位极人臣,足以光宗耀祖了。可是与李鸿章同朝为官往往受到其讥讽。

没有考中进士早已经是屡试不第的左宗棠的伤疤,心病。而李鸿章人家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当朝大学士。

古代儒家教育下的人才,或许可以不要命,但是不可以没有名。就像明朝的时候自翰林出士的御史言官,往往冒着被廷杖 革职 流放的危险弹劾重臣,甚至指出皇帝的不足。不都是为了出名,或者是青史留名。

李鸿章常常讥讽左宗棠说:左宗棠去世后,可以逃过“文”的谥号。在于李鸿章明争暗斗的三十余年,往往这个痛脚是左宗棠不能忍受的。

所以同治三十年的时候,征伐新疆的左宗棠上书说要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为了安抚左宗棠,让其安心打仗,年已六十二岁的左宗棠被赐予同进士出身。这也是他后来得以入翰林的原因。

翰林院为什么会受到天下学子的追捧?因为翰林院算是清朝的官员备选第二梯队。也是最接近皇上的地方,更可以结交王公大臣,或者成为太傅,或者其他皇子的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翰林院入之不易,进士除了前三甲,剩余的也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其含金量可以和今日的中科院相媲美。入之翰林院,足以光宗耀祖。

或许"非进士不入翰林“这句话只是进士们用来排挤其他非进士的一种手段。

屡试不第的左宗棠,在成为封疆大吏征伐新疆的时候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才有了入翰林的本钱。然而没有考中进士,已经是这位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一辈子难以释怀的心病了。

<strong>

<strong>这位晚清的名臣,死后被追谥为”文襄“不知是否也算如愿以偿呢!


我不是胡婻婻


在美好一天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以下那我为大家分享,我首先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同时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第一种途径:考取功名,最好是考中进士,这样才有可能有一个不错的仕途,这种途径,主要是针对没钱没关系的普通人来说的。第二种途径:有关系的,家里是皇亲国戚,或是世袭祖上的爵位。第三种途径:参军打仗,立下大功,这样也可能做大官。

那么如果既没有考中进士,家里又没钱没势没关系,有可能做大官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一类人比较少,而近代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将来要做一个大人物。为此,很小的时候左宗棠就开始读书,他甚至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可是左宗棠每次考试的时候。

成绩就非常糟糕,连个秀才也考不中,最后还是老爹花钱买了个秀才的功名,之后乡试的考试中,因为扩招,他才勉强中了个举人。后来左宗棠3次赴京赶考,全都名落孙山。左宗棠一气之下,不考了,回家种地去。

对于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我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大历史观


清代规定大学士只能是翰林院出身,而翰林院只能进士才能进,所以对自己举人身份耿耿于怀的左宗棠专门写信向慈禧汇报思想,要求辞职回京,参加会试考进士。



慈禧只好下旨意,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就是最低的三甲进士。意思是,本太后给了你要的进士,你就乖乖去平定叛乱吧。



1874年,左宗棠已经62岁,担任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还这么提要求,主要就是对自己三次科举不中进士的心有不甘,顺便还就向慈禧撒娇卖萌一下。慈禧当然是哭笑不得,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麻烦,大笔一挥,不仅给了左宗棠一个进士,还直接补授了大学士。


四川達州


先大致介绍一下翰林院。以清朝为例,当时授予翰林院的职权不少。除了要按时稽查史书、录书,皇族宗室的官学功课、以及理藩院的档案外,翰林院还担任各级科举考试的考官。

从乡试、会试、殿试,翰林院都可以派人参加。也正是这个原因,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在朝中往往有极为深厚的人脉和文脉。这是在规定的官阶品级外,翰林院官员拥有的影响力。

新的进士获得出身后,需要由翰林院掌院学士在保和殿再考核一遍。这个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作弊。这些进士入选后,也是由翰林院里的官员负责教学。

翰林院官员还需要经常留在皇帝,负责咨询顾问,为皇帝提供建议。在道光皇帝时期,翰林院官员需要留在圆明园值班,以便皇帝临时召见。

每年给皇帝讲经论史,也是由翰林院官员负责。因为跟皇帝以及王公大臣比较亲近,所以翰林院的官员,更有机会获得厚待。他们又靠近中枢,比同级别官员,更容易了解朝廷政事的运转。对将来升任高位,有很大帮助。

正是因为翰林院的地位重要,才不能轻易授予别人。翰林院培养的人才,大多会送到地方历练。他们起始官阶一般较高,更容易获得升迁。乾隆年间的大臣刘墉,就是翰林院出身,后被选为安徽学政。

所以,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即便没有入内阁中枢,也多半会成为封疆大吏。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将来朝廷安危。皇帝再昏庸,也不会拿江山社稷开玩笑。清朝的时候,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院,已经成为一个规矩。

而且,现实比想象的更为苛刻。即便考中进士,也不见得可以被选入翰林。除了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一甲进士外,其余进士都要再经过考核选拔,才有进入翰林院,获得职位的资格。

左宗棠虽然是晚清名臣,但他一辈子没有中过进士,一直是举人的身份。因此经常遭到朝廷大臣的讥笑。尤其是李鸿章。

清朝的时候,大臣如果没有中过进士,选为翰林,去世后不能得到“文”的谥号。所以,当时李鸿章就讥讽左宗棠:“左宗棠去世后,可以逃过“文”的谥号。

左宗棠听了后,明明很生气,却不好反驳。于是,他直接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表示自己要回京赶考,获得进士身份,入选翰林。要知道,当时左宗棠正准备率军西征。

这种情况下,让他丢下军队,回到京城赶考,说什么朝廷也不会同意。于是,朝廷就为左宗棠破例,让他不用考试,直接赐为进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职位。所以,左宗棠去世后,才会有“文襄”的谥号。

也就是说,即便朝廷想让左宗棠入翰林院,也必须也授予进士的身份,才能名正言顺。而且,当时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人回国后,这些人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他们入翰林院时,朝廷会特旨为他们授予进士身份。这种情况下,依然是没有打破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院的规矩。所以,如果没有获得进士身份就想入翰林院?对不起,不能。






怪蜀看史


左宗棠虽然只是举人出身,但其学问远在举人之上。至于左宗棠为什么不是进士出身,且听我来为大家慢慢说来。左宗棠之所以没有考取进士,其实这跟左宗棠的一个老朋友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他的这位朋友耽误了他。这个人就是晚清重臣陶澍。



话说左宗棠第二次会试落榜之后,在醴陵渌江书院担任主讲。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回家乡湖南安化扫墓,从这里路过,机缘凑巧认识了青年左宗棠。两人交谈之后,相见恨晚,并成为了忘年之交。后来陶澍去世,临终前将独子陶桄托付给了左宗棠,希望其能做陶桄的老师。左宗棠义不容辞,打算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陶桄,并决定在陶桄成年之前,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一年,陶桄才刚刚七岁。



左宗棠一直对陶桄倍加爱护,甚至在陶桄成人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到陶澍上长大成人之后,左宗棠才再次踏上了去京城参加考试之路。



却没想到宗棠在去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被友人胡林翼派人给截住了。胡林翼的人将左宗棠送到了曾国藩的驻地军营,随后胡林翼也赶来了,从此左宗棠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后来左宗棠因进入官场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考试,所以他的最高学历也停留在举人。



左宗棠一直与李鸿章是死对头。因为李鸿章能说会道,是当时大清朝的外交官,所以在很多时候两人吵架的时候,左宗棠都是处于下风的。在俩人的又一次吵架中,李鸿章仗着自己是翰林出身,以此奚落了左宗棠一番,还嘲笑他只是个举人出身,是没有资格进入翰林的。左宗棠的心上被李鸿章插了一刀,郁闷至极的他决定参加下一届的科举考试。慈禧太知道后,觉得左宗棠是在胡闹。认为左宗棠都已经贵为总督还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其根本就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慈禧知道左宗棠是因为对举人出身不满之后,下旨赐他“同进士出身”。



虽然左宗棠只是举人出身,但这并不会妨碍他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说,有时候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


三七的历史书屋


古代封建社会,要想做大官,基本上就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种途径:考取功名,最好是考中进士,这样才有可能有一个不错的仕途,这种途径,主要是针对没钱没关系的普通人来说的。第二种途径:有关系的,家里是皇亲国戚,或是世袭祖上的爵位。第三种途径:参军打仗,立下大功,这样也可能做大官。

那么如果既没有考中进士,家里又没钱没势没关系,有可能做大官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一类人比较少,而近代赫赫有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将来要做一个大人物。为此,很小的时候左宗棠就开始读书,他甚至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可是左宗棠每次考试的时候,成绩就非常糟糕,连个秀才也考不中,最后还是老爹花钱买了个秀才的功名,之后乡试的考试中,因为扩招,他才勉强中了个举人。后来左宗棠3次赴京赶考,全都名落孙山。左宗棠一气之下,不考了,回家种地去。

左宗棠一边种地,一边博览群书,其中包括很多兵书,他都有很认真的去读。又过了几年,左宗棠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差不多了,便离开农田,去外边讲学,结识一些文人士大夫。左宗棠一向比较清高,自己把自己比作是“当今诸葛亮”,再加上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很快就结识了很多高官,之后开始做幕僚。

1852年,左宗棠经人推荐,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中,担任幕僚。张亮基很欣赏左宗棠的才华,此时正值太平军围攻长沙。张亮基把军权全部交给左宗棠掌管,在左宗棠的坚守下,太平军3个月时间都未攻克长沙,最后败退,左宗棠从此名声大振,传遍朝野。此后左宗棠又跟随湖南巡抚骆秉章,镇守湖南6年,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有功,左宗棠的之名才引起了咸丰帝的重视,后经过曾国藩、骆秉章等人的力荐,左宗棠才有了4品的官衔。

1863年,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闽浙总督(从一品),左宗棠正式迈入封疆大吏的行列。至此,左宗棠可谓功成名就。虽然只是举人,但他剑走偏锋,光宗耀祖,位极人臣。可是正是这个举人,一直都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左宗棠虽然已经是一品大员,大权在握,可是总是时不时被人嘲笑“举人”的学历。

另外,明清两代,对于文臣来说,生前的“内阁大学士”(入阁)、死后的谥号“文”,才是一生的最高荣誉,而明清两代又规定:只有考中进士,才能进入翰林院,只有在翰林院工作过,才可能被加封为大学士,死后才有可能被定谥号“文”。所以左宗棠想要文人的最高荣誉,“举人”这个低级学历把他一棒子打死了,但是左宗棠就是左宗棠,他不会轻言放弃,他在寻找时机。

1875年,左宗棠担任主帅,出兵新疆。正值军机关键时刻,左宗棠给清廷发了一封奏折:大概意思是,自己要辞职,进京赶考,有生之年,得考出个进士。慈禧太后立刻明白了左宗棠的意思。当即下令:别辞职了,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明朝和清朝时期,进士分为3甲,一甲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为同进士),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并升为东阁大学士。左宗棠闻讯,精神大振,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指挥清军大败阿古柏和沙俄,收复伊犁地区。1885年,一代硬汉、当代诸葛亮、民族英雄左宗棠去世,清廷追赠左宗棠太傅,并且定谥号“文襄”。左宗棠总算可以光宗耀祖、含笑九泉了。

左公之功,利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敬仰再敬仰,文襄也好文正也罢,终究是旧社会的产物,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抛弃,而左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国人心中的一杆旗,永远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Zh上善若水W


左宗棠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的地方代表之一。


左宗棠科举考试的经历十分曲折,一直是举人身份,后来做到封疆大吏。1875年,慈禧太后下旨赐他“同进士出身”。虽然如此,左宗棠的才学比李鸿章一点儿不差,而且左宗棠理念最先进,他办事儿跟旧有的体制相比有创新的感觉。

例如,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能造两千吨级的舰船,也能造枪炮,而且,福州船政局还附设了一个马尾水师学堂。


左宗棠认为,有再多的军舰没人开也不行,没有人才的近代化,军舰造出来也是给别人开的。他一面造军舰,一面培训军官。在这个学堂里面,左宗棠检选名师,分内外两堂,内堂全用英语讲操作,外堂全用法语讲机械。在这个学堂毕业的学生精通中、英、法三国语言。成绩优秀者立刻送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进修。在一个学堂里跟英国的海军将领一起上课,同步成长。比如刘步蟾、方伯骞、林泰曾等,后来全部在英国留学,这些人成为北洋水师的主力。


在北洋水师后来操练和作战过程当中,军舰上所有口令都是用英语。每只军舰上有外国雇员、外国教官,他们完全习惯。也就是说不但军官等懂英语,士兵也得懂英语。这样训练的格局是左宗棠创建的。在洋务运动期间,左宗棠建的军工厂,理念是最先进的。

科举考试在明朝已经演变为八股取士,选拔上来的官员,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左宗棠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


往古今来


看到下面一些人的回答有些奇怪。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几句了。

首先,左宗棠的人生经历是


出生→读书→中秀才/中举→屡试不中→吏部报备→开始闲的没事看玄/农/兵/技→太平天国→聚兵平叛→晚清启用汉官→位及人臣→死谥文襄

看到很多回答说的真是不符合史实。首先,要做大学士,不是进士出身,约定俗成是要考到庶吉士,也就是说是1榜3人加上2榜的2-5个人。

左宗棠他什么学历?举人!他从官场礼仪来说,每次看到进士是要起身先鞠躬作揖的。(秀才<举人<进士<庶吉士,然后再按恩科年榜长幼有序,可以到北京国子监去查每次中举的举子都有谁)直到民国,知识分子还喜欢比比自己在清朝时候的功名来判断谁先起身鞠躬作揖。


其次左宗棠如何做得如此官职的呢?


就得说是天平天国给了左宗棠这个机会,文人领兵攻无不克。又是文人(政治正确,正统儒家思想),又能领兵。翻翻清史稿的左宗棠的履历就发现这个哥们主要是靠军功做得如此位置的。

可是左宗棠的谥号是什么?文襄!可见左宗棠虽以军功见长,却还是要死皮赖脸的当知识分子。为什么?因为宋朝之后,重文轻武。正2品武将的社会评价都不如能面圣的从三品文官。

武将晋升靠军功不用提了。

文官怎么晋升上来的,如果你是庶吉士,很好,一份翰林院的编修的工作等着你。跟着你的老师混(那一年恩科的主事考官,一般都有一位大学生兼任),短则1年半,2年,长则4,5年,混出头,给个外放4,5品的官职。兢兢业业的干上十年八年。混个正四品或者从三品再回到京城。

如果你是进士,运气好直接分个7品或者从7品的县级的职位开始混。运气不好,那对不起了,来吧,进督察院,当御史吧。如果你是同进士出身,那基本上就放弃当各部主职(尚书)和大学生的想法吧。

左宗棠这一辈子就忙着为四面漏风的清帝国擦屁股了,后来哪有时间想办法金榜题名呢?位居高官,天天被人戳脊梁骨,没有功名傍身。

没辙,只能撂摊子了。这就是晚清实在是不行了,这要是放在乾隆盛世的时候,直接就一撸到底了。我想慈禧看到奏折的时候应该是哭笑不得的,万般无奈,赐了左宗棠同进士出身,也就是三甲进士。


最后,其实被赐功名在帝国的文人中是不齿的。甚至在明朝,出现过谢辞皇帝的赐与功名的情况。


左宗棠最后是凭借着这个功名“挂”了翰林的名头,“破”格当了大学士。死后的谥号也是“赖”在了“文”上。否则,纵观左宗棠的生平,我觉得从“武”上从谥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不管怎么说,左宗棠也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官,纵观起一生,除了连他自己都自卑的“功名”除外,也是为国为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能人。


游说游听


那是因为林则徐对左宗棠的特别垂爱。相传,湖南的长沙书院自古出才人,当时的中国刚经过鸦片战争,破败不堪,林则徐来到长沙,寻找湖南的才子以为国用。其实大家都传左宗棠的名气,当左宗棠来到林则徐船上时,刚上船时就故意掉到湘江里,以引起林则徐的重视。结果两人一见如故,左宗棠很快升迁了。其实林则徐的儿子都是第三名进士,也没有左宗棠厉害!


少老辛酸泪


左宗棠虽为举人出身,但是在光绪元年被朝廷破例赐为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而且他功劳赫赫,死后获得文襄谥号也是正常甚至有些压低了。

左宗棠处于晚清乱世,前半生因为科举不及而隐于世,也许应了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左宗棠被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出山,使太平军围长沙三个月而不得,初次崭露头角,开始之后的辉煌人生。

古代的学历很是重要,科举是读书人证明自己的方式,而能考得进士是光宗耀祖,左宗棠只是止步于举人,虽然再上一层楼就是进士,但是一步之遥天差地别,没有进士出身,一般基本上不可能入阁成为大学士,死后得不到“文”字谥号,虽然他总是说英雄不问出处,但终究因为这个学历问题而耿耿于怀。

左宗棠之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平叛了陕甘同治回乱,支持了洋务运动。成为清廷依仗的国之重臣。

1875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当时是光绪元年,清德宗光绪帝刚刚登基,朝廷开科取士,对于没有进士身份耿耿于怀了大半辈子的左宗棠终于忍不住了,以退为进,上奏朝廷,要求解除职务进京赶考。

慈禧太后是何等人许,猜出来左宗棠的心思,就圆了他的心愿,破例赐其同进士出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

得到了进士身份的左宗棠一路攻城拔寨最终收复了新疆,立下了不世之功。

有了进士身份铺垫,左宗棠死后获得文襄这种谥号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比之其他中兴四臣,比如曾国藩之文正和李鸿章之文忠。左宗棠的谥号都是低了一些的。

左宗棠其他功劳暂且不论,光是收复新疆国土,抵住了英俄对于西域之地的势力入侵,为清廷留下了巨大的战略缓冲,左宗棠都当得起文正谥号。奈何左宗棠的能力在于做事不在于做人,如果不是乱世朝廷需要依仗他,光是得罪的那一大片人都会要了他的命,所以只能相对来说得到一个低于其他中兴大臣的文襄谥号。

左公之功,利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敬仰再敬仰,文襄也好文正也罢,终究是旧社会的产物,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抛弃,而左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国人心中的一杆旗,永远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