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在老百姓的語言認知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個意思,都是我們語帶惡意的“咒罵”,得了神經病和得了精神病一樣,都是羞恥的,不為大眾所接受的。

實際上在我們醫生眼裡,神經病和精神病是兩碼事,它們身處不同的學科,研究不同的身心問題,治療上的側重點也千差萬別。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正確的瞭解神經病和精神病的異同,對於大家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有極大的好處。

當然未來在可能的“神經病”和“精神病”爭吵中,也會因為更科學和專業的眼光佔有獨到的優勢。


神經病是硬件問題大,精神病是軟件問題大

去過綜合醫院的人都知道,神經科分為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外科是通過手術切、補、修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的。

這就意味著神經科的診療,面向的是身體上切切實實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神經系統。

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外界刺激的“信號接收塔”,讓我們根據信號做出具體的反應和行為。

當神經系統出現問題的時候,對外界的信息接收和對身體的控制就會有障礙。

具體表現為我們身體的反應和感受:一類是刺激症狀,比如疼痛、麻木;另一類是破壞症狀,比如無力,癱瘓。

總的來說,神經病給我們的感受主要反映在身體上。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而精神疾病則並不是主要由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雖然對發病原因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基因、成長環境、成長經歷、社會關係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般來說,精神科診療的是一些看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問題,比如:情緒、意識、思維模式、感覺、知覺、記憶、情感……

但精神疾病並非沒有軀體症狀。

比如說:很多抑鬱症患者會覺得身體乏力,睡眠不足,經常早醒,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痛,長期的不適感等。

總的來說,臨床上,精神病給我們的感受主要反映在情緒上,但往往患者會因為軀體症狀就醫。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兩種疾病的不同:

一個人面前只有一個蘋果,但是他堅信並堅持說自己看到了兩個蘋果,事實上他也確實看到了兩個蘋果,這就可能是複視,是神經疾病。

可另一個人非說自己看見有人拿著蘋果在砸自己,憑空幻想出來一個人,這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出現了妄想的症狀,屬於精神疾病。


神經病和精神病不是完全分裂的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整體,身心24小時不停歇的在協作,同時每天都在社會上、生活中接收和處理各種不同的信息。

因此所有疾病都不只是孤立的破壞了身體,而是對我們的身-心-社會關係都有一定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神經病和精神病也並不是完全割裂的。

那麼兩者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首先,神經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精神障礙。

比如:癲癇患者在發作前後可能出現典型的焦慮或抑鬱症狀,這與癲癇發作時腦部的缺氧和病恥感都有關。

患者會出現異常的面紅出汗、興趣高漲或低下,部分患者甚至出現人格障礙或躁狂攻擊等現象,我們稱之為癲癇所致精神障礙。

再比如說,近年來“出鏡率”很高的阿爾茲海默患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們同樣會出現典型的焦慮和抑鬱症狀。

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妄想、性格大變、易激惹、多疑等現象,這同樣與腦的變化、病恥感和不足的社會支持有關。

進一步來說,長程的疾病,或者是頻繁發作的疾病,由於病恥感、內心的不接納、情緒的壓抑,都可能會引發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另外,精神障礙中也有神經系統出現功能性病變的一類疾病——神經症。

神經症患者與神經疾病患者不同,他們的神經系統並沒有出現器質性病變,而是出現了功能性病變。

通俗的說,就像一根水管,它並沒有斷掉或者是被鐵鏽腐蝕掉(器質性病變),而是中間被堵上了,正常讓水在其中流動的這個功能出現了問題(功能性病變)。

常見的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都會出現神經系統的症狀。

如說焦慮症的急性發作,我們稱之為驚恐障礙,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心悸、出汗、震顫、失控感甚至是瀕死感。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出汗”就是一個典型的由神經系統控制的身體現象,在熱的時候幫助我們調節體溫;而焦慮症患者的出汗並不是因為熱,而是因為異常的不合時宜的緊張,我們就說神經系統出現了功能的異常。

再比如說社交恐懼症患者,在身處社交場合的時候,除了會出現異常的害怕、驚慌之外,還會出現臉紅、心跳加速、尿急、噁心等神經系統的症狀,也正是這個道理。

隨著醫學的發展,也有學者提出觀點:精神病實際上是發病原因未明的神經病。

對於抑鬱症治療研究中,學者提出的單胺假說,也是發現了神經系統對於抑鬱影響的具體表現和工作原理。

相信我們在生理-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指導下,不斷探索醫療技術的上限,終有一日能揭開精神疾病致病原因的神秘面紗。


有“神經、精神”問題,去哪看醫生?

首先要明確的是:無論是精神疾病,還是神經疾病,都需要先去醫院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

精神疾病要去名稱中帶“精神”和“心理”二字的科室;神經疾病則求助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的醫生。

在診斷時,兩種疾病對應的主要診斷方式不同。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神經病主要進行腦體和神經系統的檢查,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做出判斷。

比如:腦CT、腦血流成像、大腦核磁共振檢查等。

而精神疾病主要依靠醫生與患者深度的臨床晤談與心理量表來診斷,物理檢查往往作為輔助診斷的方式。

在治療方法上,兩種疾病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由於神經疾病主要是由生理病變導致的,在治療時,會著重針對生理問題治療。

比如:由金屬中毒導致的外周運動神經的麻痺,著重去除身體的毒素,並做運動神經的康復訓練。

如果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進而導致精神障礙,就要在處理感染源、炎症治療和精神康復三方面去努力。

精神疾病則通常採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

由於病因不明,在診斷上更強調鑑別診斷、用藥上更強調精準用藥,而且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心理治療在治療方案中的重要性。

比如:焦慮症患者,除了精準使用抗焦慮藥物之外,還會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催眠療法等心理治療技術來提升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逐步的遵醫囑進行藥物的減量,直到迴歸正常生活。


現在大家明白了嗎?

我們平時在爭吵中說一個人有“神經病”,想表達的意思是這個人的行為和言語都異常,實際上是想說他有“精神病”。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最後我還想強調:無論是神經病,還是精神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都是最好的選擇。

疾病本身並不讓人羞恥,讓人感到羞恥的正是人的偏見。

我們應逐步摒除這些惡意的偏見,帶著善意的眼光去理解和尊重每個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關係。尤其是對於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我們更應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安慰和幫助。

彭旭:神經病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兒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