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居家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你睡的踏實嗎?


有的人感到焦慮、恐慌、睡不著覺;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圖片來自微博


有的人,百無聊賴,悶頭睡上三天。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圖片來自抖音直播


還有人睡眠規律完全破壞,晝夜顛倒;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圖片來自知乎提問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睡的不好是因為沒有時間,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思慮過度。


然而真正有時間放鬆下來,才發現自己依然沒有“睡覺”的能力。


睡太多、睡不著、睡眠質量差、睡眠規律被破壞……獲得高效的睡眠怎麼就那麼難?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睡的太久,對身體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

午休的時候睡太久,起床後並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而是覺得腦袋昏昏沉沉的,甚至可能有點頭痛,一下午都緩不過來。


怎麼還越睡越困了呢?


這是因為“生物鐘”被打破了——

在你應該清醒的時候,大腦發出“清醒”信號,身體沒有做出反饋,還在沉睡的狀態。


你只是心理上認為自己應該多睡會,但身體已經不需要再睡了。


“多餘”的睡眠會導致各種身體不適的狀況,還可能打亂大腦中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平衡,造成頭痛。


身心不協調的睡眠,不是休息,而是負擔。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長期的睡眠過多,甚至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一個研究,統計了461000名年齡在40歲至69歲人的醫療記錄,並進行了7年的隨訪研究。


結果表明——與每晚睡6-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幾率要高出20%。睡眠時間超過9小時的人也提高了34%的患病幾率。


僅從這個結果來分析,睡太多對心血管的危害,甚至比睡的少還要大。


我們說:睡心比睡身還重要。


假期重要的作用是讓心理好好的放鬆,刻意追求睡眠時間長,反而會造成身心損傷。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如果你以前很少失眠,但近期突然出現入睡困難,這很可能是由焦慮引起的。


每天關注嚴峻的疫情形式導致信息過載,難免出現焦慮、擔憂、恐懼的心理,因而導致難以入睡。


“焦慮性”失眠有這樣幾個特點:


1. 睡前思緒活躍,身體疲憊卻頭腦清醒

2. 睡的淺、睡眠時間短、比平時醒的早;

3. 白天常常頭暈腦脹,注意力難以集中;

4. 有時出現軀體不適:肩頸肌肉緊張疼痛,胃部疼痛、腹脹或有燒灼感,腹瀉,便秘等...

5. 害怕自己睡不著,臥床後感到緊張。


你越害怕睡不著,就越睡不著;越睡不著,就越恐懼睡覺。


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控制著我們的心態和身體狀態,主要包括交感神經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


它們分別掌控著我們的“興奮”和“放鬆”。


如果想要輕鬆的入睡,要麼通過抑制交感神經,讓身心放鬆下來,要麼活躍副交感神經,讓身心別太興奮。


方法一:抑制交感神經


1. 遠離信息源頭——


篩選接收的信息數量,可以只選擇一到兩個媒體並控制閱讀時間。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2. 讓交感神經先揚後抑——


選擇一小時固定時間點(最好在下午)放任自己去想令你焦慮的事情,胡思亂想過後,交感神經產生疲勞感,身心就能借機有所放鬆。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方法二:活躍副交感神經


1. 利用呼吸系統——


腹式深呼吸是很好的方法,吸氣時胸腹一起隆起,心裡默唸數字,頻率越慢越好。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2. 利用動眼神經——


凝視牆上的一點,不眨眼,或者是眼珠順時針、逆時針轉圈,如果眼睛酸脹甚至流眼淚,放鬆效果就達到了。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睡眠健康的敵人從來都不是“睡的多”或“睡的少”,而是睡的不規律。


忽略睡眠規律會導致很多對睡覺這件事的錯誤理解:


• 昨天睡的晚,沒關係,早上晚點起就行;

• 昨天睡的少,今天中午我多睡2小時補回來就好;

• 每天凌晨3點睡,中午12點起,睡夠了就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把“熬夜倒班”定義為2A級致癌因素距今已13年,大家對於睡眠節律的忽視仍讓我們感到揪心。


節律的混亂對心理健康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由此產生的自責感和羞恥感——


• 時間被浪費掉;

• 工作、學習的計劃被打亂;

• 親友的指責和不理解;

• 拖延帶來的焦慮感...


明明清楚知道這樣是錯誤的、不健康的,卻無法自控。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不規律的睡眠狀態,一方面,在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後,可能會出現狀態調整困難的情況,給工作、學習、生活帶來困擾;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身心疾病:睡眠節律紊亂障礙。


想要有所改善,主要從自控力和內省入手


1. 通過一件小事,改善生活的積極性。


不要一開始就給自己定太高的目標,從每一件能帶給你正向感受的小事做起。

比如說:開始讀一篇非娛樂的文章,看一部高質量的電影、紀錄片,打掃一次衛生。


2. 控制起床比控制入睡更容易。


最好不要賴床,它會加重你睡眠不足的心理暗示。


比如昨天是12點起床的,今天就10點起,持續幾天後再調整到9點或8點,逐步找回自己對睡眠的控制感和自信。


起不來沒關係,沒有什麼是多定幾個鬧鐘不能解決的。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好的睡眠是什麼樣子的?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我們可能覺得做到這些很難,但實際上,睡眠是最簡單的事情,前提是,我們不能去幹涉它。


2017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研究挖掘了“生物鐘”的機制。


研究進一步證實,“生物鐘”以非同尋常的精密程度,隨著每天晝夜的變化,規律的影響著我們的內分泌、體溫、睡眠-覺醒以及新陳代謝。


生物鐘是固定在一定範圍內的。它因地球自轉產生,遵循著地球約24小時的自轉規律。


而生活方式卻是個人選擇的產物。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嚴重、慢性影響生物鐘規律性的時候,各種身心疾病就產生了。


因此,我們的睡眠必須要遵循“晝夜節律”。


換而言之:


• 睡眠需要規律

• 我們需要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成睡眠的自然發生


幾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讓你逐步找回自然的睡眠。


一:睡不著的時候,離床遠一點。


睡不著的時候還躺在床上玩手機,睡眠需求會離你越來越遙遠。


不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才能建立床與睡眠的潛意識鏈接。


超過30分鐘沒睡著,就可以起床,去做些輕鬆的事情:冥想、輕音樂、看書、整理雜物都可以。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二:睡前兩小時避免刺激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過於興奮,自然不宜入睡。


從下午開始,我們就要著手創造一個讓睡眠自然產生的身體內環境:


  • 不要長時間使用手機,看激烈的電影;
  • 避免使用煙、酒、咖啡等精神活性物質;
  • 控制晚餐飲食的量,別吃太飽;


當然,外環境也很重要 —— 睡眠時儘可能保持臥室的安靜、黑暗、溫暖…


三:飲食均衡、不疏於鍛鍊。


當然,創造這樣的身體內環境並非一日之功。


每天儘可能按照膳食寶塔進行飲食搭配,飲食規律、平衡、適度。


每週保持3-4次鍛鍊,每次30分鐘左右,強度依據個人情況而定。


長久堅持,你的睡眠不佳一定會有改善。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四:不在早晨和中午補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回籠覺”只會讓你更困,給你“沒睡夠”的心理暗示。


補覺可以在中午,但一般不要超過30分鐘。


補覺也可以在晚上,早睡一會兒,進一步刺激良性睡眠。


五:找找你睡不著的根本原因,面對它


是因為身體的疾病、疼痛、不適感嗎?

是因為壓力太大、焦慮或有些抑鬱嗎?

是因為總想起過去的傷害或未來的不安嗎?

是因為同事關係、工作壓力、職場晉升嗎?

還是因為個人成長、親密關係、內心歸屬感?


如果實在睡不著,找一支筆,一張紙,把你擔心的事情一項一項寫出來,然後寫上你認為值得嘗試的解決方案並執行。


如果實在困擾,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的幫助。




睡眠是自然發生的,它既不能被控制,也不能被約束。


但身體和心理是可以被“訓練”的,通過以上簡單的生活方式,我們完全可以為睡眠的發生創造條件。


平衡、適度、規律,這是大自然一直在教我們的生存法則。


理解它、學會它,掌握它,睡得好一點,生活的更加舒服。


彭旭:疫情期間連睡一個月,怎麼你還是困?




插畫:李大姑娘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