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與“癮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醫生溫雪儀

與“癮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醫生溫雪儀

與“癮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醫生溫雪儀

“我的粉仔”,溫雪儀這麼稱呼來她的門診戒毒的“癮君子”們,帶著點自然流露出的親暱。恐懼、排斥、鄙視,這些正常人面對吸毒者常見的情緒,在她身上,已經十多年沒有發生。作為清遠市第三人民醫院美沙酮門診及禁毒辦主任,如果這些“人之常情”在她身上出現,那就是她的不稱職。“我們之間只有一種關係——我是醫生,他們是患者,值得我幫助、需要我同情的患者。”溫雪儀說,她相信每一個來看她門診的“粉仔”,都有一顆想改變的心。

有人稱溫雪儀是同“癮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醫生。她同時也是三院康復病區主管醫師,康復病區長期住著68名精神障礙患者,每天去查房,他們都會熱情地圍著她,“求關注求表揚”。溫雪儀開玩笑說,自己是“被68個男人寵愛的女人”。曾經還有輕生的心理障礙少年,在她的幫助下打開心扉,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她“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在2018年清遠市“時代新人與先進模範評選”活動中,溫雪儀被評為“最美醫生”。

与“瘾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医生温雪仪

2018年12月11日,溫雪儀與她的病人做遊戲。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癮君子”叫她 “儀姐”

那是他們的“希望女神”

幸福:當年戒斷成功的“癮君子”,抱著新生的寶寶來謝她

朋友有時候會開玩笑:儀姐可不能惹,她“黑白兩道”通吃,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跑出個“社會人”磕頭!這背後,其實有一個故事。

2009年,小偷還比較猖獗,某天溫雪儀和閨蜜一起逛街,在彌敦道公交車站附近,閨蜜的手機被搶了。她們趕緊大喊“有賊”,大步追過去。彼時,不法分子多團伙作案,搶手機的小偷有個“接頭人”,聽到聲音後,他沒有像往常那樣,接過手機繼續奔逃,而是做了個誰都沒想到的動作——押著同夥一起來到溫雪儀面前跪下,歸還了手機。

“接頭人”是剛到溫雪儀的美沙酮門診服藥沒多久的“癮君子”,他聽出了她的聲音。

“不要報警,給我們個機會吧!”他磕著頭流著淚懇求溫雪儀。

溫雪儀答應了,為此還和閨蜜大吵了一架。閨蜜認為這是放虎歸山:“癮君子”的話,能信麼?

“每一個主動來美沙酮門診的人,都有一顆想變好的心。”她堅信。

溫雪儀沒有報警,只是鼓勵他們好好做人。後來,“接頭人”又來美沙酮門診服藥,她也一如既往地耐心以待,進行心理疏導,講一些成功戒斷的案例,鼓勵他堅持服藥。

後來,小夥子成功戒毒,開了家檔口賣水產,前幾年結了婚,專門抱了新出生的寶寶來給溫雪儀看看,感謝她給予的新的人生。

這是溫雪儀感到最安慰的時刻。看到曾經因誤入歧途而被摧毀的人生,可以在自己的幫助下得以重建,這是她堅持的力量和意義。

在11年的美沙酮門診歲月裡,這樣的故事並不止一次發生。

一位30歲的年輕人,徵地拆遷後一夜暴富,在“朋友”的引誘下,染上毒癮,最後敗完家財,為籌集毒資,將家裡的煤氣罐都賣了。來美沙酮門診後,堅持服藥,2014年,成功戒毒後開了個小店,還招了兩個同樣情況穩定的戒毒人員去做工。

“堅持服藥的戒毒人員,不再復吸,還是有迴歸正常生活的可能性。”溫雪儀說。這也是她無數次用來鼓勵吸毒人員戒毒的話語和案例。

秘笈:她叫他們“我的粉仔”,用“專業素養”戰勝“人之常情”

大眾眼中的“癮君子”,總是和負面新聞聯繫在一起,為了籌集毒資偷盜搶劫,對父母拳腳相向,泯滅人性……這些,都讓人們在面對這個群體時,難免帶著恐懼、排斥、鄙視等負面情緒,避之唯恐不及。

而溫雪儀提起前來美沙酮門診服藥的吸毒人員時,會很自然地叫他們“我的粉仔”,帶著些親暱的意味。

“我和他們是醫患關係,就是以醫生對待患者的心態去跟他們相處。”溫雪儀說。在她心裡,吸毒人員也是需要同情、值得去幫助的患者,她必須保證他們在她的美沙酮門診,接收到的是正常的眼光。“如果我也像尋常人一樣看待他們,我沒辦法做好我的工作,那就是我的失職。”

其實,在成為一名美沙酮門診醫生以前,溫雪儀對吸毒人員也抱著恐懼和排斥。

從醫21年,2007年,清遠開設首家國家藥物(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溫雪儀成為第一位醫生。

起初是出於職業要求,漸漸的,就成為她內心裡真實的感知。“滿手針孔,一看就是吸毒人員,看到阿sir都要繞著走,他們很多其實也是戰戰兢兢地生活。”隨著工作的深入,溫雪儀更多地瞭解和熟悉了吸毒人員的生存狀態,見識了他們“點癮”時的痛苦,知道他們中很多人是受人坑害,或一時失足,最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心中也生出了更多的悲憫和責任感。

“癮君子”很多都有梅毒、艾滋,93%以上帶有丙肝。在出門診時,溫雪儀也會教她的“粉仔”,怎麼服藥,怎麼減少病情傳播,如,發生性行為時要戴避孕套,迫不得已去“偷吃”,千萬不能共用針頭等。

據介紹,在清遠市第三人民醫院開設美沙酮門診以來,在溫雪儀接診的患者中,沒有新發艾滋病。

堅持:家人絕望稱“死了更好”,她卻說“給我一兩個月時間”

這份悲憫和責任感,也讓她在工作中多了些“冒險屬性”。

“粉仔”有沒有每天服藥,有沒有偷吸,很好判斷:尿檢呈陽性會揭穿所有的謊言。在患者出現反覆時,溫雪儀就要給他們打電話、做家訪、開座談會。

但這樣的家訪並不總是受歡迎。

“死了更好!”有一次,她去一個吸毒者的家中,被其親屬趕了出來。在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後,面對屢教不改,為了籌集毒資六親不認的“癮君子”,家人徹底絕望,選擇了放棄。

“你給我一個月時間,我不強迫你改變你的看法,但是,也給個機會讓我試試。”溫雪儀做家屬的工作。

溫雪儀讓家屬秘密記一本賬,記錄下他每日的點滴,對比是否正發生著變化。她同時也告訴“粉仔”:連你的親人都要放棄你了,神憎鬼厭,你真的要這樣下去麼?你家才你一個兒子,你才30多歲,不嘗試怎麼知道不行?我們試過了不行再放棄好不好?

她還要求“粉仔”,每天和家人一起吃一頓飯,聊天15分鐘,或陪看電視半小時,讓他恢復對外界的感知與興趣,同時,用成功戒斷的案例,鼓勵其建立長期治療的信心。

有時候“粉仔”也會“偷吃”,這時候,她依舊以鼓勵為主,將其作為正常的患者對待,保持尊重和耐心。但是,美沙酮門診的醫生也是特殊醫生,面對“癮君子”這群特殊的患者,光“寵”可不行,對待他們必須是尊重但又保持威嚴。

不過,也有很多溫雪儀也束手無策的時刻。美沙酮僅對海洛因、鴉片有效,新型毒品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這是溫雪儀最大的遺憾。“K粉、冰毒、搖頭丸等,很多人因為它們發作起來沒那麼痛苦,就以為沒那麼上癮,但實際上毒品對大腦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溫雪儀提醒,毒品面前容不下僥倖心理,必須時刻築牢心理防線。

与“瘾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医生温雪仪

2018年12月11日,溫雪儀給病人檢查身體。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精神障礙患者喚她“媽媽”

她在他們心中照進陽光

專業:9歲男童染毒家屬無人知,她“趕”出孩子家長找癥結

“很多人以為毒品離我們很遠,但毒品之禍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溫雪儀如是說。

曾經,有家長帶著8歲的孩子來找她進行心理諮詢,男童不想上學,每天發脾氣、摔東西,他們認為孩子可能是出現了心理疾病。

雖然覺得不可置信,但根據孩子的現場表現,溫雪儀還是懷疑,男童可能是沾染上了毒品。“孩子有沒有花錢特別多?”“有沒有經常一個人待著不知道做什麼?”她開始了各種“引誘”問話,但家長都沒有朝這方面懷疑。

“孩子有沒有可能接觸到毒品?”最後,她只好直接提問。

孩子的母親頓時激動起來:“他那麼小,怎麼可能知道這個!”把溫雪儀罵了一通。但是,溫雪儀沒有理會家長的態度,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她一直緊盯著男童的眼睛,發現他的眼神躲閃起來。

心裡有了底,溫雪儀示意家長暫時離開,讓她和男童單獨聊聊。果然,孩子囁嚅承認,在別人的引誘下,自己接觸了毒品。而男童的父母回去詢問親戚,才發現孩子以零花錢不夠為名,向長輩“搜刮”了一圈,因為都只開口要數十元,數額不大,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和警惕。

摸清情況後,家長為孩子辦理了休學手續,在藥物輔助下為孩子戒毒,最終,孩子重返校園,現在已經念小學五年級了。

感動:為輕生心理障礙少年解心結,他說“我能叫你媽媽嗎?”

在開展美沙酮門診的同時,溫雪儀還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十餘年,現在是清遠市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病區主管醫師。

溫雪儀所在的三院康復病區,是慢性病區,多老弱病殘,70歲以上的老人有6個,這裡的病人有個共同點——低智。“既是醫生,又是保姆,兩者都做好了,就是好醫生。”在這裡,她給自己如此定位,努力地給患者們細緻的護理和關懷。

康復病區長期住著的有68名精神障礙患者,他們中有些停留在小孩子的智商,有些年老體弱,溫雪儀去查房的時候,他們總是會“求關注求表揚”,而溫雪儀,也總是像對待普通人那樣,和他們打招呼、開玩笑,這時,病房會傳出陣陣笑聲。“我是被68個男人寵愛的女人。”溫雪儀玩笑著形容。

豐富的精神科臨床經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心懷的溫柔與慈悲一起,讓溫雪儀也成為精神障礙患者的心靈守護神。

幾年前,一位母親在朋友的介紹下帶著女兒來向溫雪儀求救:女兒從小成績優異,母親期待值很高,要求她必須考上華師附中。漸漸的,女兒產生了恐懼心理,擔心考不上會讓母親沒面子,漸漸變得不愛說話。初三時,幾次模考成績都不盡如人意,母親看到成績單都會嚴厲批評和教育。女孩越來越壓抑,而母親只以為是學習壓力大,心情欠佳。

最終,中考失利,女孩割腕自殺。母親終於發現不對勁。

溫雪儀見到女孩時,她完全處於自我封閉狀態,住院2天沒有開口說一個字,不吃不喝,靠著插胃管維繫生命。

那段時間工作比較忙,溫雪儀便利用每個下班的時間段,去和女孩聊天,站在她的立場,剖析她的痛苦,以求達到共情的作用。

“其實我心裡也沒底,完全是我在說,她聽進去沒,聽進去多少,我都不知道。”溫雪儀回憶。但到第2天時,溫雪儀注意到女孩的眼珠子有時會和自己對上,證明她已經開始接收信息。

“必須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不管是正確的,還是歪曲的。”溫雪儀傳授“共情”的訣竅。

她解釋,正是因為情緒得不到理解、排洩,他們才會去自殺,共情做好了,患者就會產生依戀,覺得醫生能夠理解自己,才能完成情緒的疏導。

經過數次耐心的心理治療和對症處理後,女孩哭出聲來,說了幾天來第一句話,“我能叫你媽媽嗎?”那一刻,作為心理醫生的溫雪儀,也忍不住擁著女孩哭了起來。

後來,經過規範治療,女孩順利地考上重點高中,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重點大學。

每天醒來想三件最美好的事

堅決不帶著負面情緒過夜

當然,作為一名十餘年來每個工作日都在和“癮君子”和“精神障礙患者”打交道的女醫生,溫雪儀也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患者總是特殊病人,而家屬有時候也會不理解,這都會加予她許多負性情緒。溫雪儀應對的訣竅,是及時排解,不讓負性情緒過夜。

不開心的時候,她會去打場羽毛球,灑汗永遠是最好的解壓方式。感覺到很疲倦的時候,她會戴著耳機聽音樂,將自己與世界隔絕,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慢慢找回內心的寧靜。

溫雪儀還有個小絕招:每天晚上睡覺前,理順一天的事,在第二天睜開眼時,找三件讓自己覺得開心的事:一份美味的食物、一張漂亮的床單、一個值得期待的人……這些生活的小細節,因為這份儀式感,有了更多的可愛。

“做我們這一行,成就感來得比較漫長。”溫雪儀談到,看美沙酮門診和精神病科,不像外科醫生,完成一臺手術就能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要數年才能看到明顯的成效,但她依然相信這一切的意義,並且願意“苦中作樂”。

在採訪結束的當口,溫雪儀到美沙酮門診巡視,就意外遇到了一名“粉仔”:不是來服藥,而是專門來送錦旗。他有哮喘,在不久之前,來門診服藥時病發,溫雪儀看到後,完全沒有顧忌他吸毒人員的身份,衝上去一把抱住他,為其實施急救,又將他送到綜合醫院接受治療。

“儀姐是救了我的命的。”現場,程先生將錦旗送給溫雪儀,大大鞠了個躬。為了表示最誠摯的謝意,他打破了吸毒者送錦旗匿名的習俗,鄭重署下了自己的全名。

那一刻,溫雪儀燦爛地笑著,眼睛亮晶晶的,興奮得像個孩子。

採寫 | 清遠日報記者 嶽超群 通訊員 莫菊英

校對 | 喵果果

清遠政務新媒體合作

与“瘾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医生温雪仪

清遠日報

清遠發佈

清遠政協

清遠政法

平安清遠

清城

食品藥品監管

鄉村新聞官

清遠廉信

清遠

掃黑除惡

清遠金融

連州旅遊

清遠政線

陽山發佈

清遠組工

清遠三農

清遠婦聯

清遠人大

清遠宣傳

清遠稅務

北江

与“瘾君子”和“精神病”打交道的女医生温雪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