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為何選擇痴兒司馬衷為繼位人?

張陸奭


武帝司馬炎是個精明的人,我們能想到的,他怎麼會想不到呢?

司馬衷是晉武帝和武元皇后楊豔次子,長子司馬軌兩歲就早夭,司馬衷順位成了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楊豔聰明賢慧,天生麗質,武帝就更不用說了,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這對愛情的結晶,不知道基因突變還是怎麼地,司馬衷智商天生不行,是個十足的低能兒。

司馬衷當太子的時候,朝廷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無人不知司馬衷是個愚鈍低能兒,肯定處理不了國家大事。武帝聽到傳聞和對兒子的印象,也對自己兒子智商不自信。

武帝於是召集東宮的老師們,拿國家政務考考司馬衷,司馬衷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司馬衷老婆,就是那個有名的妒婦賈南風,讓左右侍從代替回答,引用了很多古今名句。

給事張泓就說啦,“太子不愛學習,也學不進,陛下這些都知道,寫的差不多就可以了,沒必要引用古今典籍。”

張泓寥寥草草地寫了一堆,交給武帝看。結果武帝“覽而大悅,”從此不再有廢太子的念頭。

當然兒子智商不行,武帝心裡很清楚,武帝很樂觀覺得勉勉強強還是可以的,再給低智商的兒子配一套強有力的輔佐班子。

那時候,司馬衷有個兒子司馬遹,自幼聰明伶俐,也就是武帝的皇孫,武帝非常喜歡他,所以更加沒有廢太子的心思了。

但是司馬遹的母親是謝才人,不是善於嫉妒的賈南風所生,所以武帝很擔心將來後宮鬧出事情,還有自己老婆楊芷的楊家勢力,自己百年之後後宮和外戚勢力坐大。

武帝頭暈眼花之下,竟然決定增加藩王的勢力來對抗外戚和後宮,保護司馬家的基業。

詔令司馬衷同母弟秦王司馬柬都督關中,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分別守衛天下重鎮要害,以強帝室。

為了防止有宮廷政變這樣的事情發生,武帝晚年命令心腹王佑為北軍中候,總管洛陽全城禁軍。

但是武帝突然染病,病的太厲害了,開國元勳們都比武帝先走一步去世了,也沒有明確託孤大臣,朝野上下惶恐不安。

武帝從昏迷中醒來,這個時候,才明確託孤大臣德高望重的皇叔汝南王司馬亮,又想讓朝廷裡年輕有能力的人才輔助司馬亮。

皇后的父親楊駿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竟然秘而不宣。武帝病重迷亂,楊皇后趁機奏請讓楊駿輔政,武帝迷茫中點了點頭。

稍稍恢復醒來,武帝問司馬亮有沒有來,侍從們說沒來,武帝閉上眼睛,再也沒醒來。


醇香威士忌


司馬炎的一系列措施導致最後五胡亂華的最終爆發,其中的一根導火線就是傳位給了傻兒子司馬衷。

司馬炎不是沒有考慮過換太子的,那麼為何還是傳位給了司馬衷?

一、嫡長子繼承製

到晉朝時期,嫡長子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統治階層認為嫡長子繼承皇位能夠最大程度上維護政局的穩定,其他兒子繼承皇位會讓天下大亂,袁紹不立嫡長子,給了曹操討伐的理由,曹操自己也是迫於各種勢力還是選擇了曹丕繼承大統,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延續到晉朝依舊是根深蒂固,加上司馬衷的哥哥都已經死掉,司馬衷成為毫無疑問的繼承人。

二、士族大家的影響

司馬衷背後的勢力是非常深厚的,大到能夠直接覆滅晉朝的統治。他的妻子賈南風的父親是晉朝開國第一功臣,所以以賈氏為代表的士族大家無疑是站在司馬衷背後的。這也為司馬衷能夠繼承壓下了一塊沉重的砝碼。

三、賈南風的手段

因為司馬衷的傻,司馬炎對他進行了很多次的考察考驗,但是在他的妻子賈南風的各種手段下,司馬炎還是不太放心的將皇位繼續傳給了他的傻兒子。

終於在司馬炎去世後,在賈南風的攬權之下,八王之亂爆發,這根導火線被點燃,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降臨,西晉在統治50年之後被覆滅。其實也不能怪司馬衷,他也只是一個被害者。只不過他被作為暴風核心,被釘在了恥辱架上。


不務齋


對於司馬炎來說,有點“天真爛漫”的司馬衷的確不是一個好的皇帝人選。而作為一位開創了晉王朝的晉武帝,雖然不是一個讓人誇讚的明君,但也不是一個無能之輩,自然知曉自家兒子的情景,測試了幾回,又諮詢了數人,最後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司馬衷。

司馬炎為何還是將皇位傳給了智力異於常人的司馬衷?

司馬衷被選為繼承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司馬衷的身份決定的。司馬衷是皇后楊豔與晉武帝司馬炎的嫡子,嫡長子司馬軌早夭,作為次子的司馬衷,升任為嫡長子。泰始三年(267年),九歲的嫡長子司馬衷被司馬炎冊立為太子,正式確立為繼承人。

但是,在司馬炎下達這個決心的前後,始終是內含擔憂的。換句話說,司馬衷的智力水平是與他現在的太子身份不相匹配,司馬炎對晉朝的未來是憂慮的,始終在猶豫是不是將太子改換一下。

然而,司馬炎僅僅只是表露出對太子司馬衷的智力有一絲疑慮的時候,眾多的人員積極進行反駁。

後(楊豔)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帝(司馬衷)之為太子也,朝廷鹹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嘗悉召東宮官屬,使以尚書事令太子決之,帝不能對。賈妃遣左右代對,多引古義。給事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斷,不可引書。"妃從之。泓乃具草,令帝書之。武帝覽而大悅,太子遂安。

惠帝之為太子也,朝臣鹹謂純質,不能親政事。(衛)瓘每欲陳啟廢之,而未敢發。……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瓘於此不復有言。賈后由是怨瓘。

如果司馬炎就此就範,那他就實在對不起曹丕和司馬懿的苦心了。

曹丕死時將皇位傳給了魏明帝曹叡,在這之前,為了保證不再出現有人覬覦或搶奪皇位,曹丕下令將宗室大都禁錮在金鏞城,以一行軍司馬看守。這造成了曹爽等人的專權,從而擠壓了士族,司馬懿得以有機可乘。直至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把控朝政,司馬炎接掌,逼迫曹奐禪位,開創晉朝。

其中曹芳,曹髦,曹奐都是當時曹氏宗室的龍鳳人物,可依然落得皇位不保,人首分離。

其中的關鍵自然是軍權不受曹氏掌控,一旦司馬炎離世,這樣的局面換誰也是無法改變,遂在太子司馬衷19歲時,即咸寧二年(277年),大封司馬氏為王,給封地,給軍權,給財權。

也就是說,司馬炎恢復藩國,目的是為鞏固皇室。但是沒有想到這樣的惡果,晉朝會再次回到戰國時代。

當然,這種不費多少腦子的辦法,只要劉毅、衛瓘、賈充、楊駿等人在,輕易可以想到。

所以,司馬炎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便將出身於望族的外戚位置一再拔高,來輔佐司馬衷。要知道,司馬衷繼位時32歲,《晉書》記載以太尉楊駿為太傅,輔政。

楊駿身為兩個楊皇后之父,榮辱皆和司馬衷相關,自然是盡心盡力。

在這一些措施之中,還有一條原因。

眾所周知,司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得到了千百年的取笑,他的兒子司馬遹的一番話,使得司馬炎下定了決心,不改初衷立司馬衷為太子。

宮中嘗夜失火,武帝登樓望之。太子時年五歲,牽帝裾入暗中。帝問其故,太子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由是奇之。……因撫其背,謂廷尉傅祗曰:"此兒當興我家。"嘗對群臣稱太子似宣帝,於是令譽流於天下。


唐代丹藥


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軌早死,司馬衷為最大的子嗣,所以便被立為皇太子。而之後晉武帝司馬炎選擇痴兒司馬衷為繼位人而不廢除的原因,有幾個:

1、在司馬攸和司馬衷之間的選擇,選擇自己的子嗣

當時司馬炎立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後,朝中大臣因為司馬昭的不聰明,而多有直諫,希望司馬炎廢掉司馬衷皇太子身份。

當時殺掉鍾會和鄧艾的衛瓘是朝中重臣,也是直諫廢太子的大臣代表。有一次他跟司馬炎喝酒,指著司馬炎座下皇位說,“可惜呀!”就是暗示司馬炎立一個不賢太子的錯誤,不過被當時的司馬炎推辭掉。

當時朝中大臣推薦立為儲君的人選,是司馬炎的兄弟司馬攸。司馬攸在朝中的名聲非常好,原本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即位,也很忌憚司馬攸的身份。

這樣的狀況下,就可想而知了,在兄弟和兒子之間的選擇,司馬炎當然是想要選擇讓自己的子嗣去繼任皇位。

也因此,面對聲名顯赫的朝中兄弟,和痴傻兒子,司馬炎果斷選擇了自己的兒子。為了讓不甚聰明的司馬衷能夠勝任太子之位,司馬炎還請了當時的名士裴楷為太子師,可見司馬炎還是很看重這個兒子的。

2、朝中勢力的影響,外戚勢力的支持

司馬炎其實也並非沒有廢掉司馬衷的打算,不過提出自己的想法後,被楊皇后阻止。畢竟司馬衷為楊皇后親生,外戚勢力也當然希望自己一系能繼承大統。

而且,司馬衷娶了賈南風,賈南風背後是權臣賈充,當時賈充在朝中影響甚大。所以忌憚賈充影響的情況下,司馬炎也不會輕易廢掉司馬衷。

司馬攸一系如果做了太子,對於楊皇后一系和賈充一系的打擊當然會很大,兩系都不願意看到司馬衷被廢除的結果。

換個角度去看,面對沒有什麼能力的司馬衷,之後輔政的楊駿和專權的賈南風,自然也是樂見其成的。

3、司馬衷對亂世影響的思考

世人也經常把司馬衷痴傻看作造成西晉之後亂世的一個原因,但司馬衷痴傻和繼任為帝也並非他自己所願。

司馬衷即位後的人生,先是外戚楊駿輔政,再是被自己的皇后賈南風專權,後來在八王之亂中被八王裹挾,最後被司馬越毒死,更是印證了司馬衷的沒有能力。

可是,在亂世之中,能如歷朝開國之君、中興之主的君主又能有幾個?漢獻帝不能,曹髦也不能,為什麼要去苛責司馬衷的無能?

造成亂世的因素有很多,司馬衷的無能和痴傻雖是其中之一,但也更應該歸於司馬炎的選擇。既然早知兒子痴傻,何必堅持立為繼承人?

八王之亂蕩陰之戰時,司馬衷出逃,護在身邊的人是嵇康的兒子嵇紹。亂軍想要殺掉嵇紹,司馬衷站出來大聲阻止,但卻依舊沒能攔下。

之後,司馬衷被挾持到了鄴城,他對僕從說,衣服上有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由此可見,司馬衷即便痴傻,也是知道誰對自己好的。

痴傻之名,可能更多的是有心之人,想要裹挾司馬衷實現目的的藉口而已。


結語

一個司馬衷,其實便抵消了司馬炎很大一部分開國之功,但處於帝王角度的考慮,再加之朝中外戚、權臣勢力的影響,才導致由一個公認為痴兒的司馬衷成為晉朝繼位人。


亭安讀書


選擇智力低下的司馬衷作為繼承人,一直是司馬炎為後世詬病的最大敗筆之一。以後來發生的歷史事實來看,正是這個選擇,將晉朝拖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被司馬光稱為“不世之賢君”的司馬炎,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司馬炎最初並沒意識到兒子智力低下

首先,司馬衷被立為太子的時候,還只有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心智並未完全成熟,縱使表現的不是很聰明,也未必會被當做痴傻之人。而且,以現有史料分析,至少在司馬衷十四歲之前,沒有任何記載可以證明,司馬炎已經意識到了被立為太子的司馬衷智力有問題。

但是,直到公元272年,在《晉書》的記載中,司馬炎第一次產生了廢太子的念頭,並詢問皇后楊氏的態度。楊皇后不但反對廢立,還接受了賈充妻子的賄賂,謀求立賈充之女為太子妃。

如果在立太子之前,司馬炎就已經意識到司馬衷“不堪奉大統”,便未必會於稱帝以後急著立太子。換言之,真實的歷史當中,應該有極大概率是,在這五年時間裡,他逐漸意識到司馬衷的智力或許有問題。

與此同時,朝臣也發覺太子智力不正常,並且不止一次委婉的提醒司馬炎。司馬炎很不高興,開始“常疑太子不慧”,才會派人去考校兒子,測試他的智力。但是,此時司馬衷已經納賈南風為太子妃,在賈南風的幫助下,總算以別人代答的方式矇混過關。

事已至此,司馬衷不堪承繼大統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然而,即便如此,上至司馬炎,下至朝臣,誰都沒能撼動司馬衷的太子之位。

難道司馬炎太過溺愛這個兒子,失去了理智?還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不得不讓這個智力有問題的兒子穩坐在太子的位置上?

答案顯然是後者。司馬炎在後世史家的筆下評價很高,今人能看到的問題,他也一定意識到了,之所以沒能做任何改變,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改變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大到他只能以僥倖心理默默承受。

功臣集團掣肘,難以廢立太子

前面說過,賈充之妻曾賄賂楊皇后,以求立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這個賈充可並非簡單的奸佞之臣。他是曹魏時期建威將軍賈逵之子,在司馬師當政時期很受重用。

公元252年,司馬師親往樂嘉城,討伐毋丘儉叛亂時病重,返回許昌以後,便留下了賈充督率諸軍。當司馬師病死,由司馬昭掌權之後,賈充依然受命監督諸軍。以此足見其人之能,以及受司馬家信任之程度。

而且,賈充還在司馬氏篡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替司馬家弒殺了魏帝曹髦。當司馬昭病重以後,又叮囑時為世子的司馬炎,“知汝者賈公閭也”。

這樣一個歷任三朝,又掌握兵權的開國功臣,竟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齊王司馬攸。

司馬攸何許人也?一直是司馬炎最大的皇權競爭者。賈充成了司馬攸的岳父,這種關係一定讓他如芒刺在背。將來朝局一旦出現變化,賈充未必不能擁立齊王為帝。

正是有這種難以明言的隱情,司馬炎甚至動過將賈充攆出京師的念頭,只是後來沒有成功。直到在楊皇后的斡旋下,賈充的另一個女兒成了太子妃,成了司馬炎的兒媳婦,這種微妙的權力平衡才得以維繫,其皇權也隨之穩固。

但是,依靠與功臣聯姻達成的權力穩固也帶來了一個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那就是太子之位已經無法輕易廢立。

所以,儘管司馬炎屢屢苦於司馬衷的“不慧”,卻很難拿出實質的方案來換掉太子。以當時的情況,比司馬衷小三歲的秦王司馬柬“沈敏有識量”,且深得司馬炎歡心,顯然是絕佳的太子人選。

可惜,當時的司馬衷已經與功臣集團深度綁定,任何關於太子廢立的議題都不可能得到功臣的支持。而晉朝的政治環境比漢初時又有頗多相像之處,掣肘皇權的除了功臣集團,還有實力不容小覷的司馬諸王。

從朝廷到地方,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司馬炎,他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引來一場難以估量的政治風暴。因此,廢立太子這種大事,很難想象會引發出何種程度的危機。

瞭解了以上種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堪稱“不世賢君”的司馬炎為何對司馬衷能夠心存僥倖,這實在是無奈之舉。

根本原因是門閥崛起限制了皇權

作為西晉王朝最高的統治者,司馬炎無法隨心廢立太子,表面上看是功臣集團掣肘,但深探其根本原因,則在於日漸成型的門閥,已經成為挾制皇權的重要力量。

司馬氏以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我們在歷史記載中見到的表述,大多是司馬家如何誅殺曹爽黨羽。但這些表象背後的權力博弈,實際上早在高平陵之變前,就已經先行一步。

司馬氏通過聯姻和收買等方式,拉攏了大批的高門士族支持自己。雖然在高平陵之變以後,無論朝廷和地方,都有反對司馬氏的勢力付諸行動,但這些反對勢力最終都被以殘酷的手段徹底消滅。

經過這種震懾,天下的高門士族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紛紛折節賣身,投靠司馬氏。司馬炎稱帝以後,衛瓘上書“計資定品”,由此產生了九品中正制的雛形,“上品無寒門”的門閥制度在西晉之初漸漸成型。

門閥士族的力量經由曹魏入西晉後,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甚至於連皇權代表的司馬氏在面對他們時,都不得不時時拉攏和提防。

為了拉攏這些既為高門士族又為開國功臣的門閥,司馬炎在稱帝以後對它們大加封賞。但為了使司馬氏擁有足夠的實力與這些“毫無氣節”、“趨炎附勢”的門閥相抗衡,避免重蹈曹魏覆轍,又不得不分封諸王。

實際上,司馬炎稱帝初期,諸王大多都是虛封,且留在京師,並沒有就國。直到其晚年時,才令諸王紛紛就藩,並使之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

那麼問題就產生了,司馬炎在位期間,對待藩王的兩種政策,何以截然相反?這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

眾所周知,由於功臣集團掣肘,司馬衷的太子之位無法被撼動。有感於其子愚蠢無能的危機,為了避免司馬家的軍政大權落在權臣之手,進入暮年的司馬炎無力改變現狀,就只能讓藩王出鎮地方,以充實宗室的實力。

由此可見,司馬炎在發現司馬衷智力異常以後,始終以一種清醒的態度,著眼於大局,試圖有所改變。可惜,無論司馬氏內部,還是功臣集團,大都不支持廢立太子。

如果強行廢立,勢必會造成動亂,而天下初定的晉朝顯然是禁不起這種折騰的。出於求穩的考量,司馬炎只得退而求其次,讓司馬衷繼續做太子的同時,不得不從其他方面加強宗室的實力,以期在危機時刻讓宗室能夠成為兒子可以依賴的奧援。

皇權鼎盛的西漢尚且不能任意廢立太子,何況門閥掣肘、皇權式微的西晉

依靠高門士族支持,得以篡奪曹魏天下的司馬氏,與其稱之為皇族,倒不如稱為當時的“第一家族”更為貼切。

西晉皇權是有帝制以來,權力最衰微的時代。世代高官的門閥以“九品官人法”壟斷了朝廷的官職,憑藉累世積攢的權力和威望,幾乎可與皇權分庭抗禮。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發現兒子智力有問題以後,不但不能乾綱獨斷,廢長立賢,還要藉助太子妃家族的力量來鞏固皇權,這是他的無奈和可悲之處。

其實廢立太子在歷朝歷代都是可以引發政治風暴的大事件,強勢如漢武帝,也因繼承危機引發了巫蠱之禍。有鑑於此,後來的漢宣帝明知道“亂我家者,必太子也”,還是不敢輕易廢立。

究其根本,在於廢立太子,未知和不可控的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就會演化成難以估量的災難。

漢宣帝和司馬炎都稱得上一代明主、賢君,他們都意識到太子並非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卻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保持現狀。雖然兩人面對的時局各不相同,但這一定都是通盤權衡利害以後,才做出的決定

司馬衷先躺贏再躺輸的人生,是司馬炎一生最大的悲劇

晉武帝司馬炎在繼位之初,急著立九歲的司馬衷為太子,自然是出於穩固皇權的需要。可惜這個兒子太不爭氣,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蠢笨的一面日漸顯露出來。然而木已成舟,再想廢立則門閥掣肘,阻力重重,代價太大。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改執政前期虛封藩王的政策,於晚年使司馬諸王就藩,並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為這個“不堪奉大統”的兒子壯大宗室,以期作為奧援。

事實證明,司馬炎選擇壯大宗室以遏制門閥的應對策略十分失敗,不但沒能鞏固司馬氏皇權,反而加速西晉滅亡,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劫難。


五酒煮史


我是餘好古,本問題回答如下:

司馬炎選擇司馬衷當太子,並不是不知道司馬衷智商不高,也不是沒有其他人選,而是在利己心態下做出的不得已選擇。



當時齊王司馬攸很有聲望,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呼聲很高。齊王攸是司馬炎的弟弟,過繼給了司馬師,當初司馬昭很喜歡司馬攸,一度想傳位給他,這不能不讓司馬炎心生芥蒂。如今少自己要傳位,首先從心理上來講就會牴觸司馬攸。從利己角度出發,自然希望傳給自己的後代。

但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卻又只能選擇當時最年長的司馬衷,即使智商不高。為什麼?因為涉及合法性問題。當時司馬炎得以繼位,就是按照立長的原則,以兄長身份勝出。如果自己傳位改為立賢,那就沒辦法排除有才能又呼聲很高的司馬攸了。因此,要保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就只能咬定立長的原則,硬著頭皮立司馬衷。



這就好解釋為什麼衛瓘、和嶠等人一再明示暗示,而司馬炎始終裝糊塗。知子莫如父,司馬炎不可能不知道司馬衷的資質,只是這真實想法不便明說罷了。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賈充、荀勖等人要出力支持立司馬衷,不是他們蠱惑司馬炎,而且善於揣摩,迎附上意而已。不然以賈南風的樣貌、脾氣,能嫁司馬衷?司馬炎可不是傻瓜。



因此,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是為了保證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完全是自己的主意,並非受了矇蔽。至於太孫聰明,也不過是安慰自己,並給眾人一個理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