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學後,從來不主動往家裡打電話,怎麼辦?

幽草Vic


沒事打什麼電話,讓孩孑安心學習不好嗎?為嘛讓孩子老牽掛家裡?應該讓孩子全身心投到校園生活中,不要給他增加額外負擔。你這樣說,只能說明你心裡放不下他,心裡空虛,才盼望孩子給你打電話。孩子大了,不能老生活在你的空間裡,他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模式了。找點兒事幹,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就好了。我才不希望他老打電話,那就說明她在學校安不下心來。想他了就給他打,說會兒話就行了。


用戶3784193527468


在大學,我幾乎沒主動給家裡打過一通電話。

都是父母打來的電話,電話裡都這樣的話題,

你吃了嗎?穿暖了嗎?和同學相處怎麼樣?學習怎麼樣?

他們的話題圍繞著表面進行,他們很少提到我的愛好、我新交的朋友、我的心事。

於是,我幾乎不往家裡打電話了。

父母,是最親近的人,但此刻變得極其陌生。

他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40歲前,孩子和父母都問題重重

從青春期開始,孩子和父母的衝突就不間斷。一方面,我們具有最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面,我們又有著直接的對立。我們有金錢、物質情感上的溝通,也有生活、學習上的不滿和壓力。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在青春期開始激發,在20歲大學前後最為激烈,到了40歲,當我們當了幾年父母了,我們才慢慢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是這麼想的

  • 父母在刻意的靠近我們,想培養情感

  • 我沒提出困擾,父母就擅自提建議

  • 我童年時候被忽略的時候,現在才來彌補

父母是這麼想的

  • 孩子一直以來都沒有實現人們所認為的成功,孩子不成功,是父母的不成功

  • 孩子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熬夜,燒烤等

  • 孩子是否能夠獨立生活,保持懷疑

孩子和父母持續矛盾的原因

1.獨立

青春期最大情感就是獨立,我們開始通過書籍、信息有意識的探索世界、社會。

而父母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在思維上在生活上過多的干預孩子,就會產生衝突。

到了大學,孩子意識得到更加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上大學,變成了一次成就、發現自我的機會,變成了一次對家庭控制的逃離。

孩子覺得自己夠資格了。父母覺得沒有。這便造成了矛盾衝突。

2.自我暴露

經濟學有個著名的實驗叫“囚徒困境”。AB兩個人被警方抓取審問,如果A或者B同時否認罪行,他們將無罪。如果A或者B一方承認,另一方不承認,則承認判1年,不承認判8年。如果都承認,那就都判5年。

最終的結果是,雙方都承認了,於是都判了5年。

按道理,對於他們最好的方式應該是都不承認,都不判刑,但最終他們都承認了。

這個結果對雙方都不是最友好的,造成囚徒困境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等”。

心理學上叫“自我暴露”。

<strong>孩子和父母都在選擇性的傳遞一些信息。孩子和父母對信息的把控是不透明不對等的。因為子女和父母信息不對等,所以產生不必要的誤解以及信任缺失。

比如說:

1.對家庭重大問題的隱瞞

家庭經濟狀況、婚姻狀況、工作狀況等的隱瞞。

2.對生活、學業、身體健康上的隱瞞

為了讓對方不擔心,因而隱瞞事實。父母都說最近過得好,卻不會跟孩子說自己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孩子說自己學習還行,卻不會說自己經濟出了問題等等。

怎麼解決孩子同父母之間的問題

在以往的文章裡,都是在講述父母如何修復親子之間的關係。但事實是,父母越主動,關係就越僵持。


戀愛中,女追男隔層紗。親子關係中,父母一旦處於主動方,父母就陷入了被動。所以,要解決親子之間不信任等問題,由孩子採取主動,會在恢復親子親密關係上取得最好的效果。

1.明白我們並不是真正的獨立

身為子女,要明白一點,以現在的年齡和資源閱歷是無法真正獨立於這個家庭的。獨立這個過程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不是幾個月一兩年能夠完成的。如果子女匆匆的想要與父母劃清關係,藕斷絲連的狀態,最後也會讓子女和父母的關係陷入不快與僵局。

2.主動和解

正視過去。

主動跟父母提起他們過去對我們的忽略、傷害。不管他們是否還記得,修復過去的這個儀式感要做到。

3.向展示一個不斷更新的自己

告訴他們,自己的愛好哪裡變了

告訴他們,自己的朋友圈子哪裡變了

告訴他們,自己的穿著打扮哪裡變了

告訴他們,自己的行動哪裡變了

告訴他們,自己的思維哪裡變了

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確是不一樣了。


上面這些做法,對於傳統的不善愛表達“愛意”的中國人來說,是會有些矯情。

但,萬事開頭難。

我們終會發現,父母眼中驚喜、欣慰的眼神。


程少話心理


孩子上大學後從來不主動給家裡打電話,怎麼辦?還能怎麼辦?順其自然唄。

我也曾經歷過這種情感的折磨。我女兒上大學時不足16歲,從沒離開過家。作為家長自然會擔心,於是,每天晚上我都按時通電話,說什麼?無非就是吃穿住行安全……後來,孩子說,“媽媽,晚上我要在自習室學習到11點,你一通電話打來,我需出去接電話,一出一進,耽誤我很長時間……”從此,我便不再打電話,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那種扯心扯肺的思念擔心卻因為不通電話在逐漸加劇,但,久了,也就習慣了……

細思付,孩子上大學了,父母還不算太老,真的不必苛求孩子常常與父母通電話。這是因為:

1、孩子的世界我們不懂,我們的世界孩子也沒必要了解。

2、大學生活並不輕鬆,孩子戲謔,後高三,還是讓孩子心靜些好。

3、孩子大了,作為家長,該放手時則放手。

不常常通電話並不是不通電話,當孩子與你通電話時,作為家長多傾聽,當孩子因思想煩躁向家長髮火時,要容忍孩子,引導孩子擺脫煩惱。當孩子戀愛了,這很正常,即使家長不看好也是宜疏不宜堵,孩子的事就讓孩子做主吧,家長只是提出正確的建議……

雖不常常通電話,但如果孩子能夠把自己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願意告訴你,那麼家長就是合格的,孩子也是優秀的。

不主動打電話的孩子也不是不知道感恩,我也曾開玩笑的口氣對孩子說,“多長時間不通一次電話,我與你爸爸有病死了,你也不知道……”“到你們年齡大了,哪還能讓你們單住!”我一下子釋然了……


布衣教師


孩子上大學後從來不給家裡面打電話正常嗎?我覺得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但存在得很不正常,從古至今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就是尊老敬老,“孝”字當先。每個父母都會在孩子成年後希望孩子能關心自己,哪怕是簡單的問候。而現在的孩子呢?到上大學已經成年的年齡了卻毫不在意甚至根本沒有想過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上大學之前這漫長的十幾年中也許我們教會了孩子學習中爭當強者,比賽中爭當第一,玩耍中爭當王者,卻唯獨忘了教孩子孝敬父母的優秀品質。拿我自己而言我就不敢想像如果兒女長大後飛黃騰達有出息了或是一無所成沒有出息都對父母不聞不問的境像。我不覺得我們的孩子非得有大把的鈔票身上有不一般的頭銜才是優秀,能噓寒問暖心裡牽掛著父母才是最優秀的孩子。但別指望一個從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突然懂得牽掛自己的父母,懂事孝順的品質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這也需要從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培養。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顆善良、孝順、感恩的心!


忠實聽眾64527440


我是青魚巴巴,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孩子上大學後從來不主動往家裡打電話,青魚巴巴認為可以用這幾種方法試試。

方法1:孩子不主動打電話,家長主動打就行。

孩子有的性格天生就獨立,不愛跟父母叨唸瑣碎的事。既然父母擔心,就多打一些電話。

既然愛孩子擔心孩子,不妨多打電話關心孩子。



方法2:瞭解孩子聯繫密切的同學、老師的聯繫方式,可以更快速瞭解孩子動向。

孩子到了大學不願意跟父母打電話是因為有心事的時候,有朋友可以傾訴。

所以瞭解孩子聯繫密切的朋友,可以知道孩子在哪裡在做什麼心情怎麼樣。

父母打電話給孩子無非就是想要知道孩子是否平安,相信這點,孩子的朋友定然會言無不盡盡無不言的。



方法3:定期去找孩子,看看孩子的動向。

可以說,這是最費時間的了。因為家長多半是要上班,而孩子也不喜歡大學生活經常有爸媽跑來學校。

相比打電話,或者從孩子朋友那邊瞭解的信息,都不如這個方法來得直接。

父母不僅可以真正看到孩子,感受到孩子是否開心,是否需要幫助等等。



方法4:既然孩子不喜歡打電話,就用他喜歡方式溝通。

隨著科技進步,各種溝通的app代替了電話溝通,如果你真的想跟孩子溝通上,那就換一種方式。

孩子喜歡玩微信,你就去學微信。喜歡微博,你就去微博給他留言。喜歡玩遊戲,就去遊戲裡跟他溝通。

總有一種方式能夠對上孩子,最後讓你們在一條線上。



最後,青魚巴巴想說,孩子不主動打電話說明孩子想獨立,想要自己解決問題。父母擔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也不用太過於焦慮。大學是孩子邁向成年的一道坎,有些路還是得他們自己走一走。

我是青魚巴巴,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青魚巴巴


孩子外出上大學,作為父母常常會思念和牽腸掛肚,希望能夠聽到孩子的聲音,看到孩子的面孔,哪怕只是能夠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這種情感是每個父母都會有的,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為人父母牽掛子女的情感。



有人說:什麼是孩子,孩子就是懷胎十月,一朝分娩,然後一輩子放在心尖上的人。

不管孩子多大,永遠都是父母心頭的牽掛。

但作為孩子,卻完全不同。小的時候可能對父母還比較依戀和依賴,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多,慢慢的就開始疏遠父母。特別是上了大學以後,進入一個和小學中學完全不同的繁華環境。這個時候,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時間和情感分散到方方面面,在內心的深處,很難給父母留出空隙和地位。

常不給父母主動打電話的孩子絕非是別個。很多很多的孩子都不主動的給父母打電話,更不會主動的關心父母的生活和身體情況。



他們什麼時候才會給父母打電話呢?

第1種情況:受到挫折,或委屈的時候向父母傾訴;

第2種情況:得到某種成就,或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分享;

第3種情況:生活中有某種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向父母求助;

第4種情況:沒有錢花的時候,向父母伸手要錢。

在這4種情況裡邊,最後一種情況最多。

他們除了沒錢的時候向父母打電話或者發短信要錢以外,日常生活中則很少給父母打電話,或者發信息。

其實這裡邊,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其實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父母如何去關愛呵護孩子,而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孩子的意識裡邊,只有父母對他百般的呵護,沒有自己對父母的關愛和關心。




作為大學生,一是受過高等教育,二是都已經成人。父母年齡一天天的增長,心力和精力一天天的衰退。他們不在乎兒女能給家庭分擔多少責任,最在乎兒女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能夠經常和他們通話互動。

所以,作為大學生應該抽出來更多的時間,給父母打打電話,聊聊天,彙報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瞭解瞭解父母的身體和生活情況。多給父母一些安慰和寬慰,讓年邁辛勞的父母也能夠過得舒心一些。


教育探微


孩子上大學了,年齡已經在19歲以上了,是個成年人了,有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主見,不會再和以前一樣,是個離不開父母的孩子。這一點兒,是很正常的變化。

不主動往家裡打電話,說明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粘性不夠高。否則,即使打得不勤快也應該會一個學期打個兩三個,而不是一個都不打。為什麼會這樣,做為父母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

我是木林,一名心理學愛好者,優質心理領域創作者。以下,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01 孩子的成長經歷是“壓迫式”的

什麼是壓迫式的成長經歷?就是孩子從小到大,沒有自由權,什麼事情都得經過父母的同意才能去做。

孩子的內心其實是很不願意的,雖然反抗過,但是沒什麼用,所以只能服從。

這並不證明孩子就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只要環境合適,就立刻會釋放內心的壓力。而對於壓力來源的父母自然是話題更少。

02 孩子的成長經歷是“孤獨式”的

什麼是壓迫式的成長經歷?就是孩子從小到大,基本上是一個人的世界,沒有人和他分享成長的快樂和煩惱,父母也不過問他。

比如很多獨生子女就是這樣的成長,父母忙於工作賺錢,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孩子對於父母沒有依賴性,你說也行,不說也行,孩子習慣了。當然,你也不要指望孩子主動給你電話,因為彼此之間沒有情感黏連。

03 孩子的成長經歷是“嬌慣式”的

什麼是壓迫式的成長經歷?就是孩子從小到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無限制的滿足他,在他的世界裡,自己是最重要的,父母是最不重要的。

嬌慣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最容易出現的性格就是自私。再出去讀書,父母基本就是“提款機”的概念了。

父母應該如何面對這件事?

首先

孩子長大了,父母就要學會放飛孩子,而不是期望著孩子時時刻刻主動打電話給自己。沒辦法,這是成長中一個必經之路,畢竟外面的精彩世界,不是一個剛成年的人能夠抵擋得住的。

其次

孩子並不是不愛我們了,只是他們現在的情感與內心填滿了更多的元素,所以重點不在我們身上了,所以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

再次

溝通不一定非得是打電話啊。現在微信作為主流的溝通軟件,完全可以起到日常溝通的功能,還能避免像打電話那樣,說兩句就沒話題的尷尬。


木林談心理


孩子上了大學離家到了外地,開始了獨立的生活。首先生活圈子變大了,再不是從前只和父母親人在一起的生活狀態了。



第二學習緊張,大學的學習除了聽課主要是上圖書館閱覽室查資料自學,獨立完成實驗和習作,與中學相比學習的方式變了,思想的追求在不斷昇華,思考的空間與層次日新月異。



第三現在學校的環境與生活的條件優越,加之學生已步入成年故很少有困難訴求。所以沒有沒有必要無事經常給父母打電話。 但父母不放心,總想和過去一樣瞭解孩子每日的安全及生活狀況。鑑於此,一方面要求孩子定時打電話,另一方面父母也應適應此情況,畢竟孩子已成年,往後還要成家立業,不可能總在父母的周圍。記得我們那會兒上大學,無電話,只是寫信,一年寫不了幾封信,且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大家都相安無事。現在有電話有微信,父母也可象傅雷家書那樣,把自己的想法解見寄託通過微信與孩子交流。我覺的這樣很好,當然電話直截了當,但不便長時間嘮叨。



為什麼有的同學就往家裡打電話多,且有話說,主要和原來的習慣有關。有的家庭過去上下交流多,家庭親膩溫潤感強,再加上個人的性格因素,故這些同學就愛打電話且有話說。所以不主動打電話的同學應向這些同學學習。一定要體量父母的殷殷之心,要牢記弟子規的開篇語:弟子規,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下面不妨再重溫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衣裳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遠山的呼喚


你這屬於空巢期,孩子上學去,一下子少了一個人。內心的不捨肯定是有的。兒行千里母擔憂。什麼時候也是為孩子牽腸掛肚的。心情可以理解的。

但兒大不中留,孩子總要單飛的。孩子需要成長成才,那麼離開父母的懷抱也有更大空間去飛翔。去施展才華。他們也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錢給夠了那孩子終於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如同脫韁野馬。自由自在,對你們的牽掛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咯!



沒事可以給孩子打打電話,發發微信,多鼓勵孩子。別讓自己成了孩子的負擔!最起碼精神上的負擔呢。愛她也要學會放手。記得我們上大學時手機還不普及,就是固話,後來有了手機就是短信聯繫呢。


幸福生活需要奮鬥知足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12歲之後,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少,而對同齡人的依賴加強,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而上大學的孩子,一般都已經成年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溝通就會越來越少。而父母常常是放不下,各種惦念,各種牽掛。既然孩子不主動往家裡打電話,那我們就主動的多給孩子打幾個電話吧,儘量也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打擾,知道孩子安好就可以了。

給孩子更多的理解

我們經常說兒大不由娘,就是孩子大了之後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我們很多都是從大學時代走過來的,大學階段一般都會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各種各樣的豐富的活動,有一定的學習任務和考試目標。

那時感覺一天都很忙,參加各種聚會和活動,目不暇接的計劃和安排把我們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就像一隻解放了的小鳥,每天忙著飛東飛西,自然而然的就忘記了家裡的老父親和老母親。

等到手裡的生活費用光了,這時才想起趕緊給自己的父母打個電話。有時也會心懷愧疚,但很快又投身到熱烈的大學生活中了。

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理解孩子。孩子大了,不再像小的時候那樣和我們形影不離,緊緊拉著我們的手。他們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安排,也有自己的朋友和同學,感情上有了新的寄託,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定期給孩子打電話,瞭解孩子的生活現狀,可以如實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有些孩子感情不是那麼細膩,而是粗枝大葉的那種,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定期給孩子打個電話,或者晚上和孩子微信視頻通話一會兒,在不打擾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前提下。瞭解一下孩子近期的生活狀態,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困難。孩子安好就是晴天!

也可以把自己真實想法告訴孩子:“我和你爸爸都很惦記你,怎麼也不知道給家裡打個電話呢?”或者說:“即使再忙也要記得和爸爸媽媽聯繫,我們都很關心你。”這種直接的表達遠比自己在心裡抱怨好的多。把自己的感情需求告訴孩子,孩子才知道怎樣反饋我們。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無論孩子多大年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當年我去張家口上大學,正好趕上了張家口壩上地震。那時電話還不是很方便,只有宿管科有一個固定電話,每天宿管門口的小黑板上都寫著誰幾點鐘去接電話。

地震之後,很多同學都接到了家裡的電話,宿管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我不知道父母是否知道了這個消息,跑到學校門口的電話亭,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電話是打到我們隔壁家的,當時家裡還沒有裝電話。

父母接到電話以後非常激動,說一晚上都沒有睡好,一直想辦法給我打電話都打不通。得知我沒事之後,父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那一刻我才知道,作為孩子,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年齡多大,都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無論我們多麼忙,都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不要讓他們擔憂。



子女就像那天上飛的風箏,無論飛的多麼高多麼遠,那長長的線都牽在父母的手裡,如果孩子沒有時間和我們聯繫,我們主動一點兒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