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們學習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家長們學習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理智聽話,沒有人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頑皮的魔鬼。

但是最近,發生在我們小區高樓上的墜物事件也令人震驚。

一名七歲的熊孩子從28樓扔下幾個瓶子,情況非常糟糕。

父母和孩子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誤時,應該去嚴厲的批評指責他媽?

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懲罰犯錯的孩子?

公共安全教授李玫瑾的話,非常值得父母從中吸取教訓。

我的同事幾天前也告訴我,在我同事孩子的班上,許多孩子在課堂上聽講不好,和同學相處不好,家庭作業也做得不好。

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原因是這些孩子從未受到懲罰。

你可能不相信,很多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在對抗父母的智慧和勇氣方面變得非常聰明。

他們知道如何觀察父母的情緒和外表,甚至知道如何推測情緒變化。

相反,這些孩子在課堂上更加活躍和活潑。

孩子

另一方面,那些從未被打過的孩子對外界的反應似乎很緩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危機感,而且他們做事似乎很笨手笨腳。

雖然這個時代不提倡體罰兒童,但自古以來,兒童的教育就提倡嚴厲。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給他們一定的嚴厲懲罰,讓孩子吸取教訓。

大學教授李玫瑾也告訴家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給孩子愛,還要讓孩子學會恐懼和害怕,同時讓孩子知道規則,讓孩子知道法律的恐懼,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後果。

孩子知道什麼是不可觸及的,這樣孩子就不會超越底線,這也是對兒童的一種保護。

孩子

不久前,我樓下商場裡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

因為一場小小的爭吵,一個8歲的男孩竟然在一場激烈的爭吵中打了他的母親,撓了他的臉,毫不留情地打了他的頭。

孩子們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們心中缺乏敬畏,對父母缺乏敬畏,對規則缺乏敬畏。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怎麼才能明智地教育孩子,讓孩子面對困難和錯誤,給他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呢?

孩子

1、首先鼓勵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眾所周知的"半杯水"原則。

積極的父母會說:"我們有半杯水!"消極的父母只說:"我們只剩下半杯水了。

孩子們天生就很敏感,事實上,很多時候,在他犯錯的那一刻,他也知道自己錯了。

但如果你上前對他進行面對面的指責,他就會變得消極起來,所以,先說些好話是沒有錯的。

孩子

2、家長應積極以身作則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在埋怨生活,或者憤世嫉俗,建議整改一下自己的行為。

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負面情緒,否則,會潛意識的影響到孩子,甚至成為父母消極情緒的"回收站"。

有些孩子膽小,不敢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但是如果犯錯了,他會利用撒謊掩蓋錯誤,正因為他知道一旦犯了錯誤,一定會受到懲罰。

所以家長還是要找到合適的教育手段,對自己,對孩子都有好處。

孩子

身為寶媽的我認為,當一個孩子犯錯時,他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父母不應該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懲罰的目的應該是明確的,讓孩子知道對和錯,讓孩子從心裡知道錯誤,產生敬畏的心理。

懲罰兒童的原因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吸取教訓,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懲罰兒童,對他們未來也是一種負責。

你們覺得,孩子到底是該打還是不該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