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之“顛跺”

“顛跺”乃古代武藝在步法上的一個特色,在戚繼光《拳經》之第29勢“拗鸞肘”中即講到“出步顛跺,搬下掌摘心打其心,拿鷹捉兔硬開弓,手足必須相應。”第二勢“金雞獨立”中亦是註解“金雞獨立顛起,裝腿橫拳相兼,搶背臥牛雙倒,遭著叫苦連天。”從字面意思而言,顛跺有跳起和跺地的意思,其用意無外乎三個,一是驚勢,伺機發招;二是調整步子,利於發力;三是在兵器上輔以“顛起”或“顛提”,使得兵器能夠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在戳腳中多有“跺子”,融合步法的擁搓使得上下貫通,發力迅猛,渾厚,亦是“顛跺”在武藝中的表達,後來這種“顛跺”和“跺子”被融入到翻拳之中,更好地體現了戚繼光所講的“出步顛跺”,使得翻拳的勁力和神韻煥然一新。“顛跺”這一步法在形意拳、南拳和其他拳術中皆有體現,其目的是助於發力,和長拳中的“震腳”則是完全兩回事。槍法中有“顛提”之法,在“提槍”中融入“顛”可謂是古代武藝家的一個創舉,因為有了“顛”,才使得“槍若游龍”,成為“百兵之王”。當然,在武藝中廣泛體現“顛跺”的還是八極拳,因為是近身和貼身發力,所以和翻拳、戳腳一樣,用“顛跺”來整合力量,從而崩撼突擊。在翻拳的技法中,因為其是中短距離的格鬥,因而步法的“顛跺”能夠很好地輔助發力和出拳,至於劈掛是屬於“長刁冷抽”之類,故而少了“顛跺”,卻用“跨步”和“穿林”來解決出招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顛跺”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色,從徒手到兵器尤其是長槍,體現了古人在武學上的超人智慧。

武藝之“顛跺”

對於刀法,尤其是苗刀,極少想過會有“顛跺”的方法融入,常常翻閱誦讀《單刀法選》,亦未有所發現。然,前幾日,細細品讀程氏之“總敘單刀一路”,卻驀然裡發現程氏在出刀時用了一個“顛步”,霎那間讓我驚喜萬分。一個“顛步”瞬間讓刀法的神意陡然,而讓出刀亦更為迅速快捷。按照程氏的註解,從“帶刀勢”變換“拔刀出鞘勢”,因為刀長,沒有像臨陣那樣採用“你我拔刀勢”,而是用了一個十分精巧細膩的動作,“以左肩向前”,從一個十分形象生動的“雌雄腳”過渡到“顛步進左腳於右”,然後“再轉身進步出刀”。那麼這裡的“顛步”可以理解為“換跳”,但卻比簡單的“換跳”多了一層下沉的感覺,從而使得隨後的轉身更為靈便。在以前的研習中,從“雌雄腳”到轉身拔刀,邁右腳弧形三步再出刀,而從程氏的“古意”來品讀,顯然是利用“顛步”來完成轉身原地出刀。細細品味,這便是老先生所說的武藝的“講究”和“仔細”。

中年的武藝,便如醇厚之美酒或普洱,需細細品味,總有收穫。

一切源自沉靜之心,有了靜和淨,便有了承載的空間與內存,亦有了汲取和接納的衝動與定力。

默默前行,在中年的風雨朝露和從心開始中。

一路猿行,跨步,激絞,顛跺,穿林,腳法輕固,進退得宜,便是武藝人生的愜意與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