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海(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一個潮間帶溼地(濱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也是世界第二個。

從陸地到海洋

《黃海(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申報範圍》涵蓋中國黃海(渤海)若干棲息地,共16處,分兩階段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第一期在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塗等濱海溼地組成。遺址包括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鹽城跳子市溼地公園等,東臺跳子溼地保護社區和東臺高泥高泥灘塗溼地保護社區遺產面積1886.43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800.56平方公里,總面積2686.99平方公里。

黃海生態區位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eaaf)的中心,是世界上9條遷徙通道之一。在保護跨國候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有鶴、鵝、鴨、涉禽等大型和多種類型的候鳥選擇在此棲息、越冬或繁殖。世界上超過50%的極度瀕危物種生活在這裡。此外,瀕危丹頂鶴越冬種群的40%-80%依賴於該生境。

基於其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突出價值,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海候鳥棲息地(一期)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第10條(生物多樣性)標準。它為數以百萬計的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是保護珍稀瀕危候鳥不可替代的自然棲息地,因其在全球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和我國其他所有17項自然遺產及複合遺產不同的是,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表明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正在從陸地到海洋。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東方溼地之都”

中國黃海(渤海)候鳥棲息地(一期)位於世界最為關注的生態區江蘇鹽城黃海溼地。

鹽城因東部的大海而得名,鹽都是煮鹽生產的地方。這裡是亞洲最大的濱海溼地,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約佔江蘇省灘塗面積的3/4,佔全國的1/7。隨著土地資源的稀缺,長江、黃河等河流帶來的泥沙每年由東海和黃海兩個方向推擠,新增灘塗3萬多畝。因此,鹽城也被稱為神奇的“西郎”。

鹽城黃海溼地主要是一種濱海灘塗溼地(灘塗、河灘、湖灘的總稱)。它位於潮間帶,即海水上升時海灘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這才是真正的滄桑。晚更新世以來,東亞沿岸河流帶來的沉積和大陸架的沉降,形成並詮釋了一部壯麗的地球史詩。對這片土地變遷的最大貢獻是黃河和長江,以及潮流。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鹽城黃海溼地海灘

從1128年到1885年,黃河向南改道,奪取了淮河的一部分,從蘇北的鹽城入海。近700年來,每年帶來約10億噸泥沙,約佔世界河流泥沙輸移總量的五分之一。可以想象,在入海口,它將自然沉積,形成一個巨大的三角洲,鹽城沿海灘塗面積日益增加。

1855年,黃河改道,長江等河流帶來泥沙,使鹽城沿海灘塗面積不斷增加。隨著我國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上游植被恢復,水土保持能力的增強,以及一系列大壩的作用,長江、黃河泥沙明顯減少,鹽城灘向海擴張速度明顯減慢。同時,在水流作用下,對鹽城北部淤泥質海岸進行沖刷,將黃河口、長江口的泥沙輸往調子淤泥質地區。

另外,另一種海洋動力,潮汐,也在塑造這裡的地形地貌。跳子泥區潮汐具有漲潮強、落潮慢的特點。漲潮過程中,大量泥沙被推向海岸;退潮過程中,被推向海岸的泥沙在海岸堆積。幾千年來,在潮汐的影響下,黃海沿岸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輻射狀沙脊群。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輻射狀沙脊群分佈於江蘇中部沿海以外的大陸架地區和黃海以南。北起射陽河口,南至長江口以北的好治港,總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總的來說,它是由幾條沙脊和潮汐水道組成的,這些沙脊以港口為頂點,以黃沙洋為主軸,從岸邊向海面展開扇形輻射。沙脊交錯分佈,水深多為0-25m,部分深槽可達38m,徑向沙脊群是沙脊與沙脊之間潮流通道的總稱,呈徑向分佈,出露於海平面以上,隱伏於海平面以下,在沙脊或沙脊之間,稱為“海迷宮”。

在洋流、潮汐、泥沙淤積、大陸架沉降等多種動力過程的影響下,輻射狀沙脊繼續塑造著鹽城黃海海岸地貌、景觀和生態過程,保存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天然粉質潮間帶,為底棲生物提供獨特的生存環境,成為候鳥補充能量的天堂。

生物的幸福家園

鹽城黃海溼地位於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具有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此,它形成了一個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動植物群落,同時保持了海灘生境類型和底棲動物種類的多樣性——數百種海灘生物在這裡產卵、肥育和生長,鳥類在這裡生長,棲息和繁殖。據統計,現有鳥類415種,魚類216種,哺乳動物26種,兩棲動物9種,爬行動物14種,無脊椎動物500餘種。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在自然界中,許多鳥類具有繁殖地和越冬地沿固定路線遷徙的特點。這些隨季節從北向南遷徙的鳥被稱為候鳥。其中,一些來自俄羅斯東部和阿拉斯加部分地區的長途候鳥向南飛往熱帶或南半球過冬。這條移民路線被稱為東亞-澳大利亞移民區。

對於這條航線上的許多候鳥來說,黃(渤海)海區的沿海灘塗是它們最重要的中轉站,甚至是唯一的棲息之地,無論它們上下。當地氣候溫暖,水資源豐富,食物豐富,灘塗廣闊,為包括濱鳥在內的各種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和覓食場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經對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16個重要溼地進行了評估和確認,其中黃海生態區佔7席,鹽城是最大、連續性最強的溼地。根據1990-2017年的監測結果,鹽城市越冬鳥類數量為20-50萬隻。每年春秋兩季,都有近百萬只濱鳥候鳥經過鹽城。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這也意味著“黃(渤海)海候鳥棲息地”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自然保護價值。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中國黃海(渤海)候鳥棲息地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和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是瀕危物種最多、威脅程度最高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數百萬候鳥的休息地、換羽地、越冬地或繁殖地。

鹽城市第一期是鹽城市最重要的一期,面積最大,生態系統相對完整。它是各種生態過程的交匯地帶,對黃(渤海)海洋生態系統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物種名錄的全球瀕危物種有23種,其中包括3種極度瀕危物種(匙嘴鷸、白鶴、藍頭潛鴨),8種瀕危物種(黑臉琵鷺、慄頭鷸、東方白鸛、丹頂鶴、中國秋沙鴨、小綠腳鷸、大岸鷸)鷸、大鷸)、12種易危物種(捲毛鵜鶘、黑嘴鷗殘鷗、黃嘴白鷺、角鵝、花田雞、鵝、小白鵝、斑點海番鴨、長尾鴨、紅頭潛鴨、白枕鶴)。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此外,一些近危物種(紅腹鷸、半腹鷸、黑尾鷸、白腰鷸、半尾鷸、震旦紀鴉膽子、卷嘴鷸、鐵嘴沙、蒙古鷸、頂石鷸)依靠鹽城黃海溼地生存。國際社會特別關注三種濱鳥(匙嘴鷸、小綠腿鷸和大濱鷸),它們的生存特別依賴於黃(渤海)溼地及其鄰近地區。

匙嘴鷸,因其匙形嘴而得名。每年,它們從俄羅斯北極圈的繁殖地遷徙到中國南部、孟加拉國和緬甸過冬,長達5000公里。其間,鹽城溼地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地。世界上超過50%的匙嘴鷸會來這裡尋找食物和換羽,並停留7個月(4月至10月)。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它的種群正在減少。目前,全球匙嘴鷸的數量還不到500只。如果不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很可能在10年內滅絕。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琵鷺

鹽城黃海溼地不僅有數十萬只候鳥,還有以丹頂鶴為代表的冬季候鳥和以黑嘴鷗為代表的夏季候鳥。

黑嘴鷗是溼地的“精靈”,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易危物種。由於鹽城鹼蓬群落面積大,溼地水源距離適宜,人為干擾小等條件,所以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黑嘴鷗選擇了這裡繁殖。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最耀眼的星星

在鹽城黃海溼地的眾多物種中,丹頂鶴和麋鹿是耀眼的星星。他們選擇在這裡定居並非偶然。

丹頂鶴素有“鶴”之稱,優雅、典雅、吉祥、忠貞、長壽。這些特點使丹頂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吉祥鳥而脫穎而出。在歷史上,丹頂鶴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尊敬,而且在中國分佈廣泛。後來,由於人口增長、荒地開發、農藥使用、人類捕獵等原因,有“鶴”之稱的丹頂鶴越來越稀少。

目前,世界野生丹頂鶴數量不足2000只。1999年以前,鹽城越冬丹頂鶴數量維持在800-1000只。2000年以來,丹頂鶴數量約為500-800只,主要分佈在核心區和緩衝區。難怪這裡被稱為丹頂鶴的第二故鄉。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丹頂鶴對棲息地要求很嚴格。一般來說,它的覓食和繁殖都在水深20-40釐米的水中。鹽城溼地不僅有水源,還有以魚、蝦、軟體動物為食的灘塗。氣候適宜,有植物可供棲息,人類干擾少。因此,丹頂鶴越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每年,丹頂鶴都要飛幾千公里到這裡過冬,從11月到次年3月,再返回北方。這是他們生活的軌跡,生存的需要。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天然鹿科中最年輕的鹿種,被動物分類學界歸為鹿科麋鹿屬。歷史上麋鹿共有5種,即分岔種、藍田種、臺灣種、金南種和大池種。現存的物種是大池種。麋鹿長2米,重100-300公斤。它的長臉既不是馬,也不是角叉,也不是鹿,它的脖子也不是駱駝(也有人說它的蹄是大的或不是牛),它的尾巴是黑毛或不是驢,它的四肢是厚的,它的主蹄是寬的和肉質的,它已經發展成了掛蹄。走路時,有很大的敲門聲。

化石顯示,麋鹿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曾經在沿海灘塗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麋鹿廣泛分佈於北部的遼寧、南部的海南、西部的山西和湖南以及東部的海邊。其主要分佈中心是長江三角洲沿海地區。後來,隨著氣候變化和麋鹿棲息地的不斷培育和麋鹿的捕獵,到18世紀,我國野生麋鹿種群滅絕,僅二三百隻保存在北京南苑供皇家捕獵。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1865年秋,法國博物學家、傳教士戴維在北京南郊考察動植物時,在南海子皇家狩獵園裡偷看麋鹿。這一發現見諸報端後,立即在整個西方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苑的部分麋鹿被八國聯軍偷運到歐洲,幾乎全部遇難,中國也沒有麋鹿。

1986年,39只麋鹿(13只公麋鹿,26只母麋鹿)從英國引進,定居在黃海溼地。此後,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成。經過多年的努力,這裡的麋鹿數量已達4556只,繁殖率、成活率和年生長率均居世界之首。此外,還實現了野生放養,野生種群達到900多隻,結束了數千年來世界上沒有完整野生麋鹿種群的歷史。

值得保護的

鹽城黃海溼地不僅是動物的家園,而且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溼地是地球上第一生產力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密集的地方,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溼地調蓄洪水、淨化水源的功能,不僅是為人類提供清潔的水源、補充地下水,而且是抵禦自然災害(洪水、乾旱、風暴潮等)的功能。可以說,從山到海,溼地為世界各地的人類提供各種服務和產品。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根據世界糧食及農業組織和溼地公約,世界上至少有10億人,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的人,魚類是其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世界上至少有3500萬人直接從事漁業或水產養殖,每年至少創造550億美元的國際貿易。

溼地是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重要場所。據估計,僅在美國,溼地每年帶來的旅遊收入就高達240億至37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溼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泥炭地固碳量僅佔陸地面積的4%,達到4000-7000億噸,佔全球土壤碳儲量的1/3以上。如果泥炭地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允許退化,將釋放足夠的二氧化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00 ppm。

近50年來,中國黃海(渤海)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溼地已經嚴重退化和喪失。溼地面積縮小了約2/3,大量候鳥棲息地也消失了。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的水汙染、工業發展下的城市擴張、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等都已成為影響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因此,濱海溼地底棲生物減產,遷徙水禽的食物供應受到很大影響,給潮間帶灘塗生態系統帶來了持久的破壞。此外,外來物種入侵、水產養殖等干擾加劇,導致部分水鳥數量明顯下降,對候鳥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迴歸協議

候鳥對它們的棲息地非常“忠誠”。它們的繁殖地、遷徙地、越冬地都是固定的,遷徙路徑是代代相傳的。一旦棲息地消失,它們就可能消失。如果鹽城溼地遭到破壞,全球20多種瀕危物種將面臨嚴重的滅絕威脅,丹頂鶴將被迫尋找替代越冬地點。

候鳥棲息地需求是由遷徙路線上的許多“墊腳石”組成的生命網絡,鹽城黃海溼地只是生命網絡中的一個關鍵節點。為了保護候鳥,有必要系統地保護遷徙路線沿線的其他候鳥棲息地。鹽城黃海溼地的成功應用,不僅為我國其他14個重點候鳥棲息地的應用打開了大門,也為其他21個國家在搬遷區的系列應用創造了條件。

2020年,同樣位於東亞候鳥遷徙澳大利亞路線上的韓國淺灘將申請世界自然遺產。今後,其他國家將針對這條移民路線提出自己的一系列世界遺產申請。中國還計劃在2023年前申請黃(渤海)海候鳥棲息地二期工程。隨著14處國內保護點的增加,遺產地範圍將擴大到鴨綠江口、遼河口、黃河三角洲等地,為候鳥建立更廣泛、可靠的保護網絡。

我覺得很高興見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