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导语: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胡适

《俗女养成记》是2019年上映的台湾时代剧,是今年豆瓣评分破9的第二部华语剧。收视率远超获54届金钟奖的《我们与恶的距离》。

女主是曾打败贾静雯、孙俪等一众当红女星,获得金马影后的谢盈萱。

剧中谢盈萱饰演的是39岁的大龄未婚女青年陈嘉玲,即所谓的“俗女”。然而,开播第一集就遭到吐槽:女主长得太老,演技浮夸,做事疯疯癫癫,一点也不像39岁的女人该有的样子。总之一句话,根本配不上豆瓣9.1的高分。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耐着性子看下去,才发现这部剧绝非大龄剩女的老生常谈,而是用夸张而不失细腻的笔触,针对性取向、婚姻、择业、家庭教育、原生家庭、死亡等关键词不断抛出问题。让观众无数次在前一秒哈哈大笑、后一秒泣不成声中,找到答案。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它道:“埋在剧情里各种搞笑的梗,各种骗人眼泪的情节,同种语系里相似的文化唤起熟悉的记忆,各种无法言说的共鸣”

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

(一) 有一种遗憾,叫我们差一点做朋友,可你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童年的嘉玲,第一个“敌人”是表姐洪育萱。

大姑带着表姐回来探亲,也带来了一阵风浪。妈妈只有在大姑回来之前,才会涂口红,穿高跟鞋,隆重地打扮一番,展开一场女人间的较量。

小孩子都是喜欢交朋友的,嘉玲对这个大不了多少的表姐有着天然的好感。然而一切都被大人们破坏了。

比学习,比成绩,比才艺,嘉玲都不如表姐,甚至教表姐下棋,也不小心败下阵来。妈妈脸色越来越差,大姑姑也越发趾高气扬。

两人铡草药玩,阿嬷不由分说把嘉玲一顿骂,表姐却毫发无伤。

大人的偏心彻底伤了嘉玲的心。

嘉玲每天都给阿嬷捏肩膀、贴药膏,和阿嬷一起睡。阿嬷平时最疼爱嘉玲,表姐一来,嘉玲就成了可怜的小狗,挨骂的是她,挨打的也是她。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表姐那边也另有一份委屈。两个要好的伙伴都气鼓鼓的,谁也不理谁。

育萱临走前,嘉玲说什么也不去送。

等她从床上爬起来,却发现表姐留给她的洋娃娃和一份道歉信:“阿玲,对不起,害你被骂了。希望你不要生我的气。”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嘉玲哭着跑出去,却再也追不上奔驰中的汽车。

每一个小孩的童年里,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 “看看人家多听话,你要是有他一半就好了。”
  • “你王叔叔家的孩子多有礼貌,你咋就一付小家子气。”
  • “你表妹钢琴都过十级了,你一天除了吃就是睡!”

父母看似在激励孩子,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强行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还句句离不开“为你好”。

知乎上有网友说:“本人女生,最早发现自己心胸比较狭隘是从小学的时候,总是被拿来比较,成绩不如人家、长的不如人家、人缘不如人家的时候,我就会特别讨厌把我比下去的那个人(尤其是女生)。”

“别人家的孩子”本身是基于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而塑造出来的。如果这种期望表现得过度强烈,孩子很容易将这种夸张的“比较观”内化到自己的思维认知中去,滋生出强烈的嫉妒心理。

甚至有可能让孩子一辈子都在“我一定要比被人强”和“为什么我事事不如人”交织的矛盾心理中痛苦地活着。

作为大人,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比较,也不干涉。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人生,不需要大人们指手画脚。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二) 有一种晚婚,在童年就埋下了种子

喧嚷的宴席,熟悉而又陌生的同学。当妈的当妈,离婚的离婚。只有39岁的陈嘉玲,还以单身的身份,参加前男友的婚礼——当年她拒绝了他的求婚。

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哄孩子,聊学校,交流育儿心得。偶尔想起来,“关心”陈嘉玲一两句,说来说去,绕不过催婚。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格格不入的孤独感和尴尬紧紧包裹着她,唯有酒能带来安慰。

“二十岁喝醉酒是可爱,四十岁啊,可怜。”

四十岁的女人,不结婚是错,喝醉酒也是错。总之,在外人看来,一无是处。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抢捧花时,酒意正浓的她扔掉高跟鞋,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撕扯,扭打,终于抢到了象征婚姻的手捧花。借着酒劲,她冲回出租屋,对着男友说出那句“你可以娶我么?”

她提的结婚,也是由她做的逃兵。

  • 或许是因为她不愿穿上未来婆婆非要逼她穿的婚纱。
  • 或许是因为她不愿放弃事业后当少奶奶。
  • 或许是她不肯在江家的控制下走完她的人生。

总之,她逃回了台南,就像当年逃婚的小姑一样。

童年的陈嘉玲,就亲眼见到小姑因为年龄大,被男方逼着检查生育能力。倍受侮辱的小姑悔婚,在陈家人的责骂下摔门而去,一辈子不结婚。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阿嬷告诉过小嘉玲,“长大了就快点嫁。想东想西,相越多久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这句话看似忠告,却成为控制嘉玲一生的箴言。

焦俊艳就曾经在“我家那闺女”中说道,小时候父母经常争吵,从不在她面前表现出恩爱的一面,导致她对婚姻没有期待,甚至有些抗拒。

父母的相处模式,家人对婚姻的态度,冥冥中决定着孩子的人生方向。就像是命运的诅咒,又像是命运的捉弄。父母是孩子婚姻的模板。

孩子对婚姻的选择,都藏在童年的瞬间里。

(三) 有一种爱,无论你做了什么,都义无反顾

陈嘉玲回到台南,并没有说退婚的事。

阿嬷喜气洋洋地穿上专门定做的衣服,拿出祖父生前说过等阿玲结婚时才能喝的酒,给远方的亲戚们打电话报喜。

嘉玲控制不住眼泪,不得不撒谎称是因为切洋葱熏得。拙劣的表演骗过了阿嬷,却瞒不住细心的母亲。

母亲既担心嘉玲,又怕别人笑话,偷偷地和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父亲却坚决站在嘉玲这一边:“我们的女儿被人欺负了,她怕我们担心不敢说,你却担心外面的人怎么说?”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阿嬷逝世后,大姑劈头盖脸地责骂嘉玲不孝,没能给阿嬷办一个体面的葬礼。

在大家劝阻后大姑依旧不依不饶,说养这么个女儿是祖上无福,还好生了个儿子能做靠山。

为了给姐姐解围,弟弟陈嘉明说出了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其实我喜欢男人。我是gay。”

大姑彻底奔溃,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只是质问嘉玲妈妈养的什么孩子,一双子女竟然都如此不堪。

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一脸震惊地看着妻子,却什么也没说。

母亲一脸平静地又坚毅地,对着这个昔日嚣张跋扈的大姑,说“这是我家的事,请你离开。”

在个秘密,嘉明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就知道了——“我偷看了他的日记”——但母亲什么也不懂,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翻报纸,看书,电台咨询,母亲一个人承受着这个秘密带来的冲击,默默地消化一切压力。

“他活到现在30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无论如何都是无自己的儿子,我也很想告诉她,阿明,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家人就是这样,无论你做了什么,是对是错,他都永远陪在你身边,默默守护,义无反顾。

无论你是襁褓里的婴儿,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父母眼中,你永远都是孩子。

年少的我们,想要冲出家人的禁锢,去寻找所谓的自由。长大后才知道,只有家才能包容我们的一切不美好。

有家在,你就永远有一个避风港,有接纳自己的底气,有面对人生的勇气。

(四) 有一种人生,注定无法光彩夺目,但可以活出温度

小嘉玲注定不是一个乖乖女。

逃学,不写作业,书包装着面包、皮筋、毽子,各种各样的宝贝,就是没有书。

在学校永远是被批评的那一个,唯一一次被表扬,是因为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家庭主妇》。

妈妈牺牲了爸爸买汽车的钱,斥巨资给嘉玲买了钢琴,在钢琴老师那里受了不少白眼,赔了不少笑脸。没过多久,钢琴成为了家里最高级的置物架。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长大后的嘉玲,成了公司“24小时便利店”。明明是总经理特助,一面要帮老板娘监督老板,应付老板娘的夺命连环call。一面要替老板讨好小三,周末陪小三看房子。

公事私事全要她干,升职加薪却与她这种“老人”无缘。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受不了这一切的陈嘉玲毅然辞职,“爽”了一把之后的她,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失声痛哭:

“我一辈子认真的念书,努力的工作。我会让座给老人家,同事让我团购的时候,我什么东西都买。我每个月都要捐钱给流浪动物,我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这么不公平?”

陈嘉玲在哭,实际上是替我们每一个人在哭。

我们有多少人一边忙着羡慕别人,一遍不断自我否定。

明面上挂着笑容,背地里独自饮泣。

不想过一眼望到死的生活,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我们拼尽全力、伤痕累累,生活却还是一地鸡毛。

我们也想去过那种滚烫的人生,却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39岁未婚、失业、啃老,这个女人凭什么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正如这部剧的英译名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一个普通女性的成长史)那样,这部剧真实记录了陈嘉玲40岁之前的人生,也真实地反映了成千上万、像陈嘉玲一样的人,普通却不甘于庸庸碌碌,敢于反抗生活的桎梏,在琐碎的生活中做回真实的自己。

正如陈嘉玲所说: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自己。

按导演的说法,这部剧更像一个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接受自己“普通人”的人设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度过一生。

今天一定要过好,因为明天会更老。

你的人生,不需要小白逆袭,不需要华丽的战袍,不需要四面奏响凯歌。

普通并不是过错,“俗”也没那么难堪。

这辈子,做个俗人,其实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