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都说人间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您用它形容人生的感受可以,但形容人的味觉仿佛不准确。因为五味之说来自于中医,传统的说法是“酸苦甘辛咸”。有人说甘就是甜、辛就是辣,甘甜、辛辣嘛!也有人说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甭管怎么说吧,我们的舌头能感受到的,也就这么多了吧?要说五味之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数甜了吧?因为甜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满足感。这甜味儿的主要来源是糖,而普通的糖是一种调味料,比如白糖、红糖、冰糖……,这些一般不作为常用的食品直接食用。于是人们为了追求这种幸福感,把糖与其他食材结合,加工成了各种糖块儿作为零食,像什么硬糖、软糖、水果糖、奶糖、酥糖、花生糖,对了还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用的糖瓜儿也得算,品种太多了数不过来。为了省事儿,人们把这种糖块儿也简称为糖。不知道您听说过没有,中国有三大名糖,很荣幸、老北京的酥糖位列其中(另外两种是上海奶糖和广州水果糖)。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北京酥糖历史悠久,一向享有盛名,它不仅是孩子们的零食,大人们也常把它作为茶点,历来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得到过不少历史名人的赞誉,享有:“茶罢一块糖,咽而即消爽,细嚼丹桂美,甜酥留麻香”的美誉,因此北京酥算是北京地区传统名点之一。北京酥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再往前追溯就更早了。因为酥糖是从花生糖演变而来的,据传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我国便已出现花生糖。由于当时战火不断,人们迫不得已到处逃避、远离战火。在逃难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携带,有钱的人家就将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再切成小块儿,这就是花生糖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花生糖,十二三世纪,花生糖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也就是说,我国是花生糖和酥糖的发源地。提起北京酥糖,相信上点儿岁数的朋友一定对它印象深刻,也搭上那时候零食没那么多,这几乎是当年孩子们最幸福的味道了。早先的酥糖是没有“皮”的,就是熬制好了之后切成块儿,后来出了那种带皮儿的,叫大虾酥或叫红虾酥。大虾酥、大虾酥、大虾酥,那位说你老叨叨它干嘛?我这不是回味呢吗?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想想还真是好多年没吃到正经的大虾酥了(别问我“不正经”的大虾酥是什么味儿)。您说大虾酥真的能吃出虾的味道吗?也不是,刚才那首诗里不是说了吗:“细嚼丹桂美,甜酥留麻香”,早先的酥糖里面有桂花(古人好像特别喜欢桂花味儿,很多北京传统糕点里都加桂花),后来多用花生和芝麻,这能吃出虾味儿来吗?还真记不得了。好像是因为它“长得”像虾所以才叫大虾酥,红虾酥好像也因为糖纸是红色儿的吧?只记得大虾酥圆滚滚的“身材”,两头像捏口儿一样封住,奶白色身体上一道儿一道的花纹儿,看起来确实像虾;咬开脆甜的糖衣,里面是层次分明的馅儿,这馅儿一般就是花生、芝麻与糖混合熬制的;当然大虾酥并不是仅北京有,但北京酥区别于其他地区酥糖的一大特点是:馅儿里加了“二八酱”,老北京人您都懂吧(就是芝麻酱)?味道嘛?怎么形容呢?我觉得“崩焦酥脆”不足以形容,还得加上糯与甜,外皮薄而不软、脆而不硬,馅儿是甜而不腻、酥而不粘,嚼起来细腻不粘牙、甜糯不腻口,吃完嘴里绝无残渣,真得说是满口生香。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由于早年间北京酥糖是比较高级的食品,多为士大夫阶层享有,甚至端上宫廷的餐桌,起码儿也是有钱人家才能吃得着,后来就比较普及了。解放前,一些店铺和作坊用小孩儿形状的铜模加工酥糖,因此北京人常叫它为“小孩儿酥”。如今您上网搜索一下,网络上多给出的答案是“小孩儿酥”是徐州特产,咱不知道、也不必追究哪里出现的早,总之老北京人印象当中的小孩儿酥还是北京产的。解放后公私合营,几十家私人糖作坊合并成立北京第一食品厂,“小孩儿酥”成了这个厂的名品。至于红虾酥,好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出来的,自问世以来迅速“红”遍北京,“红”遍全国,并很快成为出口产品,畅销国际市场,有的外商称赞道:“北京的红虾酥,不仅美国的王牌——金丝酥比不了,其他国家的酥糖也比不了。”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咱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随着这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可以用“商品极大丰富”来形容了吧?特别是孩子们的各种零食(当然零食不一定只属于孩子),除了“琳琅满目”我实在找不出别的词儿了。好比您去谁家串门儿,想给孩子带点儿零食,都不知道买点儿什么好。甚至说您带孩子去超市里选,怕是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吃点儿什么好!太多了,太多了也就不稀罕了,不像过去了,大人从兜里掏出两块糖塞在手心儿里,那是孩子们极大的惊喜,要不然只有过年或谁家结婚才吃得到。


老北京的“小孩儿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后来有一段时间,也不知道是冒牌儿的还是怎么着,有的大虾酥、红虾酥皮特厚、馅儿特少,还硬得咬不动,恨不得拿锤子砸,砸碎了搁碗里捣,捣成面儿用开水沏着喝(有这工夫儿直接沏白糖好不好呢,跟它费这个劲干嘛?),味道也是光甜不香,而且甜的齁儿人,或许这就是那种“不正经”的味道吧!再后来,零食多了,我们也长大了,“小孩儿酥”不知不觉的远离了视线,也许偶尔赶上谁发喜糖能看见一两块儿北京酥糖,打开尝尝,仿佛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也不知是它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