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曾用大竹竿殺倭寇,是因為沒錢造武器嗎?

崔中鶴


戚繼光的“鴛鴦陣”裡使用的這種大竹竿叫“狼筅”,被稱為“倭刀剋星”。的確狼筅是用大毛竹竿做的,但是大竹竿可不等於狼筅。

因為要選擇至少5米長的保留副枝的大竹竿,曬乾後浸入桐油反覆煉曬。使其光滑堅硬又極富韌性。然後毛竹頂端要削尖,裝上鐵槍頭;頂端旁的副枝要進行修整,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裝上鐵鉤鐵刺。其實用毛竹副枝做過大掃帚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那掃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關鍵想折斷它還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後,直接就會滑到一邊,根本不容易砍斷,泡了桐油的更滑,更無法著力。

明朝人也很喜歡倭刀,因為倭刀真的厲害。

勘合貿易的時候,日本人動不動就喜歡夾帶幾千把倭刀來沿海走私。因為倭刀傳承與唐橫刀技術,唐橫刀善破甲,而倭刀的劈砍更是鋒利無比,一般明朝的雁翎刀硬扛倭刀多半會應為刀刃工藝會吃虧。

更何況其實到了嘉靖至萬曆年間,民間不經武已經很久了。而日本剛經歷了戰國時期,不要命的浪人多得一毛。對砍時,已經種地習慣了的明朝士兵連舉刀的勇氣都沒有,所以經常發生幾十個倭寇追著上百甚至上千個明朝士兵跑的場景。

但是倭刀遇到狼筅,那就非常無奈了。

因為狼筅五米多長,而且前面一坨鉤鉤刺刺的對著倭寇,又近不得持狼筅的人,砍又沒有合適的著力點,一砍就滑到了一邊;關鍵是被這玩意碰到了,身上不是少塊皮就是多個洞。這種打法簡直讓倭寇崩潰。

更關鍵的是“鴛鴦陣”太變態了,沒處下手也就罷了,關鍵是一旦遇上了,手持倭刀闖沿海的倭寇們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但是狼筅的發明原本跟抗倭打仗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當時在義烏,當時土著為了爭奪水源,爭奪礦產的時候,男女老少全民皆兵,幾千人的械鬥是非常正常的。畢竟鹽鐵在古代是國家專營,所以一般家庭可能操起菜刀鋤頭就去打仗了,但是一家男女老少都上的時候,很顯然鐵器就完全不夠用了。

但是山裡的竹子多呀,特別是動不動幾米長的毛竹非常多,這次十一,炒米專門進山考察過這種毛竹,遠遠看去像棵樹,粗的得有盤口粗。5米長的相對都算是比較細的。當然村民的這種“狼筅”,其實真的就是毛竹,基本上沒裝鐵器和毒藥,只是把頭砍得尖尖的。打起仗來,吧對方戳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戚繼光在研究對倭寇的戰法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讓士兵不怯戰,才用到了“狼筅”。沒想到改良後,運用在了“鴛鴦陣”裡,竟然爆發了驚人的效果。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一開始戚繼光用“狼筅”這個武器的時候,主要考慮的還不是實戰意義,而是鍛鍊己方士兵敢於上戰場的勇氣。戚繼光一開始訓練士兵,發現平時士兵練習兵器實戰非常精通,但真的上了戰場,一看到自己的武器不如倭寇,頓時腿肚子都抽筋,個個仗還沒打,就要跑,那就更別提列陣,等著倭寇砍上門了。

後來戚繼光就考慮怎麼讓普通的士兵不怯戰,於是就給他們配備了“狼筅”,士兵一看這玩意好,因為長,懟到敵人,至少還離自己有5米遠,關鍵那些副枝繁密,能當著自己,倭寇的刀夠不到自己。而且倭寇還砍不爛這玩意,被戳得吱哇鬼叫。士兵就開始慢慢膽子大了起來,讓士兵站著不動,士兵就已經開始有了底氣,等到運陣的時候,最後士兵逐步敢追著倭寇跑了。

後來被戚繼光徹底改良了之後,就成了“鴛鴦陣”裡的主要武器之一了。

其實戚繼光的軍隊由於是家丁性質的部隊,所以真的不是因為缺錢才選用竹子做武器。

雖然戚家軍士兵的固定軍餉是10兩銀子每年,這個價格的確不算高。但是戚家軍實行的是低工資高獎金的政策。而且是分績效組考核獎懲。鴛鴦陣一個陣型小隊是12人,只要這個小隊殺一個倭寇,就獎勵30兩銀子。正常一場仗下來,戚家軍在零損的情況下,一個小組殺十幾個倭寇是很正常的。也就意味著300兩銀子12個人分,一人分個25兩,是一年工資的2.5倍。

有這些錢,換個鐵製的武器是問題嗎?顯然不是,而是沒有什麼再比大毛竹做“狼筅”更好的材料了。

但是“狼筅”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針對倭寇的散兵遊勇的有用戰法。對付騎兵則泯然眾人矣。

戚家軍調到遼東以後,“狼筅”就失去意義了。因為遠距離騎兵根本不需要近身,人家直接射箭,或者發射火藥槍。


炒米視角


什麼大竹竿?人家那叫狼筅,抗倭神器好不好?<strong>

狼筅的發明背景

大明嘉靖年間,生活在彈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斷的騷擾我中華龍興之地的東南沿海岸駐兵薄弱的鄉鎮。

倭寇以燒殺搶掠為主,得手後即刻轉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靈活,讓負責繳滅倭寇的大明軍隊頗為頭痛。

根據《倭變事略》記載,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十分鋒利,能夠輕鬆砍斷明軍兵勇使用的“長槍”。

倭寇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具備嫻熟的作戰、格鬥技術,單兵作戰能力明顯高於明軍兵勇,明軍在與倭寇的幾次正面交鋒中均大敗而歸。

狼筅的製作

戚繼光將軍針對“倭刀”攻擊距離短、攻擊形式少的弱點,發明了能夠在最大成度上限制“倭刀”作戰能力的武器狼筅。

狼筅以生長在南方的植物“毛竹”為設計藍本,在經過特殊處理的竹竿上,固定若干個如同“樹枝”般的鐵質尖頭,竹竿長5米,鐵枝在25釐米至60釐米之間。

“狼筅”這個名字與武器本身的外形有關,“狼”指的是鐵枝末端的“狼牙尖刺”,“筅”指的攪拌茶粉的工具,狼筅的外形與茶道工具“筅”有些相似,所以起名為狼筅。



(戚家軍吃完飯後,用狼筅剔牙,順便殺幾個倭寇作飯後運動……)

製作狼筅的用料常見,工藝簡單,可以在短時間內裝備大量部隊。

可是“狼筅”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理想,竹竿上的鐵質尖頭甚至連豬肉都割不透,基本上沒有任何殺傷力,但是戚繼光將軍制作狼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進攻,而是防守。(戚家軍—鴛鴦陣)


狼筅的作戰能力

狼筅是一種“團戰武器”,通俗一點說,狼筅有著“減速”、“沉默”、“格擋”、“繳械”三種技能。

上圖是戚繼光將軍結合狼筅的作戰能力,獨創的“鴛鴦陣”。

明軍的傳統部隊編制與南宋極為相似,槍兵單獨為一隊,刀兵和盾牌手為一隊,這種編制是針對北方地區的“北元”蒙古軍所設計的,並不適用於和倭寇對陣。


戚繼光將軍十分巧妙的將兵種進行混編,狼筅小組站在部隊的最前方,作為最關鍵的屏障,五米長的狼筅會抵抗住倭寇的進攻,狼筅小組不斷晃動狼筅,使鐵枝上的鐵尖,鉤在倭寇的衣服上。

一旦被狼筅困住,倭寇必須用倭刀砍斷紛繁複雜的鐵枝才能前進,但倭刀無法實現在短時間內砍斷所有鐵枝,他們只會在狼筅中越陷越深。

趁倭寇手忙腳亂時,站在後側的槍兵對倭寇展開突刺收割人頭,火槍手會擊斃逐漸靠近狼筅小組的各別倭寇。

當倭寇棄刀而逃時,刀兵會一擁而上完成最後的殲滅。

戚家軍憑藉著“神奇的狼筅”,數次殲滅侵犯東南沿海地區的無恥倭寇,此後,倭寇只要看到狼筅便會恐懼的五臟俱裂!

通過戚家軍的不懈努力,明朝的東海南疆恢復了昔日的平靜,狼筅這種兵器,也成為了人們永遠銘記的戚家軍軍魂。


白話歷史君


不是竹竿,是狼筅

狼筅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給戚家軍所配備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長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軍隊在與倭寇交戰時,因懼怕倭寇的倭刀而張皇失措,戚繼光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

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護持有者,衝陣時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殺傷力,可謂攻受兼備,被稱為“刺倭利器”。

其實早在戚繼光之前,就已經在軍隊使用了,戚繼光只是把它發揚光大。再加上製作方便經濟實惠,殺傷力大,所以能在抗倭戰鬥中大放光彩。





魅力平常心


沒錢是真的,但是用大竹竿造武器,並不僅僅是因為沒錢,最主要的還是方便快捷、簡單實用!

第一,明軍很缺錢。

我以前學歷史的時候,基本不看明史,因為很討厭這個朝代。總體來講,明朝是一個扭曲變性到變態的朝代。其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各項制度,無不僵化保守。毫無可取之處。

由於其保守落後的經濟制度,一方面導致百姓貧困潦倒,另一方面導致明朝財政始終十分困難。所以勇於養兵的錢就很少,平時眾多的兵丁作為軍戶自食其力,尚能勉強維持溫飽。一旦開兵見仗,國家財政就難以長期維持。不得不加重稅負,臨時徵收新稅。

同時,明朝腐敗透頂。原本就不多的兵餉,還要遭受各級官,吏將領層層盤剝,真正到士兵手裡的,基本連個渣都不剩了。這樣的士兵,溫飽都是問題,哪裡會有戰鬥力呢?

明軍的武器裝備,由官營的兵工作坊生產製造。京師有大型兵工廠,其實也是手工作坊。各地方也有自己的兵工作坊。一旦明軍在某地作戰,就要由當地的官府組織生產武器,供應軍需。這中間,難免又是一番貪汙盤剝,其生產的武器質量可想而知。大半是濫竽充數,不堪使用!

殊不知委用非人,稽查無法,任是如何估減,愈減愈於器具上剝削,而自侵之數原不減也。誰肯又將已貲佃造,更不知器具造成無用,並將給造之貲盡數置於無用之地?——《紀效新書》戚繼光

在這種大背景下,戚繼光要練新兵,說不缺錢那是假的!

幾千人、上萬人,糧餉、軍械那都是天文數字。沒有雄厚的財力,練兵是絕無可能的。所以戚繼光很缺錢。他要不斷的向上爭取資金支持,起初是爭取胡宗憲的支持,後來直接與當朝首輔張居正掛上關係。戚繼光不惜從軍餉中抽出重金,不斷給張居正送厚禮,這才得到了朝廷大量的資金。

戚繼光的錢來的不容易!所以他對花錢製造武器格外上心。他有他的原則。第一是要實用。第二是要節約費用。第三是可以大量快速製造。而狼筅,正是符合以上三點標準的神兵利器。

第一,狼筅夠長,非常實用。

狼筅長約4.5米到5米,比普通的長槍還要長不少。比倭寇的倭刀更是長出三倍多!一寸長一寸強,倭刀再強,遇到狼筅只能抓瞎。狼筅專門剋制倭刀,是剿滅倭寇的第一利器。

第二,狼筅很便宜。

狼筅主要用毛竹製作,這玩意北方少見。但是南方到處都有,材料很好找,也非常便宜。

第三,可以快速大規模製造。

狼筅的製作非常簡單,就是在一根大毛竹前面,裝上一個一尺長的鐵槍頭。連枝枝叉叉都不用砍掉,省工省料,製造起來非常快捷。

所以說,狼筅是既便宜又好用的個神兵利器。


上將噯福斯


先給題主一個“從現實角度出發思考”的贊。

確實,戚繼光早期創建的戚家軍中,真有一種用“大竹竿”製作而成的兵器,名叫“狼筅”,是用具有很多細枝末節的大竹竿製成。這是一種末端枝條非常柔韌的毛竹,用蠻力劈砍是砍不斷的,在此基礎上裝上矛頭和鐵鉤,就能對敵人造成阻礙甚至殺傷。

像上圖中的長滿枝葉的長竹竿,就是戚家軍早期使用的“狼筅”。

這種武器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水網密佈的浙江地區能夠就地取材,茂密細長的毛竹只經簡單加工便可成為有力的抗倭武器。

這裡便會產生一個疑問:堂堂的朝廷正規軍為何會使用這般“非主流”的武器?

思考歷史,我們儘量不要用“爛漫色彩”來裝飾,覺得這是戚繼光的運兵得當,中國人的智慧結晶,而忽略了背後所隱藏的無奈事實。

不堪用的兵器

從當時的現實角度出發看: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確實沒有像樣的武器!

在戚繼光所著的《練兵紀實》中記載:1562年戚家軍規模已發展到一萬餘人,如此大規模的兵團卻沒有一個固定的軍需處和兵工署(當然,不僅是戚家軍,整個大明的軍隊都如此),部隊所需的兵器,主要來源於各州、府、縣的分散供應。而且為了滿足大部隊換裝,就追求批量快速製造。因此在材料、工藝、品質方面極其堪憂,換句話說,兵器的質量和規格是參差不齊的。這同刀匠技藝極高的倭刀相比,極難與之抗衡。

在《倭變事略》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

一刀就能將數支槍矛砍斷!可見當時明軍的兵器質量有多麼難堪。無奈戚繼光會說:“面對倭寇,短兵器難接,長兵器又不靈活,遭之者身多兩段。”

廣西狼兵的“另類兵刃”

<strong>當時為支持抗倭大計,奉命朝廷徵調的廣西壯族狼兵來到了閩浙地區進行抗倭。當然也帶來了他們本地人的另類兵器——狼筅。沒錯,狼筅是廣西壯族人所創兵器。

雍正時期曾任廣西巡撫的李紱,就曾撰修舊的《廣西通志》,並在《練兵記文告附》中記載:狼筅者,狼人所制,明時徵發狼兵鹹用此器。

待這群舉著“大毛竹”的廣西狼兵同“嗷嗷鬼叫”的倭寇相遇時,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狼筅往倭寇進攻的方向上一杵,倭寇立馬被堵在了前面難以近身。憤怒的倭人橫劈豎砍,愣是砍不斷,並且抵消了其犀利的刀鋒。眼前的枝蔓像一堵牆推過來,時不時還有長矛伸出來突刺,著實讓倭寇吃驚不少。

戚繼光被眼前的一幕所啟發:狼筅恰好解決了明軍近身作戰的短板,但卻不具有有效殺傷,需要長矛配合。狼筅為長矛撐開了使用空間,徹底釋放長矛的攻擊效果。為防止近身的敵人造成傷害,需要安排盾牌兵和短刀手為其掩護。

於是,一個綜合作戰的精悍單位組建而成——鴛鴦陣。相互依存,取長補短,互救協同的作戰方式徹底讓倭寇徹底傻了眼。

總結

可以說,戚家軍所用的“狼筅”並不是大明軍隊的一種常規制式兵器,而是結合倭患的作戰習性所巧妙生成的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偶然”利器。因為它的作用就是對善於近戰的倭寇拉開作戰距離,將敵人的長處加以抑制,進而發揮自身的作戰優勢。

敵人不同,所用不同兵器對敵,這才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實踐和運用。就如同後期戚家軍轉戰薊州防務北方騎兵時,狼筅兵器已逐漸消失。

至於題中所提到的:用大毛竹殺倭寇是因為沒錢造兵器,這樣的想法雖然不切合實際,但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如果當時的明軍兵器質量屬於上乘,那抗倭的關鍵則在軍隊士氣、紀律、戰法上加以研究精進,而不會去“取巧性”的通過“偶然兵器”來解決當時的倭寇問題。

狼筅能在兵器史上留下光輝一幕,也能側面反映當時制式武器存在缺陷和不足。


少荃經史屋


戚繼光是一位不出世的軍事天才,他能結合實際情況,花費很少的軍費,製作出可以接受的武器與倭寇作戰。比如根據倭刀改進的戚家刀(苗刀),還有專門剋制倭刀的狼筅(大竹竿上裝利刃),另外還增加了部隊的火器裝備。選擇用狼筅作為兵器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狼筅可以有效剋制倭刀;其二、狼筅造價低廉,對於軍費緊張的明朝可以接受;其三、江南地區竹子多,且這些竹子韌性好,不容易被砍斷。

狼筅這種兵器製作容易,造價低廉,對付倭寇的倭刀十分有效,故這種兵器被大量裝備於戚家軍中。 狼筅,又名長槍,亦稱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礦工起義軍發明,後為戚繼光抵抗倭寇時所操練"鴛鴦陣"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體重滯,械首尖銳如槍頭,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附枝最長60釐米,最短25釐米。杆長5米。頭與杆均為鐵製成,重約7斤,均為力大之人所使用。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兵在前衝陣,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接應於後,殺得倭寇死傷無數。

明朝推行軍戶衛所制,軍戶的百姓種地不納稅,但是需要服兵役,且國家不發軍響與裝備。朱元璋曾自豪的說“朕養兵百萬,而不費國家一粟”,後來軍戶的土地兼併嚴重,逃亡軍戶越來越多,導致衛所兵戰力低下。抗倭名將俞大猷曾上書皇帝,要求成立一支專業軍隊,這些軍人不種地,只訓練殺敵本領,同時這些軍人領取高額兵響。俞大猷這一建軍思想不符合明朝祖制,同時明朝政府財政節據,也養不起一支數十萬的職業軍人,最終俞大猷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戚繼光根據明朝的實際情況,選擇了軍戶制與募兵制的中間過程,也就是效仿京師三大營的建制,以募兵制的方式招兵,以衛所制的方式給薪,且軍隊規模僅僅五千餘人。戚繼光出身於京師三大營的神機營,對火器十分看重,因此戚家軍裝備的火器的比例十分高。明朝士兵用的刀槍質量十分差,跟倭刀一碰即斷,最終戚繼光採用製造倭刀的方法制出了戚家軍刀!明軍勇氣差,與倭寇白刃戰時往往心怯而逃,戚繼光就創出了"鴛鴦陣",利用兵器的各自特點組合成攻守兼備的戰陣,這樣士兵跟倭寇相戰時才不膽怯。狼筅這種兵器就是為剋制倭刀而生的,到了蒙古草原對付騎兵卻效果不佳


大秦鐵鷹劍士


自然不只是因為沒錢造武器!

需要說明的是,戚繼光(戚家軍)殺倭寇所用的武器並不是大竹竿,而是一種名為狼筅的神奇武器。但這種名為狼筅的武器,確實是使用毛竹製成的。從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人類所使用的材料是越來越堅硬,可是到了明朝時期,戚繼光在對抗倭寇時,為何會使用一種毛竹製成的武器呢?

說起來,這就叫一物降一物。話說,明嘉靖年間,倭寇侵襲之勢愈演愈烈,東南沿海諸省深受其害,明政府採取軍事行動來抗擊倭寇。但在抗擊倭寇時,明軍因武備鬆弛,火器運用不嫻熟,加之配備的刀、槍、甲等武器的質量不過關,所以明軍屢屢敗退。

而倭寇面對明軍能屢戰屢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鋒利無比的倭刀。倭刀的材質好、重量輕,而且倭刀形狀特殊,是用於劈砍的理想形狀。日本的流浪武士使用倭刀,攻守兼備,且非常剋制明軍的武器。

這時候,如何剋制倭刀在近身砍殺中的巨大優勢,就成了明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狼筅的出現,直接讓該難題迎刃而解。

當時,戚繼光在浙江一帶訓練新軍,準備清除東南沿海的倭患,而狼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成了戚家軍對付倭寇的基本配置。

狼筅的材質是當地產的毛竹,但這種毛竹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的處理才能用。毛竹的處理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步,先把毛竹燙成有勾有直的形狀,最理想的形狀是倒鉤型;第二步,將處理好的毛竹放入熱油中煮;最後一步則是往毛竹中灌入當地常見的桐油。

這樣,狼筅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再接下來,就要在毛竹的倒鉤上塗毒藥,還要在毛竹的頂端插上一些鐵槍頭,以此提高狼筅的殺傷力。這樣處理後的毛竹,才是戚家軍對付倭寇的武器,其名“狼筅”。

那麼,狼筅是如何剋制倭刀的呢?

第一,狼筅比倭刀更長。

明軍原來使用的腰刀,其長度還不到倭刀的一半,而在冷兵器時期,一寸長一寸強,所以在面對更長的倭刀時,明軍很容易處於劣勢,而狼筅的出現,直接就讓倭刀的這一優勢蕩然無存。狼筅長五米,長度是倭刀的兩倍以上,這樣一來,直接就拉開了敵我雙方的距離,倭刀也就無法靠近明朝士兵。

第二,狼筅具有很好的防禦效果。

狼筅身上有著一層層茂密的枒枝,這些枒枝構成了較大的防守面積。而倭刀的威力有很大一部分被這些枒枝吸收,更關鍵的是,倭寇靈活多變的刀法和跳躍的進攻位移,也很容易受制於狼筅的超強的防控能力。

第三,狼筅融於陣中,組成鴛鴦陣。

此陣以狼筅為中心,由一名挨牌手、一名藤牌手、兩名狼筅手、四名長槍手以及兩名刀手組成,牌、槍、刀均依狼筅而動。

其他兵種能很好地彌補狼筅的劣勢,狼筅和盾牌手負責牽制倭寇,保護己方安全,給刀手和長槍手創造機會消滅倭寇。

當然,狼筅的造價確實是比較低的,也確實能為明朝節省一大筆軍費,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能擊敗倭寇的基礎之上。


金兔歷史


首先筆者說明一下,那個大竹竿的本名叫“狼筅”。那麼,戚家軍抗倭用“狼筅”為武器,是因為軍費不足嗎?關於這個回答,我們今天分3點做答。

1、狼筅”是什麼?2、為什麼要使用“狼筅”?3、“狼筅”的地位和價值!

一、“狼筅”是什麼?


“狼筅”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抵抗倭寇時所操練“鴛鴦陣”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體重滯,械首尖銳如槍頭,械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呈節密枝堅狀。附枝最長60釐米,最短25釐米。杆長5米。頭與杆均為鐵製成,重約3500克(紀校新書稱牙筅重7斤,舊制1斤16兩約600克,所以應該是4200克),均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擊方法主要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

二、為什麼要使用“狼筅”?



在明朝,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我我國沿海人民帶了深重的災難和迫害。於是,朝廷組織人員抗日倭寇。但是,倭寇訓練有素,倭刀十分鋒利,明朝士兵的刀槍常被削短。

為此,戚繼光為此專門組織並訓練了狼筅兵。他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兵在前衝陣,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接應於後,殺得倭寇死傷無數。

三、“狼筅”的地位和價值!

在抗倭戰爭中,明朝軍隊軍備廢弛,不習兵革,整體戰鬥力低弱,再加上隊火器運用不嫻熟,配備的刀、槍、甲等攻防兵器質量不高,而倭寇這面兒呢,早已經運用多變的陣法,同時配合鋒利無比的倭刀,屢屢得勝。早已經把給明軍留下陰影。“狼筅”的運用,有效剋制了倭刀近身砍殺的優勢,減少明軍將士傷亡,並在戰鬥中發揮了更大功用,扭轉了明軍在戰場上的頹勢。從而在整體的抗倭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些重要的軍事地位。



趣歷君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說起古人用的武器,我們都會想起來三國時候的青龍偃月刀,關羽揮舞著,可以萬軍之中直取敵軍頭顱。也知道呂布用的方天畫戟,騎著赤兔寶馬,戰無不勝。

但是歷史小說上的這些兵器,都是動不動上百斤,在現在人看來,真是不可思議!揮舞著上百斤的武器,還要上戰場殺敵,古人真是人人都是舉重高手啊!


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太遠的記載不說了,就說說明代的記載吧。

根據後人對戚繼光軍隊武器的記載,讓我們得以瞭解平倭神軍——戚家軍的武器裝備:

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線槍長九尺重三斤;長槍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鉤鐮長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長七尺重三斤八兩;藤牌徑過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長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其他的武器我們就不說了,都是三五斤的樣子。

而有一個叫狼筅的東西,是最重的的,六斤。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原來就長這樣啊!

這是個武器嗎,看著倒是像個大掃帚。

其實這個武器,就是大毛竹做的,前面頭部故意保留了竹子的刺枝丫,前段保留四旁附枝,節節枒杈,這些枝杈還要經火熨燙,搞得有直有鉤,還要灌進去桐油,敷上毒藥。

別看這個奇怪的武器,可是戚家軍的神器。

因為日本浪人用的倭刀,很是鋒利,一開始殺得大明軍隊沒辦法,幾個倭寇人互為依靠,揮舞著閃閃發光的倭刀,竟然讓全副武裝的大明士兵毫無辦法,不能靠近啊,再一看鋒利的刀,就有點膽怯。

而戚繼光讓戚家軍推廣使用的這個狼筅,正好可以利用其長度,把倭寇遠遠隔開,一個個分離,然後再各個擊破,將其攻破。

這就是戚家軍的隊形。

可以看出,這個狼筅的特殊作用。

狼筅六斤重,已經算是比較重的武器了,需要找臂力比較好的人去操作。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古人說的動不動上百斤的武器,純粹是忽悠人的,不說馬受不受得了了,關羽要是真的拿那麼個鐵東西,能不能殺人不說,估計早被打趴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題中所提到的戚家軍武器“大竹竿”,學名叫“狼筅”!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聯合海盜勢力,大舉進犯明朝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此時,入侵的倭寇們已經歷了日本戰國時代此起彼伏戰爭的打磨,個個武藝精熟,勇猛善戰,遠非普通明朝守軍能敵(倭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落魄武士出身,從小習武,熟悉劍道,且配有精工製造而成的武士刀,因此戰鬥力非常強悍)。一時間,東南沿海城市被倭寇禍害得雞犬不寧!



為抗擊倭寇,明朝政府曾數次任免、查辦當地官員,卻收效甚微,權力幾度輾轉,最終落入胡宗憲的手中:

胡宗憲本來在宣府、大同巡視北方防務,後調任浙江。張經、李天寵二人失勢後,處事圓滑的胡宗憲被舉薦做了直浙總督(總督浙江、福建等地的軍務),一飛沖天。

胡宗憲並沒令眾人失望,擔任總督後不久,他就聚集了俞大猷、徐渭、戚繼光等人才在麾下。胡宗憲、徐渭善謀,俞大猷、戚繼光善武,四人強強聯合,最終平定倭患——戚繼光的戚家軍,在平定倭患的戰爭中,尤其勞苦功高:

戚家軍是一支由義烏百姓組成的部隊,他們武器配置全面、戰鬥力驚人,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



嘉靖四十年,戚家軍與倭寇在浙江台州展開大戰,戚家軍以四千兵力,對陣兩萬倭寇,並五戰五捷,殲敵五千餘人,自身傷亡人數不到二十人;

嘉靖四十一年,福建橫嶼之戰,戚家軍經過艱難跋涉,登上橫嶼島,以犧牲13人的代價,全殲島上倭寇一千多人,整個福建之戰(後來又爆發牛田、林墩兩戰),戚家軍共斬殺倭寇五千多人;

嘉靖四十二年,平海衛之戰,戚家軍以犧牲71人的代價,大破倭寇兩萬餘人,斬殺倭寇數千人!


為禍一方的倭寇最終被剿滅,戚家軍能獲得如此逆天的戰績,離不開平時的嚴酷訓練、戰法靈活和裝備精良。



戚家軍的選拔、訓練,全由戚繼光一人完成,在武器裝備方面,戚繼光不拘一格,積極改良武器,題中所述的“狼筅”,就是以南方盛產的大毛竹為原料,在頂端裝上槍頭,側枝用以勾刺。陣戰時,狼筅兵位於前列擾敵,身後長槍兵伺機殺敵,大刀兵在後方接應。在戚家軍的奮勇出擊下,倭寇每次被殺得手忙腳亂,屍橫遍野!


除狼筅之外,戚家刀、火器的運用,也為戚家軍的斬將奪旗立下汗馬功勞——當時的戚家軍,擁有著世界上最高的火器配比。火器的大規模列裝,證明戚家軍的軍費是比較充足的,而非題中所質疑的“沒錢造武器”。

不得不說,戚繼光將軍是位全才,其在排兵佈陣、士兵訓練以及戰爭總結、軍械製造等各方面的超高造詣,令人望塵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