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刷脸”

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刷脸”

不到一年时间,阿里、腾讯,这两个国内首屈一指的超级经济体全部入局了。

这边支付宝的“蜻蜓”二代刷脸支付机具刚刚上线创下一个月出货一万台的数额,另一边,微信便紧随其后对其刷脸产品“青蛙”进一步升级,并将其作为了智慧零售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金额上,这边支付宝刚宣布投入30亿培育生态,那边就有服务商透露,微信将补贴100亿教育市场。

尽管传言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是对于市场而言,这些都无异于是一枚重磅炸弹,带起了一场关于刷脸、关于视觉的浩荡变革。

未来,哪怕身处五线小城,刷脸也将成为企业标配。

而在变革之后,三维视觉的这一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则决定了刷脸行业的真实发展速度。通过将识别的维度从二维提升到三维,三维视觉技术一举攻破了照片造假、化妆、面具等一众原先二维视觉所无法应对的难题,进一步将刷脸,这一高隐私、高风险、高价值的技术正式带向产业应用。当然,争议也一直存在。

技术溯源:一场由苹果Face ID引发的行业狂欢

去年发售的iPhoneX上搭载的Face ID,被普遍认为是开启了三维视觉元年。

使用Face ID作为手机“密码”,我们不用担心“拿照片就能解锁”等安全问题,那是因为Face ID识别的人脸是三维的。

所谓三维视觉技术,简单说就是利用深度相机硬件及算法对物体进行识别,不仅识别事物的色彩和纹理,还能识别深度。

利用三维视觉技术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跟踪事物的运动,使得识别更加准确、动态。

不过相对而言,这一技术门槛高、量产化难度大,行业壁垒高,一般而言,即使强悍如苹果也会采用收购的方式来进行相关方面的布局。

风口之上,谁在真正起飞

以人脸解锁为练武场,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玩家纷纷露脸。

最后的落地,还闪现着腾讯、阿里等巨头的身影。

目前中国的AI独角兽大多聚焦在AI垂直领域的算法平台或解决方案的市场中,也就是处于产业链中游或中上游,而硬件可以使软件算法落地,软硬件一体化可以让客户更省时便捷地采购与使用产品。

相机硬件商与算法商联合,将方案打包卖给互联网巨头、运营商,这成为上中下游三维视觉玩家典型的分工合作玩法。

三维视觉还涉及到一系列更偏上游的硬件生产商。

结构光方案的主要硬件包括四部分:TX红外发射部分、RX红外接收部分、可见光摄像头、三维图像处理芯片,这使得舜宇光学、水晶光电、光迅科技等配件提供商也尝到了丰厚的市场红利。

阿里、微信入局,联合三维视觉企业搞刷脸支付

2018年4月,就在OPPO和奥比中光合作Find X的人脸解锁之际,奥比中光被支付宝挑中,共同成立了蚂里奥公司开发“人脸支付”。

支付宝还宣布,要在人脸支付领域投资30亿。蚂里奥在18年12月发布了一代“蜻蜓”刷脸支付终端,打响了刷脸支付落地的第一枪。

今年年初,人们已经陆陆续续在高校宿舍、地铁进站口看见人脸支付自动柜的身影,这意味着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具有相当的准确率、安全性及成本可行性。

4月,二代“蜻蜓”发布,整机重量比一代减轻55%,经折叠和拆卸后如同书本般大小,可装进大衣口袋里。在发布会现场,1000台机器在10秒内被抢光,仅仅两天之后,订单量就突破了1万台。

研究院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75.95亿美元,增速达每年20%。同时,刷脸支付场景众多。

阿里和腾讯等企业争夺的不仅是广为人知的餐厅、商场、超市等场景,还有各种公共服务端口及垂直领域。

在一些城市,地铁刷脸受到了政府的支持,今年4月济南已经开始实施三维刷脸进站;医院也成为刷脸终端的栖息地,余杭区医疗已试点“蜻蜓”用于看诊挂号。

如果说人脸解锁的兴起,是人与手机设备的一种进一步融合,那么刷脸支付时代的到来,可以算是用户和商家关系的再一次重构。顾客从繁杂的支付步骤中获得“豁免”,但同时也把主动权交到了商家手上。在你进入商店被摄像头识别的那刻起,你的消费爱好、购物习惯数据就已经被机器调用,至于如何运用这些数据,聪明的营销家永远不会使你失望。

三维视觉技术虽然不直接带来这些后果,却在底层技术层面推动着这一切。

越来越贴近生活的“刷脸”

如果说依托三维视觉技术的刷脸支付正站在风口,那么新的风口在哪里呢?在智能货柜、安防及工业应用领域,“精细化”的三维视觉展现出独特的问题解决潜力。虽然在这些方面落地仍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赛道前景却十分宽广。

安防、工业应用在向三维视觉招手

在安防领域,环境适应性差、场景理解受限、识别准确性不足等问题是AI应用中的主要痛点。

三维视觉技术能够解决遮挡、光照、角度等物体及环境的特征造成的误识率高问题。目前,三维网络安防摄像机主要应用于安防反恐领域,尤其在边检安防领域。

但对于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分离的商业应用,在大规模用生物特征代替传统密码之前,恐怕还需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