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史博士


是啊,韩信究竟为什么被杀呢?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的人说他恃宠而骄,是,他依仗战功,逼刘邦封他齐王;有的人说他不通事故,也是,刘邦即位后,他仍与项羽旧臣理不清······,你甚至可以说他是个迂腐书生,衣锦还乡的他,仍然记得当年的滴水之恩,但究竟哪个才是他呢?

韩信生于平民,却少有的拥有了仁慈之心。史记记载,他在衣锦还乡后,对少时封给他胯下之辱的恶少为中尉,赐给当年给他饭吃的洗衣大娘千金,甚至给怠慢他的亭长也赏赐百钱。

但是,这些都是对于底层人民,无论你怎么做都无关大雅。一旦涉及到了政治时,韩信就显得极为幼稚了,甚至可以说愚昧。

刘邦派遣韩信前去伐齐的同时,同时也派去了说客郦食其前去游说。结果,郦食其先于韩信大军到达之前,便说服齐王归顺。可韩信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继续东向进攻齐国,导致了郦食其被活烹。此乃其一,争功之心昭然若揭。

郦食其被杀,韩信尚可推脱责任,说是受旁人蛊惑。可是等到韩信尽平齐地的时候,他派人前往刘邦处,要求刘邦风他为齐王。这时候的刘邦正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以至于刘邦大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虽然这么说,陷于被动地位的刘邦也不得不满足韩信的要求,封他为齐王。满足要求后,韩信才引兵前去救援。此乃其二,欲壑难填。

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占据黄河以北地区,拥有强大武装的他早已没有了退路。无论是投靠项羽或者刘邦,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可是当局者迷。当项羽劝说他三分天下时,他竟以“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甚至蒯通警告他:"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时,韩信仍然执拗地认为“汉終不夺我齐”。此乃其三,迂腐至极。

汉王朝建立之后,韩信的所作所为更幼稚到无语。最大的敌人项羽被消灭之后,刘邦就立刻夺去了韩信的军队。这时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已经大概知道刘邦的意图了,所以张良醉心于养身挂印而去,而萧何则战战兢兢明哲保身。韩信在做什么呢?他在与别人避之不及的项羽旧臣钟离昧纠缠不清,钟离昧无奈自杀后,刘邦仍然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警告了,可韩信却没有以此为戒,反倒再次与陈豨密谋造反,却被吕后先下手为强杀掉了。此乃其四,不知进退。

四次的错误决定,无论哪次,只要他做了正确的决定,就会避免被杀的命运。可是无论他无论避过了哪次错误,他就不再是那个真实的韩信了。


小学究


韩信,开国元勋,功高盖世。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韩信对刘邦可以说有开国大恩。这么大功劳的韩信为什么被皇权杀害呢?

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无非是功高震主,权力过大,军事才能过强。未免让皇家担心。大局稳定后免除后患。保自己的江山稳固。

韩信被杀的罪名是谋反,如果韩信真心谋反,以他的军事才能,哪会落的如此下场。

韩信是军事家,谋略家,兵家‘四圣‘之一,被奉为“兵仙“神帅””。他有这样的军事才能,无疑也是朝廷的最危险人物。是大局稳定后朝廷的心中大患。那么韩信的死,就不难理解,。

至于其谋反之罪行,只不过是吕后等人欲杀韩信的借口而己。

当然,韩明军事才能突出,而为臣之道就略显一般,做事难免有不当之处。让皇家猜忌或极不放心。

不管韩信有无真心谋反,做为功高震主的将颂。他的军事才能,让皇家极不放心。当取的政权后,此才不可留,会终下杀手。当然韩信的死就成为必然的,。





说史归真


韩信史称“兵仙”,他的一生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带兵以“多多益善”闻名,战场上屡次出奇制胜,是我国历史上神将的代名词,智慧和狡黠的化身。

但是韩信也是另一个成语的代名词,这个成语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97年,韩信被萧何所骗,孤身前往长安,最终被刘邦皇后吕雉所杀。韩信临死之前的遗言是:后悔不停蒯通之言,如今居然死在女人手中。蒯通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但是韩信没有听从,带着无限的遗憾,历史上最耀眼的军事天才,就这样死掉了,享年35岁。

然而,韩信毕竟是西汉开国的大功臣,虽然韩信死时,异姓诸侯王已经完全剿灭,韩信的死并不会激发谁造反。但韩信毕竟在刘邦危难时选择了支持他,韩信被诛杀后,历史骂名刘、吕二人难逃;更何况原本韩信长期带兵,经营齐国,齐国大夫实力仍然强劲,项羽的封地鲁国也怀念他,因此汉室杀韩信必须要有足够充分的理由。

这个时候,吕后拿出了“高祖杜撰斩白蛇”的技巧,给韩信列出了五大理由:

1、韩信杀生父剥皮,九里山葬活母。讲的是韩信确实很聪明,原因他是父亲是个猴子,与大家闺秀的韩家大小姐私通,韩信长大后知道此事,为了维护名声,杀猴剥皮;而韩信听说九里山风水很好,祖先埋葬此地之后后代封侯拜相,于是韩信就把母亲活埋在九里山。演义传说中称,韩信因此折寿8年。这个故事,明显胡说八道。

2、韩信追击项羽,问路樵夫。樵夫把项羽行踪透露给韩信,而韩信却反手给了樵夫一剑,将其杀害。民间流传,因为这件事情,韩信又折寿8年。以韩信的带兵风格,这个事他倒是有可能做出来的。不过韩信统兵数万,万一行踪恨得被项羽所知,最后设下伏击,几万人的命不也要葬送?如果做了将军的技巧,而被天谴,古往今来还会有名将吗?

3、韩信在垓下布下天罗地网,对项羽十面埋伏,刘邦考虑到曾经与项羽结拜为兄弟,希望韩信留下一条出口,让项羽逃跑,但是韩信心狠手辣,逼死了千古英雄项羽。韩信因此折寿8年,实话说,小编认为韩信这件事做没做过不知道,但刘邦劝说韩信放过项羽,这明显不可能。

4、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树上有蚂蚁组成了五个字“项羽死于此”,自认天命难违,拔剑自刎。而这五个字实际上是韩信提前用蜂蜜写好了字,然后蚂蚁马上去组成的。韩信因此折寿8年。

5、韩信幼年时,看到小孩子们玩核桃,他非常想吃,但家里穷又买不起核桃,只能骗小孩把核桃放到石磨的洞里,结果洞口太小,核桃进了洞里就拿不出来了,孩子们哭着回家了。韩信到了一瓢水,核桃浮上来,砸着吃掉。小小年纪如此狡诈,因而折寿8年。小孩子顽皮的事情,居然要让他折寿,如此,应该折寿的是所谓的天吧。

这就是韩信死后的故事,因为泄露了太多的天机,所以折寿8年。本来应该活75岁,结果35岁就死了,吕后只不过替天行道。想来韩信遗言确实有道理,早点造反,何至于身败名裂。古人以为后人可欺,而这样的故事又有谁会相信呢?


和谐252711846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这是挂在淮阴候韩信墓前祠堂的一幅楹联。短短十个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中的知己,当为萧何。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死,有萧何欲自保遂成帮凶之嫌。

而存亡两妇人中,一是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另一个自然是蛇蝎美人吕雉。然而我个人以为,这妇人二字应作妇人之仁来讲,就是说有妇人之仁的两个人其实存在着同生死,共存亡的关系。

这两个人就是韩信与项羽。韩信因项羽生而生,因项羽死而死,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所决定的。他们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都有妇人之仁。而韓信最大的悲哀,是他看出了项羽身上的妇人之仁,却看不到自已,最后导致他直接命丧于悬钟密室之中。



没落贵族子弟的通病。

项羽没落贵族子弟的身份,早己坐实,想来己无疑意。唯有韓信的身份未见于《史记》,但传说他和张良一样,都是韓国没落的贵族子弟,可信度应该还是有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淮阴候列传》中,开篇即言:

淮阴候韓信耆,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这个始字,当为开始,那么(始为布衣时)就应该作(才开始成为平民百姓之时)讲。既然是开始,那么他开始之前的身份又是什么呢?反正不会是平民百姓。

其次,他如果一生下来就是平民百姓,那么最起码的谋生方式他都不会,他是如何生存下来来。我们只能这样理解,劳力之事他不是不会,而是不屑为之,他还想保留一点先秦贵族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最后,我们从肉屠的话里得知,韓信身上是佩有刀剑的。而佩剑是先秦贵族子弟才有的权利和荣誉,普通的老百姓不是想学就学得来的。这也是那位肉屠之所以要挑衅他的原因。

既然同为没落的先秦贵族子弟,他们就有着那个时代先秦贵族子弟的通病,那就是以高贵的身份,兼怀高尚的情操,去做合乎他们道德标准的事情。

于是,在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以致于最终被刘邦所乘,逼刎于乌江边上。而韓信被刘邦两夺兵权,却始终相信刘邦对他的承诺,答应他夺得天下之后,绝不秋后算帐,允其(五不死)。

何谓(五不死),就是没有擒缚他的绳索,没有斩杀他的快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

韩信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刘邦,当然是打错了算盘。事实上韓信自从跟随刘邦之后,他只有一个生的机会,除此之外,全是死路。

这个机会出现于何时呢?



项羽死则韩信死。

其实临死之前,韩信终于明白过来,才会说: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是非天哉。

当时蒯通献计,正是韓信自封齐王,手握重兵之时。那么蒯通之计又是何物呢?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其实就是先期版的《隆中对》。说直白一点,就是项羽生则韓信生,项羽死则韓信死。如果韩信据齐而三分天下,这是他唯一能够活着的机会。

一旦项羽被杀,天下一统。那么你韩信纵无篡夺天下之心,却有篡夺天下的能力,你叫我刘邦又怎能安心。

也许韩信会说,我当年之所以不背叛你是念在你对我有知遇之恩,对我有推食赠衣之情。那么到了今日,你就不念及我为你打拚天下所建立的赫赫战功吗?做人可没你这样的。

这只是韩信自己的一厢情愿,你以一个贵族子弟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一个市井无赖出身的枭雄,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何况这个无赖大难来时连自己的儿女都可以不顾,你还和他讲道德,那只能说你患昧。



然而,在韓信死的这个问题上,刘邦还是信守了自己承诺的。

由萧何出面将韓信骗入悬钟密室。可谓是未用擒缚之绳。

韓信头上,就是巨钟高悬,可谓是不见天日。

韩信脚下,便是红毯铺地,可谓是不见黄土。

韩信眼前,更无君王,君王远在千里平乱,唯有吕后与他冷眼相对。

当一把竹剑剌入他的胸膛之时,他才明白,他能算尽天下,却永远算不到人心。


煮茶道史


项羽死后,刘邦趁机夺取韩信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以便就近控制,移都下邳。

刘邦欲捉拿锺离昧,但锺离昧素与韩信交好,于是锺离昧逃到楚国。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人知道。”“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刘邦回答:“不见得。”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大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 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

有一段野史称,刘邦一开始是已经御驾亲征韩信,因为生病,出征路上只能躺在轒辒车中,张良追了出去,告诉刘邦,如果英布与韩信联合造反,刘邦可能要死在战场上了,刘邦才打消念头[18]。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19]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20]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韩信在被刘邦软禁期间,最多的时间便是与张良整理很多的兵家书籍,总共整理出来一百八十二家,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而刘邦也常来陪韩信聊天,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汉高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刘邦率兵前去平乱。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声称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于长乐宫以五刑处死(“先黥、劓,斩左右趾,笞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罪詈诅者,又先断舌”),并株连三族。韩信自感未曾负君却落此下场,叹曰:“当初不曾听蒯彻之言,今日才会被人算计。”后世人称“生死一知己(萧何),存亡二妇人(漂母、吕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平定陈豨,班师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既庆幸消除威胁,也为韩信的死感到惋惜。刘邦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彻之言。于是刘邦下令逮捕蒯彻。蒯彻承认自己曾教韩信反叛刘邦,但辩称“秦末群雄并起,有能者就可得天下,当时自己追随韩信,自然就会为他出谋献策,劝他自立,不会为刘邦设想;而且群雄中如刘邦般争天下者甚众,岂能尽杀”。刘邦感其言之有理,遂赦免之。


历史在记录


老爹的看法:

韩信之所以,最后会被秘密处死,原因有:项羽灭亡后,威胁刘邦统治地位的就是异性王,刘邦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异性王的问题,齐王韩信就是其中之一;韩信战功赫赫,军事指挥才能过人,受到刘邦的猜忌,担心韩信会谋反;韩信最后真的被逼造反了。

所以,韩信最后才会被杀。

造成韩信被杀的三个原因

首先,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堪称汉军第一。

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汉军中位列第一,如果造反,刘邦身边的将领,恐怕没有人能够平定叛乱,制服韩信。关于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不用过多的证明。基本上,刘邦的大半个天下,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其次,韩信身为异性王之一,一直是统一天下后,刘邦心中的担忧。

异性王的封地,完全独立自治,不听从西汉朝廷的节制,等于是国中国,这是刘邦所不允许的。起初,分封异性王是为了联合诸侯的力量,消灭项羽。现在,已经统一天下了,异性王的存在,就会影响到刘邦的统治地位。所以,刘邦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异性王。

最后,韩信的遭遇,把他逼反了。

韩信一开始,就被封为齐王,虽然刘邦不情愿,但还是封了。等到天下大势,已成定局,项羽已经大势已去,刘邦就借机削弱了韩信的军权,裁减了韩信的军队数量。

韩信也从一开始的齐王,降为楚王,最后贬为淮阴侯。总之,韩信手中的权力是越来越小,封地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小。就是这样,刘邦都还不放心韩信。让他住在长安,在自己的身边,时刻监视他。经历了这么多的韩信,趁着刘邦去平定叛乱的时候,想要造反。结果被萧何诱骗到宫中,秘密处死。

韩信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结局?

学学张良,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张良什么都不要,孤身隐退。因为张良深知刘邦的性格,尽早的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是因为这样,张良反而深受刘邦和吕后的看重,每次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去请教张良。

退一步说,如果韩信能够放弃那些名利,也不至于,最后被逼谋反。

老爹有话说:我是老爹,一个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普通人。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老爹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你解答。


老爹有话说


今天我们来聊聊韩信被杀的原因。

韩信被杀的原因,古往今来的人们多归咎于刘邦等人的猜忌残忍,而很少从自身上考察。

公元197年,韩信被吕后、萧何斩于长乐宫悬鈡之室。韩信被杀,固然有刘邦等人猜忌残忍的因素,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促成。韩信被杀,就其自身来讲,确也有致死之因。

首先是政治思想的模糊。当韩信破赵定齐后,兵威大振,占据了魏、代、燕、赵、齐、鲁大片地区,其势力已在刘邦、项羽之上,这时有人劝他脱离刘邦,独树一帜,但他感于刘邦的小恩小惠没有答应。有人据此证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其被杀的冤屈。但我们认为,纵后、观韩信的一生,不能说他对刘邦是忠心耿耿的。此时他没有脱离刘邦,表面上是对刘邦的“忠”,实际上是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心理准备的表现。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假设,如果韩信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有一个明确远大的政治思想,对刘邦有个清醒的认识,此时脱离刘邦,独树一帜,由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那以后被杀的还会是韩信吗?由于韩信没有远大的政治思想,没有统一天下的气魄和胆量,对政治目标始终茫然,抓不住于己有利的众多机会,甘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刘邦,致使他在刘邦的矛盾冲突中处处被动,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被杀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是位置关系的混乱。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不同于“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的萧何,也不同于“运筹策帷帐之中”,只为刘邦出谋划策,不掌兵权的张良,更不同于“初从高祖起丰”,又有裙带关系的樊哙。他与刘邦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而是互相利用。刘邦要用韩信的是军事才能,韩信要用刘邦的是势力;一旦双方无利可用,就可能出现兔尽狗烹的结局。韩信对自己与刘邦的这种关系认识不清,总认为刘邦真地信任他,重用他,致使对一些事情处理失当,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再次是性格心理的高傲。人生在世,绝不可能与世绝隔,必然要同周围的人接触往来。既然人与人的交往不可避免,自然应该讲求处世的技巧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故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提倡谦和,反对高傲自满。韩信确有军事才能,萧何称他是“国士无双”。刘邦看重他,诸将佩服他,他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团结诸侯,处理好各种关系。但他都不懂这些,他仗着自己的才能,高傲自满,看不起别人。由于韩信性格性格心理极为高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使刘邦“畏恶其能”,使同僚敬而远之,把自己搞的十分孤立。在刘邦要逮捕他时,竟无一人为其讲请。

韩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军事将领,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却被刘邦等人杀害。由于人们常有同情弱小者、失败者的心理,在韩信被杀的原因上,往往着眼于刘邦等人身上,在韩信自身上寻找的少。本文从韩信自身上探讨一下被杀的原因,或许对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能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当年的你


韩信为何被杀!本来我是打算以此题,写一篇文章的那么现在我就简明扼要的表达一番我的观点。

功高震主者,未必一定被杀.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做出正确的判定。看韩信的一生你就会知道,他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就没明白三件事。

一:谋反是不需要证据的,只要你拥有谋反的能力。

二:君主杀功臣,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关乎江山社稷。

三:不管在什么时候,冒犯君主都是臣子的大忌。

如果韩信能明白这三点,哪怕只明白其中一点,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龙城飞将度阴山


韩信被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打仗太厉害了,至于谋反什么的,可以说韩信一直有这个心思,但从来没有过实际行动。

他手里握着十几万大军的时候没有造反自立,被贬成一个小小的淮阴侯,手上一没兵二没钱,跟陈狶俩人一合计就反了?陈狶手上有军队,真的反了也是陈狶当皇帝(“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何苦从刘邦的臣子变成陈狶的臣子呢?

韩信虽然在做人上比较优柔寡断,但是打起仗来对于战局以及敌我的判断,从来都没有失误过,他之前就已经被刘邦猜忌了,从楚王贬成淮阴侯,又能在长安能拉出什么人马响应陈狶。所以《史记》关于韩信伙同陈狶谋反的事,我觉得很经不起推敲,甚至陈狶这个人的记载都被官方给抹去了,所以这一造反事件很有可能又是刘邦自导自演,逼反开国功臣的一个案例,至少在这件事上韩信不会这么傻,在最不恰当的机会起兵造反。

我们通过《淮阴侯列传》可以得知,韩信最好的机会是在当上齐王之后,楚汉相持阶段。当时项羽都被韩信吓到了,“项王恐”三个字,只有韩信能做到,那个时候项羽派人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几次以各种角度分析自立一国的好处,和鸟尽弓藏的危害,劝谏韩信自立,但韩信犹豫再三,并没有这样做。注意,韩信确实犹豫过,只不过最终仍对刘邦抱有幻想,此外韩信最大的野心也就是当个王,他已经安于现状了。这次是韩信造反的最好时机,可以说,这时候的韩信决定了天下大势的走向。

再之后,项羽被击败,刘邦再次“袭夺”韩信的军队(之前在赵地有过一次,所以说刘邦始终对韩信抱有戒心,这样的人,不知道韩信怎么就会对他有幻想?),韩信从掌兵十几万的齐王,被改封在了家乡楚地当楚王,当然兵权基本被削夺干净了。就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借着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的由头,假装巡游云梦泽,以此趁机擒拿韩信。韩信都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信欲发兵反”,但还是没反,对刘邦近乎天真的信任,使得他束手就擒,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这次虽然也算不上什么起兵的好时机,但至少他还能领兵在外,自成一国,以他领兵作战积累的威信,以及本身天才般的指挥才能,虽然实力对比上是以卵击石,但如果能拉上一两个诸侯王盟友,未必就一定输给了刘邦。

以上两次机会,可以三分天下的时候韩信没反,明知道刘邦要对他不利的情况,韩信也没有反。然后手里一点实力都没有,反了也是给陈狶做嫁衣的情况下,韩信反了?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所以,韩信被杀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他太能打仗了,刘邦就是要消灭这些有实力的异姓王,刘邦前后封了八个异姓王(燕王封了两次,臧荼和卢綰),其中七个异姓王,皆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独吴芮及其子孙世袭的长沙王善始善终,成为其后仅存的异姓王(历五代因无嗣而止)。当然刘邦对吴芮也不放心,只不过吴芮和张良是好友,在张良给他谋划的韬晦之策下,才得以保存。这些异姓王难道都是天生的阴谋家造反者吗?很显然,大部分是被刘邦逼反的,甚至本来没反被刘邦栽赃说成了造反。而韩信就是其中必杀之一。


大黄扯点历史


韩信被杀的原因,就是能力太强,无敌于天下。

韩信和项羽是刘邦不可战胜的军神,韩信尤其是强于项羽的存在,是天下第一等的战神存在,是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刘邦内心深处最害怕的敌人。

刘邦一生和项羽的交战中,没有盈过一次。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彭城之战,被项羽领三万骑兵杀得溃不成军。若没有韩信的提前布防,彭城之战就是刘邦的死期。

在韩信的扶持下,刘邦终于在垓下逼死项羽。天下初定,韩信就成了刘邦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恹。所以说,项羽一死,韩信也到了刘邦必须除掉的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