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人當中有:佤族人

我在雲南期間,結識了幾位佤族朋友,通過與他們相處時瞭解的,並參閱一些有關資料。知道了一點佤族的知識,現分享與你。

一、基本情況

過去不同地區的佤族有著不同的自稱。大致情況是這樣的,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自稱“佤”;耿馬、雙江、滄源、瀾滄的佤族自稱“巴饒”或“布饒”;西盟、孟連的佤族自稱“阿佤(kǎ)”、“阿佤萊”和“勒佤”。漢族、傣族、拉祜族對佤族的稱呼也有不同。對鎮康、永德一帶的佤族,傣族稱“拉”,漢族稱“本人”。對其他地區的佤族,漢族、傣族、拉祜族統稱為“阿佤”或“佧佤”。佧佤又有大、小佧佤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的佤族;小佧佤指滄源、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地的佤族。“佧”為傣語,是奴隸的意思,稱“佧佤”含有貶意和侮辱性。新中國政府成立以後,根據大多數人民的意願,確定稱為佤族。

二、語言文字

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三、分佈

佤族是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shàn)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四、曆法

佤族創造了簡單的歷法,每年有12個月,首月以某種自然現象為標誌。根據每個月的氣候和其他條件,安排生產、宗教和其他活動。

五、服裝服飾

佤族的服飾各地不同,西盟佤族傳統的男子服裝,是無領短上衣,褲子短而肥大,用黑色或紅色的布纏頭,青年男子頸部多以竹圈或藤圈為飾。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下圍直筒摺裙,頭戴銀箍或篾箍,以銀項圈和多串料珠為胸飾,腰部和頸部戴若干藤圈,還喜歡戴多個銀鐲和大耳環。滄源佤族的男子服裝,是圓領對襟上衣,褲子短而肥大,用黑色或紅色的布纏頭。女子以長髮為美,戴銀或鋁製的耳飾和項圈,穿圓領窄袖右衽開襟短衣,胸飾有銀泡數排,下穿直筒長裙,有多種花紋。

六、節日

新火節是佤族的年節,充滿了"辭舊迎新"的色彩。每年農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神山用"鑽木取火"的方式取新火種,並帶到長者家中燃成大火,各家各戶再將新火取回使用。在佤族看來,新火節是災難、飢餓、疾病的結束,是吉祥、溫飽、健康的開始。

播種節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前後舉行。播種之前,頭人先要召集村寨的長者殺雞看卦,擇定吉日並祭祀谷魂後,各家各戶便開始到田地播種。夜晚,大家圍著火塘吃飯、喝水酒,接著到廣場唱歌對調,祈禱風調雨順,家家豐收。

新米節在每年農曆八月中旬舉行。當穀物開始成熟時,節日這天,由各家各戶到田地裡採摘少許穀穗,統一到主辦節日的頭人家,然後就殺雞、宰豬、過濾水酒,煮糯米飯,飯熟後,頭人念祝辭,看雞卦,大家開始吃飯、喝水酒,共慶豐收。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齊集廣場,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耿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節,滄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貢象節等。

七、民居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巔,房子隨山勢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一個村寨的規模,大者上百戶,小則十幾戶,一般在百戶上下。主要有竹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種。從建築樣式上說,主要有“幹欄式”樓房和“四壁落地房”兩種。滄源、西盟、孟連、瀾滄、雙江的佤族以竹木結構為主,為“幹欄式”建築,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無遮擋,用作畜廄或堆放農具雜物。大的頭人和有錢的人可以建“大房子”,其標誌是在房上設特別的木刻,牆上掛有象徵富有的帶犄角的牛頭骨,形式和陳設則和普通住房相同。室內有主、客、鬼三個火塘,主火塘供煮飯用。鎮康、永德的佤族,其住宅多為使用土坯、磚、瓦修建的四壁落地房,也分兩層,上層住人,下層放農具雜物。

八、“好吃的”

佤族以稻穀(大米)為主食,也食用小紅米、玉米、豆類。肉類以家養的禽畜為主,有牛、雞、豬等,農閒時獵取野豬、麂子、九節狸、野雞、鳥類等食用。蔬菜品種眾多,有竹筍、青菜、黃瓜、冬瓜、辣椒和野菜等。佤族的飲食比較簡單,普遍食用爛飯,一般日食2餐或3餐。過去,佤族在吃飯時大都用手抓食,現在都用筷子和勺。佤族喜歡喝酒,將小紅米煮熟拌入酒藥發酵,約半個月後將其放在竹筒內摻入冷水,即成水酒。佤族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佤族還喜歡飲苦茶、吸草煙和嚼檳榔。

九、民間文學

佤族文學屬於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童話、寓言、諺語等等。佤族人民通過各種文學樣式,展示了佤族的審美觀念、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司崗裡》神話傳說,是佤族人民家喻戶曉的口頭文學,內容包括天地的形成、動植物的產生、人類的起源和民族產生、語言由來等。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