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興起“冷宴”風氣,以前人不到,現在禮也不到了,農民咋想的?

新大風歌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大事小情總會通過擺酒席的方式來解決。大到婚喪嫁娶,老人做壽小孩抓周,搬進新房等等,甚至有些人家母豬下崽也要辦一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來慶賀一番。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酒席和人情往來已經成為壓在農民心頭最大的一個負擔。

在幾十年前,農村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富裕,大家都比較窮,所以辦酒席的風氣並不是特別盛行,除了一些大的方面不會把小的事情上不會去操辦。但是到了近10多年來,農村地區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有一些人就開始想著法子通過辦酒席來掙錢,這就導致很多農民非常頭痛,但又無可奈何。再加上很多農民外出打工,所以往往出現人不到禮到的情況。因為實在是抽不開身來參加名目繁多的宴席。


而現在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就是人不到禮也不到,很多農民不再參加一些小的宴席。這就稱之為農村冷席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第一,農民收入來源有限,過重的人情往來成為沉重負擔

現在農民在家裡種地掙不到錢,大部分人外出打工,而一年下來也就掙幾萬塊錢,再加上各種生活開銷,其實根本存不下來錢。但是現在一個家庭正常的人情開銷,一年就要1~3萬。像我們家裡,今年到現在為止,已經送出去了2萬多塊錢的人情。這裡面既有親戚朋友結婚,也有孩子考大學,還有一些很小的事情。但人家邀請去參加酒席之後,父親說不去又不合適,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往往要送上紅包。

但是有一些人,因為長期在外地打工,本人不在老家,所以有些宴席他們就不會回來參加,現在甚至也不會讓人代為轉送紅包。因為確實有很多練習,真的是沒有必要去參加,或者說完全是一種為了擺酒席而擺酒席。這種負擔壓在農民的心頭已經非常沉重了,確實應該進行改革或者管制。


第二,人口遷徙流動,導致人情越來越淡漠

在現代社會可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人口流動最為頻繁,也是最為容易的社會。大量的農民工外出分佈在全國各地打工。還有一些農村人舉家遷到了外面的城市,甚至外省和外國。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流動,造成了傳統農村群居結構的分散。現在農村裡面常住的人口可能不到過去一半,大部分人特別是年輕力壯的勞動力,都在外面打工。

家裡面只剩一些老人孩子和婦女,而農村人在農村老家操辦宴席的時候,如果親戚朋友舉家在外地生活定居或者是工作的話,可能就沒有時間回來。長此以往之下,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都比以前更少,人情也越來越淡薄。所以現在很多親戚之間的宴席也越來越少人參加,從而出現了一些冷席的現象。


總體而言,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快,人群也逐漸地變得更加淡薄,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也不像原來那麼親密。再加上很多人的確被人情往來壓的不堪重負,所以有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酒席就會選擇不去參加,這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

對於現在農村出現的人不到禮也不到的冷習現象,你怎麼看呢?你們當地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想法和觀點。


止茶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農村裡面的社會性問題,最近也是感觸頗深,所以在這裡給大家回答一下,說一說我們農村青年對於這種現象內心的看法。

農村近兩年所興起“冷宴”風氣,說白了就是不去吃酒席,尤其是農村裡面的紅喜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呢?

1、現在隨禮那個高啊!就拿我們村子來說,從我小時候的5元、10元、20元,到現在的50元、100元,這還只是一個同村的村民所要“隨的份子錢”,導致現在連禮也不隨了,理都不理,愛咋咋地;

2、農村裡面紅喜事隨禮更狠,說實話,最近這兩年同學朋友結婚的有很多,那麼說句實話,您結婚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的關係有那麼好嗎?咱們以後的生活有關係嗎?我隨不隨禮都影響不了您的心情?但是我隨禮影響我的心情,覺得很沒有必要。所以我的同學結婚,您結您的,與我沒有關係,看著您在朋友圈裡面發的婚禮邀請的H5,與我無關。

同理,村子裡面的發小結婚也和我沒有關係,這兩年結婚的很多,禮都隨不過來了,家人還問我呢,我說照最少了給,別管面子不面子的問題。

3、說實話,題目當中的現象說明咱們農民朋友把這個“面子給放下了”,尤其是在紅喜事上面,結婚、嫁娶、滿月酒、進新宅這些常見的紅喜事,人們也都不愛參加了,沒意思。

4、我以後結婚,我也不叫什麼同學,我也不在朋友圈裡面發那些邀請的H5,感覺那是一種炫耀,自己結婚的事情,沒有必要搞得盡人皆知,只需要把男女雙方的親親戚朋友叫幾個,總共不要超過3至4桌子就可以了,更不會請什麼一整個村子的人,我結婚和他們有沒有關係,免得別人在背後說各種話。

5、農村裡面現在人是越來越少了,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子在村子裡面,自然去 酒席的人也很少,年輕人都在外面。

6、有的人說是農村裡面的人情味淡了,這點不假,其實城市裡面以前就出現了“冷宴”現象,現在是蔓延到農村裡面了,畢竟農村年輕一代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城市裡面幾乎差不多了。

7、農村裡面的人對於白喜事是很重視的,說白了就是去世的葬禮,這個必須有一定的“隆重”性,這也是一種正常的農村現象。

總結

農村“冷宴”的出現很正常,也很理性,當然人情味變淡了,(與其說人情味變淡了,還不如說農村裡面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變了),您結婚、買車、買房進新宅擺滿月酒和我有什麼關係呢?紅喜事要低調,白喜事要高調,這才是農村正確的傳統。咱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一直奉行的是“死者為大”,所以紅喜事儘量簡化,白喜事儘量辦的有傳統意味。


寧寧說的話


現在不光是農村有冷宴,就是城裡也已出現了冷宴的狀態。我家是東北伊春的,原來我們這個地方不管是辦喜事辦白事,大家都要張羅十幾桌,然後親朋好友就連一些平時只是有一些交往的人都會來湊熱鬧,隨禮份子。現在這些年可能是東北人口的流失,我們這裡但凡是年輕人或者有一些手藝的人,都會湧向外面的省份去打工掙錢,去做生意混口飯吃。所以說現在就是你告訴最要好的朋友,他在外地的話人家也不會回來,所以說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我們這個地方還真的就不辦什麼酒宴了。而且紅白喜事的時候也不再有那麼多的人,似乎人們對這裡份子已經淡忘了。我想因為這裡面有的人想的是我都不在這個地方混飯吃了,誰的禮將來也是白瞎。所以說,現在人們對待水裡的事情已經不是那麼看重了,所以說大家都有這種想法。也就漸漸地衝淡了人情往份兒的那種觀念。所以說這也就是農村出現的這種叫做冷宴的現象了。



伊春美食美客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村人,長話短說!農村以前是鄉鄰鄉親特別親,就算有好吃的隔著牆吆喝一聲,某誰家有困難遇到啥事都互幫互助,現在感覺不到親切感了!以前,誰家有喜事宴請村裡人拿了錢的幾乎都去吃,現在為啥很多掏了錢沒掏錢的不去了,每家每戶生活水平相當不錯誰還趕十里路幾十幾路去吃那幾口飯,都忙著工作掙錢,,家家戶戶大人孩子都忙得不可開交,是個人都知道沒有以前那種人情味道了!


祖國woaini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爺爺奶奶能帶著自己去吃喜宴了,因為小的時候家裡不像現在條件好了,以前因為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的,吃的也都是自家種的五穀雜糧,只有在喜宴的時候才能吃到那些大魚大肉,每次去吃都能吃的很飽,而且那個時候去吃喜宴的人幾乎都能坐滿,有的甚至還是都擠一起的,非常的熱鬧。為什麼現在農村卻興起“冷宴”風氣呢?

首先以前的農村都是在家務農,幾乎所有的農村人都是在家種地為生,大家的時間也都是比較充裕的,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將手頭上的農活先放一放,把其他事情做完了之後再來幹農活,沒有多大的時間約束。

現在的農村已經很少有人在家務農了,有的中年的都到工廠企業上班,年輕的更加不會去種地務農了,現在的農村年輕人文化知識也高,也都到大城市發展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了。到工廠企業上班可是有時間約束的,沒有去上班是要請假扣工資的,一般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不會請假。

現在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村的一些習俗也慢慢被淘汰了,再加上現在很多農村人都外出上班了,自然自己農村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宴席也不會在乎了,人都不去了,禮也自然不需要送。

以上是跟個人所答。


村裡的男青年


我老家農村,我們兩口子一直是認吃虧的,這麼多年一直的隨禮,兒子結婚時大辦了,桌席在當地就算很高檔了,莊禮賠錢,從前一天就開始吃,一大家子給一百,總算賬沒賠錢是因為我的孃家隨禮重,都是兩三千或者一萬,所以我孫女出生啥也沒辦,想著亂哄哄的不說,主要是不想跟有的人家是的就為了掙錢把桌席搞得很簡單,說實話吧,有的人是忒奸詐,為了捻財啥事兒都做,所以我們以前沒有來往的也儘量不添禮了。


俺不較真兒


有些農村地區,“冷宴”頻發,最主要是村裡出門在外工作的人多,有點“人走茶涼”的意思。 記得以前,村裡人家辦酒席,街坊四鄰都會來幫忙張羅。這種禮尚往來的鄉情,隨著滄海桑田的變遷,人們心中的“距離”越來越遠,慢慢變得有點陌生。


比如說我的發小,我們畢業以後,各奔前程,各自發展。出生在八零後的人,趕上了好的發展時機,都出門在外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那麼,我們同齡人,很多都定居在外,全國各地都有;有些親近的發小還會偶爾聯繫,更多的發小十多年不曾謀面,美好的記憶,停留在兒時的回憶之中。即便是偶爾見面,也不知從何談起,最多的談話都是曾經的美好。

那麼,這麼多出去的人,使得老村子失去了往昔,孩童的歡聲笑語。因為,好多八零後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跟隨父母在外地念書,怕留守老人看護不周,教育不好。如今,村裡培育我們成長的小學,已經空落落的沒有了孩童,成為村委會的辦公駐地。



這麼多出去的人,即便在村裡結婚,辦酒席,沒有太多的勞力幫忙張羅,也不是問題,可以請流動餐廳來包辦酒席。問題是村裡沒有多少人,沒有多少人來湊熱鬧。除了一些直系親屬,和一些親近的相鄰,歲數大的老人不願意來湊熱鬧,年輕的人大多數又不在家,以前辦二十桌酒席,現在辦十桌酒席就夠了。這就是所謂的“冷席”,沒有了往日那麼熱鬧的場景,即便是讓鬧新娘子,也沒有人去鬧騰了。

至於說人不到,禮也不到的問題,我不能苟同。為什麼這麼說呢?來了是情分,不來是本分。無論處於什麼原因,情分在的朋友,只要知道消息,人不來也會送禮祝賀,表示一點心歉意;那些沒有來往,已經沒有往昔情分的人,送禮不送禮,人來不來,又有多大的意思呢?我們辦酒席是為了辦事,又不是為了收禮金,用得著那麼計較嗎?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冀豫耕耘


我回答這個問題有點困難,我城市生長沒有發言權,但邀請我了可談點看法。過去農村是生產隊制度改革之後發生了變化,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快,無型中農村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我下鄉接受再教育時候誰家蓋房子大家都去幫工,我在農村時候就去過幫人家幹一天活,有的給點工分基本上都是白乾,我也幫過工因為我學點瓦工手藝,我的思想就是晩上那飩飯,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一般來說吃點大楂子飯(玉米粉碎粗點)燉煮的菜喝點一元糠夫酒。大家樂一樂房子蓋好了大家也觸了感情。現在年輕人進城農村留守的老人小孩,在外工作的人慢慢的也接觸到城裡人的思想,在加上常年在外感情有點沖淡,誰家蓋房都是找工程隊不需要幫工了。有錢人到城裡辦事買房所以人情越來越淡。我有一次和朋友去他們農村老家,他說我也幾年不回了,走了一會村裡就幾個人都是70多歲,房子基本沒有人住,說頭幾年過年還都回來,現在打工回來也不在這過年因都在城鎮買房了。人在走動長年不動確實沖淡一切。為什麼退休後也不願出門一個道理。隨著社會、經濟、人文的發展越來越嚴重。謝謝🙏


悠閒的蝸牛86777788


首先我作為農村土生土長的一員對待這個問題是最深有體會的以及最有發言權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只要是誰家有事情辦酒席比如像婚宴,那麼大家一定會提前到場等待,甚至有的人早早的就把隨禮的錢準備好了,在那個時候由於大家的家庭條件都不太富裕,因此基本上隨禮都在5元到10元不等,現在是隨著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因此現在隨禮一般都是100元到500元不等。

可是最近在我們就出現很多像問題當中提到的“冷宴席”的風氣,也就是說別人辦婚宴的時候不但人不到就連禮錢也不到,就像我們村上個月有一家結婚的,當時主家準備了16桌的酒席,可是到場的人只坐滿了7桌剩餘的9桌空無一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好了所以對於吃也沒有以前那麼饞了。

再一個現在村裡的很多人都去城裡打工了,有的離家近一點的可能會一年兩年回家一次,離的遠一些的甚至有的在城市裡掙到錢了,就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城裡,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老家誰家辦宴席的話,像這些人因為在外地也不知道,所以人也來不了禮錢也隨不了。


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想不來,也不是不想隨禮而是現在農村節的人幾乎都在外地,想必大家在農村也看到現在農村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安靜,在大街上根本看不到來來往往的人,所以這些才是最為根本的原因,畢竟在外地的農村人都是過年才回家。


紀錄鄉土


農村興起冷宴風氣,以前人不到,現在禮也不到了,這是怎麼回事?這是社會變遷,出現的一個正常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會有很多事和以前不一樣了。

其實這種現象很多年前就開始了,出現冷宴風氣,有的是人不到,錢不到,而有的是辦紅白喜事的主家不想再收禮了。

以前在農村隨禮的風俗太嚴重了,那時候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少,基本上都在本村活動。

一個村分成十幾個大隊,每個大隊可能有百十戶人家,如果這個大隊裡有一家要辦紅白喜事,那麼剩下的每家都要去隨禮,而且要派一個人去幫忙。


那個時候辦公事的人家真熱鬧,家裡都是人,幫忙的,來隨禮吃飯的,人來人往,比趕集人都多。

但是最近幾年,這種同村隨禮的越來越少了,我想了一下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 社會在發展,隨禮的錢越來越多,很多人感覺吃虧了。
在農村隨禮這件事上,往前推十幾年,那時候不管是結婚還是別的公事,隨禮的錢都很少,當然了,那時候物價也便宜。以前可能隨禮隨個五塊,十塊都有,50塊錢就算是很多了。

可是現在就算花一二百隨禮也覺得不是很多了。

比如說在我老家,我鄰居家的孩子在2010年的時候結婚,我爸當時花了50塊錢隨禮,可是前年的時候我結婚,我鄰居花了100,這已經是前年在農村鄰居間隨禮的最低標準了。


他就覺得很吃虧,覺得以前自己家孩子結婚我家才花50,現在他要花100還回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七八年間物價已經漲了很多,現在的100可能沒有以前的50塊錢值錢了。

  • 第二. 現在人們工作的地方都不一樣了,不是隻侷限在農村,有時候回來隨禮不方便就不再花錢了。
以前的時候基本上所有人都在農村生活。不管是你隨禮吃飯也罷,幫忙也罷,都很方便。

可是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已經很少了,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工作,工作日期間回老家隨禮可能不方便。

我以前一塊上小學的同學,現在還在農村的可能還有十來個,剩下的二三十人分佈到了全國各個地方,出省的,出國的都有,隔著千山萬水,你讓他們回來隨禮吃個飯,那是多不現實的事情。


  • 第三. 關係變淡了,大家都忙著工作,照顧各自的小家庭,有些比較遠的親戚也不走動了。
時代發展太快,每個人都像上了弦的鬧鐘一樣不停的在轉。平時有些空閒時間,都忙著陪陪家人孩子了,有一些關係不是很近的親戚朋友,慢慢的也就不太走動了。

總結

社會一直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不必苛求以前的一些風俗習慣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我想不管工作再忙,社會風俗如何變化,你身邊聯繫最緊密的家人和朋友是不會變的,有些可有可無的習慣就讓它隨風而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