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庙号只是“宗”,为何康熙反而能称“祖”?

瀑布冰封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虽然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早就建立了后金政权,但是创立清朝的还是皇太极,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皇太极在死后却没有被追封为祖,清朝有三祖,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皇帝顺治,圣祖仁皇帝康熙,在古代不同的谥号,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地位,祖指的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宗则是一个皇朝优秀的继承者,在汉唐时期,要想被供奉在祖庙里受后人祭拜,可是有条件的,必须得是生前有业绩的贤明之君,皇太极是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但是努尔哈赤死得比较突然,也没有留下遗言和什么遗嘱,就进入了瘫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努尔哈赤并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

其实努尔哈赤临终之前当时还有多尔衮,与皇太极争夺皇位,虽然当时的后宫嫔妃想让多尔衮继位,但是无奈其于皇族宗室们不同意,因为多尔衮还说国语年幼了,于是经过了多番斗争与推选,皇太极才登上了汗位,按照皇太极一生的功绩来说,的确非常值得后人尊敬与赞扬,也称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皇太极创立大清,改国号为清,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根据历史上其他有名的太宗皇帝,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他们获得皇位,大多数都没有通过正常的继承,比较著名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明太宗朱棣,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这些人获得皇位,大多数都是燃起战火,通过非正常手段得来的。

皇太极虽然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但是毕竟建立了清朝,立下了丰功伟绩,其实称为祖也是不过分的,但是祖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指的就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没有受过任何祖先的必应和帮助,全凭自己一人白手起家,从低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就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还有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这些人都不是继承了皇族的血统,而是依靠自己的本事争得了天下,但皇太极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努尔哈赤成为了太祖皇帝。

高祖,指的是建立了一个皇朝,但是他是在祖先的必应之下才创立的,或者是在他没有建立皇朝之前,祖先中有获得封号的,就比如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他的父亲就被分为了隋国公,类似于这种情况就被称为高祖皇帝,但其实历史上也有一些皇帝出生比较普通,但是为了给自己正名,硬是给祖宗辈的某一位套上一个封号,所以他死后就成了高祖皇帝,但显然皇太极也不符合这个要求,虽然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后经政权是一国之主,但是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并没有给努尔哈赤封号,所以皇太极也不能用高祖的庙号。

世祖,指的是一个皇朝,承上启下的帝王对这个朝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这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的皇帝就被称为世祖,就像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刘秀就是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又拿回了刘家天下,开启了汉朝新时代,才被称为了世祖皇帝,还有清世祖顺治皇帝,从东北入主中原,在顺治皇帝统治的时候迁移了首都,所以皇太极即使一身的丰功伟绩,战功赫赫但是却不符合任何一种能被封为祖的情况,而封为太宗皇帝,其实对于皇太极来说是一种认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在皇太极死后,清朝的皇位之争非常激烈,多尔衮对皇位一直都虎视眈眈的,再加上索尼和鳌拜等老臣,导致朝中鱼龙混杂,势力纷争非常严重,当时多尔衮给自己的理由就是,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皇太极皇位的继承一直存在疑问,于是这个时候为了证明皇太极继承地位的合法性,就给他追封谥号为太宗,证明了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正统继承人,他的地位继承的是非常合法的,所以他的亲生儿子才可以获得地位的继承权。

那为什么康熙又有资格能被称为祖呢?当时雍正的说法是,康熙虽然是一个守江山的皇帝,但是他一生东征北战,开疆扩土战功赫赫,对于清朝的功劳大的很所以完全有资格被追封为祖,康熙生前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虽然战功赫赫,但也并不是历史第一人,像他这样,平定内乱,南征北战,开疆扩土的皇帝,还有唐太宗,唐高宗,汉宣帝等等,其功绩也不逊色于康熙,所以雍正追封康熙为祖,还是有点过分夸大了的。而雍正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为了自己,如果将康熙皇帝立为祖皇帝,他借助康熙的功绩,给自己立了威风,不论谁敢反对立马就会遭受到集体攻击,所以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方便巩固雍正统治。


吴老师谈历史


“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反而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确实被拔高了

在一个朝代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开国皇帝和先祖可以称“祖”,其他的都叫“宗”,大多数情况开国皇帝叫“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因为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所以后世就将错就错)、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而在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叫“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汉代有两个祖,汉太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

明代有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元代有两个祖,元太祖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

清代更是出现了三个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

清朝的三祖并立确实是十分罕见的,其中庙号为清太宗的皇太极夹努尔哈赤、福临、玄烨这三人中间确实有些尴尬。我先列一下清朝前四个皇帝的庙号:

努尔哈赤-清太祖

皇太极-清太宗

福临-清世祖

玄烨-清圣祖

说实话,前三个皇帝的庙号都是符合规矩。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叫太祖是理所应当的。按照规矩,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就是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而受祖上荫庇,继承父辈基业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是在继承祖父辈的基础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尔哈赤本人也是个官N代,他祖上就是建州女真的酋长,但努尔哈赤和明朝对抗时主要还是凭借自己之力起兵,因此努尔哈赤叫太祖或高祖都说的过去。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之后就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这个也没有啥争议,并且太宗的庙号已经非常高了,历朝历代的第二位皇帝基本都是太宗,例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棣原本的庙号也是太宗,后来被嘉靖皇帝升为成祖),太宗的庙号丝毫没有贬低皇太极的意思。(皇太极)

至于第三位皇帝福临,按理说他的庙号也应该是“某某宗”,但是由于福临继位后清兵入住中原,使清国从一个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相当于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福临被尊为“世祖”。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临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世祖:汉世祖刘秀和元世祖忽必烈。这二位虽然都不是开国皇帝,但一个复兴了大汉,另一个则是征服了整个中国,建立了元朝,所以他两的庙号都是世祖。(福临)

但是康熙皇帝的庙号绝对是超规格了,按理说康熙作为清廷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虽然他功劳甚大,但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叫“祖”的,更何况是“圣祖”。

“圣祖”这个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的尊号,此后“圣祖”一直是给开国皇帝的先祖的,也就是说给老祖宗的。在康熙之前,只有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的庙号中使用过“圣”这个字,但耶律隆绪的庙号也不过是“圣宗”而已。

当然“清圣祖”这个庙号也不是康熙自己取得,所有的庙后和谥号都是在皇帝驾崩后,后人评价的,“清圣祖”是雍正皇帝加到他老爹康熙头上的。对于雍正的决定,真的没有啥好解释的,雍正皇帝思维清奇,他的很多决定都无法解释。

雍正给亲爹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庙号,看似对自己父亲感情至深,但是雍正死后却坚决不跟爸爸埋在一起,而是又单独起了个坟,也就是清西陵。

大家不要觉得清朝两个皇陵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紧挨着,清东陵和清西陵可一点都不挨着,其中清东陵在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保定易县,两地直线距离为210公里!如果走高速,基本上都要近四个小时才能到达。

中国历来都是奉行子随父葬的传统,如果不是发生迁都这样的事情,皇陵都应该是埋在一起的。按理说清朝入关之后就定都北京,没有再进行迁都,所以皇陵都应该埋在一个地方,但雍正就是这么任性,谁也拿它没办法。

(康熙一生英明,唯独在立储问题上弄得不清不楚,以至于今日人们对他的突然驾崩仍旧抱有争论,而在康熙死后,雍正违反常规,非要给老爹上一个“圣祖”的庙号)


其实在历史上任性的皇帝可不止雍正一个。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王朝刘宋也是出现过奇葩的庙号。例如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叫高祖,但第三位刘义隆的庙号竟然是太祖,这也是千古奇闻!

与康熙一样,刘义隆的庙号也是儿子刘骏给上的。刘骏作为刘义隆的第三子,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由于他大哥太子刘劭造反,弑杀了刘义隆,于是在外带兵的刘骏带兵杀回建康称帝。在当皇帝后,为了展现自己得位之正,刘骏就给刘义隆上庙号太祖。


千佛山车神



因为康熙的庙号有水分,而皇太极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先说说为什么是皇太极有开国之功,其实某种程度上看的话,清朝的开国皇帝的确是皇太极。因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其执政理念是“八家分权”,认为一家集权不是好事,所以努尔哈赤病逝之际,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指定,也就是留下四大贝勒当国的分权局面。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只是清朝的奠基人。

而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经过一年的权力斗争,成为后金大汗以后,开始了一系列中央集权,诸如模仿明制设六部等,并且降服蒙古诸部和朝鲜。

到了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并且称帝改元,所以以此来看,皇太极的确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皇太极的庙号为什么是太宗呢,因为他前有努尔哈赤这个奠基人,并且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他不能再称祖。更关键的是,皇太极于1643年猝死于清朝入关前夕,并没有带领清朝入关,使清朝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所以皇太极的地位有些尴尬,只能是太宗庙号。

其实努尔哈赤为什么被定义为清朝开国皇帝,并且享受了庙号“太祖”和谥号“高”的大一统开国皇帝待遇呢,是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使然。

努尔哈赤最初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

清朝在顺治帝时期开始入关,并且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顺治十八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当时的汉人吏部尚书孙廷铨提议“大行皇帝龙兴中土,混一六合,功业同于开创,宜谥为高皇帝”。这个谥号为“高”是开国皇帝才可以享受的谥号,意思是顺治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王朝,等同于开国皇帝,所以上谥号为“高”。

但满洲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这时候不同意了,坚持将顺治帝的谥号定为“章”。并且改努尔哈赤的谥号“武”为“高”,使努尔哈赤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鳌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因为鳌拜身为满洲大臣,以自身角度来看,认为清朝在关外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是当时正统,所以要将努尔哈赤的地位提高。

而以孙廷铨为首的汉人官员按照传统思维来看,清朝在关外时期明朝并没有亡国,是当时的正统所在。而后金(大清)当时只是割据政权,所以才提议顺治帝谥号为开国皇帝的“高”,但因为鳌拜出于政治斗争的决定,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庙号为圣祖

康熙被上庙号圣祖,是雍正坚持所为的。

在雍正继位后,关于康熙庙号问题,雍正是这样说的“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意思是康熙看似是守成之君,但功劳实则跟开创一个王朝没什么区别,所以称之为祖。

雍正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雍正继位之初,皇位极其不稳固,所以借此提高康熙的地位,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以达到稳固皇位的作用。

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很多事情一言而定之,全然不顾传统制度。

诸如说康熙的庙号为圣祖,就是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君权不高度集中的朝代,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中国的庙号制度。

文章开头说过开国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庙号,第二代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再往后,一般都是宗,不能称之为为祖了。

那么有没有不一般的情况呢,还真的有,不是开国皇帝可以称祖的,一般是世祖。

何为世祖呢?

字面意思就是世祖这个庙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

诸如汉世祖刘秀,在西汉灭亡短暂断代以后,再兴汉家江山,建立了东汉,所以庙号为世祖。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使所在政权由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所以才称之为“世祖”。

我们以这个规则来看,清朝承上启下的顺治帝已经是“世祖”庙号,雍正帝虽然说父亲康熙帝是实同于开创,但认真来说,康熙帝这一生虽然平三藩、收台湾、三征噶尔丹等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康熙帝只是大致在顺治时期的疆域上巩固皇权而已,何来开创呢?

很明显雍正是夸大了父亲康熙帝,康熙帝根本没有称祖的资格。

再对比一下汉武帝刘彻,大家看看汉初疆域,再看看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后的疆域,是大大的开疆拓土了一番。诸如将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统治过的西域开拓性的纳入进西汉疆域,由此奠定传统汉地的范围,可以说是真正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果呢,庙号只是“世宗”而已。

这么一看,雍正给康熙上的庙号“圣祖”可谓是水分很大。

当然这也不能怪雍正,因为中国封建王朝是越往后越是君权集中,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君权高度集中,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很多传统只能让步君权。

以庙号来解释这个君权越来越集中的历程来看,其实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像庙号的评定在最初是很严格的,西汉十二帝,仅仅有四帝有庙号而已。之后朝代虽然庙号使用混乱,但是还有一定底线。

到了唐朝君权相对来说集中一些以后,皇帝开始会享受了,之前皇帝的谥号,以西汉来说,比如说汉武帝谥号是“孝武”,字数何其之少。到了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对父亲唐太宗的谥号字数增加,由此形成后来皇帝谥号越加越多的情况。而庙号呢,之前有的皇帝都评不上的,到了唐朝开始,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到了明清时代,皇帝人人都有庙号不说,谥号都加到二十几个了。也就是随着君权的集中,庙号和谥号这种严格评定,是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是没有要求了。

正是在这种君权高度集中,传统不得不让步的背景下,明朝出了一个成祖,清朝出了一个圣祖。

只不过明朝还有点底线,是第二代皇帝(朱棣虽然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但按照代数来说属于第二代)皇帝朱棣的太宗庙号被嘉靖帝升为成祖庙号。

而清朝的康熙帝则是身为第四代皇帝成为“圣祖”,而且关键是“圣祖”这个庙号还不是一般的祖字庙号,像唐朝李氏皇族认老子为始祖,追封其为圣祖,宋朝则是追封财神爷赵公明为圣祖。

再看看清朝雍正给父亲康熙定“圣祖”庙号,简直是水分很大,不过没办法,当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社会,传统让步于皇权,出现这种事情,也是不足为奇的。


宋安之


各个朝代的开创者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位者为太宗。有德的继承者为宗,但也有例外。清朝就有三祖一宗。

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顺治庙号清世祖,康熙庙号清圣祖。奇怪的是大清的创立者皇太极庙号却是清太宗。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建立大清,但他是清的开创者,庙号太祖当之无愧。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庙号也称世祖,甚至他孙子康熙都称圣祖,让人觉得很奇怪!那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下,跟大家一起商榷!

1、顺治虽然是在多尔衮等大臣的扶持下建立了大清,但他是皇帝,大清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他是大清王朝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尽管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太多的功绩,但他庙号世祖是合情合理的。

2、康熙庙号圣祖,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我们从他的历史功绩来说,也不是说他完全不够格。康熙时期平定了葛尔丹叛乱,稳定了边境,他还收复了台湾,把台湾纳入了中国版图,重视汉族文人,编纂了《康熙字典》!他的治理时期是盛世。从这些功绩上说,他庙号清圣祖也算合理!

3、那我们来说说皇太极,皇太极是清的创立者,但他不是大清王朝的创立者,他在世的时候,明王朝才是正统朝廷,而且他没有等到大清王朝的建立就已经去世了,所以庙号为清太宗。

4、再说庙号都是在死后继位者追封的,所以说继位者怎么追封都可以。康熙怎么给顺治庙号那是康熙的事,雍正怎么给康熙庙号那是雍正的事,我想这些事情大臣应该很少去管的,顺治的时候,多尔衮是摄政王,没有给皇太极祖的庙号也很正常!



一本夏


中原王朝的皇帝去世后,后人会用庙号和谥号两种方式称呼他们,谥号是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和品德修养而评定的褒贬的称号,庙号是后代皇帝给庙中供奉的先皇取的一种名号。

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庙号,当时主要用于追尊对王朝有大功的先王,后来周朝没有继承,千年之后,一直到汉朝才重新使用庙号制度。

但是,庙号还并未普遍,汉代对于追尊庙号十分谨慎,许多皇帝因此没有庙号,“两汉”有庙号的皇帝一共才七位: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从三国开始,庙号逐渐流行起来,除了亡国之君或被推翻的君王,一般都会有庙号。

庙号的评判,有一套标准:祖有功而宗有德。通过皇帝的庙号,可以推论出其生前是否有作为;皇帝生前的作为,也会影响到身后的庙号。一般来说: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

清太宗是皇太极的庙号,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地定义了他的一生。

皇太极虽是清朝第一个称帝的君王,但严格意义上说,也只是站在在努尔哈赤的肩膀上披了一件龙袍,换了一个国号,他治理的大清相比后金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依旧是一个地方性政权。

说到底,大清的创始人还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只是发扬光大。给皇太极一个“太宗”的庙号,一点也没委屈他,毕竟李世民的庙号也就如此。

从南到北,从内到外,康熙把大清的江山重新打了一遍。

康熙登基时,大清已经定鼎中原,但他面对着许多问题,内有奸臣,外有叛乱,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康熙先是擒鳌拜,接着平定“三藩之乱”,然后收复台湾,还跟俄国老毛子干了一仗,最后还清除了噶尔丹。等到康熙去世,大清已经脱胎换骨。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的文治武功是看得见的,实打实的,比起太祖的开创之功要稍逊,但比皇太极确实高出一个层次。“圣祖”的庙号配康熙,可谓实至名归。

倒是顺治“清世祖”的庙号,有点注水的嫌疑。顺治的皇帝之位,原本就有运气成分。他当皇帝的时候,清军入关,接手了大明江山。这表面看,是顺治的功劳,其实完全是顺手牵羊,主要多尔衮的功劳。

顺治亲政后,与亲贵斗争失败,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少建树,只能拿去世的多尔衮开刀,再就是与董鄂妃风花雪月。作为皇帝,顺治没有一点雄才大略,更像是被皇帝耽搁的“情圣”。“世祖”的庙号,顺治当真不配。

庙号是封建礼法社会的产物,是帝王的专属称号,象征着皇帝的尊荣与功业。为帝王追尊庙号的大多都是自己的后代子孙,所以每个朝代前几位的皇帝,庙号还是比较尊贵的。


秋媚读史


“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是最初赐予“祖”或“宗”称号的标准。

汉时,汉朝自刘邦开始就严格遵守着这一标准,非开国皇帝不得用“祖”,非有德之君不得用“宗”。



如此,终两汉400余年的时间,29位皇帝只有7位获得庙号,其中太祖刘邦、世祖刘秀2位皇帝因开国之功,曰“祖”,剩余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显宗刘庄、肃宗刘炟等5位皇帝,因是有德之君,大功于大汉,曰“宗”。

想想看,连治理出“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未能获得谥号,而打出“强汉”之名的汉武帝刘彻,治理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汉宣帝刘询这等皇帝都只能是用“宗”,而不能用“祖”。可想而知,两汉对于给君主上“庙号”一事的谨慎。


所以如何按照两汉时的规矩来,以康熙的功绩,他虽然能获得谥号,但绝对不能用上“祖”的谥号,因为他非开国之君。而皇太极的“太宗”庙号倒是名副其实,并无夸大之处。那为何此时的康熙能以非开国之君的身份获得“圣祖”的谥号呢?

原因很简单,“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自三国魏开始,“祖”就开始被滥用了。

三国魏时,魏国六位皇帝,就有三位庙号全部用“祖”,即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如此一个不是大一统王朝的魏国就出现三位拥有“祖”的皇帝,“祖”焉能不泛滥。



同时也是从魏开始,“庙号”也开始泛滥。本来只有有功有德的皇帝才能获得“庙号”,可是自魏开始,无论是昏君,还是暴君,亦或庸君,他们都能获得一个“庙号”。此时连刘禅这等扶不起的阿斗都有“仁宗”的庙号。

如此,自魏开始,“庙号”成为了故去皇帝的标配,到了五代十六国时期,连后赵、前燕、后秦这等小的不能再小的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都能用上“祖”的庙号,后赵开国君主石勒庙号“高祖”、前燕开国君主慕容皝庙号“太祖”、后秦开国君主姚苌庙号“太祖”。



同时后秦这等小国总共就3位君主,但2位却都是用“祖”的庙号,除太祖姚苌外,就是所谓的高祖姚兴。从以上的事件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此时“祖”已经是烂大街的东西,只要是君主,加上不要脸点,谁都可以用“祖”。

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康熙能称“祖”了。首要的原因就是“祖”已经泛滥,连小国国王都能用祖,更何况是大一统王朝清朝的皇帝呢?



当然除了“祖”的泛滥,让康熙能够名正言顺的用“祖”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的儿子雍正不走寻常路。要知道,庙号其实就是新君给先君的,庙号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听从新君的,也就是说新君想给先君什么庙号,基本上这个先君的庙号就是什么。



而康熙能得到“圣祖”的庙号,很大程度是因为雍正,雍正认为康熙是“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所以就追他为“圣祖”。如此,正是因为雍正的“不要脸”,才让康熙有了“圣祖”的上等庙号。


澳古说历史


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祖宗”,从字面上看,“祖”的级别是大于“宗”的。而在封建王朝,祖,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开拓者,而宗则代表这个朝代优秀的继承者。

其实从三国时期开始,庙号便开始逐渐流行,一直延续到大清王朝,除了一些亡国之君外,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当然庙号的取得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古人云:祖有功,宗有德。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作为与身后的庙号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知道大清国的奠基人是努尔哈赤,虽然在他生前还没有建立清朝,但他也是打下大半个江山,为后期的满清进入中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因此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再说说他的儿子皇太极,虽有开国之功,但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带领清军入关,也就没能看到大清由分割政权从而成为统一政权。另外他的先父已经是太祖称号,总不能再效仿前人吧,所以只获了个太宗庙号。

当然庙号都是由后人定位的,康熙被称为圣祖皇帝,也曾遭到众人的非议,尽管康熙在位时囚鳌拜,平三藩,三灭葛尔丹,又收复台湾,其丰功伟绩也是有目共睹,完全配得上祖的庙号,但严格说来,有悖常理,可雍正爷偏偏背道而驰,坚持所立,并说了这么一段话: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意思就是说康熙帝看似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君王,实际上他与开国之君没多大区别,所以称为祖也是当之无愧。雍正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私人原因的,因为在他刚继位时,皇位还不稳定,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为之,可见他的城府之深。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清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统一王朝,皇帝更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很多事都是一锤定音,无需在乎他人的看法。 也正是在这种君权统一,传统低微的背景之下,清朝才能出一个圣祖皇帝。


陆弃


有功者为祖,有德者为宗。

确切的说,皇太极并不是开国皇帝,他只是把后金改名为大清而已。终其一生,也没能进了山海关。


(皇太极)

清朝真正的开国皇帝乃是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是清太祖。

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在继位以后,由于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多尔衮带兵入主中原。

顺治皇帝就有着开疆扩土之功,所以死后为清世祖。

顺治对于整个清朝来说,功劳也是很大的,虽然更多的功劳是由他的叔叔多尔衮立下的,但是他是皇上,自然会写到他的身上。

皇太极一生立志要进中原,可是到死都没能实现。但是皇太极也是一位明君,积极的改革派。在他的改革和统治下,大清迅速的强大起来。



再来说一下康熙为什么能够称为:清圣祖。

其实康熙驾崩以后,关于庙号也是愁坏了雍正,到底是“宗”还是“祖”,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按说基本上很少有一个朝代出现了三个庙号为“祖”的皇帝,前朝也只是两个。

那为什么雍正又把康熙的庙号定为清圣祖而不是清圣宗呢?

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康熙的功德。

因为康熙在位时间比较长,时间长了自然做的事情也就多了。不能整天无所事事在宫里斗蛐蛐吧,更何况康熙乃是一代明君。

康熙平三藩,平叛准葛尔,收台湾。这让整个清朝的地盘扩大了N倍。要知道,吴三桂都已经饮马长江了。

在康熙死后,雍正在歌颂父亲的功德时,认为康熙皇帝一生都在开疆扩土,理应属于开创皇帝,所以定下了:清圣祖为庙号。

在写康熙功德的时候,一块石碑已然写不下康熙的功德,首创用了两块石碑。

圣德神功碑洋洋洒洒几千字,歌颂康熙一生功德无量。

(康熙景陵)

雍正把康熙皇帝的庙号定为了:清圣祖。至此,清朝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三位庙号为“祖”的朝代。

守成者为“宗”,开创者为“祖”。

康熙能够称为“祖”,其中也不凡雍正想要歌颂父亲功德的意思在里面。为了权衡,把神功圣德碑的顺序巧妙的换了一下,写成圣德神功碑。

康熙以前的三朝都是,神功圣德碑。康熙以后都是圣德神功碑。


像少年啦飞驰97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康熙庙号“圣祖”这个称呼可不了得啊,仅仅从圣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来被称呼者的身份之尊贵。能力之强大,所以称之为圣祖,那一定是万古一帝一样的人物。

那么历史上有几个人被称之为“圣祖”呢?

第一个就是老子李耳。唐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给自己贴金,所以他们搬出了老子作为自己的祖先,而皇帝们都要给祖先庙号的啊,于是老子就被称为圣祖。

第二个叫郑买嗣。郑买嗣曾控制了南诏国,并建立了大长和国,(都是闻所未闻的小国)后来郑买嗣病逝,被后世尊为圣祖。这位做尽了坏事的家伙,也是圣祖,呵呵。

第三个是宋圣祖赵玄朗。作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也算是个名人。宋朝建立后,为了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就拿他当了祖先给了庙号。

第四个就是咱们的万古一帝了,可以对比的出,历史上凡是拿到圣祖庙号的人,要么是被人追认为祖宗,莫名其妙的塞了个圣祖的称呼,要么就是自吹自擂,做了不少坏事的家伙,而这位也称圣祖......有点讽刺啊。

满人对中原的文化和制度了解不通透所至

有人说,康熙称祖,是因为他的伟大,乃是千古一帝,而皇太极称宗,是因为顺应中原的制度,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归根结底是刚刚入关的满人还是对庙号这套东西不严谨,所以闹出了笑话。

皇太极说是接了努尔哈赤的班,算是第二位领头人,称为太宗,和宋太宗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皇太极以前的努尔哈赤未称帝,他建立的国家叫做后金汗国,他称大汗,皇太极继位后也是大汗,并不是皇帝,而皇太极在后期改后金为清,正式建国称帝,要说这个祖字,安在他身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康熙能称祖,据说是在经历了三任帝王后,康熙带领大清朝开天辟地,历史上的君王没有能和他相比的,所以给他定位祖并称圣祖。

其实这是后人的吹捧罢了,康熙的功绩其实也就那样,历朝帝王由白衣起兵,一统天下外拒强敌的多了,也没听说谁称之为圣的,所以这个圣也就成为了笑话,属于自我吹捧罢了。


关河南望


皇太极的庙号是“清太宗”。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聊过关于“祖”的问题。今天咱们来讨论一下“宗”。

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宗,则是这个皇朝优秀的继承者。

汉唐时代,这个“庙号”比较严肃,天子七庙,连祖带宗,要想被供奉在祖庙里供后人崇敬拜祭,那必须是要有业绩的,可不是谁想进就进了。

后来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就搞得不严肃,尽量吹捧,还搞血缘私亲,庙号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

“太宗”,这在“宗”里面是地位最尊崇的。它有几个意味:

1.首先是强调合法性。意思是他这皇位来得合理合法,坚决不容置疑。

2.其次是强调继承性。一般的来讲,是皇朝的第二个皇帝,是先帝志向和政策的完美继承者。

3.强调他的功业。除开基皇帝外,他是第二个具备入庙资格的有为君主。

咱们来说说历史上几个比较有名的“太宗”。

一、汉太宗文皇帝刘恒

他是开启了汉朝“文景之治”的伟大君王。但是,我们都知道,其实,汉文帝登上皇帝的宝座不是按照正常的规则进行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变故。


二、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应该叫“唐文帝”,最初谥号是“文”,后来又加谥成了“文武圣”、“文武大圣”,差点到水帘洞和孙悟空结成兄弟。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政通人和,国力蒸蒸日上。但我们都知道,唐太宗能登上帝位,也不是走的正常程序。

(中间有些五代十六国的就不说了)

三、宋太宗赵光义

他谥号一长串,真是垃圾。宋朝皇帝都这样,当然,后来的朝代也都这样搞,比较神经。

宋太宗当上皇帝的过程也不正常,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明确指定是他。

四、辽太宗耶律德光

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英明神武。辽太祖死后,述律皇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后来,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当了辽国皇帝。

他的继位也不是先帝指定的。

顺便说个小知识:耶律德光死后被制成了木乃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木乃伊。

五、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他叫完颜晟,他不是完颜阿骨打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

这个情况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样。

就在这位金太宗执政期间,灭了北宋,制造了“靖康之耻”。


六、明太宗朱棣

在开初,朱棣死后的庙号可不是“成祖”,而是“太宗”。他成为“成祖”是后来嘉靖皇帝搞“入庙之争”的结果。嘉靖想把亲爹的牌牌摆进祖庙,但位置不够了,于是就给朱棣升格为“成祖”,嘉靖的亲爹就以“宗”的身份进入祖庙,嘉靖就能给名正言顺地给他爹上坟烧纸了。

情况大家也都清楚,明太宗朱棣当上皇帝也不是走正常的程序,是燃起烽烟,流了血的。


七、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由于努尔哈赤突然病重,死前不能提笔,也不能言语,进入瘫痪状态,就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

努尔哈赤临死前,妃子阿巴亥在身边,阿巴亥想让自己的儿子多尔衮继位,但皇族们不同意,通过斗争和推选,皇太极就登上了汗位。

按照皇太极的功绩和能力,确实是一代雄主。他改国号为“清”,是事实上的清国开国皇帝。

通过对以上几位“太宗”皇帝的叙述,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获得皇位都不是正常的继承。

那么按道理,皇太极创立了大清,又有丰功伟绩,他称祖也应该理所当然嘛,但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祖,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太祖、高祖、世祖。

太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他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开基创业全靠自己俩肩膀扛一个脑袋,一刀一枪硬磕出来的。比如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刘邦庙号是汉太祖,不是汉高祖),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皇太极肯定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他把“太祖”的庙号就加给了努尔哈赤。

高祖,是建立了一个皇朝,但受到了祖先的荫惠,在他未建立皇朝之前,近几代的祖先中有获得了封号。比如说: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他父亲被封为隋国公。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曾受封为唐国公,他们都是在祖先的基础上建立了皇朝。这就是高祖。

但也不排除有些皇帝祖辈都是庄稼汉,但为了炫耀“我爷爷也曾阔过”,硬给自己某个祖先加成“太祖”,而他死后就成为了“高祖”。

皇太极的基业确实是在建立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上,但是,努尔哈赤受封了吗?有没有当过“清国公”呢?皇太极死的时候明朝还在呢。

所以,皇太极也不能被加“高祖”的庙号。

世祖,是一个皇朝承上启下的帝王,为这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比如说: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天纵英才,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开启了汉朝新的时代,首都发生了迁移。元世祖忽必烈,从地方割据政权到一统天下,国家首都也发生了迁移。清世祖顺治,从割据东北到入主中原,首都也发生了迁移。

所以,皇太极虽然丰功伟绩,但没有一统天下,首都也没有迁移,他也不能被称为“世祖”。

前面讲到,“太宗”这个庙号有三点强调:合法登位,继承先志,功业光大。特点是:不是前任君主指定继位人。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合法登位”。

皇太极死后,清朝并不稳定,帝位之争很厉害,多尔衮虎视眈眈,而索尼和鳌拜等一班老臣以死相争。多尔衮的理由就是当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的疑问。

那么,在这种时候,大家为了不让多尔衮一系得逞,是不是最应该强调皇太极帝位的合法性呢?

所以,给皇太极加谥为“太宗”,正是要承认他的帝位来之合理合法,而他的亲生儿子才能获得帝位的继承权啊!

那么,康熙的“圣祖”又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雍正搞的。

客观的来说,康熙的功业十分伟大,囚鳌拜,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开启“康乾盛世”,丰功伟业,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完全可以配得上“祖”的庙号,但是严格说起来,仍然不符合庙号的传统规则,但雍正这个人,从来不把规则当回事,他性格又比较暴烈,发起脾气来我也挡不住,只好按他的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