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吳軍老師在《具體生活》一書中講到:

我們常常講,從底層逆襲很困難。

其實身處底層,貧窮固然是一個最大是上升障礙,

但是更可怕的是身處底層後見識缺乏,而且自制力缺乏。

通過讀書養性,

人們很容易獲得不受他們家庭物質財富影響的品格上的財富。“

以前我雖然一直讀書,

發覺讀了那麼多書依舊沒能真切的指導我的生活,

我依舊拖延症,晚期懶癌患者,甚至還心情不好。

我感覺陷入了讀書的泥潭中。

2016年年初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詳細介紹了各類成長思維書單,

現在看來是非常普遍的,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都是未涉及的領域。

於是我把近百本書的書單抄在筆記本上,作為一年的讀書計劃。

後來我沒有完全按書單走,讀的越多之後,不斷有更好的書替換掉原有的書目。

2016年閱讀120本,

2017年閱讀250本,

2018年閱讀170本。

這其中包含各類的心理學、傳記、小說、思維成長、人類學、科普讀物。

發覺正慢慢將自己拽出泥潭。

從重度拖延症到自律者,

以前我晚睡晚起,熬夜到1、2點正常,睡到12點起床更是常有的事,

現在我晚睡9點熄燈睡覺,5點起床。

開始健身、做手賬、學英文、學發展心理學。

在《斯坦福人生設計課》和《記事本圓夢計劃》學到人生可以充滿可能,著手設計自己的生活。

在《堅毅》《終身成長》學到成長型思維模式,用了一年的時間去記錄失敗的事情,重新定義失敗的含義。看到可成長的自己。

在《精力管理》《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學會了如何科學的提高精力,用腦科學的方法規劃日常,讓工作效率提高,也讓生活不那麼乏味。

在《正念冥想》《喚醒創作力》學會了覺察情緒,改變生活態度,活在當下。

在《思考,快與慢》《清醒思維的藝術》學會了辨別認知偏差,明白在與真實世界相逢時我們如何產生了濾鏡效果,讓我避免生活中的坑。

在《財務自由之路》懂得你的收入意味著你在市場中的價值,只有你做出對人們有益的,而且你的激情所在,才能創遭出最優最特別的產品,從而成為有錢人。

還有《大問題》《老問題》哲學書籍改變了對人生的思考方式,《這樣才是心理學》讓我懂得科學的思維。

餘華作品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中說道:

“ 有句老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葉兆言對此有很好的解釋,

他說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沒讀十年書的話,聽君百席話也沒用。

這個讀了十年的書就是經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頓悟就是非經驗的突然閃現。”

原來,如果不讀書,連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順序都搞反。

以下關於讀書,選書,如何培養讀書習慣和做筆記的方式都並非我獨創,

而是綜合挑選了我認為的最佳方法。

從讀完到應用,如果你按步驟循序漸進,

3個月到6個月就可以看到不同成效,

別擔心時間來不及,

因為,就算你什麼都不做,

時間也終將逝去的,不是麼?


一,如何讀書:精深專業+跨領域大量閱讀

“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史特金定律:“任何事物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

以及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Vilfredo Pareto,1848—1923)早就得出結論,我們80%的收入是通過我們20%的活動產生的。

1,4種選書方式

1,從出版社,排行榜,作家、興趣、媒體推薦、榜單 等方式下手選書

在豆瓣和公眾號都有很多不錯的書單推薦。

蝸牛閱讀app的分類形式也是排行,首頁推出過很多優質書單。

我的做法:

歷史政治類的我關注了公眾號:隨讀隨寫 以及豆瓣的維舟

成長和傳記類的關注了微博:出版人周筠

我會參考他們最近在讀的優質書目優先閱讀,再按下面的方法挖出更多好書。

2,用知識樹原理選書 ,這是來自《寫給大忙人的讀書方法》。

1,讀書以作家、思想家為核心,不能以知識點為核心

2,讀書必須找到凝結在作家、思想家身上的信息(包括他們的對手、隊友、老師和學生)

3,一般來說,一個作家、一個思想家畢生有1到3個核心成果、結論、學說或觀點,其他就是延伸和擴展。

五位一體法:包含第一個部分是作者的知識樹ID,第二個部分是作者的知識點延伸。

知識樹ID包含:

作者的師承關係,個人背景,作者的隊友和弟子、作者的對手。

作者的知識點延伸:

包含作者的核心論點,作者著作之間的邏輯。

按照知識樹原理,想要快速進入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就得讀其中三個人的書。

分別是:

開宗立派的“開創者”,打破界限 的“分歧者”,還有總結歸納、集大成的“綜合者”。

挑選好書,並且要善於抓住書中的主要脈絡結構。

重要的不是讀的快,而是先要選好的書,好的作者,好的出版社

我的做法:

在讀《直覺泵和其他思考方式》這本書時,在wiki百科搜索作者丹尼爾*丹尼特。

瞭解到他是認知心理學家,

朋友:道金斯等人

對手:史蒂芬. 古爾德

丹尼特將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過程看成是一個算法過程(雖然他所指的漫長算法過程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隨機性)

受影響於

吉爾伯特·賴爾 · 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維羅爾·塞拉斯 ·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 查爾斯·達爾文 · 大衛·休謨 · 艾倫·圖靈 · 理查德·道金斯

影響於

理查德·道金斯 · 侯世達 · 傑佛瑞·米勒

如果對他的書感興趣,我就會再根據這份名單搜索他們的書。

3.有目的的讀書

對於不同種類的書籍持不同的態度,

而一本書,也不完全有必要逐字逐句從頭到尾的閱讀。

1,帶著問題去閱讀

通過提出該問題來縮小你的閱讀範圍。

首先用閱讀解決你目前的急需問題,專注自己急需提升的領域。

你想要或需要從閱讀材料中獲得哪些具體內容?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向別人說清楚?

讀完不記得是很正常的,

先回想內容,然後再對照結構重新讀,梳理脈絡,

你就知道自己缺失的是哪個部分。

久而久之你的大腦會像一個蜘蛛網,將內容有組織有脈絡黏起來。

我的做法:

當我要學習寫作時,我的方式就是先讀完全書,然後按照書中給出的方法,一章節一章節的總結。《哈佛非虛構寫作》我整理其脈絡和作家們的主要建議。

《這樣寫出好故事》我按照其每一章後的練習一週一練。

4,廣泛閱讀

我按類別需求列出不同的書籍:

虛構類,非虛構類,認知類,歷史,營銷,金融類

有意識的擴大自己的閱讀種類,不要侷限在單一的思維模式中。

我的做法:

每個月除了正在學習的內容,我會快速以學科方式類一個快速閱讀的書單,

我會不求甚解的先吞下去。感興趣的時候詳細閱讀。

如我11月的略讀書單:

天文類:《極簡宇宙史》

通識類:《康德》

文學類:《吶喊》

音樂類:《想樂》

導演類:《小津》

思想類:《觀念的歷險》

詩歌類:《洛夫詩手稿》

戰爭類:《汴京之圍》

二、如何建立閱讀習慣:用微習慣簡單到不能失敗

“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經常修剪的草坪會比一個月修剪一次的草坪更加靚麗。

採用《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習慣方式。

1,新習慣,添加在一個固定程序後面:

把閱讀時間挪到一天的另一個時段。因此,選擇一段時間,哪怕只是10分鐘,作為你每天固定時段閱讀的替補或補充。

2 新習慣,用以替換舊習慣。

隨身攜帶一本書,

利用每天空閒的零散時間:等待朋友、上廁所的時間、約會等待、等待電腦下載等。

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

你喜歡紙質書,就別硬逼自己用手機讀書。

你喜歡輕便的kindle,就買一款放在包裡。

如果你和我一樣無所謂閱讀方式,那手機閱讀也適合你,

我的做法:

我有kindle,家裡也有書房書架,但我常用的是手機和IPAD,

因為標記和導出方便,實在沒有電子版才讀紙質書。

閱讀時,把手機或IPAD放在IPAD支架上,不要低頭讀書,最好是抬頭並且與讀本視線平行。

三,如何輸出與行動:放進每日任務裡

“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好不容易釣到的魚,如果不加處理,放置不管,就會腐爛。

但若妥善處理,冷凍保存,以後就能隨時享用。

儘管當時處理起來稍顯麻煩,但可以確保以後長時間內都能受益,所以沒理由不這樣做。" -《深閱讀》

我的做法:

採用閱讀APP,讀完後導入石墨文檔APP,先歸置一個文件夾,

每天下午4點-5點這段時間用來寫費曼筆記

1,摘錄一段你標記的話

2,思考這段話

3,寫出自己的感想。

“你要先讀過十年書,才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然後依據內容的不同類型,分為寫作、管理、心理認知、非虛構和虛構。

將筆記歸入其文檔下,

標記好時間,

隔一個月後再重讀內容,

看是否會有不同感悟而修改心得。

行動類的書,我會將其主要的行動內容,

比如冥想,做晨間筆記,寫成功日記,學習方法,

我會將其內容寫到手帳本中,然後從每天的時間段中分配一段時間用以學習和實踐。

最後總結一下:

1,讀書是提升見識和品格的方式

2,選書:帶目標、有系統的去選書

用作者五位一體的方法選擇優質書籍,

用以終為始的方式選擇必讀書籍,

以不同種類的廣泛閱讀提升見識。

3,培養閱讀習慣:

選擇順手的閱讀方式,隨身帶著書。

4,從讀書到行動:

記錄筆記,用所思所想寫下體會,

用文檔或紙質筆記本整理成可以重複閱讀和指導行動的工具。

上個月在璞玉書店(昆明)參加許知遠的《青年革命者》新書活動,許知遠與李森老師的對談中有一段話打動我,他說,不要把自己侷限在某個年齡裡,比如你說你是80後,90後,00後,當你給自己框在一個年齡裡就說明被束縛住了,你要能打破年齡的侷限。

李森老師說通過閱讀,哪怕卡夫卡你也可以把他當兄弟。

在《青年革命者》書中有一段描寫清末的知識現狀的文字:

“擁擠入梁啟超生活的還有大量的應試指南。三年一次的鄉試、會試分別叫秋闈與春闈,試卷被稱作“闈墨”,卷旁還有考官的點評。

“闈墨”的泛濫也象徵了這個時代的學風,這些被認為是帝國最聰明、最有前途的青年,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對速朽的“時文”的模仿中。當時的一位士人感慨道,學人們崇拜這些墨卷,反而不讀書了;

這是一種驚人的知識停滯,記者發現中國的士人“反對電報、鐵路以及一切新鮮的東西。他們閱讀的經典著作是孔夫子時代創作的,世界歷史或人類思想、智慧的發展史,以及所有事物發展和學問來源之一切最本質的東西,就在那個時刻停頓下來”。”

這段描寫20世紀初知識現狀的情況對現在的我們依舊有警醒作用。

當然沒人能逃過時代影響,

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

但縱然難以擺脫的時代印記,

但希望通過閱讀,

擴寬延深我們的“年齡”“經歷”和“生命。”

跳出狹隘的時代和國家的視角。

更清楚明白的活在當下。

附錄推薦書籍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推薦了很多經典大部頭

《具體生活》一書中推薦了很多適合中學,大學生各類的必讀書目

《跨界學習》推薦了很多認知類的書籍

《傅雷家書》在書中推薦了很多文學類藝術類書籍

(歡迎關注露露的讀書筆記,更多閱讀學習乾貨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