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影响你一生的收入

第一份工资到底意味着什么?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它把你放入这社会中某一个阶层,然后看你沉沦还是逆袭。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思维视野。

有些人一毕业进入的企业格局比较小,那么他以后可能一直都是在格局较小的企业间转悠,尽管收入还可以,但是眼界和圈子都被限制了;

有些人一开始进入的企业格局比较大,那么他以后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高可低,未来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起点决定终点,出发决定结局。

一味向钱看齐,自然不可取。

但不计较工资地付出,即便能锻炼出超强的能力,工资地增速也还是很慢。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年20%的增幅,底薪4000和6000的区别,一开始也许并不大,但两年三年之后,指数型增长的区别,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差距。

这还不算万一你的涨薪幅度不如别人的情况。

薪水本身是没什么有意义,但它确确实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交际圈,视野和生活方式。

而且你初入社会,你的个人能力和未来价值,往往都是靠对方给的薪资来估算。

不要总觉得给自己一份工作就需要多么感恩戴德,雇佣是双方选择的结果。

你看中企业的平台,他看中你的知识、能力价值,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而且如果对方能付给你高薪,一般也说明

1,这个行业不错;

2,公司实力很强或者增长性明显;

3,岗位很需要你或领导很看重你。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超强的执行力,是牛人的共同点

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不一定有非常强大的创造力,但一定都有不输于他人的执行力。

阿里巴巴刚创办的时候,除了马云以外,公司内部对网站的未来还是充满疑惑,没有人知道方向在哪,恰巧当时资本市场宠爱的是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

阿里巴巴的模式是独创的,并不受大众待见。

后来马云想到办法,他认为阿里巴巴应由网上论坛BBS按行业分类发展而来。

因此,他决定让技术人员将BBS上的每一个帖子检测,方便之后分类运作。

目标确定,结果执行时却遇到了阻碍。

因为当时有不少技术人员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将违背互联网的精神。

但马云坚持己见,认准了就要立刻开干,不允许有任何耽误,当时就通过邮件要求技术人员完成这项任务。

命令下达不久,反对声仍旧存在,事情一直没继续,这让马云难得罕见地发怒了。

正在外地演讲的他,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回来。

会议还没开完,他就立刻拨通了长途电话,在话筒边咆哮: “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这就是马爸爸异于常人的执行力。

说干就干,绝不耽搁,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也在行动中解决。事还没干,就别跟我说什么行不行。

不做,怎么知道行不行?

先干起来,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执行力,就是弥补你和他人之间差距最好的翘板。

在东北,有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曾因为经营不善被日本财团收购。

厂里的人都希望日本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结果总部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更换,其他根本没动。

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

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结果呢,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

为什么这么简单?

制度没有问题,公司也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执行力。简单的执行力,往往比任何复杂的经营都更加有效。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很多时候,我们跟牛人之间的差距,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目标,或者能力不够,而是别人都已经摸索着行动,而我们却还在迟迟犹豫不决。

就比如总纠结中午吃什么?

其实吃麦当劳是对的,吃便当也是对的,但在二者间摇摆不定就是不对的。

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从不磨叽。

承担责任才会让你升职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苏明玉因为母亲的葬礼,而耽搁了和顾客的会议,给公司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虽然领导已经告诉她,不用放在心上,但生性要强的苏明玉还是立刻买了机票,亲自登门,向顾客赔罪。

她在酒桌上猛灌自己一大杯白酒,言辞卑微,赔礼道歉:既然是我的责任,我就要承担到底,所以我才亲自过来期望得到你的原谅。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为什么她能深得领导信任,这么年轻就坐上了集团高管的位置。

承担责任,永远是是职场中升职加薪的最好方式。

埋头苦干,你的价值永远都是单一增长,顶多只是把日常的工作,做到不断熟练。

而承担责任,意味着要面临新的风险,新的未知,抗住压力,带领自己不断向前突破。

责任就是最好的功劳簿,扛过去,责任也同样可以成为机遇。

认清大势,摆脱低效勤奋

如果你真的认真思考过,就会明白,“有能力的人,到哪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到底有多么不靠谱。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我做销售时,认识一个跟我同学校毕业的校友,跟我一起在前端跑业务。

后来,我从原公司跳槽,他还干了很久,一直到这家公司倒闭,不得不跳槽,出来仍旧是做销售。

电话销售,金融销售,医疗销售。干得挺多,但一直没做起来,也没有做到管理岗的位置。

而我从销售行业转行那年,正赶上自媒体行业的风口,咬牙猛干了几个月,靠着毅力慢慢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如今每年的营业额都以千万计。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做销售不好,我曾经也在一家大公司做到销售总监的位置,深知这里面的不容易。

有些行业确实就很难让人晋级。

比起个人努力,行业的趋势显然影响更大。

有能力的人,并不是到哪都一样。

遇到天花板低的行业,你的努力价值只会大打折扣。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以前我还写过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报业集团,做了采编。

每天熬夜写稿,做采访,经常熬夜到一两点。

很努力吗?

的确,在当时整个行业都不算积极的时代,我这位朋友不可谓不算刻苦,尤其后来传统纸媒衰落,公司里骤然轻松下来,朋友也仍旧日复一日地努力写着稿子。

但,收入却几乎什么变动。

从毕业进入公司底薪5000,干了三年,都没有超过7000块,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里,也根本不会再有涨薪的可能。

这才是远比努力更可怕的事,方向不对,你的加速,只会让自己更快地走向失败。

后来朋友毅然辞职,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将自己狠狠地榨干了几个月,从零基础到入门,再到升职带项目,脱胎换骨。

如今的薪水,早已经是原先的好几倍。

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另一个赚钱的秘密:如果你想要选择工作,请一定要记住:行业大于平台,平台大于努力。

一味地强调刻苦不见得正确,好的选择可以让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拼搏不是拼命,身体比一切都重要

前几天,看了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

他说自己刚创业那会,相当拼命,甚至都已经到了不要命的状态。没日没夜的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晚上熬夜到两三点赶个PPT都是常态,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超过5个小时。

不仅如此,有时看看那些成功的大佬,还会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于是,他越发地焦虑,越发地拼命。

而这种“企业家”的精神,也为他带来了很明显的“成绩”:

1、短短六个月,公司净支出近200万,基本将前期投入的220万股本亏得差不多了。

2、腰肌劳损复发,人都下不了床,去医院理疗了一周才缓解。

幸好后来他重新拟定了公司战略和个人作息,这才让公司起死回生。

这几年,关于年轻人熬夜加班,猝死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

根据中国适度劳动协会课题组,对北京的白领进行分析后发现—— 有61.6%的人已经进入了过劳死的“红灯预警期”,即具备过劳死的征兆。

而处于过劳死“红灯”危险区、即随时可能过劳死的状态的人,占据26.7%,形势十分严峻。

这项数据同样透露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越有钱的人,就越容易过劳,而要想有钱,过劳又是逃不开的一步。

加班工作,拼命挣钱,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我知道很多公司其实差不多,工作永远做不完,指标永远完不成,交待的任务永远都要熬到半夜凌晨。

而你的领导,甚至还会鼓励你这么做,他不仅需要你更加拼命,还经常跟你说,年轻就是要奋斗,要敢拼敢闯。

年轻要敢于吃苦,这话当然没错,但一定要明白,拼命和拼搏的区别。

拼命只是强调努力的过程,它只需要你付出,而不在乎目的和规划。

但拼搏不同,它关乎努力,更注重努力之后的结果。

属于目标导向。

更容易持续。

拼命的人,不仅效率低,还会让自己的工作状态受到伤害,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没人会为你的过劳买单:这5个职场真相,你早该知道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努力不被白费惬且拥有高效率,请至少做到以下三点:

1、劳逸结合

每天保证6-7小时的睡眠,工作期间也要注意休息放松,不要迷恋熬夜的快感,也不要一直神经紧绷,这背后的代价你一定付不起。

2、坚持锻炼

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运动,工作是别人安排的,但生活是你自己的。

3、懂得取舍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有些拼命也做不到的事,就要学会放弃。在错误的赛道上死磕,胜利也不会属于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