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餘秀華是那個不同的“她”。餘秀華的詩歌並不是最好的,但在當前的詩歌語境下,卻具有了燈塔的意義,它使群語下的詩人們意識到自己身處何方,獲得了一個跳出來審視自己的契機。
很顯然,不能單一地從藝術的層面來看餘秀華的詩歌,首先要從情緒上去靠近與把握。“穿越大半個中國來睡你”並不僅僅停留在一句雷人的語言這個層次,它凸顯了一個詩人心靈深處的吶喊與張力,甚至小小的靈魂扭曲。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雷人的話語,其實掩飾了感覺的一觸即發這一事實。她也不是一個過分注重從修辭層面來寫詩的人,這和當前一些因缺乏充沛感情而躲在修辭裡追求所謂的哲思與深度的人有所不同。餘秀華的詩歌很大程度上立足於內心的所感與她真實的生活經歷,她在她自己的生活立場上來看這個世界,寫出了很多真實的感受,我們更應該從情感的角度來理解餘秀華,是“理解”,而不是深挖語言,在修辭的層面找詩。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假如開出一朵花》:“這個時候,我是去追逐一列火車,還是一場雨水。我們對這個世界深信不疑,我總是情不自禁地說服自己,就讓一朵花走進燈光,再隱退於黑暗,輪迴到這裡,彼此相望,各生慈悲心腸”。美好的東西總在那裡牽引著她,誘惑著她。但於她而言,生命的開放並不總意味著慈悲,現實是最真實的,很多美好都只能埋在心裡,即便有“假如”,最後還是會迎來“一開到底的絕望”。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在北大的詩歌朗誦會上,現場有人問餘秀華:“有人說你拯救了詩壇,你怎麼看?”餘秀華笑了:“讓我來拯救詩壇,這太不靠譜了!”又問:“餘秀華熱還能持續多久?”餘秀華則說:“我看也差不多了。” 還有人問:“您如何看待您的幸運?”餘秀華笑著質疑:“我幸運嗎?”她並不屬於善於製造短暫狂熱的小圈子的一份子,她有屬於她個人的清醒,這個世界還未真正通過詩歌來理解她,更多的是她與詩歌的相互理解。當一些人試圖站在一種命運的立場去解釋另一種命運時,首先暴露的便是無知。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餘秀華是一種現象。就像股市裡的創業板,某種程度上是要靠故事講話的,但她的故事並不是一個充滿幸福的故事,而是一個特殊的、某種程度上可稱之為悲慘的故事。命運帶給她的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可她卻在那片生命的土壤上種出了生活的小紅花,她作為一種現象的衝擊,遠比其詩歌帶給人的衝擊要大。我們不能忽視這一事實,即早在“餘秀華現象”之前,餘秀華的詩歌已經存在了。

《假如》:餘秀華,北大學生說我拯救了詩壇,這太可笑了

為什麼餘秀華吸引了大眾、驚動了詩人,獲得無數的好評?這就涉及到發生在餘秀華身上非比常人的故事,以及當前詩壇對於詩的本質的認知。當代的詩壇最初出現梨花教主的口水詩也是轟動一時,引得無數人追捧。當然,梨花體並未真正地在詩歌本質上對詩歌形成衝擊。而餘秀華則不一樣,她的詩歌指向了詩歌,觸及了詩歌本質的,她是帶著“詩歌是什麼”來寫作的。因此,這兩種的“我手寫我心”在本質上有所不同,餘秀華詩歌給人帶來的是共鳴,而非起鬨與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