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戰國時期,各國都進行了大大小小的變法運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它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為強大的國家。而山東六國中最為弱小的韓國,它見秦國因變法強大起來,也力圖變法圖強。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二年),韓國滅掉鄭國。鄭國有個低級小吏名叫申不害,他因此成為了韓國人。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公元前354年(韓昭侯四年),素與韓有隙的魏國出兵伐韓,包圍宅陽(今鄭州市北)。面對重兵壓境的嚴重局面,韓昭侯及眾大臣束手無策。危急關頭,這個低級小吏申不害審時度勢,建議韓昭侯執圭(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見魏惠王。申不害勸韓昭侯:“要解國家危難,最好的辦法是示弱。今魏國強大,魯國、宋國、衛國皆去朝見,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一定會心滿意足,自大驕狂。這樣必引起其他諸侯不滿而同情韓國。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位於萬人之上也。"

韓昭侯採納申不害建議,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興,立即下令撤兵,並與韓國約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韓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為韓昭侯的重要謀臣,得以在處理國家事務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公元前353年,魏國又起兵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應如何應對。申不害擔心自己的意見萬一不合國君心意,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惹火燒身,便回答說:“這是國家大事,讓我考慮成熟再答覆您吧!”

隨後申不害不露聲色地遊說韓國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鼓動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自己則暗中觀察韓昭侯的態度,摸透了韓昭侯的心思。於是便進諫說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十分高興,即聽從申不害意見,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這時候,秦國的商鞅變法初見成效,商鞅帶領秦國虎狼之師擊敗了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俘虜了魏太子卬,魏國將河西地區奉獻給秦國做為媾和的條件。韓國作為觀戰的一方,見識到了秦國因變法而強大,於是韓昭侯決定變法讓韓國也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破格拜申不害為相,以求變革圖強。變法有幾個內容:

第一: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韓國打擊了地方豪強的權力,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

第二:整肅軍兵。韓國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第三:鼓勵兵器製造。大力發展韓國的冶鑄業,經過數年後,"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這種說法流傳於天下。

第四:駕馭群臣之術。此變法主要針對君臣關係,申不害一再告誡韓昭侯,對君臣關係要有清醒的認識,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春秋戰國時,臣下弒君,釀成習氣。現實告訴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脅不是來自民眾或敵國;而是來自大臣。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申不害要求君主掌握生殺大權,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權中的獨裁地位,要求臣下絕對服從君主,即"尊君卑臣"。君主要獨斷,要把生殺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大權旁落。具體工作可以交給臣下,國君不必事必躬親。

申不害在韓國實行以"術"為主的法制。經過十五年的變法,一直到申不害逝世,國家安定,政治清明,軍隊強大,沒有哪個國家敢於侵犯韓國。不過申不害也給韓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他的變法過分強調駕馭群臣,這使得韓國君臣關係十分的緊張,互不信任,相互猜忌。這樣的君臣關係很難使國家強大起來。

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弱小的韓國垂涎不已,韓國是如何變法的?

到了韓非子的時期,韓非將"術治"正式歸併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其中術治為末,法家主流提倡“唯法是從”,這就是最早的法治社會的思想。可惜韓非子生在韓國滅亡前夕,如果韓非與申不害調換下位置,讓韓非生在戰國中期並且被重用,他的變法甚至可以趕超商鞅變法,不過歷史無法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