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大英帝國的崛起是世界近代史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從1688年光榮革命開始,英國經濟、軍力、科技、文化等方面迅猛發展,並在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從法國手中攫取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之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在歷次戰爭中,對於英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七年戰爭。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七年戰爭雖然是在歐洲國家之間爆發的,卻同時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展開,最終英國大獲全勝,奪取了大量殖民地,以至於當時有為英國政治家認為和大英帝國的海洋霸業相比,古希臘和古羅馬曾經所取得的成就,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可以說七年戰爭徹底改變了殖民時代全球勢力範圍和力量對比,或者可以稱之為歷史的轉折。以它為節點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此之前是歐洲列國爭霸的時期,而在此之後的歲月則被稱為“不列顛治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然而實際上在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沒有人真正看好英國,這與戰前對峙雙方的力量對比有關。英國的敵對陣營中有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邦國,這個聯盟總人口超過一億,遠遠超過英國及其盟友。英國一開始的鐵桿盟友只有普魯士一家,兩個國家加起來的總人口不足1200萬。另外從地圖上也能看出,普魯士幾乎被敵人從四面八方包圍著,英國卻孤懸海外、無力策應,他們敵人的領土卻連成了一大片,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壓制態勢。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當然,英國同樣擁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18世紀中葉的英國從財政制度(廢除包稅制度,執行專人徵稅制度)、金融制度(世界首家央行,即英格蘭銀行已經運行半個世紀之久)、政治制度(議會制度日趨成熟)和海外貿易(巨型股份制殖民貿易公司、特許狀政策、英荷戰爭擊敗荷蘭)都處於蓬勃發展的時期,國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英國的盟友勢力強硬,普魯士是以軍事立國的存在,絕非尋常歐洲國家可以比擬。如果將這兩方面優勢歸納起來,我們會發現英國的優勢就是不缺錢財、盟友軍事實力過硬。更為重要的是普魯士這個盟友的地理位置剛好處於敵對陣營的中心方位,不可避免地承擔著最大的壓力,同時也在最大限度地牽制住了敵人。所以當戰爭打響以後,普魯士在歐洲大陸死磕,而英國人卻可以在海外集中優勢兵力大肆奪取對手的殖民地,並且打擊敵人貿易,這就是典型的“英國式戰爭方式”。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不過在戰爭初期,英國人還是犯了一個錯誤。或許是由於戰場鋪設的過於遼闊,在歐美亞三大洲同時展開,導致英國起先未能釐清重點,而是四面出擊、全面鋪開了戰線。在戰爭的第一個念頭,英國同時在幾個戰場受挫,他們位於地中海的戰略要地梅諾卡島甚至直接被法國攻佔,前去增援的英國皇家海軍也被法國海軍擊退了,這是自英荷戰爭以後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英國海軍遭受的最大打擊。這一次海上敗仗對英國政壇的影響十分巨大,當時的英國艦隊司令被逮捕審判,認為他臨陣畏縮、指揮無能,直接被正法在他自己的旗艦上。不僅如此,英國還立刻更迭了領導,推選出新的首相,名字叫做威廉·皮特。

七年戰爭期間的英國首相又被稱為老威廉·皮特,這是因為人們需要區分他和他的兒子小威廉·皮特的原因,他的兒子小威廉·皮特正是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英國戰時首相。老威廉·皮特在七年戰爭乃至整個英國崛起的歷程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此人在英國政壇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才能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年當選英國首相。上臺之後,老威廉·皮特立即調整了英國的策略,規劃和整改了英軍的戰略重點。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老威廉·皮特非常清楚英國參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建立一個穩固的海外帝國。不過目的雖然在海外,戰爭的重心卻在歐洲大陸,而戰爭的樞紐就是普魯士。只要普魯士軍隊的戰場表現足夠優異,就能夠將法國、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力量牢牢的吸引在歐洲,這樣英國就可以放手開拓海外殖民地,所以老威廉·皮特力排眾議地給予普魯士最大限度的援助。當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想要多少錢財軍需,英國人就援助多少。不僅如此,英國甚至還派遣了一支一萬八千人的陸軍支援普魯士。老威廉·皮特有句名言,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贏得一個北美帝國,將英國人意圖表達的淋漓盡致。

既然英國人想要確立海外帝國的地位,老威廉·皮特會選擇將戰略重心放置在北美呢,這其實就和英國人的全局觀密不可分了。英國人認定北美是需要全力以赴的重點,因此集中力量攻取;同時認為印度屬於次要重點,只派遣了一支小艦隊,其餘的都讓英國東印度公司自行解決。之所以做出如此戰略佈局。是因為北美距離英國的行程更近,只需要跨越大西洋即可到達。如果英國海軍集中優勢力量的話,即可以加大對北美的攻勢,同時又能加大對法國海岸的封鎖,一舉兩得。這一點與中國圍棋棋子的佈局講究棋力的策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英國距離印度太遠,即便派遣海軍過去也會造成力量分散。如此以來,英國戰略層面的輕重緩急也就一清二楚了。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事實上,正是在老威廉·皮特上臺的第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軍隊取得了普萊西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英法印度之爭中,英國優勢不斷增強的主基調。1759年,也就是老威廉·皮特出任英國首相的第三年,英軍已經在各個戰場均獲得了一系列勝利。在歐洲,英國和普魯士聯軍自開戰以來打了一場少見的大勝仗;在北美,英軍打下了整個加拿大;在加勒比海,英軍攻下了法國的主要據點;在海上,英國艦隊通過兩場海戰徹底摧毀了法國海軍的主力。到了老威廉·皮特執政的第五個年頭,英國東印度公司攻佔了法國在印度最後一個據點,將法國勢力徹底趕了出去。七年戰爭結束之時,英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海外帝國,而所付出的代價卻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首先,英軍的傷亡人數是所有參戰國中最低的,這與英軍避開了歐洲大陸主戰場有關;其次當別國經濟遭受重創之時,唯有英國絲毫未受影響,反而愈加繁榮了。據統計,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的貿易額每年都在增長,其中航運業更是猛增了15倍之多。戰爭期間的鉅額訂單極大地刺激了英國早期工業的起飛。英國國力的強盛不僅確保了自己經濟的優勢的進一步增強,同時也對盟友產生極大的幫助。七年時間裡,英國共計給予了普魯士差不多一千萬英鎊的資助,這個數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奧地利、法國、俄羅斯等主要敵人軍費的總和。

從援助普魯士到爭奪北美,釐清英國在七年戰爭中的戰略架構


綜上所述,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憑藉繁盛的國力和強勁的盟友,得以用“英國式戰爭方式”進行戰略佈局。他們瘋狂的資助盟友普魯士,以其作為戰爭樞紐,在歐洲大陸牽制住了絕大部分敵人的力量,而自己則主要搶奪海外殖民地和貿易網絡,從而促使英國得以在戰爭七年保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海外競爭方面,老威廉·皮特不侷限於整體對抗的對比,更善於尋找最關鍵的局部,尋覓海外競爭戰略的重心。英國人選擇北美作為進攻重點,即攫取了加拿大,又封鎖了法國海岸,策應了歐洲戰場。當戰爭塵埃落定之後,英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土最為廣闊的國家,被稱為繼西班牙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