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強烈建議大股東減持不要拿到二級市場來,只能在一級交易,大宗交易平臺買的股也不行,你怎麼看?

如來之風


股市七虧二平一賺的鐵律歷來都有它的道理。若問股市裡面誰鐵定賺錢,只賺不賠的是原始股東,證券公司交易佣金費,國家印花稅,還有內幕交易的人。散戶,哪怕是遊資在市場上都處於信息弱勢地位。中國的股票股價,外國人都認為,有些股價腰斬還是很貴,十分之一有時都閒貴的。其實,在股市,大多數股民都是徒手接飛刀,手裡的股票市盈率超高,有的炒到了幾百幾千的市盈率。

假如一些科技股市盈率200,意味著以目前的上市公司經營狀況,要200年才會收回投資。200年意味著什麼?但是散戶可不管這些,只想短時間內賺個差價就走。那些想從股市撈一把就走的人,往往最後都是十有八九虧損離場。

公司上市,說是籌措公司發展資金。這一點我們認同,但是有一些公司明明賬上資金還有十幾億,還要擠破頭上市融資那麼兩三個億,為什麼?因為只要上市了,個人資產一夜暴富,可以享受市場上的高溢價,過了解禁期,可以在市場上高位套現,至於上市公司以後是走下坡路還是退市,那才不管,套現完“落袋為安”,他們對公司的發展也不再那麼“關心”了。典型的是近期申通快遞老闆陳德軍陳小英兄妹把公司股份大部分轉讓給阿里系,自己套現100多億。要知道,申通上市時間還不到三年。

大股東或與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的股份數基本上都有超過總股本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間,甚至更多。過了解禁期,隨便減持一點,就是對二級市場的巨大沖擊。散戶買進股票,也是抱著公司經營可以向好才買進的,但是散戶處於信息不對稱地位,散戶用資金“護住”股價,但是大股東拼命拋盤,意味著散戶只能成為大股東減持的“炮灰”。

一級市場的主要買家是一些大戶或機構。相對來說,大宗交易前他們基本上都有團隊做個盡職調查,買進的股價也有一些“折價”。大股東其實也覺得在二級市場上減持會造成股價下跌,對自己剩下的股份來說,意味著賬戶縮水,那大股東也想優先在一級市場上交易。但最後如果在二級市場上交易,說明了在一級市場賣不掉,機構不敢接盤,只能“被迫”在二級市場交易。

如果未來限制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意味著他們只能更加用心經營上市公司,別老是想套現,不然,公司經營不好,根本沒機構接盤,他們的賬面數字財富永遠無法套現離場。


大漠一隻羊


大股東減持套現確實是A股非常頭疼的問題,讓很多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上市不是為融資擴展公司業務,而是上市為套現圈錢而來的。

至於提主提出的問題,大股東的股份只能在一級市場轉讓,不能在二級市場減持,其中包括大宗平臺的買的股也是不能在二級市場減持這樣做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樣做等於把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兌現之路封死了,根本沒有兌現的地方,大股東的股權只能變為一文不值,所以管理層也是不可能出臺這樣的規定。



真正要想控制大股東減持套現的行為,只能從大股東減持的數量和減持期限拉昇,來控制大股東惡意減持給股市帶來不利影響。比如規定大股東三年之內減持不能超過1%,這樣規定一沒有封死大股東兌現的路;二來也可以避免大股東大幅減持給股市帶來不利影響。

而當前A股在大股東減持是長久的重大問題,現在的大股東一旦等公司上市之後,公司股價快速暴漲,隨後只要等股權一解禁就開始考慮逢高套現,之後把股權留在股市,大股東口袋就鼓鼓的。大股東一旦高位減持完畢股價從幾十元跌到幾元,讓中小投資者為大股東買單,所以讓中小投資者不得不懷疑公司上市是為融資還是為圈錢的?

現在關於大股東減持套現的問題確實很嚴重,大股東為了上市出現欺詐上市的;公司一成功上市業績大翻臉;大股東配合各大資金炒作股價;大股東一解禁就逢高減持套現;大股東沒錢了就搞增發等等,都是想盡一切辦法從股市撈資金,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才會引發A股一蹶不振,跌跌不休的局面。


老金財經


14億人就沒有一個真正懂股市的?當然不是!是故意“不懂”!因為中國股市的本質就是割大多數人的財富去肥極少數的權貴!比如:沒有T+0,沒有嚴格的退市,沒有節制的IPO,沒有強制現金分紅,沒有更嚴苛的減持限制,沒有牢底坐穿,中國股市就沒有最起碼的公平,這些誰都知道,而且也很容易改,那為什麼不改?因為改了,還怎麼“割”?!如果基礎制度不改革就去好大喜功,只能害更多的韭菜!中國股市的問題沒那麼複雜,更何況還有西方几百年的成熟方案可供借鑑。不是做不好,是做好了就沒法完成收割的目的了!

本週是股指期貨鬆綁的第一週,上證指數連續回調了4天,4天跌掉了150點,而昨天(本週四)更是近1300家個股的跌幅超過了5%。很多投資者表示,股指期貨向來有助跌的功能。自從本週鬆綁後,股市大跌也證明了這一點。

目前多數股民只是減少了損失而已,監管層此時應該對市場多加呵護才是。

還有資深股民表示,股指期貨本身有50萬的交易門檻在這裡,股指期貨還在實行“T+0”的雙邊交易,但現在主板市場上的股票是“T+1”的交易制度,既然推出了股指期貨,股票市場就不應該繼續實行“T+1”的交易制度。而且股指期貨設置是50萬的交易門檻,更讓散戶們失去了做空套利的權利。

對此,我們也認為這次中金公司給股指期貨鬆綁的時機不太好,因為上證指數已經漲到了3200點,很多個股的漲幅已經超過了50%,而且這個時段有近千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大股東減持公告。此時推出股指期貨,而且散戶又不能參與做空套利,那這個市場後面將會任由機構做空賺大錢了。

個人覺得,無論是股指期貨恢復、清理配資還是管控北上的假外資,都是在給大機構大資金進場創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尤其是養老金、社保、外資這些資金如果大規模入市的話,一定需要有個機構可以控盤的環境,確保股市走出慢牛長牛,現在只有清理掉裡面這些專門割韭菜的炒作資金,他們才敢放開進入。所以現在任何股市的監管措施其實都是利好,下跌只不過是這些割韭菜資金逃命,中長期牛市不會變的,散戶只要能摒棄暴利投機思維,堅持價值投資,就能與牛市共舞。


獄警一號


1990年我國證券市場開始是留有一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的對外開放,需要與國際接軌,需要金融對外開放,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不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無法與國際接軌,於是從2005年開始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也就是法人股等所有的股票在上市後的一定時間內是可以解禁並上市流通的,這次的改革從證券市場發展的角度是正確的,現在我們不可以再走回頭路,再重新回到過去,雖然現在的股市對散戶非常不公平,但是,證券市場的發展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公司上市後,限售股的解禁是必然的,問題的本身不在限售股的解禁上,而是在上市公司的質量上,關鍵的問題是需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如果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所有的辦法都不能解決問題。

證券市場的基石是需要有大量高質量的上市公司支撐,如果上市公司都是包裝造假上市的,任何制度對散戶都不公平,任何方法都只能讓散戶成為韭菜。也就是說,證券市場所有的制度和法律的設計都是讓高質量的企業上市,讓造假者和欺騙者承擔所有的代價,這才是證券市場存在的基礎,從制度上確保大量的上市公司能高成長,能給投資才帶來高回報,這才是證券市場的靈魂。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站在投資的角度,也就是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角度,A股牛短熊長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第一:大股東大小非減持。股市是資金推動型,股票也是這樣。大家用錢換股票,股價上漲;大家用股票換錢,股價下跌;大小非大股東因為成本低,且低到無法想象,一直是股市下跌的中堅力量。


第二:制度不完善,比如內幕交易,比如財務造假,比如散戶賠付制度,懲罰機制。內幕交易,財務造假過去幾年經常發生,甚至財務造假最近幾年還有很多,比如銀行存款不見了,獐子島扇貝跑了。至於散戶賠付制度不完善,導致散戶畏首畏尾,不敢買。


第三:只進不出,退市制度不完善。A股資金有限,但是公司源源不斷上市,導致無法雨露均霑。


這三點是大部分人認為股市牛短熊長的原因,其實撇開第一點不說,想內幕交易,財務造假,最近兩年已經的打擊力度已經很大了;還有退市制度今年也退了不少,這說明A股在慢慢完善,A股未來走強不容置疑。


大股東減持到底有沒有問題?我認為大股東減持是沒有問題的;大家要搞清楚一些現實:


第一:公司上市不容易。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中國經濟發展壯大企業功不可沒。所以,很多地方政府獎勵公司上市,是正確的;還有,我們的科創板為企業提供資金,讓企業做大做強,企業也有一份功勞。


第二:大股東對企業上市的貢獻巨大:大股東有些是創始人,公司合夥人,有些是公司上市前的風投機構。如果不準減持,那麼這些合夥人還有慾望經營公司嗎?天下熙熙都是為利,對利潤的追求是企業生存的源動力;風投更是如此;很多優秀的企業為什麼最後發展起來,風投功不可沒。這些風投為啥投?利潤,


第三:大股東減持是對的。大股東貢獻這多,減持兌現利潤,合情合理合法。題主說在一級市場,一級是發行市場,發行市場如何兌現?必須在二級市場。


第四:如何減持對市場衝擊最小:個人認為,減持和業績掛鉤;如果業績完成了多少,減持多少;這樣可以讓造假上市的,讓想著上市就套現的大股東安心做實業。


大家認為呢?


螞蟻聊股市


大股東減持是個大問題

沒上市前,想著辦法上市,是為了融資發展嗎?可能也是,但是上市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能繼續保持業績穩定增長的卻不多,很多公司股票業績變臉,難道一上市就見光死?我想,這裡面深層次的問題,大家都懂得。

一旦大股東的股份解凍, 可以流通上市後,大股東尤其是個人大股東變開始了變現之旅。可能這個時候,股價已經從幾十塊錢跌到幾塊錢,但是,大股東持股成本那是很低很低的,你二級市場的價格遠遠高於大股東的成本價格,怎麼拋都是大賺特賺,苦的是二級市場交易的股民。

君不見,某些公司,大股東掏空公司,轉移資產,股票變現,二級市場搞不定就通過質押的方法套現,不要以往大股東質押股票融資是為了投資或者發展,很多都是赤裸裸的變現!

比如股價現在20元,那麼股東以一定的價格進行質押,一般我們對質押價格不得而知,我們姑且認為質押價格是9元,股東質押股票獲得資金。大家不要覺得9元價格低了,其實,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股票是有限制的,不可能一次性減持完成,而金融公司獲得股票後,一旦股價跌到了平倉價位,比如11元,股東如果不追加股份或者資金,那麼金融公司會進行平倉,這樣也就繞過了股東減持的限制。而大股東即便9元給了金融公司,也是大賺特賺的。

我認為,目前的大股東減持規定還存在漏洞和很多不足,需要儘快完善,嚴格限制和規範大股東減持。

比如,大股東減持,必須在上市3年後,並且公司3年內營收和每股利潤必須為正增長,否則不能減持。大股東每個月只能減持所持有股份數量1%,且需要在15個交易日以上完成。儘量減少股東減持對二級市場的影響。

如果讓大股東只能在一級市場交易,那麼就又退回到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前了,肯定是退步,這個就不用談了。

你有什麼好建議,可以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禪壹,證券分析師,多年私募操盤手。20多年的股市實盤征戰,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理論基礎。歡迎關注!


禪壹


對於投資者建議股市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不要拿到二級市場進行,也不能通過大宗交易完成,只能是通過一級市場。這種建議與觀點存在問題,為什麼?又有什麼辦法阻止大股東在二級市場中減持呢?

一、對於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認識。

一級市場,通常指的是初始市場,也就是上市公司發行市場。所以,要說大股東要將在二級市場進行減持的資金挪到一級市場中來,這種方式不亞於讓大股東再融一次資,並且會影響二級市場的價格。

比如,二級市場的股票價格為10元/股,但是這是時候由於大股東需要最近,所以想減持一部分股票。但是呢?由於規定又不能在二級市場中套現。所以只能去一級市場。

那麼,在一級市場中是需要通過中介證券、機構來找客戶,這中間就存在一定的費用。並且,在需要資金的時候賣手中的股份,股份也給打個折。打折以後的價格,再來對比二級市場價格呢?二級市場的價格肯定是高的。所以,對於二級市場也有著潛在風險。

所以,將大股東移至一級市場賣股份的方式,並不合理。

二級市場,投資者能夠自由交易股票的市場,也就是股票。

二、大股東,就不應該有減持、質押行為。

對於大股東減持,特別是大比例減持的行為。個人認為,應當是杜絕。不應當上市以後就開始進行大比例股份的減持、質押等行為。

股市中很多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往往的行為則是,努力上市-等過三年禁售期-陸續減持,分為三步走。

甚至,一家上市公司解禁期以後,會有著大筆的出售股份的行為,致使二級市場股票價格的大幅下跌。股民成為了最大受害者。

所以,從個人的角度講,大股東對於其管理的上市工資具有管理的重要責任,如果將大比例的股份減持出來,那麼對於公司的責任程度就會降低,甚至致使上市公司頻現虧損的情況。

當然,質押股份也是一個道理。

不管是在一級市場還是在二級市場,最終都可能不負責任的“套現走人”。所以,對於大股東減持、質押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能減持與質押。不僅僅是對上市公司能夠達到最佳的負責程度,甚至能夠帶領企業“更上一層樓”。


厚金說


大股東減持已經演變成為市場的主要問題,而限售股堰塞湖的潛在風險更甚於IPO發行堰塞湖問題。不過,如何減緩市場減持壓力,降低市場非理性拋壓,就頗顯重要。鑑於此,減持新規與減持新規升級版應運而生,但大股東仍可以通過花式減持、組合式減持迴避減持規則壓力,更有甚者通過換購ETF迴避減持規則,以達到變相減持的效果,但這也是一種降低二級市場直接拋壓的有效策略,通過二級市場集中拋壓可能會導致股票價格大幅下行,但綜合而言,多種方式變相減持,有利於減緩二級市場拋售壓力,也是一種應對策略。


郭施亮


看似是一種雞湯,實際上是毒雞湯。

這種情況肯定不太合理,操作上也不行;


什麼是大股東,有什麼門檻?那麼從大宗交易平臺上買的股票,能不能再回2級市場呢?如果可以,那麼就會有人不斷投機套利,因為,一旦整體上大股東只能在一級平臺交易,因為參與者少,那麼估值必然會被大範圍壓價,隨後傳導到整個2級市場,整個A股會被壓的透不過氣。


如果不可以再回2級市場,那麼就意味著這些股票死了,大股東就沒有動力了,股東的股權價值就會大大喪失,公司也就失去了上市的動力,整個A股還怎麼發展。


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他違背了同股不同權的原則,不同權自然價格就會不同,這必然導致交易市場的不同,這是徒增交易成本,而不是對A股有好處的招數。


以股易金


大股東減持不允許在二級市場只能在一級市場或者大宗交易減持,實際上是剝奪了減持者持有股份的流通權力。

如果流通性即交易流動性和二級市場有差異,則定價就會有差異。任何資產,交易流動性作為定價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沒有流動性,那麼其定價不能按照交易流動性優秀的公司進行定價。

這也是05年前股權分置前,大股東不關心股價的根本原因。因為大股東的股權失去流動性他的定價不能按照二級市場進行定價。而股權分置改革後,大股東只要在限售期以外的部分股權是具備流動性的,也就享有和二級市場同等的定價。那麼,大股東就可以進行股權質押融資後者減持套現。

題主的這個問題,屬於極端和缺乏客觀的一種態度。減持之所以對市場衝擊很大,主要是減持的數量佔已流通的比例一般都比較大,而且對存量的流通數量的影響比較大,再或者對二級市場的交易換手情況影響比較大。因為減持者獲得的股份一般都在獲得價格上和二級市場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如果公司是一個新興成長,未來前景很好的公司,那麼減持只會造成短期的股價影響,而如果公司自身經營層面存在嚴重問題,股價長期下跌,就會導致存量的投資者長短期損失很大,因此就會比較排斥大股東減持,但是排斥不代表股價未來的悲觀會被喝止減持而改變。本質還是經營層面公司是否具備價值以及是否和目前的價值匹配。

總結起來,不允許二級市場減持,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大宗交易,本質上,都是剝奪這部分股份的交易流動性,如果交易流動性是與二級市場不同的,定價就會不同,所以這個要求是和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不相符。

要解決減持問題,本質在於大股東的控股比例太高(美國企業控股比例一般在5-7%很少超過10%而我們最少在30%,多數在51%甚至很多在90%以上)。而在限售期內流通股本和未流通股本的差異巨大(一般新股發行都在流通比例25%左右,甚至更低,未流通在75%甚至更高),流通獲得高溢價未流通同步獲得,因此在限售期後肯定會迴歸全流通的定價。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如果上市是全流通,那麼定價就會比目前新股上市後的高定價折價50%以上,甚至低價發行和上市,在解決了惡意減持和虛假財務問題後,就很難發生大股東再低股價也要減持(其他大股東層面的資金和槓槓擴張不考慮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