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歷史一書生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本受藩於北平(北京),後受建文帝削藩所迫。以“靖難”為由起兵反抗,並最終打敗建文帝,佔領南京,隨後稱帝。

可是朱棣稱帝沒多久,就開始大肆修建北京城,為移都北京做準備,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南京作為十朝古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南京做都城的政權包括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南京都是華夏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就算到現代,南京也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流地區,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且四周環山,易守難攻,是建都的不二之選。朱元璋滅亡元朝,建都南京,漢民族再一次成為東亞大陸的主宰,然而到了朱棣靖難成功後,卻遷都北京,為何朱棣要以舉國之力遷都北京?

一、南京對北方大部分地區控制力較弱,而來自北方的敵人正是大明的最大威脅

從1370年到1396年,朱元璋發動八次對蒙古殘餘勢力的討伐,成效顯著,蒙古幾乎被打殘。這期間也讓朱元璋意識北方防守的重要性,所以他分封多個親王,尤其是燕王、寧王手握重兵,是明朝邊界的中堅力量。

在那科技不甚發達的明代,傳達命令只能用人力傳達,南京到北京的距離大概1000公里左右,騎馬來回一趟最少也得十幾天,哪怕速度再快也可能會貽誤軍情。戰爭可不會等著傳令兵,時刻瞬息萬變,而中央鞭長莫及,無法全盤掌控。

想要時刻掌控邊境動態,預防蒙古人的襲擊,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北京,於此之後,北方軍事力量就會變得空前強大,對蒙古部落有著極強的威懾力。這對於帝國的安危至關重要。

二、朱棣靖難殺掉太多建文舊臣,皇宮陰氣森森令其比較忌諱

新舊政權交替之季,很容易發生殺戮事件,建文帝正統繼位,全天下都認可。朱棣則是藩王起兵造反,雖然打著靖難的名義,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糊弄小孩兒的。要想權力穩固,殺戮不可避免,尤其針對那幾個建文重臣。

史料記載:

“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朱棣讓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最後死於車裂,因其株連致死的達870人。

史書記載:

“子澄至,成祖親詰之。抗辯不屈,磔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戍邊。”

黃子澄同樣寧死不屈,也是被五馬分屍,族人幾乎全部被斬首,女眷被髮配戍邊。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作為大將軍,這才導致了這場失敗,也是黃子澄急於削藩,令朱棣提前起兵。雖然黃子澄沒有起到什麼好作用,但他仍是建文帝的忠臣,誓死效忠建文帝。

楊任,原袁州知府,因藏匿黃子澄被抓,死於車裂,兒子都被殺掉,親人充軍。練子寧,曾擔任工部左侍郎,由於對朱棣出言不遜,被誅殺,家人皆死,女眷充軍。

不知朱棣殺掉了多少,只要反對他稱帝的幾乎沒有活口,朱棣以反叛者繼位,在這其中也殺掉了很多名臣良將,這些人的家屬也都被冤殺。另一個問題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蹤,更讓朱棣坐立不安,時刻擔心朱允炆會來奪他的皇位。

看似金碧輝煌的皇宮,因朱棣殺伐太重,也變得陰氣森森、鬼氣環繞。有一位名叫景清的御史,曾經帶刀準備刺殺朱棣,朱棣發現後大怒,不僅殺掉了景清的全族,還屠光了景清家鄉的整個村子。

據說,為了達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景清的人皮被掛到城門上。一次,朱棣出門路過此城門,一陣邪風吹過,把人皮吹起,直接落到了朱棣的面前,雄主朱棣差點被嚇暈。朱棣遷都北京後,還特意鑄造兩頂巨鍾,就是為了鎮壓怨鬼。

在怨氣極中的皇宮內,朱棣輾轉反側,經常夢到被他殺死的人,來找他索命。這便成為朱棣遷都的理由之一。

三、北京是朱棣的大本營,經營多年有較好的群主基礎

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北京),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19年的時間朱棣積累了足夠的實力。

史料記載:

“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 ”

朱棣起兵靖難,很快攻克懷來、密雲、遵化、永平,二十天內,軍隊數量增長到數萬人。從此可見朱棣在就藩期間一直在為此做準備,訓練士兵準備糧草,他一天也沒有懈怠過。要想大家聽你的命令,那就得封官許願,把大把鈔票散出來,這才能招攬人心。

朱元璋對藩王有過限制,但約束力不強,使得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做強做大,其手下軍兵也成為其私人武裝,不再聽從中央的命令。

朱棣在北京埋好了種子,培好了土,澆完水,就等著結果了。朱棣最後離開了北京,跑到南京摘了個桃子,後來發現還是自家北京的水果好吃,於是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並把都城遷到此處。在根基深厚的北京,朱棣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能量,把帝國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四、朱元璋殺功臣太徹底,朱棣靖難成功後,北京無人鎮守

朱元璋殺戮功臣,是為了子孫後代能安心做皇帝,除了郭英、耿炳文,幾乎所有老臣都被殺掉了,而朱允炆也沒有人可以用了,於是才啟用了李景隆。對於朱元璋殺戮功臣,朱棣應該是表示感謝的,否則哪怕只有一個藍玉,朱棣也是打不過的。

而朱棣登基之後,發現全天下能打仗會打仗的都沒有了,他老爹都給他殺乾淨了,他自己也無人可用。朱棣稱帝之後曾讓丘福率兵北伐,卻慘敗而回,這說明實在是無人可能用了,於是之後全部由朱棣自己親征,讓朱高熾監國。

朱棣做了皇帝,北京成了三不管地,這可不是開玩笑,一旦蒙古部落南下,後果同樣很危險。那讓誰去守衛北京這座要塞城市?想來想去,朱棣都不放心,最好的辦法舉國遷都,還是由他自己來守衛北京,“天子守國門”也是從這來的。

朱棣遷都北京,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是由於國力強盛,遷都才能圓滿完成。蒙古部落再也不敢挑釁,還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和平盛世到來。

大明國祚能達到276年,跟遷都密不可分,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了。


楊角風發作


其實不僅僅是朱棣要力主在北方建造都城,他爹朱元璋對定都南京也是有著不同看法的。

南京,氣候溫度適宜,又有長江天險,似乎定都很適宜。其實不然,南京偏安江南,對控制廣袤的北方很不利,有長江雖然利於防守,但同時會消磨進取心。所以,朱元璋曾下了一道詔書。

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開封)為南、北京?

從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有著遷都的念頭,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沒有遷都。但是為了抵禦殘留的北元餘孽,採用九王封分制來負責起清剿北元的任務,燕王朱棣就其中一位。

燕王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他由於常年與蒙古人作戰,深深的瞭解遊牧民族打仗的特性,那就是機動、靈活。如果再南京發出指令,等北方收到指令再打仗,顯然是效率極其低下。所以,他稱帝伊始,就派親信姚廣孝秘密堪輿,準備營建北京都城。當然,僅此理由是不可能讓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大動遷都之心的,根據前人史料,分析其遷都原因如下。

首先,南京是建文帝的勢力範圍。儘管朱棣已經靖難成功,但是江南的反抗勢力大有人在。由於靖難過程中,朱棣屠殺大批建文帝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大多是江南名門大族,所以早就與江南士族結怨,就算呆在南京,恐怕政令出不了江南,已然失去執政基6礎,所以必須遷回自己的勢力範圍——北京。

其次,從風水之說來看,早已失去帝王之氣。“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風水師講南京的帝王之氣早已消散,氣數已盡。的確奇怪的是,在南京城建都的皇朝沒有一個長命的,都是短短一兩代便消亡。而在北方建都的,大多國運長久。古代王朝最迷信的就是這個,而且朱棣身邊的姚廣孝就是這樣一個神神叨叨的人,他認為只有北京才具有龍氣。因而這也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原因。



最後,便於就近抵禦邊患,實現“天子守國門”國家太平安寧繫於北方,開封是朱元璋選定的北都城,但是在朱棣看來,此時西北少數民族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遠不如東北大,所以建都北京比開封更具有地理優勢。此時,北方朱元璋分封的諸王已經被朱棣削藩成功,必須要皇帝坐鎮北方才可以全盤指揮對北元的清剿。再加上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經營多年,有群眾基礎,有感情,所以選擇在北京建造紫禁城就順理應當的了。

姚廣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北京城。他沒有采用元朝的“哪吒城”的造型,而是按儒家觀點天圓地方,把北京修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就在方城正中央,充分體現了漢文化的建築特點。

正是這樣,明朝的的確確保持了將近三百年國運,可見朱棣的確是英明神武,高瞻遠矚。正是他的遷都北京,也才有了我們現在北京的煌煌帝都的盛世氣象,這一點,他也是功不可沒啊!


望風瑟瑟


永樂十八年,一紙詔書的下發震驚朝野,永樂大帝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明朝的政治中心則移到了北京,而明朝原有的南京,則成為陪都。

在歷史上,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在朝野很多大臣的反對下,朱棣依舊堅定不移的遷都,並且傾盡財力建造北京紫禁城,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呢?

而在遷都之後的次年,紫禁城中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於是,之前反對遷都的大臣們紛紛上書,指出這是不祥之兆。禮部主事蕭儀更是上書朱棣說: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致使大明龍脈旁落,這是大不敬之事,現老天都預警。

朱棣大怒,將蕭儀等一干人等以“謗君之罪”全部斬首示眾,並下詔不得再議遷都之事,再議者極刑論處,這才平息了事態。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究竟為什麼如此堅定的要認定北京是新的京城呢?

把北京當做京城,要從朱棣剛登上皇位的永樂元年開始說起,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朱棣就開始提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時開始遷發人口充實北京;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於是,曾經荒涼的邊疆要塞逐漸開始充滿人氣。隨後,開始逐步修建北京城,在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

而遷都的背後原因,要從幾個方面來講:

南京城地形侷促

其實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有過遷都的計劃,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下令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次年,又下令家鄉鳳陽改為中都,後因開封以及鳳陽都是多年戰亂,城防破敗等諸多原因,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便放棄此計劃,後又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地區,但是因朱標早逝,朱元璋悲痛之餘,便把遷都之事擱置不談。

而到了永樂初年,朱棣登基後,因南京城的皇宮當初是填湖所建,逐漸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勢。於是,遷都便成了不得不提的事情。

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封地就是北京。當時朱元璋封朱棣到北京的原因是讓朱棣為天子鎮守邊疆,並且朱棣確實在北京當王爺時,對北元殘存勢力進行了有效打擊。且在打擊北元的過程中,朱棣的實力逐漸增長,最終,在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皇位,自己稱帝,所以,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朱棣的良心

朱棣的皇位,是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得來的,雖然他打著“靖難”的旗號,但私下都知道怎麼回事,所謂成王敗寇,但是朱棣的心裡,肯定是心虛的。尤其是在他老爹曾經住過的皇宮裡,難免晚上睡不著。

朱棣在登上皇位後,對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舊臣大肆屠殺,得罪了很多南方的士族。而北京,則在朱棣多年的經營下,民心、軍心皆在朱棣這邊,這個時候,遷都,也成了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朱棣的政治野心

北京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古云:“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而朱棣,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帝王,他要做的,是要“控四夷創天下”,而不是偏安一偶。所以,北京是一個理想之地。完全符合朱棣的要求。

而且,當時北元的殘存勢力還在蠢蠢欲動,雖然經過多年的打擊,已經不成氣候,但還是有部分生力軍存在,時不時的來邊境騷擾一下,也是很讓人頭疼的。鎮守北京,則能很好的遏制北元的勢力。這樣一來,不僅能很好的控制北方地區,也能對遊牧民族進行打擊,實在是一舉兩得。

朱棣遷都北京,無論是從他個人還是政治角度來講,在當時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北京城,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後,已經成為國際一線大都市,更是我們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史曉生


眾所周知,太祖朱元璋創建大明朝時,最初的都城定在了南京。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爺爺的皇位,都城當然也是在南京。

後來,因為建文帝削藩削得太急太愣,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起兵,打到了南京城,滅了建文帝。朱棣鳩佔鵲巢,坐上了大明朝的龍椅。當時的都城,依然是南京。

但是,作為一個外來的征服者,朱棣在南京一直過得不太舒服。他一直謀劃著遷都。遷到哪兒呢?

正是北京。

朱棣把大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京曾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是朱棣的大本營,他在那裡經營多年,根基深厚;而南京,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許多舊朝的朝廷命官,都是十分同情建文帝的,對於朱棣並不太友好,有時候甚至充滿敵意,不過是攝於朱棣的皇威,敢怒而不敢言。對於這一點,朱棣是有深刻感受的。

第二,在當時,北京地處北方邊塞,直接面對北部的遊牧民族,是國門。而朱棣身為武將出身,不懼安危,偏偏要“天子守國門”。這是朱棣性格中豪邁的一面。

第三,北京曾是元朝的都城,有元大都這個基礎,建造起來更加方便。

第四,從風水上來講,北京似乎比南京更適合做都城。看一下歷史就會知道,建都於北京的,都是長命的王朝,動輒二三百年;而建都於南京的,要麼是短命王朝,要麼就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所以,為了大明朝的國祚綿長,朱棣決心遷都。

第四,從朱棣自己的個人性格和喜好來說,他已經習慣了北方凜冽的氣候,他喜歡這種粗放。而江南的溫軟,顯然不符合朱棣的個性,讓他心中不爽。

各方面原因,最終促成了朱棣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後,大明朝享國近300年,成為長長久久的王朝,似乎再次驗證了北京作為都城的絕佳風水。


趣談國史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翻開他的歷史,恐怕最令人震驚的就是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為皇宮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費十幾年的時間和無數錢財來修這座城。據說在此期間單單一座宮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兩萬人花費一個月從北京郊區運送到位,整個工程在材料的準備過程就長達十一年。朱棣可以說是傾盡全力來建造這座宮殿,這多少有點蹊蹺。

說到原因,最直觀的一個觀點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盤上過得舒服一點總沒錯吧?朱棣最初是被封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轄的核心區域。在朱棣還沒有成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權力範圍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種軍事事務、民政事務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過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樹立了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裡建設一座宏偉的宮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當年秦始皇在關中為自己建立阿房宮,大致相似。

我們再來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這個時間點,朱棣已經入主南京,但朝廷內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見減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為了遷都方便,一方面也是為了擺脫朱元璋、朱允炆的影響。利用遷都徹底把朝廷內外清洗一次,讓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帶著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遷到全新的皇宮。

還有一種觀點是,朱棣害怕不穩而加固了城防。當年為了爭奪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兒建文帝鬧翻了,這種輩分上的差別本來就令朱棣感覺萬分慚愧。在南京交戰的時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蹤不見。這也另朱棣感覺到惶恐不安,於是有人猜測朱棣傾力修復紫禁城,是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減除自己的憂慮。而且紫禁城層層包圍的結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在建造紫禁城時還是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現在看來可能另有文章,這個模板的選擇也值得深思,讀者們對此怎麼看呢?

另外北京作為國都並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時候就做過都城,那裡的風水位置比較好。北邊緊緊靠著燕山,而東南方向靠海,可遙望渤海。龍脈、水脈都有,適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這個戰略地位,咽喉地帶。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從風水上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單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來分析,這種風水位置上的優勢也足以讓一個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國門的口號就再合適不過來,既然要搬家,建個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這個人性格上趨於完美,能夠從整體格局著眼。他在位時候能夠統籌發展明朝的事業暫且不必說,從修《永樂大典》這個事情足見他內心無比宏大。《永樂大典》是中國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獻作品。這個工程很大,在書籍編纂這個層面來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永樂大典》的編輯從一個側面映射了朱棣這個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規格嚴密,也說明他有這樣的性格特質。傾力建造宮殿,恐是人性所趨。

關於朱棣為何傾力修建,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最為可信的無非有兩個方面。一是北京這個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夠的魅力,值得在這裡修建豪華的宮殿;二是朱棣本人的價值觀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夠更加輝煌,就如同當下有的人想要買一套別墅,耗費巨資來裝修一樣。


鄧海春


為何朱棣要1416年北京建造紫禁城?

朱元璋去世以後,朱允炆即位封號建文帝。因當時朱棣是朱允炆最大的一個障礙,所以,就有了建文帝的消藩政策。朱棣的封地在北方,當時被封為燕王,朱棣因善於用兵,所以在北方的勢力不容小覷。所以建文帝想方設法瓦解朱棣的實力,因此,才激怒了朱棣,就有了之後的靖難之役。

1399年建文帝開始策劃消藩事宜,1402年,朱棣大敗建文帝,在南京稱帝。所以說,朱棣本身是一個政事人才,而且與建文帝不相上下。

之後朱棣稱帝以後,建立了永樂盛世,他不僅是一個政事人才,還對治理天下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因此才有了當時的盛世,所以說即便朱棣曾經是造反了,但他的治國之才另人佩服。

朱棣在北方的影響力大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平,被封為燕王,如果不是建文帝的忌憚,想必朱棣也不一定會造反。因為當時的朱棣在北方待的好好的,沒有要造反的意思。是建文帝想要趕盡殺絕,才造成了這場靖難之役。於朱棣而言,他善於用兵,而且對待下屬也相當有手段,所以,他在北方的權利非常大。

他不僅對政事上有手段,還讓當地的百姓都非常信服,可見朱棣此人除了會耍手段以外,還會很巧妙的籠絡人心。因在北方影響力度大,統治起來比較穩定,而且在北方行事的話,非常順手。

所以他會選擇遷都北平(現北京)。然而把北平當成首都的話,就得有一個像樣的宮殿,於是才會傾盡財力修築紫禁城,這也是皇權的象徵。

朱棣雖然稱帝,但依舊忌憚建文帝的勢力

於朱棣而言,建文帝與自己的實力相當,而且政事才能都差不多,這也是他唯一的一個對手。然而,朱棣在破南京城以後,火燒南京城,卻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蹤影。這是最讓他忌憚的地方,如果建文帝沒死,再次返回來,那麼他想要東山再起,就不是難事。

而剛剛稱帝的朱棣根基還未穩,在南京的舊族大都是建文帝的人,這些有影響力的朝臣也大都偏向建文帝這邊。如果建文帝真的殺回來,自己在南京也不會落得什麼好處。

所以朱棣選擇遷都,並且在北平建立屬於自己的紫禁城,紫禁城的建造比南京皇城還要堅固,城牆還要多。而且朱棣在北平的勢力遍及廣範,統治穩定。

因此把紫禁城建在北平,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以免將來建文帝回來以後,掀了自己的老巢,把宮殿建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最安全。

朱棣建造紫禁城,還為了防止西北的戰事

北平這個地方屬於交通要道,而且還是一個軍事要地,連著蒙古的重要關卡。朱棣把首都建在北平,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比較重要。

而且位置可以說是全國統一最佳的位置,一來,可以管理好北方的異動,二來可以往南統領中原。所以說,把紫禁城建立在這樣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朱棣在北平建立了紫禁城以後,還與蒙古實現了良好的發展。自己的軍事要地安排在北平這個地方,就是給蒙古設立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關卡,也是提醒蒙古人不要再想著入主中原。而且把國家的政治系統安排在北平,有利於朱棣有效的管理,本來北平就是他的管轄範圍。

朱棣傾盡財力建造紫禁城,雖然嘴上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平心而論其主要原因還是忌憚建文帝。


大國布衣


永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剛剛被定為都城不足數月的北京城風雨大作,雷聲轟鳴,突然數道雷擊接連轟向了北京皇宮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就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在那科學不發達,又極其迷信的封建時代,皇宮的大殿被雷擊而毀,這在當時人們的眼裡就是上天在告誡王朝的統治者,就是不滿現如今的當朝皇帝。如此,當時的大明皇帝朱棣頓時就升起一股不詳的預感,他認為自己的執政已經出現了問題,以至於“天怒人怨”,所以為了趕緊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向全國頒佈詔書,希望能告訴他上天到底想告誡他什麼?

此後,很快禮部主事蕭儀就上奏於朱棣,他說都“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關係,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龍脈也被落在了南京,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這個奏章後,頓時震怒無比,遷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對,現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擊一事與遷都一事聯繫起來,這不就是說朱棣執意遷都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嗎?所以不久,蕭儀就被朱棣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但是蕭儀雖被處死,可還是抵擋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員,尤其是言官,他們借三大殿雷擊一事來反對朱棣的遷都,並希望朱棣將都城遷回南京。可是此時的朱棣卻絲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議,即使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三大殿被雷擊是因為朱棣遷都的緣故,朱棣也絲毫不為所動,他依然是固執己見,不妥協半分。

那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朱棣寧願揹負著被上天懲罰的厄運,寧願殺掉那些反對他遷都的忠臣,他也不願意遷回南京,而是始終固執要將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實早在朱元璋立國之時,他就覺得南京始終不適合定位一個王朝的都城,因為南京處於江南,要想控制遼闊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長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經下過一道詔書:“江左開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為南、北京”,就是當時朱元璋曾想過建立南、北兩個都城,以南京為南都,開封為北都,以此來鞏固明朝對於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當時明朝才剛開國,且剛從戰亂中走過來,正是百廢待興之時,所以此時不宜大動干戈,花費巨資去再建都城。於是,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始終未完成建立南、北兩京的設想。而到了明惠帝時期,因惠帝著重於“削藩”,所以無暇他顧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後,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會將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統治基礎”。因“靖難”的緣故,朱棣在佔領南京後,為了坐穩皇帝寶座,他對建文舊臣大開殺戒,誅殺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當時支持建文的多數都為江南士族,也就是說朱棣誅殺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們要知道,當時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這般大開殺戒,自然就得罪了整個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統治的基礎。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剛才也說了,朱棣在南京的大開殺戒,已經是逐漸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還能去哪裡呢?顯然處於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適的選擇啦!朱棣21歲就在北京鎮守一方,直到“靖難”奪得帝位後,朱棣在北京已經營了20餘年的時間,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鐵桶一般,民心、軍心皆向著他,在這裡定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北京能支撐朱棣“鎮壓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後就有“欲威制萬方”、“君主華夷”、“控四夷創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這一雄心,則勢必是不能帶著南京這個偏安江南的地方,顯然在當時只有北京能夠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諫北幸》所言:“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本地所生,人馬勇勁,亡遼雖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幣”,清初孫承澤也說“幽燕自昔稱雄。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可以說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任何一個人都能掌控住北方,並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絕對的壓制 ,正所謂“內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遷都北京能強有力的壓制北元。明初,明朝雖將元朝趕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順帝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實未始亡耳。於時忽答一軍駐雲州,王保保一軍駐沈兒塔,納哈出一軍駐金山,失喇罕一軍駐西涼。引軍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紀事本末》),他們擁兵扼寒,養精蓄銳,時刻準備著再次南下,伺機光復元朝曾經的榮耀,可以說以他們的實力依然是擁有復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時期,雖然北元已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們也仍然對明朝有著嚴重的威脅,且他們也時不時的會騷擾明朝的北方邊界,所以說如果這個時候明朝還將都城設在南京,明朝將很難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遷都北方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這樣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對北元形成強有力的壓制,實在是一舉兩得之事。



可以說正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才讓朱棣始終固執己見的要遷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認為“天怒人怨”的時候,他也依然堅持要把都城設在北京的原因。總得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為了明朝的將來,就是為了雄霸四夷。


澳古說歷史


眾所周知,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於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並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後,其殘餘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後,依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搶掠。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朱北璋用於鎮守北方,防範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

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區,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築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後共計500多年曆史。新中國建立以後,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嚮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裡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忘記600多年前,有一個名叫朱棣的人,奠定了今天這一切的基礎。他身上還有另一個響亮的稱號:永樂大帝!


歷史茶坊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於南京。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卻把都城遷到了北京。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北京,而將紙醉金迷的南京定為陪都呢? 遷都背景 朱元璋雖然將元朝趕出中原,卻並沒有將他們徹底消滅,元朝退出大都後,其殘餘勢力在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北元在退出中原以後,依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兵力,雖然朱元璋在位期間發動8次北征,大將軍藍玉擊敗北元,俘獲元帝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嬪多人,
但北元又分裂成韃靼、瓦剌和朵顏三部,仍然時常南下搶掠。 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除了讓子孫享受富貴之外,還有讓他們鎮守一方的職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就是朱北璋用於鎮守北方,防範蒙古襲擾的重要軍事力量,他們各自都有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朱棣能奪取皇位的重要基礎。 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綁架寧王朱權,成功奪取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在南京登基稱帝,稱為永樂皇帝。這樣一來,北方兵力空虛,韃靼趁機而入,進兵遼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阻擋蒙古兵南下所帶來的危害,朱棣下令遷都北京,這也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開始。 遷都的歷史意義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朱棣遷都北京還有一個私人原因,他雖然在南京出生和長大,但卻鎮守北京二十年之久,早已習慣了北方的氣候和飲食。遷都向來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北京附近不是糧食主產區,要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首先要解決交通問題。 當時隋朝修建的大運河已經多處淤塞,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又讓漕運總督陳瑄疏通河道,這才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漕船可以從杭州直達通州。與此同時,營建宮室的任務自1409年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一直到遷都以後還在不斷完善。 朱棣下令修建的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居住過明清兩朝共計24位皇帝,成為中國宮廷建築的精華留存至今。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下令遷都,原來的京師稱為南京,做為陪都。 從此,北京成為明清兩朝都城,前後共計500多年曆史。新中國建立以後,北京被定為首都,成為全世界中華兒女嚮往的地方。今天,當我們在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在故宮裡品味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忘記600多年前


用戶7303316760294


個人猜測,是為了:新建首都,另起爐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關係 早已盤根錯節,朱棣要成功的馭下,怕是有一定難度的。

何況,朱棣還是靖難之役造反得來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難之役示意圖: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遷都北京之後,啟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順理成章,順便將南京改造成南直隸,南京的班子不動,然而卻不再是國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親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父親去世之後,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團董事長的職位,後來你這個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通過陰謀奪取了集團權,你要跑到南京,你會願意面對你父親和弟弟留下的一眾高層麼?

顯然,將集團總部簽到北京,將南京降為分公司更為有效。

PS:明朝一直實行雙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員班子。在明末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的內閣還曾考慮過直接南渡長江,在南京劃江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