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如何順利度過?

Mrs李的博兒


您好,我是育嬰師睿睿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孩子物權意識敏感期,很多家長都會感到很憂慮又不知所措,之前都很乖巧的寶寶到了1-2歲左右,突然變成了一個容易暴躁的小霸王,什麼東西都要自己的,別人一碰情緒就會很激動,嚴重的時候還會動手來保護自己的東西,在外面時和其他小朋友也是這樣,讓家長很頭疼,孩子的物權敏感期,作為家長要如何幫他們度過?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物權意識,只不過我們成年人的自我支配能力比孩子強,所以對物權意識有很好的把控,其實孩子也有屬於自己的物權意識,當他們的意識出現時,家長要及時的瞭解和尊重孩子,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階段,大多數孩子在一歲後,自我意識開始野蠻生長,慢慢學會宣示自己的主權,這也同時代表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開始了。

孩子處在物權敏感期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 語言方面—重複使用我的,是我的

  • 動作方面—伴隨攻擊行為

  • 情緒方面—易衝動且不能自制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1、不能隨便扔孩子的東西

寶寶物權意識逐漸開始建立時,他會覺得家裡的玩具,吃的,生活用品等等都是他的,他是小主人,在我們家長看來一些不起眼的小東西都是孩子的心肝寶貝,孩子像個小主人管理著自己的寶貝,如果家長覺得有些玩具壞了該扔了,注意要先問孩子的意見,這個玩具已經壞了,可以把它扔掉嗎?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再扔;如果沒有經過孩子的允許就扔掉,孩子的內心會很難受,沒有去尊重他的意見。

2、不要強搶孩子手裡的東西

在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有小朋友來家裡做客,孩子們為了一個玩具發生爭搶,甚至發生哭鬧和動手,一般情況作為主人的家長,都認為應該把玩具讓給來家裡做客的孩子玩,畢竟是客人,來家裡玩一會,這樣會認為我的孩子沒家教,小氣等。家長強行從孩子手中搶走東西,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孩子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玩具的主人,能不能掌握自己的東西,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嚴重的話會產生自卑的情緒和心理焦慮,不利於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作為家長髮現孩子的玩具被搶走,可以先把孩子抱起來,和他聊天,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說這是他的玩具,不想給其他小朋友玩,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身邊,告訴其他小朋友,這個玩具是他的,決定權在他,他不想給你玩,我也沒有辦法。這樣處理的方式雖然會顯得家長很不懂事,但是不會給自己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3、家長要拒絕雙標

作為家長,我們要保護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同時也要教孩子去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當自己孩子看到別人的玩具想要拿來玩的時候,要對孩子說:“你經過小朋友的同意了沒有,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這個玩具不是你的,你要問一下小朋友讓不讓你玩,如果小朋友同意了,你再玩,知道了吧。”如果別的小朋友來搶自己孩子的東西,你同樣可以和小朋友這樣說。

4、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

在孩子的觀念裡東西只要離開他的手,就會變成別人的,自己就沒有了,孩子對借和還還沒有具體的概念,當孩子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時候,家長切記不要強迫孩子,否則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為了讓別人高興做出一些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髮育,這樣長大後容易變得膽小,怯懦,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為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多給孩子講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者親身給孩子示範,當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如果給你玩,你就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跟孩子說謝謝,這個玩具真好玩,我好開心你和我一起分享你的玩具。

當孩子享受到分享得到快樂的時候,孩子會慢慢願意主動去分享了,家長開始不要心急,前幾次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要去強迫他,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小氣,自私等,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並不代表孩子就是這樣的人格,注意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5、不要隨意去逗弄孩子

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家長都看到過類似的場景,孩子正在吃零食或者輔食,家長說給我吃一口吧等這類話,孩子聽完後會馬上把零食藏起來,嘴裡說著這是我的,不能給你等等,你怎麼這麼小氣呢,聽完家長的話,孩子把零食給家長吃,家長又說:我不吃,你吃吧,我剛剛是逗你的……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作為家長,首先不應該給孩子貼標籤,然後當孩子願意分享的時候,我們要接受並說謝謝,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否則孩子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繫在一起,導致孩子以後不願意分享,或者習慣這種假分享而拒絕真給予。

6、讓別人把寶寶的東西拿走

經常會出現的場景:當別人來家裡串門或玩耍後,看到孩子的玩具想拿走玩,一般家長都會大方的說你拿走吧,家裡還有其他的玩具等等這類型的話。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家長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孩子的東西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家長是沒有權利決定東西的去留,雖然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但孩子可以聽出你的語氣,情緒以及話語裡的尊重。

作為家長,如果你擅自替孩子做決定,孩子會覺得很混亂,沒有規則性,同時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權利和決定,等孩子長大以後,很容易沒有自己的主見,變成聽父母話的媽寶男等。

睿睿媽小提示: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在孩子敏感期的理論中講到:孩子在一定的時期,對一些事物或活動會表現出特別的敏感或產生特殊的興趣愛好,這時孩子的學習能力特別強,正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物權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個關鍵時期,家長要充分尊重並接納孩子在這個時期內的行為,抓住孩子敏感期的特性,引導他們養成整理物品的好習慣。

家長如何抓住物權敏感期培養孩子整理能力?

1、打造孩子的專屬空間

給孩子專門找一個地方來安置他們的私人物品(玩具,書籍等),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儲物櫃或者收納箱,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大一點的空間,鋪上爬行墊圍起來,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其它物品分類的收起來。

2、協助指導孩子定期整理自己的物品

孩子都有隨手丟東西的習慣,家長可以抓住物權敏感期的特點,時常帶著孩子一起清點和整理自己的東西,鼓勵孩子自己動手進行整理,給孩子養成好習慣,對孩子的將來都有好處。

3、未經過孩子的允許,不隨意動孩子的東西

家長在收拾房間的時候,沒有經過孩子的允許,不要隨意挪動或丟棄孩子的物品,如果家長認為東西沒用或者想要丟棄,要先去詢問孩子的意見,孩子如果不同意,家長要尊重孩子,不可以強行處理孩子的東西,家長不要過多幹涉,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物權敏感期。

作為家長,在孩子敏感期出現期間,要了解孩子並尊重孩子,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可以任由家長的想法來支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對孩子的成長髮育有好處。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如果大家喜歡睿睿媽的回答,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都可以看到,願每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育嬰師睿睿媽


首先,家長自己要有心理準備,瞭解物權敏感期是怎麼一回事,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一個很正常也很自然的心理發展時期。這樣就不至於因為孩子丟了“臉面”而過於尷尬或者過分苛責孩子。

其次,確立原則,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物權歸屬意識,分清楚“自己的”、“別人的”和“大家的”。對於自己的東西:有所有權、使用權和分享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分享或者不分享給別人,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收回分享給別人的東西,都沒有什麼問題,不要把孩子的不分享看作是“吝嗇”;對於別人的東西:沒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只有被分享權,如果想要使用要先徵求別人的意見,用完之後或者當別人收回時,要歸還;對於大家的東西:比如公共場所(遊樂場、幼兒園、商場等)的東西,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和分享權,誰先拿到誰先玩,可以分享或者不分享自己先拿在手裡的玩具,不可以搶別人正在玩的東西,玩完之後要歸還,不可以帶走。

第三,在具體生活場景中,應用物權歸屬原則,幫助孩子確認物權歸屬。比如,告訴孩子家裡哪些東西是爸爸的,哪些東西是媽媽的,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大家一起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